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業融合背景下物流業的就業分析*

2022-10-17 09:35馮朝軍
物流工程與管理 2022年9期
關鍵詞:就業人數物流業制造業

□ 張 莉,馮朝軍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財經管理學院,重慶 401331)

1 引言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發展之基?!笆奈濉币巹澗V要中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要完善與就業容量掛鉤的產業政策。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改革不斷推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的問題普遍存在[1]。制造業是全社會物流需求的主要來源,而物流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可容納較多的就業人員。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提出了物流業和制造業(下文中簡稱“兩業”)深度融合的戰略舉措。從理論上講,兩業深度融合可以增加經濟產出[2],提高制造業的產出效率,促進物流業的業務量增長,存在增加物流業就業機會的可能性。而區域物流的發展也會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3],相應地,物流人才的培養要與區域經濟需求相匹配[4-5]。因此,深入了解區域兩業融合程度,探索其融合程度對區域物流業就業的影響,有利于進一步制定和優化區域就業制度,更好地平衡區域經濟與就業之間的關系,促進區域就業工作健康、穩定、高質量地發展,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本文的貢獻在于:在兩業融合背景下,選擇了10個制造業重點發展省市為研究對象,第一,梳理了各區域兩業的融合度及物流業就業情況的演變;第二,量化探討了兩業融合對物流業就業情況的影響程度;第三,結合分析結果,提出有助于物流業就業的政策方向。

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對相關歷史文獻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理論假設;第三部分提出了分析參數,構建了相應的計量模型;第四部分結合10個省市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第五部分則對得到的結論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兩點建議。

2 文獻回顧

2.1 兩業融合的背景發展

制造業與物流業關系緊密,經歷了從聯動到深度融合的過程。早在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牽頭組織召開了首屆全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大會。200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指出,物流業可吸納更多的人員就業,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后,兩業聯動發展大會多次召開,明確指出兩業聯動不僅有利于發揮物流業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基礎性支持作用,也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繼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后,2019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將中國兩業融合的重點聚焦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這兩大產業的深度融合,其中兩業人才鏈的緊密結合也是一個重要方面。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對促進兩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做出全方位安排。兩業協同發展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競爭力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6],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兩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有利于調節制造業的物流需求和物流業的服務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矛盾,從而促進資源進一步整合,降低成本,完善產業發展結構。

2.2 兩業融合度測算方法的研究

自從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兩業融合的指導方針后,兩業融合的效率評價、融合情況的演變及融合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成為主要研究內容。這些研究內容都是基于融合度的合理計算展開的。早期對融合率的測度主要是用技術融合度來近似代替[7],比如專利相關系數等,但是這樣的評價維度過于單一,不能體現兩業全方面的深度融合。也有學者基于投入產出表[8],通過比例的對比來衡量融合度,但這掩飾了社會環境在不同時期的差異性,尤其無法體現不同階段區域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而且投入產出表每五年才發布一次,數據缺乏連續性,基于該表中數據的計算不能及時反映融合狀況。雖然投入產出表有缺陷,但是彭徽等[9]仍基于國際投入產出表,通過構造單向融合度、綜合融合度和融合互動指數,并按照技術密集度對產業部門進行分類,更加微觀地測度產業融合的程度。為了明確表現出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相互影響性,江靜等[7]通過結合兩業的相關系數,改造了兩業融合的測度指標;梁紅艷[10]運用了改進的距離協同模型測度分析兩業融合水平;夏倫[11]則用耦合評價模型來衡量兩業之間的相關性。

2.3 就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就業在企業和產業間的有效配置可以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12]。就業和產業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20世紀中期,理論界提出了有關產業和就業之間關系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即產業結構會隨著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反之,溫清[13]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伴隨著勞動力的流動,進而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動。鄧田容[14]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成都-德陽-綿陽三地2008-2019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關聯度進行了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總體就業情況和產業結構協調性較差,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最大,顯著性最強,而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影響效果較弱,最差的是第一產業。麥迪娜·熱皮卡提[15]則利用就業-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分析,證明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是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在1998-2007年間,我國經歷了大量的就業創造(13%)和就業消失(12%)[16],平均就業凈增長率為1.4%。傳統制造業如煙草、化工和印刷業等是就業消失的主要行業。從企業特性來看,私營企業就業創造率最高,外資企業就業創造率最低,國有企業則是創造最低而消失最高。袁志剛等[17]證明了城市制造業就業的擴張會對本地的服務業就業產生促進作用,但這種就業乘數效應的大小會受到城鎮化水平和城市規模的影響。

綜上可知,兩業的融合協調發展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既有研究已經對兩業融合的測度方法和產業與就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但是,現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宏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和協調關系上,對兩業融合水平和物流業就業情況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

3 變量計算與計量模型的構建

本文要探究的是兩業融合度和區域物流業就業情況之間的關系。據已有研究成果可推斷,兩業融合會促進兩業資源的進一步高效整合,引起物流業就業情況的變化。

3.1 變量的定義與計算

3.1.1 區域行業就業彈性系數

區域行業就業彈性系數可以反映某地區行業的發展給相應就業情況帶來的變化。該參數的含義是行業對應的經濟增長率每變動一個百分點引起的對應行業就業率變動的百分點,它可以反映該地區行業發展帶來的勞動力資源吸納能力的變化,其計算方法如式(1)所示。

(1)

其中,ECi,t表示行業在i地區第t時段的就業彈性;ei,t和Pi,t分別表示i地區在第t時段的就業人數總量和經濟指標總量;Δei,t和ΔPi,t分別表示行業在i地區第t時段的就業人數和經濟指標變化量,其計算方式如式(2)(3)所示。

Δei,t=ei,t-ei,t-1

(2)

ΔPi,t=Pi,t-Pi,t-1

(3)

3.1.2 區域“兩業”融合度

區域“兩業”融合度是描述區域兩業融合水平的變量。產業融合測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專利系數法、投入產出法和耦聯評價模型等。專利系數法中所需的專利數據不易獲取,而投入產出表每五年更新一次,不適合用于表述“兩業”融合水平。因此,本文借鑒李琳等[2]、武金爽等[18]、夏倫[11]采用的方法,通過耦聯評價模型計算得到耦合協調度來測度“兩業”融合水平。

耦合協調度可以反映兩個系統相互作用情況的好壞,即是相互促進的還是相互制約的。耦聯模型中用于測量i地區第t時段兩個行業耦合度的是兩個行業的耦合協調度值Fui,t,其計算如式(4)所示。

(4)

其中,Ci,t是i地區第t時段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耦合度值,表示兩業相互作用的程度;CCi,t是i地區第t時段物流業與制造業的綜合協調指數,表示兩業的綜合協調水平。Ci,t和CCi,t的計算如式(5)和式(6)所示。

(5)

其中,Ci,t表示i地區第t時段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耦合度值;Mi,t表示i地區第t時段制造業的綜合評價指數值;Li,t表示i地區第t時段物流業的綜合評價指標值。

CCi,t=αMi,t+βLi,t

(6)

其中,α和β分別是制造業和物流業的權重系數。在兩業融合過程中,視兩業為同等重要的兩個系統,因此,這里設α=β=0.5。

考慮到兩業的融合是多角度的,結合國家部委出臺的政策文件,并遵循數據可得性和科學性原則,從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及發展速度三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外的其他行業。表1中參數的值均可以通過中國統計局統計年鑒及各省市統計年鑒獲得。

表1 耦聯評價模型中“兩業”的指標體系

3.2 計量模型的構建

為檢驗“兩業”融合度對區域物流就業的影響,本研究以“兩業”融合水平為自變量,以“兩業”的社會關注度及效益參數作為控制變量,構造如式(7)所示的計量模型。

(7)

4 實證分析

4.1 數據及變量的選擇

為考察兩業融合發展與區域兩業就業情況的關系,本文查閱2011-2019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采集了10個主要制造業省市的相關面板數據。依據傳統,物流業的數據采用統計年鑒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數據。結合年鑒數據,對本文計量模型中的控制變量設置如下:第一,兩業的經濟發展水平,用物流業的投資量和貨運量,制造業的投資量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價值來衡量;第二,就業情況,分別用物流業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口數量和城鎮私企和個體企業就業人口數量的數據來衡量。在年鑒就業數據中,城鎮單位數據不包含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的數據,因此視行業就業人員為該行業城鎮單位、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中就業人數總和。本研究觀察的10個省市分別是安徽、北京、河南、湖北、江蘇、江西、山東、四川、浙江和重慶。

4.2 兩業就業整體情況

本文對統計年鑒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以下分析過程均利用Stata 16.0軟件完成。由于年鑒數據部分缺失,涉及到變化計算的數據為2012-2017年期間的數據,樣本量較小,因此在運用面板模型進行分析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這9年中,兩業就業人數的情況如圖1所示。圖中,TotalJobs是區域總就業人數,ManuTotalJobs是區域制造業總就業人數,LogTotalJobs是區域物流業總就業人數。從圖中可以看出,2011-2019年,整體就業人數是在逐步上升的,2015年以后,就業人數的增速放緩。觀察圖1可知,制造業的總就業人數呈現一個小波動,最高峰出現在2014年;而物流業的總就業人數占比要遠遠小于制造業就業人數的占比,但是一直處于上升狀態。

圖1 整體就業和兩業就業人數對比圖(單位:萬人)

4.3 兩業融合協調度及物流業就業的區域差異

4.3.1 兩業融合協調度的區域差異

2012-2017年間10省市的兩業融合度變化各異,情況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北京的兩業融合協調度一直位于10省市之首,山東則除了2013年,其他時候都是最低值。江蘇和湖北兩省的融合協調度變化趨勢很接近,2016-2017年,重慶、浙江和四川三地的兩業融合協調度持平,有6個省的兩業融合協調度下降,唯有江西在上升。

圖2 2012-2017年10省市兩業的融合度

4.3.2 物流業就業變化的區域差異

2011-2019年,10省市的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的變化趨勢和數值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觀察圖(a)可知,在2012-2019年期間,10個省市的物流業就業情況演變趨勢是不一樣的,但是整體變化在2016-2019年趨于一致??梢姼鞯匚锪鳂I就業人數的變動情況與物流產值變化情況的比值逐漸趨于一致。從區域來看,這六年中,安徽、湖北、重慶僅一年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出現負值,北京、江西和四川出現四次負值,而江蘇一直保持正數。江蘇的最高值出現在2012年,而重慶的最高值很突兀,出現在2013年。

圖3 2012-2019年10省市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

圖3(b)可知,這六年,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的數值分布較為緊湊的有河南、江西和山東。江蘇和四川的數值跨度區間較大??梢?,河南、江西和山東的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比較穩定,而江蘇和四川的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變化較大。

2011-2019年各省市的物流業就業率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物流業就業率很穩定,基本處于2%-4%之間,僅北京的物流業就業率2016年前超出了5%,2017年達到最低點,2019年回升接近5%。

圖4 2011-2019年各省市物流業就業率情況

物流業在不同類型企業中的就業情況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兩類企業的就業比例差異不大,但是城鎮個體與私企就業情況比較穩定,集中在2%-3%之間。而城鎮單位的就業比例,各省市情況差異較大,北京保持最高,隨后是重慶,浙江始終是比例最低的省。

圖5 2011-2019年物流業城鎮兩類企業的就業占比

綜上可知,兩業融合背景下,各省市的物流業就業存在區域差異性,整體就業率及城鎮兩類企業中的就業占比均不一樣。

4.4 兩業融合對物流業就業彈性的影響

在分析了各省市兩業融合度和物流業就業情況后,本文將分析各省市兩業融合對就業彈性的影響。根據式(7),通過固定效應模型,量化兩業融合程度對就業彈性的影響程度。其結果如表2所示,從中發現融合協調度等控制變量對就業彈性的影響不顯著,物流業私企和個體企業的就業人數對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的影響顯著,其P值為0.051,系數是0.191,即1個物流業私企和個體就業人數的變化會引起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19.1%的變化。

表2 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的固定效應模型分析結果

4.5 影響物流業就業的因素

兩業融合度對物流業就業彈性影響不顯著,為此,進一步尋找影響物流業就業的因素。通過計量運算可知,物流業貨運量與制造業產值顯著相關,單位制造業產值的變化會引起貨運量56.8%的變化。而貨運量會顯著影響物流業的總就業人數,單位貨運量的變化會引起物流業就業人數52.6%的變化。進一步細分,貨運量會顯著影響的是物流城鎮私企和個體的就業人數,而不是城鎮企業的就業人數,單位貨運量的變化,會給物流私企和個體就業人數帶來89.8%的變化。因此,制造業的產值會顯著影響貨運量,而物流貨運量會顯著影響物流業就業人數,尤其顯著影響物流私企和個體的就業人數。也就是說,制造業的產值提升會給物流業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5 結論及建議

基于10個省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數據,本文定量分析了區域兩業融合情況與兩業就業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三點發現:第一,從就業彈性系數來看,10省市的物流業在2016-2019年變化趨勢相同;第二,兩業融合的程度對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影響不顯著,物流業城鎮私企和個體企業的就業人數對物流業就業彈性系數影響顯著;第三,物流業的貨運量受到制造業產值的顯著影響,其對物流私企個體就業人數有顯著影響。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本文的政策建議有以下兩點:

①加大對區域制造業的社會投資,促進其穩定發展。通過傾向性的金融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流向制造業建設發展,制定免稅、減稅等優惠稅收政策幫助制造業企業迅速成長,促進制造業與信息產業相融合,加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賦能制造業,鼓勵創新技術應用到實體制造業企業,鼓勵和加大制造業的社會投資,促進其產值的增長和效率的提高,提升區域實體經濟運營的能力,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制造業的投資額度提升、產值增長會使更多的勞動力資源進入制造業,補給就業需求,而制造業產值的增長會給物流業帶來需求增長,從而帶動物流業的就業,使整體區域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②鼓勵城鎮物流業私有企業和個體企業的發展。這類物流企業經營靈活,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技術更高效地實現物流資源配置,提高物流業務效率,也可以提高物流業的就業彈性。政府應開拓多種途徑,幫助勞動力資源提升職業技能,以更好地融入到行業人才的需求中。

猜你喜歡
就業人數物流業制造業
泉州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與物流業增長的空間相關性研究
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與物流業增長的空間相關性研究
物流業與交通運輸經濟聯動發展的機制探討
德國就業人數創統一以來新高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