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吳川騎樓街空間形態特征探究

2022-09-13 04:07林曉文LinXiaowen
華中建筑 2022年9期
關鍵詞:騎樓開窗街道

林曉文 | Lin Xiaowen

1 背景概況

1.1 吳川騎樓街的原生性

街道是城市戶外空間的主體之一,絕大部分的城市公共活動都發生在街道,其在支撐城市功能運轉的同時往往承載著一個區域人們的生活記憶。

騎樓這種建筑形式在我國由來已久,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這種建筑物的成因可歸納為氣候適應性、商業適應性、廣府商人傳播、市政改良運動幾點[1]。其基本模式為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架空部分在防雨防曬的同時又擴大了居住面積,創造了極為舒適的灰空間地帶,是東南沿海城鎮極有特色的建筑物。

吳川騎樓街位于廣東省湛江市,與???、廣州西關、廈門等地的騎樓街不同,這些地區的騎樓街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模式,基本是一種地域特色的歷史街區結合商業的經營模式,因此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2-3]。吳川騎樓街由于受關注有限,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已遭到嚴重的破壞(表1),然而在筆者看來,相比于那些過度商業化包裝的騎樓街,吳川騎樓街卻因此而比較好地保存著一種原生性。騎樓是一種因商住結合而產生的建筑形式,無論是廣州西關、廈門還是??诘鹊氐尿T樓,其建筑與街道格局雖保存完好,但明顯已經形成了商業與居住分離的現狀,其樓下商業往往是外包的形式,居住者與商業經營者是不同的人群,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保護僅僅是保存了騎樓街的物質形態,而建筑承載生活意義的價值已經丟失。與此不同的是,吳川騎樓街最具價值的正好是這種生活與建筑形式和諧統一的原生性。一幢建筑往往會在一個家庭的手中傳承百年,而伴隨著這種傳承的往往還有一門家族手藝,建筑既是家族世代居住的空間,也是工作謀生的場所。某種意義上說,吳川騎樓是一種極為理想的建筑形式。

表1 吳川騎樓街現狀

筆者認為吳川騎樓街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模式的劇變,小商品業的凋零使騎樓的商業功能喪失,騎樓存在的意義自然受到沖擊。對于吳川騎樓,在其物質空間形態完全消亡之前,通過建筑學的視角對這種建筑空間形態進行一番剖析,歸納這幾條百年騎樓街的空間形態特征是很有意義的。

目前,對于吳川市騎樓街區在建筑專業方面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僅有少量相關的攝影專輯以及回憶性記載,皆無參考意義。

1.2 現狀格局分析

騎樓街區位于吳川市下轄的梅菉鎮,片區的基本格局,按本地人的說法,可用“九街十二巷”來概括。核心區由兩條主干街道組成,即南北走向的橫塘路和東西走向的泰康路,及其發散的部分區域(圖1)。

圖1 區位圖

1.3 歷史沿革

騎樓街所在的梅菉古鎮本質上是一個圩市,即集市,是農村集市貿易的場所。趁圩,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叫法,早期的騎樓街便是應趁圩這種社會活動而生。

早在唐朝,梅菉就形成了一個圩市,稱為博畔鎮,圩址在現今的梅菉頭,現片區東南側。自明代起,梅菉成為廣東南路地區土特產和洋雜貨集散的墟鎮,一時成為商賈繁榮之地,曾有“小佛山”之美譽。300幢騎馬樓成為此地作為商業、文化、政治中心的象征[4]。至清光緒年間,梅菉圩已發展成為一個以康岐樓為中心,周長接近3km的繁榮圩市,其內分九街十二巷。

2 騎樓街空間形態分析

2.1 街道肌理分析

梅菉古鎮位于三江交匯處,地勢偏低,受到河流與不規則地形的影響,片區內城市肌理無明顯統一規律,騎樓街的主體結構建立在橫塘路和泰康路交叉的十字路框架上,整體以此為骨架展開呈須根狀。通過圖底關系對該片區的城市肌理進行定性分析(圖2),可以得出以下特點:

圖2 泰康路區域圖底分析

(1)高密度低強度的城市肌理格局

片區內除卻幾處公共廣場、中學以及一個車站等公共場所外,絕大部分構成要素為民居和集體公寓,通過圖底反轉可以看出建筑間空隙極少,實體要素比例較大,建筑密度極高。街道空間多為縱向狹長形,民居層數多為2~4層,只有少部分公共建筑超過10層。

(2)體現一種自下而上的城市生長形態

該騎樓街區除沿街建筑朝向統一面向街道外,整體無明顯統一朝向,基本呈現一種典型的自下而上自由生長的狀態,街區形態無明顯的上位規劃痕跡,可以說是一種鄰里間相互爭奪生存空間和長時間演變中妥協平衡的產物。

(3)地塊呈現邊界結構清晰,內部混亂的狀態

騎樓街的民居基本為沿道路緊貼排列,而吳川的騎樓街區中仍保存傳統形制的騎樓已不多,但街道整體仍遵循該秩序,由于騎樓街立面的延續性,街區地塊仍保持清晰的邊界,如泰康路沿街部分的騎樓群仍保持著良好的空間延續性,因而也是片區內家族傳統手工業傳承較好的一段,地塊內部則在無規劃的自生過程中呈現混亂的狀態,建筑單體平面多為不規則的梯形。

2.2 沿街立面形制分析

片區內仍保存著傳統形制的騎樓建筑將近100幢,其中有部分已經遭到完全的破壞或是改建,僅剩80多幢仍可清晰分辨其形制(圖3)。與廣州、???、北海、廈門等地的騎樓街相比,吳川騎樓街在沿街立面上似乎并不嚴格遵守層高、檐口等延續性,甚至相鄰的兩幢建筑都存在著錯動不守齊的現象,并在立面形態上有多種形式。陸琦教授所著《廣東民居》中對騎樓沿街立面按風格分為了傳統式、西方古典式、現代式、折衷式等[5](圖4),但該書在撰寫時并未將吳川的騎樓作為其研究對象之一,單從形式上看,吳川騎樓與文中所著折衷式較為接近,但在細部處理上仍有較大差異,體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并且形式上更加多樣。故而,需對騎樓沿街立面進行解構和類型化研究,從共性和差異性中得出吳川騎樓的立面形制特征,以及該片區中騎樓沿街立面在營造時所遵守的規律。

圖3 片區傳統形制騎樓定位圖

圖4 騎樓立面類型

吳川騎樓沿街立面的共性,筆者從兩個層面進行歸納。首先,普遍意義上的騎樓建筑立面按水平劃分可歸納為橫三段式構圖——上中下三段,段與段之間用裝飾線腳連接兩側的柱頭進行分割(圖5)。其中,上段為屋頂和檐墻,由高出屋面的矮墻并與兩側的矮柱組合成整體;中段為墻身,從一層柱廊頂上的線腳到檐墻下的線腳部分,由墻面和窗楣、窗戶、商業牌匾墻等墻面構建組成;下段為柱廊和大門,位于二層的商業牌匾墻之下,柱廊頂用橫梁連接,橫梁兩側有雀替裝飾[6]。通過對片區中的部分騎樓單體進行數據測繪(表2),可見片區中騎樓的底層門洞、柱廊切面、柱廊門洞的高寬比較為靈活,其原因在于每幢騎樓的基地形制大小不一,故而在營建時難以完全統一比例,而單幢騎樓的門洞開間比例則存在一致性,即營建時不同騎樓自身仍然遵守統一的比例尺度。

圖5 吳川騎樓立面構成

表2 騎樓檐下空間測繪數據

再者是地域性層面,區域內騎樓立面風格整體偏折衷式,建造材質多為紅磚,表面采用抹灰的處理,裝飾線條硬朗明確,無過多繁瑣的構建,給人粗獷簡潔的印象。整體上受東南亞影響較大,與北海地區的騎樓風格接近,應是兩地都曾隸屬于湛江市管轄的緣故,在風俗文化上具有同根發源的特點。

對于立面形制的差異性,從圖形的構成本質入手,分別從開間、騎樓頂部、騎樓屋身、柱廊形式幾個方面進行類型分析(表3)。

表3 立面類型

(1)開間

從肌理圖中可以發現,沿街騎樓的平面多為狹長的不規則梯形,短邊朝向街道以獲取更多的沿街商業面,故而無論是廣州、???、北海等地,還是吳川的騎樓基本都多為單開間的形式,但仍存在少數雙開間的騎樓,如1、6、42、43號四幢騎樓,此外無三開間以上的形式,故而依據開間進行分類,可分為單開間與雙開間兩種類型。

(2)柱廊形式

騎樓底部的空間是騎樓街的核心空間,在沿街立面上由兩側的立柱和其聯系梁構成,形成“門”字形的構圖,其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底部過梁的形式,以此為分類依據主要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券柱式,也稱拱券式,源于羅馬拱券式的構圖,由古羅馬半圓券和立柱組成。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33幢,拱梁的弧度隨開間大小而不同,且細部構造也有不同。有的十分簡潔并無過多裝飾,有的則雕刻有線角,甚至是頗為精美的各式圖案。

第二種是梁柱式,由橫梁和柱式組成,梁柱式帶有明顯的中西合璧風格,柱子為多立克柱子的簡化形式。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50幢,是片區內的主要形式。

(3)騎樓屋身

在《廣東民居》中所列出的立面類型圖中,可以發現開窗多為帶有拱券的西洋式風格,且窗梁的線角是騎樓立面屋身段的主要裝飾性要素之一,吳川騎樓屋身的差異性主要也體現在立面開窗的形式上,不同的是吳川騎樓中以直梁為窗梁形式的矩形開窗方式占主要部分。拱券式開窗與北海地區的做法相似,多為矩形窗與圓拱形構件相結合的方式,在方窗窗楣之上用抹灰封住,成為盲窗,有的用形似窗欞的裝飾線條來造成仿真窗的效果[7]。此外,在吳川騎樓的立面開窗形式中還有一種復合的類型,其開窗方式為上文提到過的矩形窗的形式,在窗的上部再凸出一拱券形的窗楣線角,該線角無結構性力學作用,純粹是立面統一的構圖手法。故而依據騎樓屋身的開窗形式,筆者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①拱券式開窗,多為兩到三扇窗,少數為單扇。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20幢,其中大部分保存相對完好,細部構造精美,尤其是開三扇窗的騎樓,以29、30號為代表。

②直梁式開窗,同樣多為兩到三扇窗,少數為單扇。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54幢,是該分類下占比最大的類型,該類型保存情況相對較差,大部分窗戶都經過不同時期的改建,這些騎樓有明顯的各個時間段改建下所疊加形成的痕跡。

③復合式開窗,開窗方式為直梁矩形窗,上部以弧形的裝飾性線角壓頭。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8幢,可見此種類型相對稀少,然而與頂部分類中的復合類型相似,因構建的復雜與精美,這8幢騎樓普遍保存得比較完好,可見當地人對于騎樓的價值認可也因其自身藝術價值而有所不同,進而每幢建筑的命運也不盡相同。

(4)騎樓頂部

騎樓建筑上段由檐墻和屋頂組成,而主要以檐墻為沿街立面的主要構圖。筆者主要借鑒莫賢發先生在其研究中按元素特征分類的方法,將檐墻分為傳統類、西洋類、復合類三大類。

①傳統類檐墻是指構成檐墻的元素源于中國傳統建筑上的匾額構件或生活中的元素符號,由立柱和立柱之間的長方形矮墻組成。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68幢,是片區內的主要檐墻形式。

②西洋類檐墻是指構成檐墻的元素源于西洋建筑上的構件符號或構件的變體,由立柱和立柱之間的長方形或似三角形矮墻組成,寬度與整個騎樓立面開間一致,表面有圖案裝飾。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11幢,但無一不十分精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以12、13號為代表。

③復合類檐墻是傳統類檐墻與西洋類檐墻的結合體,中西式元素綜合運用,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山花結合女兒墻做成橫向三段式構圖的形式,通常為中部為裝飾性山花,雕刻以各種圖案,兩端為小段女兒墻,或是整體為一橫向三段式山花。符合此種類型的共有4幢,該形式在造型上最為豐富,故而數量最少,以62號為代表。

由此可見,吳川騎樓主要以簡單的傳統類檐墻為騎樓頂部構圖,檐墻是騎樓立面三段式中變化最為豐富的部分,通常反映著主人的審美情趣,而吳川騎樓相對其他地方整體形制等級不高,也是其常年來得不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通過類型化分析并結合調研統計,可知吳川騎樓立面形制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在三段式構圖中以拱券式開間、直梁式開窗、傳統類檐墻以及以梁柱式開間、直梁式開窗、傳統類檐墻為立面形制的騎樓。立面構造簡單、裝飾簡潔的騎樓數量居多,然而保存完好程度則恰好相反,其原因應與造價和施工難度相關,整體精美程度高的建筑因審美價值進而得到相對較好的保護。位置上相近的騎樓在立面上多屬于統一類型,即相同形制的概率更大。其原因經過與當地居民溝通,推測為騎樓的建造往往由不同的民間施工團隊負責,無嚴格的統一約束,故而在營建時往往會采取就近借鑒的原則。

2.3 街道斷面分析

在《街道的美學》中,作者將高寬比作為衡量街道品質的關鍵,認為對街道斷面的分析是認識街道空間的有效途徑[8]。然而,經過長時間的破壞,傳統街道的延續性已遭到破壞,路面也經過多次的硬質化改造,騎樓街的整體空間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改變。因此,筆者通過已有的騎樓分布圖,選取現有傳統騎樓分布較密集的區域,以此得出現狀中能反映傳統騎樓街空間特征的核心區域。通過現場測繪,對街道斷面的尺度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圖6)。

圖6 騎樓街斷面

①街道斷面空間形態基本呈倒“T”型,道路寬度在6.4~7m之間,柱廊下的延續灰空間不僅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更是室內與外部街道的過度地帶,是平面內外流動的關鍵,承載著騎樓街最為頻繁的自發性活動以及社會性活動,可以說是騎樓街的核心空間所在。然而吳川騎樓街由于大部分的騎樓已不再承載商業功能,不少居民已將其柱廊的聯系門洞封死,騎樓街的空間延續性明顯遭到破壞。

②騎樓街道斷面的高寬比并無明顯的統一數值,沿街立面并不嚴格守齊,道路形態也并非筆直。騎樓街斷面高寬比為0.9~1.4,大部分斷面高寬比要大于1。這樣的比值雖然會在開始產生逐漸遠離的感覺,然而結合書中理論,可以確定的是該騎樓街區處于一種適宜的尺度之內。

結語

通過實地調研與文獻查閱,筆者對吳川騎樓街區進行了以街道空間形態為核心的研究,并分別對其城市肌理、沿街立面和街道斷面進行分析。歸納出吳川騎樓街的形態特征,首先其表現出特有的原生性,即功能與形態、物質與文化的真實融合;其次,其立面形態極其豐富,整體風格以簡潔粗獷為主,體現一種傳統與西洋結合的折衷式,與北海地區的騎樓相近,且具有相似性聚集的特點;該片區街道斷面尺度整體略大于1,空間感受適宜,騎樓單幢建筑遵守統一的營造比例,而整體在比例尺度上極為靈活,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自發性。經過大批學者的努力,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的騎樓歷史街區都得到了恰當的保護和利用。騎樓積淀和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是反映嶺南人過去生存狀態、創造活力及其與環境關系的有力物證[9]。最后,筆者因個人力量有限而未能做更為深入的剖析,但仍希望因此喚起人們對于這片被遺忘的騎樓街的重視,使其得到相應的保護和利用。

資料來源:

表1中的圖5:來自網絡;

文中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

猜你喜歡
騎樓開窗街道
室外微氣候對騎樓室內熱環境的影響研究
熱鬧的街道
我愛南華路的騎樓
街道生活
生火取暖要開窗
初秋入睡前關好窗
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穿越時空的騎樓之旅
冬天不開窗悶出一身病
風居住的街道
清晨別急著開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