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
——基于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成績分析

2022-09-23 09:42田海霞彭俊華
武術研究 2022年9期
關鍵詞:一等獎湖北省少數民族

柳 磊 韓 斌 童 樣 田海霞 彭俊華

1.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武漢市第二初級中學,湖北 武漢 430014

1 引言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體育與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不僅使各民族間增加了解,各民族文化得到交流、傳播與交融,還是傳播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經過近70年的探索與發展,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競賽項目和參賽人數上已經由1953年第一屆的5項395名運動員,發展到2019年第十一屆的17項7009名運動員,參賽運動員在民族分布上也從第一屆的13個少數民族發展到第十一屆的56個民族。在第九屆、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湖北省代表團獲得競賽項目一等獎的數量在全國34個代表團中分別排第七名、第三名和第九名。

2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現狀。

2.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

3 研究結果

3.1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回顧

近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分別于2011年9月、2015年8月、2019年9月在貴陽市、鄂爾多斯市和鄭州市舉行。

縱觀近三屆全國民運會的總體情況(見圖1),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趨勢:(1)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比賽項目、獎牌數量和參賽人數逐年增加,說明全國民運會的競賽規模和賽事水平呈現出穩步提升的態勢;(2)在獎牌設置上,從第九屆開始取消競賽項目金、銀、銅牌和表演項目金、銀、銅獎,改設一、二、三等獎,既有利于淡化錦標,又能體現適當的競爭性,進一步彰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宗旨;(3)從第十屆開始允許一定比例的漢族運動員參賽,第十一屆全國民運會首次在中部省份舉辦,體現出全國民運會的發展能夠順應我國各民族交融發展的趨勢。

圖1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獎牌設置及參賽人數折線圖

表1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基本情況

3.2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代表團參賽情況及成績

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湖北省代表團共派出32名競賽項目運動員和107名表演項目運動員, 參加了高腳競速、蹴球、押加、陀螺、獨竹漂、民族式摔跤6個競賽項目和8個表演項目,獲得了競賽項目7個一等獎、11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 表演項目4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的成績(見表2)。

第十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代表團共派出284名運動員參賽, 參加了高腳競速、板鞋競速、陀螺、蹴球、馬術、民族式摔跤、毽球、押加、民族健身操、射弩、武術、獨竹漂、龍舟13個競賽項目和8個表演項目的角逐,最終獲得了競賽項目11個一等獎、17個二等獎、18個三等獎, 表演項目5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的歷史最好成績(見表2)。

第十一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代表團派出了286名運動員,參加了高腳競速、蹴球、板鞋競速、陀螺、押加、龍舟、射弩、毽球、民族式摔跤、民族武術、民族健身操共11個競賽項目以及8個表演項目的比賽,獲得了競賽項目6個一等獎、9個二等獎、37個三等獎和表演項目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的成績,獎牌總數創歷史新高(見表2)。

表2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代表團成績

3.3 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現狀

3.3.1 整體實力穩步上升,位居全國前列

在近三屆全國民運會上,湖北省代表團的參賽規模和參賽成績(見圖2)均呈上升趨勢,并且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在參賽規模上,參賽人數由第九屆139人,上升到第十屆、第十一屆的284人和286人,參賽人數翻了一番;參賽項目方面,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參加的表演項目均為8項,而競賽項目從第九屆的6項增加到第十屆、第十一屆13項和11項,參賽項目占全部競賽項目比例達70%以上。

圖2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參賽及獲獎情況

在參賽成績上,每屆獲獎總數持續增漲。從獲競賽項目一等獎的情況來看(見表3),第九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獲一等獎7個(5.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十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獲一等獎11個(8.3%),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十一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獲一等獎6個(4.3%),依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獲得的競賽項目一等獎數量在全國34個代表團中分別排第七、第三和第九名,可見整體實力穩居全國前列。

表3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競賽項目獲獎統計

3.3.2 不斷取得突破,書寫民族傳統體育新篇章

在第九屆全國民運會上,湖北省首次參加獨竹漂項目,在僅派出一名選手參賽的情況下,收獲了兩個二等獎,不僅實現了參賽項目上的突破,而且斬獲了獎牌。湖北省代表團在第十屆全國民運會上取得的突破最多:不僅參賽人數和參賽項目大幅增加,獲競賽項目一等獎數量和獲獎總數均創歷史新高;第一次參加民族賽馬項目并獲得兩個一等獎,打破了長期以來蒙疆藏包攬賽馬項目獎項的局面;第一次獲得蹴球混雙項目一等獎;第一次奪得民族式摔跤項目一等獎等。第十一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代表團首次獲得毽球男子雙人賽一等獎,并且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共計獲得了60枚獎牌,創下了獲獎總數的新高。

3.3.3 多個項目具備“奪魁”實力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分別在高腳競速、蹴球、毽球、民族式摔跤、馬術5個項目上累計獲得了24個一等獎(見表4)。其中高腳競速和蹴球分別獲得了14個和6個一等獎,說明湖北省在這兩個項目上擁有很強的優勢。另外,在近三屆全國民運會上,湖北省代表團在參賽的全部13個競賽項目中,除射弩外之外,其他12個項目均獲得過獎牌(二等獎和三等獎,共計98個),其中押加、陀螺、毽球、板鞋競速等項目獲得過多個二等獎,說明湖北省在這些項目上具備一定的奪魁實力,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底蘊不足的問題。

表4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獲競賽項目一等獎情況

3.3.4 勇于嘗試新項目并有所收獲,但延續性不夠

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湖北省首次參加了獨竹漂項目,在僅派出了一名選手參賽的情況下,收獲了兩個二等獎;在第十屆全國民運會上,湖北省繼續參加了獨竹漂項目,但并未收獲獎牌,到了第十一屆,湖北省沒有再派選手參加該項目。另外在馬術項目上,湖北省在第十屆全國民運會上首次派出選手參加賽馬項目,并且斬獲了2個一等獎和2個二等獎驕人成績,但是到了第十一屆,湖北省卻沒有再選派運動員參加該項目,這也是造成湖北省在該屆運動會上一等獎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之一。

3.3.5 參賽項目和運動員主要來自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

從表5可以看出,在近三屆全國民運會中湖北省的表演項目全部來自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同時,在競賽項目領域,除了有少數的項目及參賽選手來自于普通高校和湖北省其他地區外,大部分參賽項目及運動員還是主要來自湖北的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可見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是培養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力量的主陣地。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對參賽選手的民族有一定要求,而湖北省的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恩施州、宜昌市等民族地區;二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歷史久遠、開展相對廣泛、競技水平較高、有相應的人才儲備等。

表5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表演項目名稱及單位

4 建議

4.1 主管部門持續關注、支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近三屆全國民運會湖北省代表團參賽規模和比賽成績的持續提升,與省民宗委、省體育局等領導部門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充足的經費支持、必要的場地設施保障、科學的訓練機制等是促進運動員刻苦訓練、提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水平的重要保證,除了運動隊自身籌措,最重要的還是要得到有關部門在這些方面的支持。因此,湖北省民宗委、省體育局等民族傳統體育主管部門應該從經費投入、場地設施建設、人員配備等方面重點著手,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布局,對現有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進行整合,將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事業來做,把眼光放得長遠些,避免“急功近利”,使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夠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4.2 強化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底蘊

湖北省應繼續保持優勢項目優勢,提升傳統項目競爭力,不斷強化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底蘊。高腳競速和蹴球項目是湖北省的優勢項目,在近三屆全國民運會上,不僅幫助湖北省獲得了多個一等獎,而且湖北省在這兩個項目上起步早,訓練方法多,比賽經驗豐富,競技水平高,但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受重視程度逐漸提高,高腳競速和蹴球項目已經在越來越多的省份得到推廣和發展,因此,湖北省必須高度重視這兩個項目的發展,從運動員選拔、教練員培養、不斷創新訓練方法等方面著手,繼續保持湖北省在這兩個優勢項目上的優勢。押加、陀螺、毽球、板鞋競速是湖北省的傳統項目,并且在近三屆全國民運會上獲得了多個二等獎,湖北省應該重點抓一下這些項目,進一步提升這些項目的競爭力,爭取在這些項目上實現一等獎的“突破”。

4.3 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建設

湖北省目前共有13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在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隊伍,保護和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針對湖北省在近三屆全國民運會中出現的“勇于嘗試新項目并有所收獲,但延續性不夠”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這一路徑:即當優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涌現時,有關部門要及時重視起來,以優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為基石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避免人才流失,重視對外交流與學習,對內傳授與擴散,不斷擴大民族體育項目開展范圍和后備人才規模,同時也是擴大本省民族傳統體育的規模與優勢。

由于湖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主要設于高校,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管理體系不完善、經費渠道單一、教練力量薄弱、運動員培養不穩定、實踐超前理論滯后等問題,所以,作為主管部門的湖北省民宗委和省體育局要真正重視起來,不斷探索訓練基地潛能,通過加強訓練基地管理體系建設(明確目標、完善日常訓練規章制度、建立長期訓練機制等),拓寬訓練基地經費渠道(聯系公司贊助、開發民族傳統體育商業表演和民族傳統體育培訓等市場收入等),重視教練員和運動員培養(加強運動員梯隊建設、嚴格管理措施、引入獎懲機制、加強對外交流學習等)等手段,培養更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打造更高水平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隊伍。

4.4 依托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發展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地區與民族院校對民族競技體育項目的開展與提高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湖北省可以依托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培養更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隊伍。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依托民族院校開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收民族傳統體育優質生源和特長生,培養更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2)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教練(教師)隊伍的培養,一是發揮民族高校體育學院體育教師高學歷、長期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的優勢,將先進的科學理論運用到執教實踐中去,積累和總結執教經驗,不斷提升執教水平,二是創造條件幫助優秀退役運動員轉化為教練員,同時完善教練員獎勵機制,多措并舉打造一批優質的民族傳統體育教練員;(3)注重積累實戰經驗,以賽代練,經常派出運動員和教練員外出比賽、交流和學習,不斷積累比賽經驗和提升運動水平;(4)根據不同項目建立運動隊長期系統訓練,不斷完善組織管理體系,采用科學訓練手段,走專業化發展道路;(5)以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為依托,增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全省的推廣力度,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向外輻射,不斷增大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度和影響力。

猜你喜歡
一等獎湖北省少數民族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部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及一等獎)
“可怕”的一等獎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春風化雨 深入淺出——記湖北省優秀理論宣講員龍會忠
湖北省將再添6座長江大橋
湖北省今年將建成農村公路1.5萬k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