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類學視域下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教育信息化傳承研究
——基于山丹軍馬場地區的田野調查

2022-09-14 15:44徐吉良
河北畫報 2022年24期
關鍵詞:打圈師院山丹

徐吉良

(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

一、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一)教育信息化的活態傳承

隨著“互聯網+”模式對當代社會的全面滲透,信息化傳承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王晶(2022)、韓松櫞(2022)等分別采用數字化設備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將搜集到的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進行掃描、拍照,視頻上傳至電腦,分門別類儲存,形成數字化檔案資料,其次結合影視人類學的方法對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視頻進行剪輯,字幕編輯等,最后利用現有的網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丹軍馬馴養技藝進行傳播。

(二)非遺身體感知

“身體感”視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余舜德(2008)認為“身體感”指的是身體的感覺與經驗,同時包含感覺與意涵、文化與本性,是身體感受與認知的結合,因而在研究人與物質環境的關系時,需要從認知與人、物的密切交會和互動過程著手。鄭艷姬(2019)強調感知是富有技術意義的主體性的“身—心”行動,并認為意涵不只是以智性的方式存在,也不只是文化成員主觀地賦予,而是在人與文化環境的互動中內化并衍生。李菲(2014)力圖將“身體”作為一個新的視角引入遺產研究,也將“身體”作為一種方法來呼吁遺產研究的范式轉型。由“身體”出發,揭示出中國本土傳統中文化的形塑與傳承,與“身”、“體”、“踐”、“行”、“習”等一系列“身體”命題密切關聯,進而探討在西方遺產話語之外理解何為“傳承”的另一種可能性。本文從有經驗能力的身體經由身體感與生態環境互動來研究山丹軍馬馴養技藝活態傳承,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轉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山丹軍馬馴養技藝

(一)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背景

山丹軍馬場以盛產山丹馬著名,據《甘肅通志稿》記載,包括大馬營草原在內的祁連大草灘,在唐代養馬業鼎盛時期曾養馬7萬匹以上。清嘉慶六年養馬1.8萬匹。此后由于軍事裝備現代化進程逐步來臨,軍馬在國防軍事防衛與戰爭中的需求量逐年減少,軍馬的培育與輸送開始出現斷續的情況。盡管如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山丹軍馬場的軍馬養殖在欄數量也突破了2萬多匹。目前,隨著我國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的持續穩定與國防軍事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當地軍馬大量繁育的歷史已經永遠宣告結束,目前山丹軍馬場為“山丹馬”的保種僅養殖少量軍馬,存欄量大約為3000匹。

(二)山丹軍馬馴養技藝活態傳承體系研究

1.傳承方式

目前在山丹軍馬場,傳承與繼承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方式主要還是師徒傳承與地緣傳承相融合。師徒傳承指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傳授以傳授為主題,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進行。師徒關系主要呈現為同事關系,即老員工帶新員工,他們都屬于國有獨資公司—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地緣傳承又是指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所進行的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傳承。傳習場域位于山丹軍馬場的一場,地處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馴養師院浩師傅介紹:“按照目前大多屬于老輩帶小輩。因為老輩的技術和經驗比較多。大部分馴養師通過招聘進入,屬于入職員工,也有些是雇傭關系,共計有10人,都是80后的?!雹?/p>

2.傳承內容

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核心為馴養師與軍馬之間的互動,總結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親近;第二階段為刷拭;第三階段為打圈1;第四階段為備鞍;第五階段為打圈2;第六階段為騎乘。親近所達到的目的是要馴養師能夠牽引著軍馬,按照你的方向去行進。馴養師院浩師傅說道:“首先如何去靠近它,因為生馬是靠近不了的,最初的時候用韁繩把它套住,然后再慢慢去帶籠頭。帶好籠頭之后,因為生馬不會牽著它就能跟著你走,不會的。用調教鞭驅趕它,讓它跟著你走。當然這是傳統式的調教,其實可以說是比較生搬硬套的那種”。刷拭是馴養師與軍馬的一個最親近的交流,用刷子去刷它,然后不斷地撫摸它。馴養師院浩又解釋道:“軍馬比較敏感的,也是自己在近1~2年感受到的,最敏感的區域是軍馬的耳朵部位,有些時候它根本不讓你去碰耳朵,通過不斷地刷拭,讓它感覺能夠信任你,你對它沒有敵意,然后可能就是你靠近它,它沒有那么恐懼。然后按照正常就是去打圈,讓軍馬在訓練場所,固定的訓練,調教它,讓它一是明白前進的步伐,另一個就是讓它能夠活動起來,能夠達到運動性。當打圈打到一定穩定的時候,就是備鞍,備鞍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一個比較細節的環節,因為有時雖然你暫時可以牽引它執行,或者是左轉、右轉,甚至打圈,但是在備鞍過程中,因為它從來沒有備過鞍,背部神經也比較緊張,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需要兩三個人幫忙去備好鞍,之后,因為在馬背上已經有了一個束縛,馬的自身感覺就是多了一個東西,那么它肯定就會出現撂厥子的情況,初次備上鞍之后很少騎乘。備鞍之后再次進行打圈,讓馬先能夠適應這個鞍具在自己的身上,等備鞍、打圈到馬比較相對來說沒有那么撂厥子比較穩定的時候,然后接下來就可以試著去騎乘,當然這個騎乘是需要選擇在非常軟的地方進行,比如像沙地,一是馬撂厥子時不會很嚴重,幅度不會很大,其次就是一旦發生意外,撂厥子把人摔下來,人也不會猛地受到撞擊,對它有一個緩沖,基本上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核心內容就是這樣?!?/p>

3.傳承目的

通過調查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的發展戰略、訪談馴養師傅們、參與觀察馬產業基地等可以得知馴養師們馴養山丹軍馬的主要目的:第一是培育,山丹軍馬馬種的保種;第二是作為賽馬;第三是作為旅游馬。馴養師院浩介紹道:“比如現在有一匹馬被我調教出來了,外面來人看看,可以選作為賽馬,也可以作為旅游馬,作為一個搞旅游的老板,你肯定會買一批已經被調教乖的馬。如果你買一匹生馬,還要進行2~3個月的訓練。我們這里的購買方多是來自青海地區的,在我們這里調教好,過去之后那邊又進行訓練,是能夠打出比賽名氣的,所以這幾年相對來說青海那邊買馬的比較多,他們會看調教乖的馬匹,品相好,外貌好。他們會從看賽馬的一種角度和眼光去挑選好馬,回去后再去練一練,然后直接去打比賽。還有就是周邊搞旅游的,挑選一匹相貌好一點的去搞旅游之類的。最后剩余的馬匹,因為都會進行新老交替。比如說,我挑出來的這一部分年齡比較大的,或者一直沒有買賣,那么最后走的一步就是新疆伊犁有收購馬匹的做肉使用,總歸有馬的一個去處的?!?/p>

(三)山丹軍馬馴養技藝傳承中的身體感知與經驗

本節以“身體感知經驗”理論為切入點,通過了解山丹軍馬馴養師與自然生態的動態性交流,描述當地馴養師對山丹軍馬的生態認知,馴養技藝的生態實踐以及經驗技能。

1.身體感知與地方生態環境的互動

山丹軍馬馴養技藝中,馴養師、軍馬與地方生態具有互通性。從馴養的時間定為每年的3月開始至5月上旬結束,考慮到水土氣候、生物環境和植物資源環境這三者的關系。馴養師院浩描述到:“開春之后地凍的沒有這么硬了,其次天氣相對回暖了,馬稍微運動一下,它會出汗,不會受傷,再加上3-5月份馬場馬上到春播了,要種地了,會把地整個翻了,地翻了很松軟,去地里騎馬,就算是這匹馬把你撂下來,不會受太大的傷害,像這兩天這個地(冬季)摔下來不得了的,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時間段,我們調教也是在這里。為什么6-8月份不去馴馬呢?那個時候馴不下來的,草好、水好、膘肥體壯,馬很強硬的,甚至隨便一個動作它就把你摔下來了。春困馬乏知道吧?春天馬很困乏,那個時候去把它馴下來,夏天草好水好,馬就很棒了。不像是俱樂部的馬,它沒有這么好的天然草場,沒有這么好的水,就喂它青甘草不喂它飼料,它就沒有太大的力量?!瘪Z養的過程是與當地生態環境交相作用,是對水土氣候、生物環境和植物資源的生態認知,這些是源于馴養師們所獲得的身體經驗,以及他們持續不斷、有規則的認知與思考。

2.馴養技藝的身體感知與山丹軍馬的互動

李菲(2017)提及:“身體在場,切身互動中進行的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傳承方式?!鄙降ぼ婑R馴養技藝的身體感知,主要體現在聽感、視感、聲感。聽感指洞察軍馬所發出的聲音。在參與刷拭觀察中可以發覺,馬鼻腔中的呼吸聲音會慢慢變小,從粗喘氣變為了慢慢地去嗅你,已經說明馬匹放松了警惕,覺得你對它沒有敵意。視覺感官上,馴養師院浩分享到:“當你騎乘在馬背上,我們一匹馬的精神狀態是可以從它的一個延伸,另一個是從耳朵體現出來,當一匹馬的耳朵、耳廓很放松的時候,它會一會向前一會向后,這是馬放松的一種狀態。當兩個耳廓同時向前,這是外界的聲音讓馬突然覺得有點警覺,它在聽,當兩個馬的耳廓同時向后且并于脖頸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它把耳朵抿起來了,說明馬已經出現警覺甚至要攻擊的狀態。在馴養過程中,視感主要是觀察馬的一個耳朵,這是一個重點觀察對象,能夠判斷出馬目前處于一個什么狀態。還有就是馬的眼神,當馬耳廓出現抿于脖頸的時候,即馬出現攻擊的時候,它的眼睛會盯著一個地方去看,而當它很放松的時候,眼球是隨意四處在看,本來馬的視覺范圍就比較廣,但是當它高度緊張,甚至于警惕和攻擊的時候,它是盯著一個地方去看?!甭暩性醋杂隈Z養師們所發出的口令,馴養師院浩演示到:“像父輩們的調教,沒有太多的口令,直到在后期已經備鞍騎乘的過程中,會有‘馭、駕’的口令。駕是讓馬快,也就是現在普遍能聽到‘駕、駕、駕’,然后讓馬停的時候就是‘馭’?;谶@兩種口號,馬已經相對說是可以被人騎乘,在喊‘駕’的時候,手鞭同時去鞭馬,讓馬知道這就是快速,所以久而久之對于‘駕’這個口號,馬就明白了是提速。然后,你在‘馭’讓馬停止,讓馬明白這就是一個停止的信號。所以趨于父輩們的調教,很簡單的口號就是這樣。其次在打圈的過程中就已經介入了所有的口號,有對于馬的慢步,有慢步口號,快步有快步口號,有跑步口號,直到打圈穩定之后備鞍騎乘口號不變,這匹馬通過幾個月的時間下來調教成熟之后,它對你的口號也是非常的了解。但口號也有專業的口號,前面提到的快步是‘噔噔噔’,跑步是‘蹦蹦蹦’?!?/p>

三、傳承中身體感知的不變之處

從非遺身體感知的理論來分析,非遺變與不變,是從人(馴養師)的身體感知為觀察文本,形成非遺多樣性,成為非遺保護的價值。從非遺的主體馴養師而言,面對持續變化的時間空間,不變的是每一位馴養師對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信念。所謂信念,是指一個人堅信某種觀點的正確性,并支配自己行動的個性傾向。具體是指,每一位馴養師都有著一定能夠把軍馬馴好的堅定信念,無論通過任何的身體感知。馴養師院浩是這樣描述:“這匹馬駒我看中了,我就一定要把它調下來,別人一個月能調下來,我一個月不行,我就調兩個月,我一個人搞不定,我請兩個人調,都不會有半途而廢的,我喜歡這匹馬,我看中了它,我就要把它調教乖!”

四、山丹軍馬馴養技藝傳承發展的困境分析

從訪談、參與觀察、實地考察中可以了解到山丹軍馬馴養技藝傳承發展的困境主要體現在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上。硬件條件指的是不具備標準的馴養調教場所,也缺乏馴養的工具。軟件方面是指傳承人數量的不足。馴養師院浩是這樣訴說的:“因為有些人覺得出去了,外面的世界好,不想再回到馬場了。另一個隱性條件就是馴養馬,是一項非常高危的行業,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做這項工作?!?/p>

五、山丹軍馬馴養技藝教育信息化傳承的具體措施

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實現文化保護、促進文化傳承、加快文化更新與發展的必要手段。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已經成為文化傳承與教育、產業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

(1)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契機,豐富和完善“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內涵。根據現有的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資料、并結合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信息化資源,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為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申請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2)依靠賽事產業,旅游產業,設立專業化的技藝培訓基地,實現馴養師職業化發展。

(3)探索山丹軍馬馴養技藝傳承的學校教育模式,充分發揮當地學校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主導作用。開發適合網絡傳播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山丹軍馬馴養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六、結語

本文從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非遺身體感知”視角重新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丹軍馬馴養技藝核心的問題:馴養師的身體感知與地方生態環境的互動、馴養技藝的身體感知與山丹軍馬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傳承人主體的聽感、視感、聲感。并運用教育信息化的優勢,拍攝記錄了馴養技藝的步驟,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促進山丹軍馬馴養技藝教育信息化的傳承。在后續跟蹤田野中將繼續關注山丹軍馬場地區的生態旅游、賽事產業、職業培訓的發展。

注釋

① 訪談時間:2022.1.23,受訪者:院浩,男,25,馴養師.

猜你喜歡
打圈師院山丹
漂泊頌
一種多功能標準化剝線鉗在電力計量裝置安裝中的應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丹烙畫在農村小學的傳承和發展
走進山丹軍馬場,在焉支山下策馬揚鞭
洛陽師院:堅持以人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務育人文化
山丹紅
師院圓舞曲
獻給玉溪師院的歌
角質層太厚怎么辦
正確去角質,讓你的肌膚美美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