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常德絲弦為例談地方高校對地方“非遺”曲藝人才培養優勢

2022-09-14 15:44蘇鵬
河北畫報 2022年24期
關鍵詞:絲弦常德非遺

蘇鵬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教育學院)

地方非遺曲藝是地方民族藝術的結晶,我們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之所在;是一代一代曲藝藝術家傳承下來的藝術成果,構成我們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珍品。是新時代倡導文化自信的資本;保護我們民族文化,傳承傳統文化,讓博大精深而豐富多彩的傳統藝術唱響未來,唱響世界,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因此地方高校是文化傳承與發展創新的重要場所,具有保護傳承地方文化的歷史使命。

常德絲弦是流行于常德周邊的說唱表演藝術形式,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交替,容量較大,可以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大型故事,亦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演唱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作為戲曲形式,又可作為曲藝形式,還可單獨演唱。絲弦曲目的文學有文雅和通俗兩種,前者大都演唱大型故事,后者多演唱絲弦段子,語言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絲弦音樂也十分豐富,既有板腔體,又有曲牌體,曲調委婉優美,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表現力。絲弦音樂接近于現代音調,因此,它是反映現代生活音樂創作的最好素材;源于明清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民歌小調,揉入了本地民間音樂、戲曲等;表演上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一般為六人,操六件樂器,如:胡琴、四胡、揚琴、月琴、琵琶、打擊樂等。通過歷代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傳承,又經過當代音樂人的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創新,使得這一藝術曲種日臻完美,才有今天世人喜聞樂見;現在的常德絲弦不僅保留了說唱的形式,還結合歌舞表演的形式,使常德絲弦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對于豐富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具有建設性意義。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倡導下,開展了常德絲弦進校園的活動,2017年成立了首屆絲弦班,學員來自藝術專業的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用人單位、學校、學員三方協議;由政府、企業、學校組成了絲弦人才培養體系,由職能部門下撥就業計劃,學校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社會實踐等方案,學校藝術老師和絲弦傳承人是以教學培養,藝術團定期考核督評。為學員解除就業的后顧之憂,為學校解決經費困難和彌補了高?!胺沁z”曲藝專業教學師資的空缺。在常德地方曲藝傳承探索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湖南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云貴門戶”之稱,是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詩詞之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豐富。具有表演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常德絲弦、常德花鼓戲、漢壽高腔、桃源澧縣荊河戲、澧水流域的鼓盆歌、漢劇折子戲等地方曲藝戲劇都屬于國家級非遺曲藝項目,每個曲種都蘊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內涵,都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藝術財富。

一、常德地方非遺曲藝的內涵及傳承現狀分析

雖然常德各區縣市都成立了專門的“非遺”保護中心、絲弦藝術團等。但是各種非遺文化的核心在人的傳承,而當前從事非遺項目表演的演員年齡多再50歲上下,傳承人多已退休,面臨后繼乏人甚至傳承斷層的局面。原常德藝校承擔的項目教學隨著學校的合并撤銷,基本沒有了相關地方曲藝的教學內容了,外地高校的戲劇表演專業畢業生無法進入基層從事地方曲藝文化或表演傳承,讓這些優秀的地方曲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

二、常德地方非遺曲藝傳承人培養面臨的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時產生相應的地方文化藝術,其中蘊含的美也是無法替代的,它凝聚著各地的文化思維與價值觀念,成為一個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此應該成為當地的藝術教育的教科書;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大部分新一代80后、90后的年輕人受現代媒體的影響,他們追逐新鮮藝術表現形式,把建立在娛樂基礎上藝術形式看成了文化藝術的全部,很少全方位地了解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文化傳承上的一大缺失,他們很少知道代表本地特色的藝術,認為地方曲藝為“不時尚”“土氣”;雖然近年來我國著力從專家學者隊伍建設、學術機構上,為非遺保護與傳承作出了積極舉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非遺”曲藝傳承人培養上還是面臨現實窘境。

首先,當前非遺曲藝傳承和人才培養多停留在政策下、停留在演藝范圍內,從整個社會環境下的舉措,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沒有引起地方高校和高職院校的足夠重視和參與,參與面窄,未能發揮他們的人才、技術等優勢。部分非遺保護中心,對非遺絲弦曲藝文化的傳承人才培養的意識不夠,形式多于行動。其次,當今從城市到農村,對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產生了很大影響,現代信息媒介技術帶來的短頻快節奏模式、對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給傳統非遺曲藝而言帶來尷尬的局面,不少非遺曲藝傳承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逐漸消亡,因此非遺曲藝人才的培養環境氛圍慢慢消失。第三,從現有的從藝人群和被認定的傳承人才群體來看,專業從事者嚴重不夠,而且大多數年紀已大,其技藝教授方式大多以口口相傳、身身相授,完全滿足不了現代文化傳承的需求。以常德絲弦例,曾是我們常德地區非遺曲藝文化的經典,面對當今短平快商業化的背景下,很少有人致力于學習這門表演藝術,加上成才之路漫長,不少年輕人寧可外出打工,也不愿進入此行業。所以,對于“非遺”曲藝的傳承人才培養,需要拓寬渠道和方式,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門表演曲藝。非遺曲藝人才培養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對于常德地方高職院校的表演藝術、音樂教育、舞蹈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在常德“非遺”曲藝表演和傳承的人才培養作為一種責任,比如:表演藝術、舞蹈教育、音樂教育以培養表演性人才為目標,同時培養具有知曉地方曲藝文化的音樂舞蹈教師為目標。

三、常德地方在人才培養上具備以下優勢:

(一)“非遺”曲藝傳承學術研究上的優勢

高校是重視學術研究的地方,長期在藝術方面的學術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儲備了眾多學術研究型人才,具備相應的學術研究基礎,他們尤其需要實踐基地和相關的研究,延伸他們的研究領域,將他們的成果運用于實踐,服務于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為地方文化曲藝傳承和保護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撐。同時,鑒于地方非遺曲藝文化保護傳承具有區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地方高職院校藝術院系的這一優勢,研究總結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形成具有可參考可復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形成成序列、成系統的實踐教學路徑等;并著手進行相關理論研究,完善相關理論體系的研究,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藝術院系的平臺作用和學術優勢。

湖南常德地區第一批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常德絲弦、鼓盆歌等,在當地的民俗活動中都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湖南幼專是一所培養幼兒園、小學教師為主的學校,具備開放的人才培養環境,又是以培養小學教師、幼兒教師為主的高職院校,每年有數千名畢業生走上教學崗位,對他們實施傳統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植于基因里的文化傳承,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并于2017年到2019年,成功培養的首批絲弦表演人才,為“非遺”進校園做了一次很好的嘗試,為深化高職教育改革,拓展了藝術教育的內涵做了一次成功實驗,也強化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對接,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積極與非遺保護中心、藝術團等企業主體展開多向合作,特別是從人才培養途徑上相互合作。與“非遺”曲藝傳承人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實施、課時確定,將非遺曲藝傳承與小學音樂教育結合發展,讓小學音樂教育融入常德絲弦的藝術元素,讓“非遺”曲藝傳承從基礎教育著手,遍地開花。

(二)“非遺”曲藝傳承教育資源環境上的優勢

高職院校藝術院系是表演與藝術專業人才最集中之地,比如在湖南幼兒師范??茖W校的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常德本地文化資源,為常德地區的“非遺”曲藝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更好的教學平臺和人才培養渠道;即可查閱非遺文獻,又可整理相關專業著作;同樣,在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同時,可以收藏地方非遺曲藝成果,以此激發學生對當地非遺曲藝文化的學習興趣,了解相關地方“非遺”曲藝的有關知識。在當今倡導高職院校產、學、研一體化授課模式的情況下,湖南幼專拓寬產學研融合實踐,重視藝術專業拓展校企合作、強化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提高藝術實踐教學水平。常德絲弦傳承人的培養,彌補了藝術學院拓展實踐教育的局面。通過常德絲弦表演藝術家、絲弦傳承人走進高校,參與專業課程教學,參加人培養方案的制定,開啟了湖南幼專與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新模式。

(三)“非遺”曲藝傳承廣度和深度上的優勢

“非遺”曲藝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同時需要場所和環境?!胺沁z”曲藝進入高職藝術院系課程體系,從“非遺”曲藝的教育教學,到“非遺”曲藝文化的師徒式的傳授、發揮高職院校藝術院系音樂舞蹈等專業優勢,同時具備高效現代化教育、規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系統化的專業建設等多方面的優勢,讓更多的現在大學生也認識非遺曲藝文化,讓他們走進并開始體驗非遺曲藝文化學習中,將地方“非遺”曲藝文化融進現代文化中。一改傳統師徒制傳承模式來看,由于技術、人才等條件的局限,充分改善因“非遺”曲藝人才培養的數量少、時效慢的弊端,也有利于宣傳與推廣。以常德絲弦為例,湖南幼專學藝術學院與常德市武陵區藝術團的人才培養,共建實習項目基地,鼓勵學生加入絲弦班學習,提供表演舞臺,學生們通過兩年的培訓和學習,他們先后參加各類演出活動,培養了他們的舞臺表演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常德絲弦并深深熱愛上了常德絲弦這門地方曲藝。

(四)“非遺”曲藝傳承人才培養實踐教學上的優勢

曲藝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是情懷培養,當今在經濟大發展、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環境下,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快餐文化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加上媒體導向等多方面因素對當代年輕人的影響,他們很少去欣賞民族藝術,很少看一場地方曲藝,導致地方曲藝成了藝術素養的盲區,要培養地方曲藝表演人才首先應該從培養對地方曲藝的情懷入手;通過組織實踐教學讓他們參與其中,將地方“非遺”曲藝表演藝術團請進大學校園,給學生提供觀摩的機會,提供與“非遺”曲藝表演藝術家接觸的機會,并請著名的藝術家走進表演藝術課堂,讓他們參與傳承與教學中;利用社團活動、組織專場文藝晚會鼓勵學生上臺表演節目,感受地方曲藝的藝術魅力;如本次常德絲弦表演人才的培養為例,實踐教學貫穿常德絲弦人才培養始終。從開班儀式的現場教學,到對學員的考評,絲弦表演藝術家們都隨身攜帶“家什”,從理念上給學員灌輸實踐的重要性;從課堂教學、排練測評,各類晚會演出,到最后的絲弦新秀匯報,學員為了“拿出看家本領”,在課內外、校內外實操訓練中稻鉚足了勁。他們深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含義;通過傳統劇目的觀摩、排練,舞臺演出式排練和考核,學員從對絲弦的一無所知到感受到傳統曲藝的魅力,到上臺精彩呈現,從對地方傳統曲藝的不屑一顧到深深地愛上了常德絲弦,這都是實踐的結果。所以說,不是年輕人不喜歡地方曲藝,也不是地方曲藝沒有市場,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提供合適的氛圍和平臺,資源沒有好好利用。

因此,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加入“非遺”曲藝人才的培養行業中,將“非遺”曲藝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課程建設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長期穩定的人才培養機制,因地制宜地將非遺曲藝內容納入音樂教材中并帶入專業課堂,讓表演專業及音樂教育的大學生認識到學習非遺曲藝的藝術價值,并成為他們的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并將這些知識帶到他們今后的表演推廣和音樂教學中,從而推動非遺曲藝的傳承事業。

猜你喜歡
絲弦常德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常德絲弦的研究現狀
《扶琴》
南國冬日暖總聞絲弦聲
銀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來住的
《清溪雅集》
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以石家莊絲弦為例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阿炳與二泉映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