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轉變理論護理模式對心身障礙患者心理情緒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2022-10-20 12:09田虹張佳囡徐芳芳陳軍良
中國醫藥導報 2022年26期
關鍵詞:心身障礙護理人員

田虹 張佳囡 徐芳芳 陳軍良

浙江省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心身障礙科二,浙江紹興 312000

據2019 年版心身醫學研究診斷標準[1-2],心身障礙是一組與急慢性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綜合征,導致患者發生心身障礙的病因可能是因不良事件的刺激或自身神經內分泌失調導致患者發生情感或生理障礙[3-4]。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不僅會加重患者病情,也嚴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5]。有研究表明[6],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干預能有效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在約50%心理障礙患者中取得效果,行為轉變理論也稱之為行為階段轉變理論模型,可根據轉變者的需求制訂每個階段的計劃和方案,進而幫助個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7]。本研究將行為轉變理論用于心身障礙患者護理干預中。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浙江省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心身障礙患者150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符合心身障礙的診斷標準[8];③符合心身障礙至少一項癥狀;④患者自我感覺痛苦且生活質量下降來我院就醫。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障礙癥狀;②合并嚴重器官衰竭或其他不穩定性軀體疾??;③以往接受過系統性心理治療或服用過精神類藥物;④自殺風險較高。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2017-001-0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由我院科室內醫護人員進行常規心理護理,包括入院后的健康宣教(告知院區管理制度、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爭取家庭支持力度、建立與患者及家屬的友好溝通氛圍等),并在醫生指導下實施護患床邊一對一情緒轉移干預、健康宣教、糾正疾病錯誤認知干預等,干預均由工作時長5 年以上的護理人員進行,每天一對一干預時間不少于1 h。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組建行為轉變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1 名、心理治療師1 名及??谱o士6 名,主治醫師負責評估護理方案可行性,并對護理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心理治療師負責護理人員的相關知識培訓;??谱o士負責方案的實施和總結。??谱o士均經過心理治療師指導培訓,且通過我院組織的行為轉變理論相關知識學習測驗,所有人員均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并有5 年以上工作經驗。制訂行為轉變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共包括4 個階段:前意向階段及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及維持階段,具體方法為:①前意向階段及意向階段。主要針對患者對心身障礙疾病認知程度進行評估和糾正,護理人員在日常溝通交流中整體評估患者對疾病認知情況后,找出患者疾病認知相關知識的不足、缺陷和錯誤之處,應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向患者輸入正確的疾病知識,通過健康講座幫助患者補充關于心身障礙相關預后知識,幫助患者加強理解和記憶。健康講座頻率保證每周2~3 次,時間在30~40 min,日常生活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在與患者交流中多應用鼓勵性語句,強調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關心和照護。②準備階段。主要制訂針對性行為改變護理對策,護理人員首先向患者及家屬強調信念轉變對個體行為的驅動作用,強調正確認知對信念建立的作用,幫助患者及家屬明確行為轉變的重要性,并促使行為轉變。護理人員制作心身障礙知識手冊和照護手冊、治療及預防復發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心身障礙病因、發病過程、治療用藥、認知干預、日常照護注意事項(規律作息、健康飲食、保持良好心態等)、復發原因、預后效果等,將手冊發放給患者及家屬方便其隨時查閱,并通過PPT、視頻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知識相關講座,加深患者行為改變意念。③行動階段。主要協助患者改變錯誤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并予以監督和糾正,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制訂改正錯誤行為的可行性目標,例如“7 d 內糾正患者錯誤睡眠習慣”“出院前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等;根據患者當前營養狀態和飲食習慣,制訂個性化營養餐;護理人員評估患者活動能力,指導患者進行健身訓練,例如太極拳、五禽戲等中醫養生活動;告知患者家屬陪伴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家屬的日常護理內容,讓家屬參與到患者治療和預后過程中,提高患者家庭歸屬感;糾正患者錯誤的用藥習慣,強調按時、按量用藥對心身障礙治療的重要性,將患者每日所服藥物制成表格,標注服用方法和時間、劑量,告知患者完全按照表格內容用藥;患者出院前發放執行記錄表,要求患者將每日飲食、運動、用藥等情況進行記錄,家屬負責監督?;颊吣繕诉_標后給予正向反饋,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開設心身障礙主題講座,通過公眾號發布心身障礙相關文章,并組建院內心身障礙患者溝通交流群,利于家屬獲取更多心身障礙相關知識。④維持階段。主要監督患者行為改變的執行情況,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家訪及微信群等方式監測患者行為及認知改變情況,電話隨訪頻次保持在2 次/月,家訪保持1 次/月,微信群保證每天同一時間進行回復,了解患者行為方式改變的同時給予鼓勵性肯定,及時為患者答疑解惑,并為患者提供心理需求。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在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及蒙特利爾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10]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及認知功能。SAS、SDS 量表評分越高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MoCA 滿分3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認知功能恢復越好。②統計兩組護理滿意度。根據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量表評分內容包括詢問患者對住院期間經管護理人員的服務技能、服務態度、病房環境,滿分100 分。非常滿意(>90 分)、滿意(70~89 分)、一般(60~69 分)、不滿意(<60 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例數/總例數×100%。經小樣本檢驗效度和信度系數均大于0.8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心理情緒狀態評分比較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SAS、SDS 評分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兩組SAS、SDS 評分各時間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比較:干預后4、8 周,觀察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心理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心理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與本組干預后4 周比較,b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 <0.05。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2.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認知能力評分比較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MoCA 評分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兩組MoCA 評分各時間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比較:干預后4、8 周,觀察組MoC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認知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4、8 周認知能力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與本組干預后4 周比較,b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 <0.05。MoCA:蒙特利爾量表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3 討論

心身障礙是心身反應的進一步發展結果,患者通常伴隨長時間不良因素作用后引起的心理生理障礙[11-13]。臨床中主要進行藥物干預,而忽略心理護理,即便經過心理科會診后,也因對原發病難以把握進而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較弱,造成治療不充分,因此給予患者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尤為重要[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評分明顯呈現下降趨勢,且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以往研究[17-19]將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應用在臨床中,患者心理狀態得到明顯好轉。本研究結果與其相同,行為轉變理論通過強調意識進而驅動行為,通過改變患者日常健康行為、糾正錯誤的認知觀念對個體健康行為進行預測和干預,幫助患者將行為改變貫穿于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從而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心身障礙患者伴隨著不同生理癥狀,以往傳統針對心身障礙患者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模式過于單一,僅通過一對一模式的宣教,加之護理人員的不穩定難以精準掌握患者實時心理狀態[20-21],本研究由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前意向階段及意向階段的干預,糾正患者不良認知,并在準備階段和行動階段中將正確的疾病管理、情緒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方法循序漸進地普及給患者和家屬,并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進行維持和改進,有效地幫助患者提高疾病管理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心身障礙患者心理癥狀和生理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認知能力相關評分明顯呈現上升趨勢,且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以往研究[22-25],將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應用在癌癥患者、心血管患者及孕產婦中,結果顯示,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還能糾正患者不良認知觀念,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本研究結果與其相同,究其原因可能為行為轉變理論通過不同階段的認知干預,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基礎上加強患者認知概念,糾正患者認知缺陷和認知歪曲,同時進行科學、深化的心理指導和心理支持,促進患者重建疾病知識理論和戰勝疾病的信心有關。不僅如此,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心身障礙患者護理滿意度,顯示患者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得到改善過程中與護理人員溝通交流時間增多,且心理癥狀和生理癥狀的減輕后心理負擔相對減少,進而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心身障礙患者心理情緒狀態,提高患者認知能力和護理滿意度。

猜你喜歡
心身障礙護理人員
我受夠了!
從心身角度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證體會
淺談護理人員的壓力來源及管理策略
睡眠障礙,遠不是失眠那么簡單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跨越障礙
多導睡眠圖在睡眠障礙診斷中的應用
肝硬化患者的蒙醫心身護理及營養飲食對癥治療
“換頭術”存在四大障礙
在醫院編外護理人員中推行人事代理擇優同工同酬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