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到的炊煙

2022-10-21 16:04
散文百家 2022年1期
關鍵詞:蒿草生火灶臺

沙 軍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4月份的北京,綠色尚未涌現,整個學校里仍然是白茫茫一片,道路兩旁的白樺樹挺直了腰桿注視著面前三三兩兩走過的學生。這個時間各學院正在開展各自的運動會,不過下午的天氣著實不好:不算明媚的陽光,讓人發抖的溫度以及自中午便吹起的風,很多學生不得不回宿舍加件衣服再返回操場參加運動會。由于是學院自己舉辦的運動會,可能也是學院人數比較少,導致看臺上幾乎沒有什么人,我坐在看臺的最高處,看著操場里追逐打鬧的人群,她們似乎在歡笑,可這與我并沒有太大關系,畢竟我參加的項目已經結束,舍友也不在這里。

打開手機,看到姐姐給我的未接來電,居然想不起上次和她通電話是什么時候,想了想決定現在撥過去。姐姐出現在屏幕中,邊收拾屋子邊和我說話,她詢問我暑假是否回家,要是回去可以去她家住一段時間,我內心是很不太愿意回去的,假期回家似乎也沒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與之相比我更愿意假期留在學校完成課題報告和調研任務。于是我告訴姐姐,冬天或許可以去她家里住一段時間,姐姐似乎很開心告訴我到時候會讓我嘗嘗她新學的菜。掛掉電話后我繼續沉默,這個學期似乎我的狀態不是特別好,可是目前仍然沒有找到解決辦法。坐在高臺繼續吹了會冷風,實在無聊,便走回宿舍準備去吃飯,道路兩旁的白樺樹嘩嘩作響,有些過于冷清。

這學校真的很小,給我的感覺還是沒有我高中占地面積大。學校面積小,自然有很多好處,比如從宿舍到教室只需要5分鐘,比如從教室到食堂只需要7分鐘,又比如只要你想找一個人絕對不存在找不到他的情況,可面積小終究也有很多讓人不那么滿意的地方,比如簡陋的宿舍和擁擠的電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還是食堂每天固定用餐時間排起的長龍。餓肚子是我到現在為止,最難接受的一件事。我有時候在想,像我這樣一個對飯菜要求極低的人,為什么會把吃飯當作比天還要大的事情呢?乃至于我可以因為吃飯而拒絕參與許多活動。

回到宿舍,艾克看了眼我飯盒里的米飯問我:為什么我作為一個西北人卻很少在學校吃面呢?我很困惑,西北人都喜歡吃面食嘛?聽到這個問題,阿江也開始問我,為什么《白鹿原》里的人那么喜歡吃面,而我每天的主食都是米飯呢?我想了想,如果西北人愛吃面是一個便簽的話,那我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西北人,在學校整個學期吃面的次數一只手就可以數過來。相比于面條,我更喜歡米飯,不像面放一會兒就會變坨,米飯放得久一些也不妨礙它的味道,不用擔心湯水撒到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是,學校的米飯和菜確實很好吃啊。

所以我跟他們講:學校的窗口設置就是這樣,買米飯總歸是要快一些的,而且我喜歡吃米飯。阿江端著飯再次發出了疑問:那你之前說你在家的時候每天中午一頓米飯晚上一頓面條怎么解釋呢?我想了想,由于前一個回答被否定得很干脆,這次我決定想得久一些。勇于在宿舍提問永遠是我們宿舍的優良傳統,根據這個傳統,如果我不回答的話,等待我的就是他們無休止地追問,直到我說明白或者服輸。

那,為什么呢?我想除了自己確實喜歡吃米飯以外,大概是因為學校食堂的米飯窗口永遠要比面條窗口打飯速度要快吧。在吃飯前排隊是我除了餓肚子以外最難接受的事情。但問題是,為什么我在家里也喜歡吃面條呢?

端著盒飯,我開始回溯在家的情況。我記得媽媽做的面條真的很好吃,取面、和面、揉面、做臊子、上鍋、澆汁,一道道程序簡潔流暢,喝一口菜湯配上媽媽腌制的咸菜或韭菜,再來一口面,口中塞滿肉粒和濃郁的西紅柿湯,躺在椅子上,實在舒服。我其實也吃過幾次學校的面條,但是吃過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不想再嘗試了,面條進入嘴里的瞬間,我知道那面條應該做出來好久了,沒有筋道,沒有面感,各種各樣的佐料將面條本身的味道覆蓋,我能嘗到的,只有進入口中就會斷掉得毫無味道的面條,和家里媽媽做的相比,差得太多了。

所以我的回答是:學校的面真的好難吃,和我媽做的面相比味道和口感差得太遠。

我小時候,是見過炊煙,看過篝火的,那個時候,我家還在西北的山里,確切地說,是在半山腰上,當初建房子的時候,爸爸專門借來推土機將選址附近鏟平,同時留下排水通道,所以雖然每年夏天暴雨很多,但家里從未遭受水災,后來爸爸在主屋旁邊又選了一塊地建起了廚房,農家人很重視廚房的用具,爸爸特地從很遠的鎮子里買來一口上好的鐵鍋安置在砌好的灶臺上。那個時候,家里還不流行用電器來做菜,每天,媽媽總是習慣用家里的灶臺生火做飯,所以我小時候對做飯最深的印象就是柴火、灶臺、鐵鍋。一米多高的圓形灶臺,多年來內部已經被煙火熏得漆黑,灶臺上架著一口大鐵鍋,那口鐵鍋真的很大,到現在我雙手張開也沒辦法圍著鍋的四周繞圈。

用灶臺生火做飯是需要柴火的,每隔一段時間媽媽就會讓哥哥去坡下打些柴回來,哥哥去學校的時候,媽媽就會帶著我去打柴。連接家里和坡底的是一條小路,說是山坡,其實就是一處陡崖,要想順著大路走到坡底要繞很遠的路,因此附近的幾戶人家便從半山坡上循著一些可以容人的路走到坡底,走出了這條有些陡峭的山路。順著小路走到坡下面的草地上,那片草地在多年前被礦場征用,不過如今已經廢棄,長滿了蒿草,那些蒿草,就是家里燒飯需要的柴火,囑咐我在附近的草地上自己玩以后,媽媽系好了自己的頭巾,拿起鐮刀選擇好方向開始了她的工作,看著媽媽揮舞著鐮刀一刀一刀地收割蒿草,是我當時唯一能做的事情。媽媽拿著鐮刀順著以前割過的痕跡一點點向前推進,累了的時候媽媽會坐下休息,招呼我把帶來的水給她送過來,跟我說說話,我會拿著在周圍山體上找到的蝸牛殼開心地向媽媽展示,她有時也會指著周圍山上的人家跟我說起那些都是哪些親戚的院子。休息過后媽媽又開始她的工作,當媽媽覺得柴火差不多夠接下來幾天的用度時便會停下來招呼我過去準備,我需要幫媽媽把她割下來的蒿草堆在我們鋪好的繩子上,媽媽對著蒿草堆狠狠地踩幾腳,拉緊繩子,再踩,再拉,好一會兒之后才能把蒿草收緊,這一步可不能馬虎,如果沒有綁緊,半路上繩子松開柴火掉出來,那我們還得重新收拾。而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幫媽媽把柴火放到她背上背好,山路難走,近乎垂直的坡路需要我和媽媽一點點地爬上去,媽媽必須把打好的柴火背在背上用繩子系好才能保證路上不會掉下來。

背好柴火,我和媽媽并排向家里走去,這時候的我總是很高興,蹦蹦跳跳地向家里走去,跟媽媽詢問最近遇到的很多問題(這個讓媽媽一度抱怨地習慣我至今仍然保留著。)一步步走到坡前,順著路向上爬,剛開始的路還不是很陡,走四五十步后路便越來越陡峭,這時候已經能聽到媽媽略微粗重的喘氣聲,我走在媽媽后面,雙手抵著柴火向前慢慢地走,有時干燥的柴火扎在我的手上,我只好松手換個地方繼續扶著。就這樣一步一步,大約二十分鐘后我和媽媽終于爬上了陡坡,離家只有一段稍顯平坦的路了。媽媽用頭巾擦了擦汗,接著向家的方向走去,走過山路的人都知道,背著東西走山路是不能停的。

終于回到家,柴火被媽媽放到廚房旁邊的草棚里,在未來的一周時間里,它就是我們一家燒飯所用的燃料,柴火的味道不太好聞,到現在我都記得那股腐朽透露著泥土氣息的味道。當時我總是在想,蒿草的味道這么難聞,為什么媽媽燒飯時柴火化做的炊煙,卻沒有這種難聞的味道呢?甚至用這些柴火燒出來的飯也很好吃。

炊煙真的是可以聞到的,在我的記憶里,炊煙真的不難聞,甚至有種淡淡的清香。媽媽開始做飯的時候,取一捆柴火放在灶臺里,用火柴點燃,再打開吹風機,轟隆隆的聲音蓋住了柴火燃燒時噼里啪啦的聲音,可也蓋不住柴火燃燒發出的氣味,幸好一會媽媽便會把灶臺的閥關閉。煙,順著灶臺的出風口進入煙囪,再從房頂的出口散出,從屋頂那長長的煙囪中鉆出,向上,向四周擴散,當柴火燃燒后化為炊煙,它終于不讓我覺得難聞,柴火的氣息經過燃燒,最終成為了我至今也無法忘卻的味道。

媽媽做飯的時候,我很喜歡在她旁邊跟著,看媽媽動手和面、搟面,總忍不住想上去摸一摸面團,但手剛剛伸過去就會被媽媽喝令拿下來,媽媽不準我用沒有洗干凈的手碰食材。把搟好的面放入盆里醒一會兒,媽媽開始準備切菜,把肉切成一粒一粒放入碗里備好,西紅柿、辣椒、洋蔥…一樣樣切好,準備好這一切媽媽開始在灶臺里放入干柴準備生火。生火的時候總會有些煙火熏著,這個時候媽媽會讓我出去免得被熏到,等過一會我回來的時候,媽媽眼睛被熏得紅紅的。我記得當時我問媽媽用灶臺做飯這么麻煩,為什么不用電鍋做飯呢?媽媽說她還是更習慣用灶臺生火來做飯,她覺得用電鍋做出來的飯菜總是不如自己生火做出來的好吃。那個時候,真的應該叫做煮飯吧?

家里用大鐵鍋燒飯的時候,總會給鍋里加點東西,比如煮米飯的時候媽媽喜歡洗干凈幾個雞蛋放入鍋里一起煮,蒸饅頭的時候喜歡在鍋的最下層燉菜,我到現在也不怎么會做菜,不知道這些做法是否正確,但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菜確實很好吃。

天氣不是很晴朗的時候,例如下雨天,或是家里沒有柴火的時候,媽媽還是會用電器鍋做菜,往往我們還沒有說什么的,媽媽自己便開始抱怨 :今天的面條不好吃,米飯又糊了,面條在鍋里好久了還沒熟……我知道,媽媽對自己做的菜很有信心,可是新出來的電飯煲不是她所熟悉的,她不希望自己做出來的菜有問題,她在抗拒,抗拒那些新式做菜的器具,但是這些電器畢竟帶給了家里很多便利,大哥和媽媽不用再自己那么辛苦的去打柴,不用擔心下雨天會把柴火淋濕沒法生火,不用擔心生火的時候再被煙熏到眼睛,就在這樣的適應與抗拒中,家里的炊煙又斷斷續續升起了一段時間。

九歲那年全家搬出了山里,新家里沒有傳統的灶臺,媽媽要用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處理在新家遇到的事情,為了節省時間,媽媽開始適應用電炒鍋做飯,努力讓用電飯煲做出來的飯好吃一些,我們也在適應,習慣了灶臺煮出來的飯,一時間很難接受電飯煲做出來的那種有些生硬的米飯。接下來的幾年,即使是用電飯煲,媽媽也能做出我們喜歡的飯菜,不過這個時候,似乎已經不能用煮飯這個詞。炊煙,已經離我很遠了。

后來,在家里買下另外一個院子修建的時候,媽媽執意讓師傅在廚房里起了灶臺,煙囪打通了房頂,把那口從老家帶過來的鐵鍋安在灶臺上面,媽媽說看著也挺好的,過節有事的時候,會用到的。自此,院子里斷斷續續又會出現炊煙。

從出生到現在,媽媽在家里還是自己動手和面,多年的實踐經驗,讓媽媽做出來的面條和菜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最終呈現的味道牽引了我很多年,到現在我也認為,我吃過的所有面條里,媽媽做的味道是最好的。這幾年因為身體的原因,媽媽有些時候不能自己做菜,幸好小時候在家的我跟著她,也學過自己做面條、切菜、炒菜。不過我的手藝應該是遺傳爸爸更多一些,學了那么久,到現在也僅僅是能在媽媽身體不舒服以及外出的時候,做點飯菜糊弄爸爸、自己和哥哥,面的味道和媽媽做得比起來,差太遠了。不過也有一點還不錯,那就是洗碗的質量和速度得到了媽媽的認可,這點從我回家后媽媽很少洗碗可以看出來。

從食堂回來的路上,聞到許多菜混合飄來的味道,食堂飯菜的味道略顯渾濁,再也聞不到老家的炊煙,有的只是食堂排放的雜氣。我沒有選擇,只能接受這些味道?,F在我坐在宿舍床上回想媽媽做的面條,感覺口中食堂的米飯生硬到我難以咀嚼的地步。由于課業的原因,我很難再吃到媽媽做的面條了,竹筍炒肉倒是有可能,可是媽媽還是媽媽,她做的面條還是很好吃,而我已經有一年多沒有聞到過炊煙的味道,談不上懷念,只是偶爾也想回去幫媽媽在灶臺里添上一把柴火。不知道現在媽媽是否還會在煮飯的時候放進雞蛋,從不吃雞蛋的她應該再也沒有這個習慣。不知道她會不會想念以前的生活。

城市的生活遠比以前喧囂,高樓林立,抬頭很難見到月亮,大廈的燈光讓我很難看清夜空,度數不斷增高的眼睛也很難讓我看清天空中的星星,只有回家的時候才可以搬個凳子和父母兄弟坐在院子里靜等天色變暗,坐看滿天繁星?;叵朐诓莸厣洗虿竦臅r候,我在媽媽周圍奔跑、在草叢里捉螞蚱、在山體上找蝸牛殼,跟媽媽說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皨寢?,為什么今天你要拿三根繩子呀”“媽媽,我們中午吃什么呀”“媽媽,你看我找到的蝸牛殼把哥哥最大的蝸牛殼都給頂碎了”“媽媽,你下次去集市可不可以帶上我啊”那個時候媽媽去打柴總是要帶上我,應該是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家里,也是想我能在她打柴的時候陪陪她??晌覅s在長大后離開家鄉,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可以回家陪陪她。

引用《回歸故里》中那句話,我深知我們中間的不平等。母親用炊煙和柴火、無盡的勞累,讓我能在校園中思考柏拉圖,而我卻不知道用什么來回報她。

猜你喜歡
蒿草生火灶臺
時光的灶臺
人類最早的發明:生火與照明用具
為什么樹用年輪判斷年齡
老灶臺
老灶臺
生火取暖要開窗
水能生火
生命是美麗的
炸麻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