?

青海囊謙縣香達鎮納溫·拉康倉壁畫初探

2022-08-31 02:35練夢穎
西藏藝術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康區經堂凈土

練夢穎

壁畫鮮明體現了藏傳佛教中的宗教“無差別”思想,兼容四大教派傳承體系于一家。墻壁東面依次繪有時輪金剛父母雙尊、喜金剛父母雙尊、大黑天、寶帳怙主。南面繪有薩迦五祖、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帕姆竹巴、布頓仁青卓、五方佛、以及八大菩薩;西面繪有金剛持、薩熱哈、龍樹菩薩、蒂洛巴、那若巴等印度大成就者,以及瑪爾巴、米拉日巴尊者、塔波拉杰等噶舉派上師傳承;中部繪有釋迦牟尼佛十二相、右側繪有無量光佛、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北方繪有蓮花生大士及其明妃曼達拉瓦和益西措杰,左側繪有般若佛母、綠度母,以及忿怒蓮師等藏傳佛教“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家本尊和上師,周圍有許多眷屬①陳林江措,多措.香達“小敦煌”納紋拉康倉|古老家族守護千年的神殿[Z/OL].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香達鎮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千年古鎮|魅力香達”,2018.05.10.。

2017年7月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謝繼勝老師、王瑞雷老師等人員到達現場考察,并進行了測繪和拍攝,筆者現將大致情況整理如下。

一、納溫·拉康倉及其壁畫

經堂位于二樓的密修室旁,木柱為框架,以西北地區木梁搭椽架檁的方式建造,外墻為夯土,以紅黏土為材料,壁畫滿繪壁面,連貫豐富,畫面無接縫,布局完整,所繪佛像包含四大派系,佛像造型端莊、手法細膩、色彩古樸飽滿,筆法講究,總體呈紅褐色調,線條有力,佛像樸素威嚴,伴有立鳥、獅子等瑞獸圖案③潘魯生.偶遇納溫·拉康倉的經堂壁畫[EB/OL]. https://www.tibetcul.com/zhuanti/whzt/21782.html,2017.8.25.。拉康倉被稱香達“小敦煌”,正是因為家傳古籍和此處的壁畫。

這些畫面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雨水痕跡已侵蝕了壁畫不小的面積,許多壁畫形象和藏文題記難以識別,更多保護和研究工作亟待開展。

據現場測量尺寸,二層經堂平面圖大致如下:

整個經堂接近正方形,東西壁長5.53米,南北壁長6.17米,壁高約3米,殿中兩根大柱支撐,門朝東,經堂四壁繪有壁畫,主壁為西壁,目前東壁、北壁殘損較多,西壁和南壁相對保存完好。

下面介紹經堂內四壁壁畫的具體樣貌及識別情況。此處提醒,下文所有藏文題記識別盡可能保留壁畫上原狀錄入,括號內補充或修正,但由于部分殘損,錄文不一定完全準確。

二、南壁壁畫

圖2 南壁阿閦佛、寶生佛段

圖3 南壁寶生佛、大日如來段

圖4 南壁大日如來、阿彌陀段

圖5 南壁阿彌陀、不空成就佛段

南壁線稿(圖6)和示意圖(圖7)如上所示。南壁寬約6米,高約3米,壁畫距地面0.5米,主要內容繪有五方佛及其眷屬、薩迦派道果傳承的各位上師等,五方佛下是蓮花座,蓮花座下是殘存的不同小佛形象。各部分的條帶多用黃、褐、黑、紅色,壁畫最下方是褐色條帶。

圖6 南壁線稿

圖7 南壁示意圖

目前將人名識別情況如下記錄:

此處壁畫繪有后來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被畫者列入薩迦派傳承,題記用其原名羅桑扎巴,而非宗喀巴。他頭戴黃帽結說法印,左肩的梵夾和右肩的劍寓意為文殊菩薩化身。如下圖(圖8)所示,在示意圖中標記為2的位置。

圖8 南壁羅桑扎巴(宗喀巴)

示意圖中標號為5的薩班(圖9)是此壁最大的上師像,由此知,此壁薩迦法脈乃是遵循薩班這一支。薩班是薩迦五祖的第四祖,原名貢嘎堅贊,也被稱為文殊菩薩化身。薩迦五祖分別是薩欽貢嘎寧波、索南孜摩、扎巴堅贊、薩班貢嘎堅贊、八思巴,此處都能找到。一般傳統圖像中前三位穿白衣,后兩位穿紅衣。拉康倉壁畫中,后兩位確是紅衣,但前三位看起來身著黃衣,或是老舊所致。

圖9 南壁薩班(貢嘎堅贊)

薩迦派在康區的發展有長遠的歷史過程。1244年,薩班受孛兒只斤·闊端召見。同年,薩班帶著兩個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及隨從動身前往涼州。途中,薩班讓侄子等人先去西涼,他個人沿途逗留,看起來是在對歸順蒙古進行磋商①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12: 72.,同時也在康區設壇講經、傳播佛法,使得薩迦派在康區有所傳播。據說薩班前往涼州時也有康區的部落首領一同前往,白利、貢覺等地也成為康區最早歸順蒙元政權的地區②袁曉文,黃辛建.涼州會談與薩迦派在康區的發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04):85-90.。當時八思巴的活動地區就主要集中在稱多、玉樹和囊謙地區,估計在此時逐漸興起了薩迦派信仰。之后的發展非常迅速,薩迦派寺廟數量至今在康區仍處于領先地位。由此可以理解拉康倉存在諸多薩迦派上師壁畫。

三、北壁壁畫

圖10 北壁壁畫

圖11 北壁線稿

圖12 北壁示意圖

北壁殘損最為嚴重,一半以上墻面已不見繪畫痕跡,左段壁畫幸存,繪有蓮花生大師(圖13),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左手持法杖,右手執金剛杵,其左

圖13 北壁蓮花生大師

圖14 北壁忿怒蓮師

圖15 北壁般若佛母

圖16 北壁綠度母圖

圖17 北壁佛母旁的多臂女性小像

圖18 北壁阿底峽尊者

標號A洛欽仁桑的畫面左側即北壁示意圖中標號2的像,下方有題記,標號1和2及它們正上方殘損的兩像E、F,都是上師像,還有阿底峽畫面右側邊標號32及周圍殘損的上師像,可能都是阿底峽的弟子。

四、西壁壁畫

圖19 西壁金剛持

圖20 西壁釋迦牟尼

圖21 西壁阿彌陀

圖22 西壁線稿

圖23 西壁示意圖

西壁繪有三個主像,分別是金剛持、釋迦牟尼、阿彌陀凈土。

(一)西壁南段金剛持部分

圖24 金剛持

圖25 金剛持及周圍

圖26 西壁南段金剛持及周圍的示意圖

關于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是在印度修學密法最著名的八十四位祖師,亦全是大手印法門的傳承祖師。此處的龍樹菩薩,頭部環繞著7條蛇,多見的龍樹菩薩形象一般都只在頭頂畫出蛇頭,不畫蛇身,但在此處,清晰可見蛇身盤繞的描繪(圖27),另一位印度大成就者古古力巴,此名的意義即“喜愛狗的人”,傳說他曾收養一只可憐的狗,自己大成之后仍牽掛著狗無人喂養,因此在他在唐卡和壁畫中的形象總是與狗相伴①白瑪僧格.唐卡中的八十四大成就者[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12:248.(圖28)。

圖27 龍樹菩薩

圖28 古古力巴

畫面左側自標號A1開始是噶瑪噶舉黑帽系傳承,識別題記如下:

A1-A12部分屬噶舉派傳承。下面附上噶舉派各支系簡表1:

圖29 噶舉派支系圖

(二)西壁中段釋迦牟尼部分

圖30 釋迦牟尼及周圍

圖31 西壁中段釋迦牟尼及周圍的示意圖

B1開始繪有釋迦牟尼佛傳故事等,標記帶B的部分都無題記。較明顯的有B2獼猴獻蜜(圖32)、B12乘象入胎(圖33)和最頂部B21釋迦涅槃(圖34)等佛傳故事。

圖32 獼猴獻蜜

圖33 乘象入胎

圖34 佛陀涅槃

B2“獼猴獻蜜”下方B3-B9都是佛說法圖,所畫皆是中央一佛,邊上隨侍二人,形態各異。B9是龍尊王佛說法。畫面右側B11-B18是其他佛傳故事,殘損較多。

(三)西壁北段阿彌陀凈土部分

西壁最右側是阿彌陀凈土(圖35),即西方極樂凈土。阿彌陀佛座下有蓮花、水池,表現蓮花化生之意,身旁有兩尊像,畫面左側像身上模糊可見藏文一詞,應為“觀音”,應共同形成西方三圣,即大勢至菩薩、阿彌陀、觀世音菩薩。此部分受漢地樣式影響,從13世紀俄藏黑水城唐卡(圖37)中的西方三圣來看,西夏人非常推崇凈土信仰,凈土往往和觀音信仰結合起來,而藏傳佛教的阿彌陀佛一般作為五方佛之一,不用來表現阿彌陀凈土,只是南壁已經出現過五方佛中的阿彌陀,所以此處應是表現凈土,阿彌陀托缽則有可能是納入了藥師佛的特征,比如黑水城的阿彌陀佛往往就有藥師八佛陪伴。拉康倉西壁出現阿彌陀凈土,可看作漢藏佛教信仰交流的一個重要表現。

圖35 阿彌陀凈土

圖36 阿彌陀凈土示意圖

圖37 阿彌陀凈土唐卡(冬宮博物館2349號)

阿彌陀左下方可見四僧人,著紅衣,有頭光,雙手合十,整齊朝畫面右側(圖38)。

圖38 西壁北段阿彌陀凈土下方四僧人

五、東壁壁畫

圖39 東壁時輪金剛

圖40 東壁大黑天

圖41 東壁南段喜金剛等

圖42 東壁線稿

圖43 東壁示意圖

圖44 東壁南段上部喜金剛

圖45 東壁南段下部寶帳怙主

圖46 東壁中段上部

圖47 東壁中段下部

六、小結

顯而易見,納溫·拉康倉經堂壁畫所包含宗教派別不止一種,壁畫中展現了噶舉派、薩迦派、寧瑪派等不同教派的形象。體現出一種宗教融合、各教派平等共存的思想,而這種趨勢在康區一直延續到18~19世紀。16~17世紀的納溫·拉康倉整個經堂壁畫是這時期康區宗教融合思潮的有力印證,或許更早期就已發展出這種現象。

拉康倉經堂壁畫對各教派內容的表現也有所側重。一進門最易見西壁和南壁,進門正對西壁,可見金剛持、釋迦牟尼、阿彌陀、噶舉派上師傳承,而南壁表現五方佛和薩迦派道果法脈傳承。薩迦派內容在南壁十分明顯,如此看來,薩迦派和噶舉派被重點表現,而薩迦派占更大面積,而后才是北壁寧瑪派及東壁無上瑜伽密。此般布置和薩迦派13世紀之后在康區的流行不無關系。

風格上,拉康倉壁畫屬一種本土化繪畫風格,滿壁繪制,多使用紅褐色,色彩造型古樸稚拙,沉實厚重,別具一格。參考羅文華老師《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書中調查了甲根壩鄉阿加上村巴都家經堂碉、沙德鄉沙德村辛噶家經堂碉、沙德鄉上赤吉西村白瑪丹增家經堂碉、普沙絨鄉普沙絨二村卓瑪拉康經堂碉等地①故宮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著.羅文華主編.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9:61.,這幾座經堂碉樓位于四川甘孜康定縣,與拉康倉的經堂建筑有相似之處,壁畫也多用紅褐色調,線條古拙,風格十分類似。

其中卓瑪拉康經堂碉坐西朝東,經堂也位于碉樓二層,圖像配置上東壁有多個大黑天像和天王像,南壁繪有綠度母、五方佛及般若佛母,西壁是金剛持、縱三世佛、無量光佛,北壁有佛、文殊、金剛、觀音等像,拉康倉東、南、西壁的內容都與之較為相似。另外,九龍縣湯古鄉湯古村中古二組經堂碉壁畫圖像配置在進門左側壁上也繪綠度母、五方佛、般若佛母,只是在綠度母和五方佛之間增加了蓮花生和薩迦派祖師,看起來融合了薩迦派和寧瑪派在同一壁上,其余內容與卓瑪拉康相差不多②故宮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著.羅文華主編.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9:391,444.。

從中可以推想納溫·拉康倉或與木雅文化圈有聯系,且其壁畫中多宗教的內容特征也能得到相似個例的呼應,如九龍縣羅布澤仁家的家廟中保存的清代壁畫上畫著藏傳佛教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和苯教的祖師③故宮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著.羅文華主編.木雅地區明代藏傳佛教經堂碉壁畫[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9:31.??芍?,納溫·拉康倉并非個例,而是反映當地民間信仰的群例之一。

關于拉康倉更多歷史信息仍在探索中,今后有待對其進行更細致的比較和歸納??傊?,對納溫·拉康倉經堂壁畫的研究有助于人們了解當地民間信仰思潮的發展,為康區家族藏傳佛教藝術的研究增加一個可比較的案例。

猜你喜歡
康區經堂凈土
“地球上最后一塊凈土”——瓦努阿圖
守住心中感恩的凈土——《一飯千金》讀后感
康區察瓦龍歷史沿革及其地名稱謂考究
——基于對口述史料的文獻分析
民國時期康區法律實踐探析:以瞻化藏族搶劫案件的司法處理為中心
簡論康區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民國前期康區田賦和牲稅征收
做了即完成
創造一方醫療凈土
圓明園“含經堂”遺址的考古發現
趙府味經堂本《詩緝》糾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