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在舌尖上咀嚼千年悠香

2022-09-06 08:44孟憲春
火花 2022年7期
關鍵詞:泡饃羊肉西安

孟憲春

思念一座千年古都,記憶古城墻里羊肉泡饃的味道是情懷,沒有這種情懷和念想就不算作悠香。悠香,是西安人的一種向往,咥一頓粗瓷老碗里盛的羊肉泡饃,釋放一下陜西冷娃的粗獷豪邁,生活在古城墻里的人會蹦出三個字——嘹咋咧。悠香本是個形容詞,卻飄逸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歷經千年,美在舌尖。

半年前,在西安參加了一期文學創作研修班,我時常和外地的文友從永寧門登上高高的城墻,看到那些在二虎守長安和日本飛機轟炸戰火中磨礪的城墻磚仍流光溢彩,仍劣跡斑駁地訴說著那個戰火紛飛的殘酷年代,仍在追尋著那個滄桑年代的歲月余光。有時也陪同省外文友逛碑林、看大雁塔音樂噴泉,自然少不了咥一頓羊肉泡饃及三秦套餐。當聽到“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羊肉泡饃”這首歌時,感到或許這便是一種幸福的味道。但在我心里,幸福的味道在時間煮雨的過程中融入情感、融入思考、融入記憶、融入希望,便成了情懷。情懷,是自己的一種心境,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深藏于心的情感。情懷是骨子里的東西,亦是一段美好的記憶或一種美食的味道,在平凡的歲月中飄蕩成一曲溫馨的旋律。赫爾德林說:“人當詩意地棲居?!痹娨?,大概就是人間最美的情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陜西人,吃羊肉泡饃要用粗瓷老碗,老碗比較笨重,碗底加厚加高,碗口成喇叭狀,端在手里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咥一頓盛在粗瓷老碗里的羊肉泡饃,那種“熱騰騰、濃烈烈、火辣辣”的感覺,在老陜的舌尖上飄逸著,收獲著,經歷著,成長著,便是縈繞在舌尖上的英雄情懷。但在牛年歲尾寒冬,西安,一座跨越幾千年歷史、見證十三朝興衰的古城,一座令無數人心馳神往的古都長安,這座美麗、英雄的城市卻生病了。新冠疫情新增病例每天攀升,管控區域不斷增加,全國各地的白衣天使相繼馳援西安,“羊肉泡饃,不哭,蘭州拉面來了”“羊肉泡饃,加油,武漢熱干面來了”,每每看到這些字眼,我感動得淚流滿面。西安,這座千年悠香羊肉泡饃煮出的英雄城市,我們愿意和她一起前行,每一個身處西安的兄弟姐妹都會做好防護,積極配合黨和政府,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戰勝疫情。

古時候人們從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都是為了更多的物質生活,也是為了更好地吃。生活中如果發生了不開心的事,就去吃一頓好的,一頓不行就兩頓。吃飯,吃的何止是飯,每一頓飯,都是對心靈的慰藉。中國人對于生活的所需無非四個字“衣食住行”,而對于吃又顯得比其它幾項更多了幾份執著,吃是“天大”的事情,所以用中國人的老話說,民以食為天。無論是樸素地用“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來表現生活中簡單的幸福,還是對讓中國人自己都眼花繚亂的各色美食追求,吃無疑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國人眼里,吃是生命的意義所在。見面寒喧的都是“吃了嗎”,這等于問生活得怎么樣,因為生活富足的一個黃金標準就是能吃。吃是中國人的社會活動,想想看,我們的舌尖上美妙的體驗也是“吃”出來的。在吃的過程中,那些煩惱也被人漸漸忘記了,美食可以治愈一切。在歲月的長河里,吃可以指代幾乎生命中各個領域,謀生叫“找個飯碗”,沒了工作叫“炒魷魚”,沒有飯碗就只能喝“西北風”;感情生活里有“吃醋”,禮儀交往講究“食不言、寢不語”;有文化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沒有文化的“茹毛飲血、狼吞虎咽”;問鼎江山,鼎是什么,鼎是用來煮肉的鍋,江山都是圍著煮肉的鍋轉。在我們老祖先的飲食文化中,跟朋友吃,跟陌生人吃,可以吃成自己人;跟自己人吃,可以吃成一家人;跟家人吃,就可以無話不談了。吃得不投機,就不歡而散,大事小事都可以放在吃的餐桌上解決。趙匡胤就曾經把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哥們請來吃飯,吃著吃著就“杯酒釋兵權”,黃袍加身了,而項羽請劉邦來一頓刀光劍影的“鴻門宴”,結果劉邦吃到中途感覺不對勁,就“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成就了西漢霸業。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之一就是美食文化,中國人在飲食方面非常注重健康、營養養生。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人杰地靈、民風淳樸,秦嶺雄偉巍峨,黃河水奔騰不息,這里的冷娃、妹子愛美食。在我的家鄉陜西,羊肉泡饃與兵馬俑、秦腔并列為陜西的三大特色,有一句口頭禪讓人念念不忘,“不咥一碗羊肉泡饃,不算到過八百里秦川”。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一碗羊肉泡饃越千年,西安經歷了漢唐雄風與安史之亂的滄桑,而在這歷史的一場場風吹雨打的蝶變中,民族交替融合帶來的特色美食文化也隨之鑲嵌入了西安的每一個角落。風云變幻千年,我們已看不到當年盛世長安的印跡,卻仍能從歷史長河的深處發現埋藏著的美食文化。它們在一代代的薪火相傳中,在蒸騰著的氤氳香氣中,在舌尖飄逸的悠香中把我們帶回那遙遠的長安。在三秦大地流傳著一句俗話:“西安廣廈千間,夜寢不過六尺。在西安腰纏萬貫,不如咥一頓羊肉泡饃?!贬溽嘣谖靼驳慕值郎?,食在西安,隨手一指,便是一場羊肉泡饃的味蕾盛宴。它獨特的風味,解鎖了舌尖上的密碼,就像一塊磁鐵,將陜西人的情感牢牢地定位在大街小巷。無論是城中村的小飯館,還是鬧市區的大飯店,全都塞滿了能咥的吃貨,各行各業的人士皆好此美食。常??吹饺迦艘黄?,六七人一伙,叫瓶冰峰,先吸酌幾口,要來幾塊五六成熟的饦饦饃,將其掰成黃豆大小放入粗瓷老碗中,大師傅用鮮美羊肉湯煮之,佐以八角、茴香等料,加上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血紅色的辣子醬,甜絲絲的糖蒜,金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端上來后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人們品嘗后都回味無窮,贊不絕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羊肉泡饃獨到的口味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底蘊,羊肉泡饃作為陜西地道的風味美食能夠延展至今,千百年來以它獨特的口感與風味流行于黃河流域,歷來就是陜西歷史和文學作品的主角,它的悠香在大雁塔上空飄過,被秦腔唱過,更有“天下第一碗”的美譽。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美妙體驗,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時代的變遷,早已成為陜西名吃的“總代表”、陜西文化的名片符號。

去年,西安的第一場雪來得特別早。中午一點多,天空零星飄舞著雪花,冷風呼呼地吹著扎在身上。走在古城西安的街上,很多要填飽肚子的人都涌向一種地方——羊肉泡饃館。這個時候,無論在古都哪個角落,店內都是人滿為患。往往你坐在那兒,正在有滋有味的吃著,旁邊就站著一個等座位的人。這都是為了燒一把冬天里的火,吃上一碗馳名中外的陜西美食——羊肉泡饃。

回民街是西安的小吃街區,在鐘鼓樓后,由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數條街道組成,當地人也稱其為“回坊”,是外地游客初到西安旅游的必去之處。街道兩旁有琳瑯滿目的小吃店鋪,肉夾饃、羊肉串、羊肉泡饃、涼皮等近百種特色風味小吃均能在回民街品嘗到,讓人流連忘返。在鼓樓后面的北廣濟街回民街,我們來到了一家清真羊肉泡饃館。號稱美食文化學者的同伴買了六個羊肉泡饃領飯的牌子,又買了一籃死面餅。一個羊肉牌子代表一份羊肉泡饃,上面有編好的順序號。羊肉泡饃的靈魂是那碗湯。頭天下午把骨頭下進鍋里加上調料熬上,傍晚時分投進肉,肉煮熟以后不取出來,而是在大鍋里燜上一個晚上,直到次日黎明,這么做是為了達到肉爛酥香、濃汁湯釅的效果。而做湯的調味材料更是多達好幾十種,其中包括小香、花椒、桂皮、八角等。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制的,西安人稱饦饦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面一份發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面,就泡不成了。買好饃,先坐下來,慢慢地把饃掰成碎塊,饃掰得越碎越好。所以掰饃是個耐心的活兒,有的羊肉泡饃館直接把饃用機器打碎完事,少了很多樂趣。在掰饃的過程中,有的吃貨行家會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如上所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干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饃掰好后,放進碗里,和羊肉牌子一起交給廚師。常常是交給廚師一碗掰碎的饃進去,會出來兩碗煮好的泡饃,那是因為人們飯量大,掰碎的饃太多,煮完后一碗就裝不下了。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加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干等。稍等一會兒,便會聽到廚師的叫號聲。吃時左手拿勺,右手執筷,泡饃上桌后,把辣子醬鋪在上面,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糖蒜用否,個人自愿。一碗湯,再配剛出爐的特色死面餅,色澤金黃,膨脹圓潤,層層面皮清晰可見,咬起來咯嘣響。餅子掰成小塊泡入湯中,故曰“羊肉泡饃”。死面餅和羊湯,二者那是絕配。餅子大小均勻,它的精制,不光在于它的層次和香脆,更在于它泡在湯里軟而不囊,吃起來還有嚼頭。

盛羊肉泡饃的大老碗,大多是耀州窯燒出的粗瓷碗。耀州窯歷史悠久,曾為朝廷燒造過“貢瓷”,是黃河流域青瓷的代表。其燒制的青花大瓷碗,碗體特別深大,并且在外壁上有兩圈突出的棱,便于人們一只手端穩抓牢,關中人稱之為“沿沿把老碗”。無論是吃像褲帶一樣的biangbiang面,還是羊肉泡饃,都喜歡端“沿沿老碗”,一碗就咥飽了。在陜西關中,人們習慣把大碗叫作“老碗”。大老碗有多大,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其一篇文章中曾經寫到,山里人吃飯蹲在門口,端一只“碗比頭大”的飯碗,吃的時候“碗也搖,頭也搖”。賈平凹說“碗比頭大”,是他在作品中進行了藝術夸張。但碗口直徑17-20公分、深13-16公分的大老碗在過去關中農村的家家戶戶都能找到。碗把兒也很厚實,放下穩當,端起來不燙手。

羊肉泡饃的做法、吃法也是有講究的,在掰饃的間隙,同伴津津有味地諞起了閑傳,羊肉泡的傳統做法有四種:單走、干拔、口湯、水圍城。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后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案砂巍庇腥朔Q“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湯?!八畤恰鳖櫭剂x,寬湯,像大水圍城。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計便會明白,這是“干拔”。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羊肉泡饃的咥法西安人有三種:干巴兒,要求煮成的饃,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后碗內無湯無饃無肉;一口湯,要求煮成的饃,吃后碗內僅剩一口湯;水圍城,饃塊在中間,湯汁在周圍,湯、汁、饃全要吃光。掰饃有掰、撕、掐、揉、搓等十二種手法不一(其實隔夜饃饃比新鮮的更好),掰好后要告訴伙計你的口味要求,口重——口味偏重,口輕、干拌——湯較少,口湯——吃完饃碗底剩的湯剛好一口,水圍城——湯較多。泡饃端上吃的時候,講究蠶食,忌使勁攪和,為的是從頭到尾,口味始終如一。搭配糖蒜和辣醬,真正的吃家開始是不吃這些的,影響口味,吃到一半,感覺有些膩的時候,吃一顆糖蒜,挑一點辣醬拌在饃中(拌的量以一兩口吃完為宜),然后用送的湯清清口,然后繼續吃,這樣才不影響口味。

我邊聽著同伴滔滔不絕的講解,環顧四周,靜觀食客,不論男女老少,吃得都是那么豪爽,看著一碗羊肉泡饃,就像一件完美而又杰出的藝術品。紅紅的辣子油漂浮在湯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綠的香菜和蔥末、晶瑩剔透的粉絲、雪白的饃,真令人賞心悅目??粗粗曳路鹂吹窖蛉鉁兂闪舜蠛?,粉條就像層層波浪,饃塊的肉片就像星羅棋布的小島,而翠綠的蔥末就像點綴在小島上郁郁蔥蔥的樹木,吃貨們大口大口無所顧忌地邊嚼著餅子,邊喝湯邊就肉,沒有矯揉造作的扭捏,酣暢淋漓,吃到一種境界,不吃飽不罷休。在冬天,吃一碗羊肉泡饃真是既驅寒又取暖,把羊肉泡饃比喻成“冬天里的一把火”十分恰當,形象生動。在西安,我才知道了有一種味道叫羊肉泡饃,羊肉泡饃作為西安的一種美食,它來自十三朝古都的悠久歷史,依然被現代人享受和推崇,它的口感厚重香美,它的內涵是兼容并蓄,它與西安人一樣恪守傳統,同時又是開拓、守正創新的典范。

一種美食,一種情懷,用一種味道記住一段歷史,留下一座城市。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可以說是制作精細,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料重味醇,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窮,又有暖胃之功能。由于有暖胃耐饑作用,素為西安和西北五省區人民舌尖上的美味。作為陜西人酷愛的傳統飲食,羊肉泡饃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它由饃和羊肉湯兩個部分組成,無論這饃,還是這羊湯,都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痕跡。而她倆的見面,煮成一碗羊肉泡饃,卻是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輕翻典籍,羊肉泡饃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最早為西周禮饌,據史料記載,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羊肉羹。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早在夏商周,牛、羊、豬所組成的“太牢”就成為祭祀的主要食物,而就王公貴族的飲食而言,牛羊肉也是比較高檔的食材。我們熟知的“鼎”,就是用來煮食肉類的主要廚具。相比于牛羊肉,豬肉在很長一段時間不是主要食用肉類,而牛在農耕時代常常是禁殺禁吃的家畜,而肉食普遍被認為是高于素食的美食,所以羊肉常常成為美食的代表。當時,人們最喜歡吃的是羊肉,和魚搭配在一起就是“鮮”,單吃為“羞”,也是珍饈,十二生肖里“午馬未羊”,所以口加羊就是“味”,羊的味道好,寓意也好,可以“美”“善”“祥”?!稇饑摺酚涊d中山國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后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叭杖霃N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羊肉泡饃的鼻祖。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也最開放的都市之一,大量的“胡人”“胡商”生活在長安。為了表明他們的伊斯蘭特性,這些“大食”兵經常用他們在軍營里的“腰牌”向周圍的人說明他們的飲食禁忌。久而久之,有些“胡人”和當地商人專做“大食”兵的生意。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按笫场北熊姶蛘虝r常攜帶一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馕”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饦饦饃”。此后,很多的“大食”兵和胡商樂不思蜀,久居長安,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慢慢溶入市井百姓之中。在和平時期大食兵和胡商的飲食習慣又追求色、香、味、形等,在當時泡饃方法很多,泡饃要求肉爛、饃筋,小炒要求肉、加醋以利消化。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戰。餐后飲一碗精制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為了讓泡饃看起來有層次,又加入了粉絲和大蔥或蒜苗,我們今天習慣見到的泡饃形式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開國皇帝,軍事家、政治家趙匡胤和羊肉泡饃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據傳,五代末年,趙匡胤當時在街頭流浪,身無分文的他饑寒交迫,不得不沿街乞討,流落長安,身無分文,饑腸轆轆,在一家餅鋪前,向掌柜討餅吃。那餅又干又硬,怎么都咬不動,實在沒法吃。這時,他聞到一股肉香味。抬頭看去,前面不遠處正好有家羊肉鋪在煮肉。他便上前,想求得一碗肉湯來泡餅吃。店主是位好心人,見他可憐,就讓他先把餅掰成幾塊,然后給碗里澆上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趙匡胤接過碗,狼吞虎咽,吃了一個酣暢淋漓。后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的開國皇帝,山珍海味都吃膩了,都覺得索然無味。他巡察到了長安,路過當年那個羊肉鋪,又聞到了煮肉的香味,頓覺食欲大開,停下車來,命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泡饃。店主見街上的餅鋪早已關門,情急之中,便讓妻子馬上烙了幾張面餅。當時發好的面只剩一點,就摻著死面烙成。把餅掰得碎碎的,佐上粉絲、豆腐和蔥花、蒜苗,放上幾片鹵好的牛肉,再澆上羊肉湯煮了煮,淋上幾滴明油,呈給皇上。趙匡胤吃罷,大加贊賞,當即賞賜店主,羊肉泡饃由此在長安傳揚開來,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于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的獨特風味食品。

后來,經過五代十國、宋、元等朝歲月的洗禮,西北各族人民陸續遷入陜西,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沖,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現在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及至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西安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賜樓”在橋梓口開業?;刈迕麖N馬建行掌勺,食客盈門,生意興隆,譽滿古城。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來此品嘗,慈禧贊道:“肉軟不糜、滋味甜美!”當時在華協助郵政工作的英籍僑民也常來進餐。

1936年,西北軍楊虎城將軍在發動西安事變前在西安用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1947年,在南京陜西籍國大代表侯選人競選國民黨國大代表時,曾用羊肉泡饃拉選票。當時《中央日報》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币砸煌胙蛉馀蒺x換取一張選票。上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嘗后高興地說:“我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睍r任西安市副市長張鋒伯曾用羊肉泡饃宴請賀龍元帥。后來,西安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西安飯館,均經營羊肉泡饃。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多次慕名前往品嘗西安的羊肉泡饃。自西安“天賜樓”羊肉泡饃開業三百多年來,又先后涌現出“老孫 家 ”“ 同 盛 堂 ”“ 義 祥 樓 ”“ 一 間 樓 ”“ 老 童 家 ”“鼎興春”和“老劉家”等十余家泡饃餐館,競相鉆研,各具特色,使泡饃技術日臻完善。

西安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被譽為陜西一絕,1986年被列入國宴,2008年6月,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大師黃胄曾為同盛祥泡饃寫下“天下第一碗”?,F在,在西安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提起長安城,常憶羊羹名;羊羹美味嘗,唯屬同盛祥?!薄拔鞔蠼?,長又長,東頭有個同盛祥,牛羊肉泡饃真個香,咥了半夜敢攆狼?!敝骷屹Z平凹寫的《西安小吃小識錄》有24篇,開篇便說羊肉泡饃,說得形神兼備、有滋有味,說得叫人口水直流。想象陜西碎女娃翹起蘭花指,斯斯文文地慢慢把饃掰碎,然后在彌漫著羊膻味的熱氣當中,捧著羊肉泡饃的老碗,全情投入到口腹之欲的滿足陶醉感中,賽過活神仙,羊肉泡饃湯中流淌著陜西冷娃的血液,深藏著外人難以企及的精神文化內涵,一碗羊肉泡饃,飄逸著一股濃濃的文化悠香滋味。

一天天,一日日,一晃一千多年,經過三秦兒女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羊肉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黃河流域人民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成為西安當地人的“金”字招牌?!叭f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的生動寫照。在廣闊的三秦大地,常??吹饺藗儼蜒蛉馀蒺x捧在粗瓷老碗里,滿碗都是美味的享受,滿碗都是濃濃的千年鄉愁和英雄家國情懷。羊肉泡饃味道厚重,回味無窮,外觀豪放簡單,內在卻精致復雜,充分體現了陜西人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豪邁又心靈手巧,既誠實又豪放,既吃苦耐勞又懂得享受的生活態度,吃羊肉泡饃也是在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當你邁進店里在桌子旁坐定后,就得按時鐘一秒一秒來,慢下來,漫不經心地把饃掰碎,最好邊掰饃邊諞閑傳。掰饃的過程很像喝茶,若是幾人同席,正好聊天解悶,若是一人獨坐,則可以靜靜地參悟點什么,心要靜下來,放空,富貴貧賤、欲望名利皆成過眼浮云。

在歷史長河中,不少中國文人借助美食來抒發情懷,古今如是?!俺浴蹦茱柨诟怪?,而“吃的藝術”能豐富精神世界,尋求靈魂撫慰。在文人騷客的眼里,“以食為藝”是中國文人對“雅”的追求,探索美食一是為了滿足口腹,二是為了健康養生,三是為了愉悅身心,四是為了直抒胸臆,表達對世間大大小小事物的看法。這正是人間滋味,不可謂不“雅”。吃羊肉泡饃這種美食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蘇軾是個大詩人,能吃、敢吃、會吃,走過很多地方,嘗過很多口味,是一個地道的食客。吃了羊肉泡饃,留下了“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同時,吃羊肉泡饃的儀式就是體驗感受人生的過程。當你掰著饃的時候,你就像一個農民在收獲、勞動,意識到你的手和身體,意識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稱,你重新意識到糧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為吃到嘴是這么慢、這么費力,你會珍惜和敬畏,你就真正讀懂了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的真諦,你就會讀懂黃巢那種“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英雄豪邁氣概。

羊肉泡饃的味道,秦人的性格,一種歷經滄桑后的通透與曠達。中華民族是“美食文化”最悠久的民族,很早我們就有“禮樂文化始于食”“民以食為天”的觀念,而且,我們的民族飲食囊括了技藝、營養、禮儀等多方面文化,僅僅在菜肴上便形成了“觀色、品香、嘗味、賞形”的美食文化。羊肉泡饃從煮湯到掰饃,吃的過程都是一個享受文化大餐的慢活,整個掰饃的過程就是一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細活,既可以在旅途中權作休息,又可以瀏覽市井風貌,這其實是一種實用的雅俗共用的文化禮儀休閑餐,羊肉泡饃吃起來實惠,場面上相對節儉而不失禮節。從勞動人民的角度講,牛羊肉泡饃最適宜填飽肚子,最早是販夫走卒垂涎欲滴的美食,而且很耐餓。從招待朋友的禮儀角度講,西安人總要對外鄉客人招待一回引以為豪的牛羊肉泡饃,這再合適不過了,享用“天下第一碗”足矣。從西安的每一條美食街、每一個城區餐飲業的興衰到中華美食變遷史,落腳到對故鄉美食的記憶,羊肉泡饃里滿溢熱乎乎的人間煙火氣,記錄著陜西人民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羊肉泡饃悠悠走過千年之后,呈給現代人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和美食的享受,更有著營養價值方面的思考。在這個選擇食物更趨于理智冷靜的社會,都無一例外地被置于膳食評價的天平上被反復稱量,唯我所需。品嘗羊肉泡饃,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演繹了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養生文化。民以食為天,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吃羊肉泡饃還是在陜西,在西安,因為喜歡、熟悉、消費它的人都在這兒,在這里,有一種味道叫羊肉泡饃,羊肉泡饃作為中國悠久飲食文化的縮影同肉夾饃涼皮和西安城墻、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起,成為來西安旅游的黃金體驗。

“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饃泡喜氣洋洋”,這是對陜西人豪邁性格的生動寫照,也充分表明了陜西人對“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饃的依賴。牛羊肉泡饃不僅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相互交流、漢回民族飲食文化融合的產物,而且是西安地域飲食文化的結晶和瑰寶,成為西安這座城市的地理標志之一,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超出了飲食文化,而形成了一種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羊肉泡饃是中華民族碰撞融合的產物,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精神的一道美食。

羊肉是西域游牧民族的主食,食肉者喜馳騁畋獵,殺伐征戰,性格勇猛剛強、粗獷有血性。饃餅是八百里秦川農耕文明的主食,代表著漢族的勤勞勇敢和智慧。歷史上伴隨著匈奴人的鐵騎彎刀旋風般的南下劫掠,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不斷增強反抗侵略的戰斗力,尚武騎射之風盛行,行俠仗義之輩涌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些杰出人物不斷學習匈奴人的優點,來提高武備國防。漢武大帝任用熟悉匈奴騎兵戰術的衛青、霍去病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唐王李世民最喜愛的有突厥民風的宮廷樂舞《秦王破陣曲》,從蘇武牧羊北海到張騫出使西域,從凄涼昭君出塞到盛唐公主遠嫁,從血淚屈辱的和親之路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盛世強音都昭顯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相碰撞、融合產生的西安人那種特有的勤勞勇敢、智慧剛強的特有氣質。歷史賦予西安共克堅難、剛柔并濟、兼容并包的恢宏氣度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羊肉泡饃這一文化符號上。

幾個月前西安城墻外的車水馬龍,又讓我的思緒重新回到了現實世界,要正確地面對自然的規律,就像我們人生的沉浮與滄桑,雖歷經了幾番艱辛和磨難,羊肉泡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善良、智慧勇敢、胸懷遠大的三秦兒女,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當下的西安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無數人在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同時還繼續努力抗擊疫情,希望早點再見古都繁華,現在的西安已經不單單是我曾經心系的一座城了,他有我的親人、朋友和同學,在經歷過疫情之后,我們深切感受到抗擊疫情的路上不僅有汗水奉獻和困難,還有一個個暖心的瞬間與眾志成城。疫情過后,西安交大校園的櫻花爛漫時,如果我們來到西安,徜徉在藍天白云下,站在西安城墻上仰望,仰望大雁塔,眺望西安這座人杰地靈英雄的現代化大都市,這古老的城墻見證了一座城池的衰敗和興旺,見證了一座城池被洗禮的艱辛歷程,也見證著西安人民和諧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在西安,品嘗一下牛羊肉泡饃這象征中華民族性格的美食,回味一下先輩們的文治武功,感受一下歷史賦予新時代的重任,這不僅僅是舌尖上美妙的體驗,更是欣賞、了解、品味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英雄文化和飲食特色。

牛羊肉泡饃之味,發于陜西人的舌尖,終留心間,對純樸豪放的陜西人而言,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一種滋味,更是鐫刻在生活和歲月中的那一抹回憶,一種英雄的家國情懷。每位陜西人在吃牛羊肉泡饃的千年悠香情懷中慢慢長大,慢慢成長,吃始終伴隨著我們。世界上有一種味道叫羊肉泡饃,想想就開心,為了吃也應該好好生活。給人味蕾上帶來一種獨特的味道,一種生活的味道,就像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汪曾祺先生發出的感慨,活著真好。

(本文圖片來自百度)

猜你喜歡
泡饃羊肉西安
“扒羊肉”
夏港羊肉
西安2021
Oh 西安
羊肉泡饃
開春食羊肉,滋補健體
賈平凹吃泡饃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羊肉宴引發的慘敗
離不了的羊肉泡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