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運行困境與因應之策

2022-10-09 12:24賴閩蘇王海利張文森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產教辦學校企

賴閩蘇,王海利,張文森

(1.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a.統戰部,b.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2.福州市釀造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福建福清 350300)

產教融合作為應用型高校最初融入區域經濟的有效途徑,要求高校以培育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導向,同時企業也要深入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強調通過教育與產業的互融互助推進域內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實現區域內教育與產業的共生共贏。產教融合能有效破解現有學生實踐技能不足等難題,是強化高校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原動力[1]。但“產”與“教”始終是兩類本源性質不同的組織,“產”是營利性組織,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其維系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內核,一定程度上更重視經濟效益,當產教融合過程難以在一段時間內獲得外顯化的經濟利益時,就會削弱企業實質性參與產教融合的內驅力;而“教”是非營利性組織,以提高育人能效為終極追求,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的長期育人性與“產”注重的短期經濟效益在產教融合的前期階段難以解決。這種本源的差異性致使目前的產教融合長期處于淺表化、松散型的低水平狀態,阻礙了應用型院校在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為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多數應用型高校聚焦域內主導產業人力資源需求,與行業龍頭企業探索組建以資產為紐帶的產業學院,成為新型產教融合共育人才的利益共同體。產業學院是指為了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以應用型高校為重點,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組織機構,這對實現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應用型院??沙掷m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囿于相應法規制度不健全、治理結構不完善等,產業學院運行成效不理想。是以在剖析現行產業學院運行困境的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顯得尤為重要。

一、基于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意義

產業學院是為了讓教育適應產業發展,以提升高校服務區域特定產業發展能效為愿景,以產教利益契合為基礎,是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對地方高校深度轉型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層面:實現高校深度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

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是本科院?!耙笕虢獭惫步óa業學院的生成邏輯。首先,高校通過產業學院的建設與域內行業、骨干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以行業發展趨勢引領特色專業建設為導向,實現域內特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共享,通過特色專業群建設能效的提升拓展學科發展空間,賦予學校區域特色,消解由于沿襲傳統學術型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模式導致的辦學同質化,競爭力弱化等問題。其次,應用型師資短缺是掣肘部分本科院校深度轉型發展的瓶頸問題,產業學院構建的校企互聘、雙向任職等靈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對于完善高校應用型師資隊伍架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企業頂崗實踐、掛職鍛煉等方式強化了對高?,F有專任教師的應用性培養,加快了高校提質增效的速度。另外,產業學院是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產業技術升級和創新的前沿陣地,通過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組建校企協同科研攻關團隊等形式,完成企業現實發展中面臨的前沿性、挑戰性的應用性研發難題,在提升本科高校應用性科研水平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高校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能效,推進了本科高校完成深度轉型發展的步調。

(二)企業層面:有效滿足域內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培養滿足區域產業、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是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邏輯起點[2]。人力資本的存量和增量以及科技研發力量是區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內核,產業學院可以有效整合校企科研團隊和教育培訓資源,滿足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和產品研發任務[3-4]。首先,產業學院能夠有效整合校企雙方的專業與科研優勢,在深入研析域內產業發展趨向與需求的基礎上開展產品研發以及企業技術攻關等任務,有利于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進。其次,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發展需要與產業學院就專業設置、課程設計等展開校企共建,通過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機制育化契合自身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專用技能型人才,滿足產業可持續發展對人才培養和儲備的需要。另外,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相伴而生的產業技術革新亦向企業現有員工的技能水平提出持續性挑戰,而產業學院的教育資源可以針對企業要求提供多層次且定時、定制、保質的員工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以保證企業現有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持續開發,從而勝任產業技術革新帶來的挑戰。此外,企業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亦可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及相應的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學生層面:“學校人”變身“職場人”的快速通道

學生成長成才以及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養成教育是產業學院建設的邏輯旨歸。首先,基于產教融合而興的產業學院的課程設計不僅融合了專業理論知識和產業技能實訓,而且實現了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崗位標準的深度交融,注重將學科專業知識與產業發展趨勢相鏈接的課程設計有利于建構學生的職業發展知識體系,讓學到的知識很快使用在實踐環節,縮短了知識與產出的距離,打破原來“學習為了通過考試”的應試教育,做到真正的“學為所用”。其次,產業學院的育人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較多深入企業實踐的機會,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深入了解行業、企業的生產環境、崗位業務工作規程、企業管理文化等,既可以進一步明晰自身未來的就業方向,強化職業認同感,又可以在實踐過程中適應企業生產環境,實現由實習崗位到就業崗位、“學校人”變身“職場人”的無縫銜接,縮減了就業成本。另外,學生在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過程中,能夠接觸較多行業前輩及產業前沿信息等,有益于視野的拓展和思維的活化,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未來創業的基礎。綜上所述,產業學院的育人模式既有利于學生職業發展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又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就業創業所需核心競爭力,打破了傳統“閉門造車”式的育人模式,使學生成為產業學院建設的終身受益者。

二、基于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運行的困境識解

產業學院的辦學模式雖能彰顯地方本科院校區域特色,提升辦學能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域內人力資源需求側與供求側的矛盾。但囿于制度設計、治理機制、運行機制等方面建設的不完善,阻滯了產業學院高效運轉的步伐[5-7]。

(一)產業學院獨立性不足,校企共贏局面難實現

現有產業學院多為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由地方本科高校與域內主導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共同投資創辦,其辦學主體成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要求通過辦學獨立性來保障產業學院的自主經營性質和重大事項的自主決策。但囿于教育立法進度滯后于辦學實踐的問題,我國現行法律體系缺少賦予產業學院獨立法人地位的法律依據,我國現行的《民法典》《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都缺乏相契合的法人制度,因此在實踐上,如將產業學院視為學校的二級學院或內設機構,它便無法獲得獨立法人資格,使得產業學院在辦學獨立性方面面臨制度性障礙[7-9]。首先,產業學院管理者獨立決策的難度增加,管理效率低下。多數產業學院雖有權力運行的組織架構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及實施細則,但在辦學實踐過程中,面臨關乎辦學主體切身利益的決策時,利益相關者總是秉持趨利避害的心理尋求可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決策方式,使得前期擬定的決策規則難以付諸實施,增加了管理者獨立決策的難度,更遑論高信效度的決策了。其次,產業學院辦學融資渠道窄化。產業學院實現長足發展的物力和財力保障源自民營資本的接續投資,而投資回報率最大化的實現是民營資本持續參與投資辦學的根本動力,因此產業學院的營利性以及科學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是產業學院獲得穩定且持續的資源供給的現實選擇。然而,由于產業學院獨立法人地位的缺失及現行法律對產業學院營利性運行模式支持不到位,企業參與辦學所獲利益缺少長期可靠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參與產業學院辦學的動力源,障礙了產業學院的縱深發展。目前,世界不少發達國家已經逐步探索出各自有效的校企合作發展之路,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現代學徒制”等,都是通過國家相關法律,對產教融合的運作給予強力保障[10]?;诖?,從我國國情出發,目前產業學院建設中的相關法律制度也應盡早完善。

(二)現代化治理結構和方式缺失,產業學院治理機制低效

如前所述,產業學院是政、行、校、企等多元辦學主體以消解人才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為利益訴求,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價值導向,合教育、產業及社會為一的利益共同體[11]。以此為基點,產業學院治理的實質即辦學主體對場域內資源、利益和權力進行權衡配置,實現治理能效的“最大公約數”,這一治理結果的實現需要學校、企業、政府等多元辦學主體在利益博弈和政治互動過程中達成“1+1>2”的協同效應。然而,各辦學主體權益配置的不均衡性阻滯了產業學院治理機制的高效性。本次調研的31個產業學院,建有理事會的僅有8個,建有董事會的有2個,其余21個產業學院中,尚未建立明確組織機構的有10個、由學校二級學院院長負責管理的11個,這兩類產業學院實際都是執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缺乏自主決策權,難以直接對接市場需求,最終導致產業學院的協同效應難以實現。其次,權力結構差異導致辦學主體參與產業學院治理和共享辦學效益的機制缺陷。如“強政府”型產業學院治理模式中,政府作為產業學院的發起者和促保者,立于權益分配的主導地位,在產業學院治理過程中偏重于強制性的行政手段,不僅使產業學院的董事會等決策管理機構形同虛設,而且忽視了學校的辦學利益和企業的投資效益,使得產業學院治理機制因缺乏“集體聯動”陷入低效性、混亂性的窘境。

(三)產業學院運行成本高,辦學效益低

產業學院兼具教學、實習、實訓等高校育人的基本職責和科研攻關、產業技術服務等社會服務職能的雙重功能,而這些功能在實現過程中涉及的人員、場地、設施等多樣生產要素的價格成為產業學院運轉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產業學院特殊的辦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辦學投資呈現持續上升趨向,然而產業學院現行管理結構的復雜化以及成本約束機制缺失等問題使得辦學的成本收益比呈現低迷現象,降低了產業學院的辦學效益。在此次的調查中(圖1),行業企業投資方對產業學院的核心訴求首先是人才需求(90.30%);其次是深度利用師生科研能力,進行技術創新(64.50%);接著是提升員工專業水平(51.60%)和節約運行成本(54.80%)。這與張志東的調查研究結論有所出入[12],主要表現在運行成本方面需求的遞增,可能是由于近兩年產業學院逐步成熟,但運行成本不斷投入給企業造成一定壓力。此外,產業學院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決定了其內部管理機構設置的多層級性和復雜性,為了滿足各方利益關系的溝通調和之需,相應地也就需要聘用更多專職管理、協調的工作人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維持產業學院良性運轉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產業學院的運行成本,導致辦學效益低下,成為產業學院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桎梏。

三、基于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發展的因應之策

(一)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優化產業學院發展環境

現有政策法規體系的不完善對產業學院的市場化運作和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安全隱患,政府及相關行政部門應通過修訂完善相關法規政策文本,并推進各項政策的落地實施,以確保產業學院能夠在一個良性的社會環境中可持續發展[13]。首先,國家應加快有關產業學院建設的法律法規,明確產業學院獨立法人地位,并在有關產業學院運轉、收益分配、監督等方面給予明文規定,為產業學院的獨立決策、運營以及現代化治理機制的建立等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國家應盡快修訂完善有關社會資本參與辦學的法規政策,在合理寬化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學院辦學路徑的同時,建立便于社會資本進退有方的產權流轉和保護機制,避免社會資本因投資辦學而遭受非法侵害,解決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后顧之憂,進而增加產業學院對社會資源的吸引力[14]。另外,各級地方政府還應通過積極完善并落實面向投資產業學院的企業制定有關稅收優惠、財政補助等方面的激勵補償措施,進一步優化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制度環境。

(二)建立現代化治理機制,釋放多主體協同共治效應

建立產業學院現代化治理機制的關鍵是在法規框架內,形成以完善內部制度設計為基礎,在決策、執行以及監督反饋等方面相互制衡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圖2)[15]。首先,依據權利制衡原則建立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度,以吸納企業高管、政府人員、學院教職工、學生的方式優化董事會成員結構的同時,根據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職能屬性以及辦學主體的投資比例明確人員配比及其參與學院決策和管理的程度與話語權,規避由于權責交叉、利益沖突等產生的多頭管理風險,實現“分權制衡、民主管理”理念下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16-18]。其次,應堅持依法治理的底線思維,建立推進產業學院良性運轉的監督管理機制,從企業、教職員工、學生、行業協會以及第三方機構中優選人員組建監事會,負責監督董事會決策的合規性以及相關措施的落地實施情況等,同時通過黨務校務公開制度提高與學院運營相關的財務、基建、資產管理、紀檢監察等方面的透明度,消減產業學院運營過程中的機會主義,提高現代化治理能效。

(三)多措并舉降成本,提高產業學院辦學能效

產業學院辦學過程中存在多成本支出,在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視域內,一旦成本支出超越辦學收益,維系產業學院正常運轉的經濟基礎就會土崩瓦解,因此合理降低產業學院辦學成本就成為當前緊迫且必要的事項[19-20]。首先,依據就近原則將產業學院建在產業集群區域內或附近,距離的拉近既利于校企雙方資源共享,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域外企業“搭便車”的概率,進而減少產業學院在教育教學、實訓研發、人才招聘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其次,產業學院應在融合教育公益性和企業營利性的基礎上,建立益于削減辦學成本的系統且精算的成本核算制度,對財務報告、資金支出、收益分配等作出原則性規定,并將辦學成本控制貫穿學院建設、社會服務、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另外,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資產的專用性與成本支出呈正相關[21-22],因此要采取積極措施解鎖資產的專用性,實現“一物多用”,進而達到降低辦學成本的目標,如將實訓基地直接建立在企業內部以解鎖企業場地資產的專用性,將企業淘汰的老舊設備安置在學院實驗室以解鎖物質資源的專用性等。

(四)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建立多元聯動的教育體系

首先,建立校企人才雙向學習機制。加強產業學院教師培訓,校企共建教師企業實踐崗位,學校教師進入企業實踐,企業教師進入高校進修,校企師資定期開展交流、研討、培訓等業務,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圖3)。學校老師積極融入相應企業文化中去,通過與學生共同參與企業的各個生產環節,提煉教學和科研素材,并在課堂教學中將企業的需求和企業文化傳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了解行業情況。邀請企業導師參與到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環節,從而推動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以便讓人才培養方案更適合現代產業行業的發展要求。其次,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度。建立校企雙導師聯合授課、聯合指導,尤其是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課程的指導工作,學校導師負責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教學,企業導師負責崗位技術教學,以及協助指導現場教學,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和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學用結合。及時將企業先進技術革新案例引進課堂,或請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企業導師授課,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以項目制課程開發為核心,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最后,設立產業學院教師特設崗位。設置區別于現有人事制度的產業學院教師特設崗位,推進教師激勵制度,選聘行業協會、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到產業學院任教,維持產業學院教師隊伍的穩定。

猜你喜歡
產教辦學校企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模式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