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及小說《隊伍》中的極權主義

2022-10-21 16:04汪柳云
散文百家 2022年1期
關鍵詞:極權埃及人格

汪柳云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從突尼斯掀起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在網絡、社交媒體的推動下蔓延了整個中東,并在埃及獲得了強烈的響應。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吶喊,反對穆巴拉克政府的貪污腐敗。穆巴拉克在不斷妥協中倉皇下臺,多方勢力角逐競爭,最后“臨時政府”成立并暫時接管國家事務。在這段時間里,作家白斯瑪偶遇一群冒著炎炎烈日在政府門口排隊的人們。這樣的“隊伍”激發了她小說創作的靈感。她用隱晦的語言暗示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模糊了真與假的界限。這樣的創作手法給予了她一層保護膜,讓她得以逃避政治的壓迫與限制,正如她接受采訪時說:“小說給了我極大的空間來表達關于極權主義當局的看法”

一、權力空間——極權統治對身體的束縛

白斯瑪在《隊伍》中借助空間展現了極權統治的無孔不入。無論是開放的對外的公共空間,還是封閉的對內的私密空間,居于其間的人民都難逃被監視、被監聽、被跟蹤的命運?!凹o律首先要從對人的空間分配入手”身體之于空間,成為了極權紀律的無意識受害者?!按箝T欲開未開”的號召響應著權力對身體的規訓與束縛,自此,人們開始習慣將自己的身體捆綁在隊伍之中。人們在大門口排著隊,從早到晚幾乎寸步不離,生怕自己的離開讓別人占據了自己的有利空間。等到饑餓之時,排隊的人們便鋪上報紙,席地而坐,一盤蠶豆醬一塊大餅足以滿足生存需求;等到困倦之時,隨地而躺,蓋上毯子以地為床。每個人都謹守著自己的空間,在一方狹小逼仄的土地上上演生存戲碼,甘愿用空間封閉自己,任憑極權對自己的身體空間進行劃分與束縛,任憑自己處于一座“全景敞視監獄”。小說結尾處,大門所在的北大樓屋頂上出現了一個人,站在三腳架后一動不動地望著整個隊伍。這樣由上而下的俯視視角,實現了極權借助“中心瞭望塔”壓制民眾的可能性,讓權力“如水銀瀉地般地得到具體而微的實施”。封閉式私密空間似乎也只是換了地點的另一所全景式監獄。隊伍中一位名叫伊娜斯的教師因在課堂談論了國家發展境況,便被監察員勒令辭職,命令她前往“大門”排隊去獲得“合格公民證”。課堂本應該是激發學生創造力、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地方,是言論自由、討論自由的光明地,卻在極權統治下變成了互相告發的暗黑獄。身體受困于空間,居于極權空間的人們已無隱私可言,言行舉止都需思考再三慎之又慎。

二、反諷——極權統治對精神的壓迫

作者白斯瑪在《隊伍》中運用了言語反諷和情境反諷,冠冕堂皇的陳述言語在現實的殘酷中顯得格外荒誕不經,宿命論的不可預知更將整個極權世界、整個人類置于被嘲弄的位置。

1.言語反諷。

真理與謊言的強烈對比沖擊了人的精神世界。真與假界線的模糊,眼見與耳聞的矛盾給隊伍中的人造成了認知困境。什么才是真相?應該相信誰?受嘲弄的人們只能選擇聽從官方的話語,權力的解釋?!爸R與權力實質是一對共生體”布滿政府謊言的《真相報》請來權威人士為之辯解,謊言與真相的難以辨別,擊垮了民眾的理智。白斯瑪作為冷靜的敘述者,隱藏了自己反諷的意圖,將判斷真相的選擇權交還給了民眾,然而極權下的人早已喪失了評判的力量?!拔覀冎徽J可經由權力產生出來的真理,而且我們也只能通過生產真理才能行使權力?!币虼藰O權與虛假的真理彼此融合,彼此促進,扼殺了人的精神。

2.情境反諷。

白斯瑪將對極權的描述從語言表達進化到了情節和場景的構造之中。男主人公葉海亞因意外被子彈擊中而背負起“戳穿政府謊言”責任。他本無心關心政治,卻被卷入時代動蕩的風波之中。葉海亞因為這顆子彈成為了小說的英雄人物,背負起抵抗極權壓迫的使命,成為極權統治下人性爆發的突破口。然而正當讀者將力挽狂瀾改變現狀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卻死去了?!坝行┦虑榈陌l生乃是捉弄人的力量(而非人力)——無論是上帝、魔鬼,還是人格化的命運、人生或運氣——操縱的結果,那么,這種力量顯然就是反諷欺騙者,它或者引導我們步入歧途,或者在我們眼前隱藏明顯的矛盾?!泵\的無端捉弄給一個普通人帶來了痛苦、希望,又隨之將希望抽除。葉海亞這樣的“反英雄人物”是對極權最大的嘲弄,諷刺了想要對抗極權的信心。

三、極權統治對人性的打擊

1.取消法律人格。

“通向極權統治之路上重大的第一步是取消人的法律人格?!毙≌f隊伍中絕大多數人的排隊理由便是為了獲得“法律人格”——合格公民證。當面包店店主得知老婦人在全民選舉中沒有選擇執政黨時,他勃然大怒并拒絕售賣面包給她。正如阿倫特形容極權主義時說到“這是一種恣意妄為的制度,目的是摧毀全體居民的公民權,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里像無國籍者和無家可歸者一樣,失去法律的保護”。就這樣,這位老婦人連日常的生活需求也無法被滿足,她的公民身份被剝奪,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利和保障。

2.毀滅道德人格。

“在制造活死人的過程中,下一步關鍵是摧毀人身上的道德人格”,極權摧毀了良心,被摧毀的良心與道德亦反向加重了極權的威勢,“極權政體的罪行中所有的人有意識地組織的共謀延伸到了受害者,因此造成了真正的極權”?!蛾犖椤分袑Φ赖氯烁竦拇輾峭ㄟ^對家庭道德和社會道德的破壞來完成的。

當女教師伊娜斯面對一個并不相愛的男人求婚時,她試圖尋求姐姐的開導。然而姐姐絲毫不關心她的困擾,只想和她脫離關系以自保。以血緣維系的親情關系網絡在極權統治下薄如蟬翼,禁不起伊納斯求助之手的拉扯。家庭道德的消失直接導致了原本心懷理想、鼓勵學生自由發言的伊娜斯投入男人的懷抱,成為了新的極權維護者。他是“大門”擁護者,也是紫羅蘭通訊公司的大股東,是極權統治的既得利益者。家庭本是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家庭道德的毀滅也從社會根基處腐蝕了整個社會的道德環境。

當排隊的人因急匆匆地離開而遺留了一只手提包時,排隊的人們就“如何處理這只包”發起了討論。一個短發姑娘認為,應該保持原樣等待失主歸來。若兩天后失主仍不歸來,則應該將包交給安保人員。撿到了這只包的人認為他有權利擁有這只包里的東西。更有人認為應該把包里的東西全部倒出來,見者有份。爭吵中,短發女孩失去了優勢,更因為她的女性身份,遭到了男人們的道德攻擊。隊伍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在極權統治下生活的人民,正在逐漸失去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一切道德都在為利益讓步,民眾的道德人格正在被摧毀。

3.摧毀個體獨特性。

“一旦道德人格被消滅了,仍然能阻止人被變成活死人的,只有個人的差異化和他的獨特性”,而極權統治正試圖同化萬千大眾。唯一的官方報紙《真理報》,唯一的官方電視臺,唯一的官方醫院,唯一的身份證明……這些頻頻出現的“唯一”同化了生活信息的來源與生活運作的條件。當外在的世界逐漸同化、固化,人性的掙扎也顯得格外無力了,彷佛越掙扎,被束縛地越緊,最后只能放棄抵抗或在抵抗中窒息了之。

極權統治通過對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個體獨立性的摧毀,逐漸實現全民統一化。極權統治下的人性的毀滅過程是既是緩慢的亦是迅猛的。

四、極權統治對現實的啟示

反烏托邦小說《隊伍》里所刻畫的極權世界是夸張放大版的埃及社會現實,是文學界對埃及“阿拉伯之春”后“威權領袖——穆巴拉克的倒臺”以及“建立臨時政府”的一種不信任,是對埃及政治告別“威權”退化成更為保守的“極權統治”的一種警示。

1.埃及社會。

埃及作為后發國家,在獨立初期選擇威權主義政府以政治強人的鐵腕手段穩定社會具有一定合理性。隨著現代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初期尚能整合國家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的威權統治逐漸式微。穆巴拉克貪權戀棧,不設副總統職位,妄圖追求權力世襲的野心極大刺激了民眾的容忍底線;貧困率與失業率的雙高,大批青年流落街頭;外交上的親美立場動搖民眾對政府合法性的支持;突尼斯大游行給予埃及民眾效仿的模版,再加上網絡大眾動員力度在新時代的極大增強,這些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這場“阿拉伯之春”風暴在埃及掀起狂風巨浪。小說《隊伍》正是以“穆巴拉克下臺——臨時政府成立”這段時間為創作背景,假想出一個虛構的極權世界,表達了對“阿拉伯之春”后仍然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的擔憂。

(1)選舉。在小說中,“可恥活動”結束之后,表面民主的選舉也出現在民眾之間,然而“不選擇紫黨”的老婦人連購買生活必需品——“面包”的權力都被剝奪。表面的自由與民主并不能改變公民權力真空化的現實,這暗示了埃及動亂后“改變一黨獨大”的政策并未落到實處,并且“公民權利不是簡單化的政治選舉權,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還有更重要的經濟權利以及以社會保障為核心的社會權利,它們的實現直接決定了民主的質量甚至民主的成敗”小說中整個社會運行機制在動亂后的停滯暗示了風暴之后的埃及并沒有實現民眾對改善民生的期望。經濟發展作為思想與制度民主化的基礎,顯得格外脆弱。

(2)新生力量。除了上述的勢力之外,由網絡催生的“新興反對派政治力量”作為游行抗議的主力軍,也并沒有能夠給埃及政壇帶來新的生機。小說中短短104天里便出現了4次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反抗者們抑或被軍隊強力鎮壓,抑或自己不了了之,兩種結局都透露著民眾的無奈與悲哀。民眾表達權力的渠道僅剩下“發動游行起義”,而反抗者們自發的無組織、無紀律、無綱領、無領袖的活動,也是民眾參政訴求高漲卻無效率的埃及街頭政治的真實寫照。

“阿拉伯之春”后,埃及的各方利益并沒有得到協調,仍然停留在威權政治向民主政治過渡的階段。隨著民選總統穆爾西再次倒臺,軍人代表塞西擔任埃及總統,埃及的威權政治又再次接續。對于歷史進程的艱難——由威權走向民主,作者通過自己的小說表達了她的憂思。

(3)個性的喪失?!艾F代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的手段被廣泛地運用到權力的運作過程中,使被權力管轄的對象在被宰制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自以為得到了自由的幻想?!爆F代媒體利用了科技發展的平臺,享有了引導輿論的社會權力,造成了有思考有溫度的聲音的缺失。而極權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統治,借助現代的監控技術和傳媒技術,它有效地實現了高度同一化的功能?!睘榱双@取點擊量而刻意制造噱頭、吸引群眾關注、利用大眾評論,實現商業宣傳或制造輿論壓力,是現代一些不良媒體的慣用伎倆。長此以往,新一代青年成長的網絡壞境則不僅是單一的更是暴力的。當不同的意見得不到包容,勇敢的發聲得不到呼應,一種觀點的提出不再引起理智的討論和判斷,個人的獨特性會逐漸消失,目標多元化的文明進程也將因此而受挫。

五、結語

小說中作者以空間塑造了極權統治下赤裸的窒息的生活環境,以反諷的敘事技巧烘托了整個極權社會的荒誕與不可靠。小說中極權對身體、精神以及人性進行降維打擊,最終導致了社會經濟的停滯,公共服務效率的低下,公民權利的真空,最終人性因此而逐漸喪失活力。作者白斯瑪一度擔憂埃及落入更保守極權統治之中,于是將社會的青年失業、軍人專政、街頭暴力政治、經濟衰退、民眾愚昧麻木、宗教的不可靠性等問題以夸張的形式呈現在小說的極權世界,以文學的方式警示現代人的精神空虛與迷茫。

猜你喜歡
極權埃及人格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萬圣節捉迷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單向度的人》啟發有感
埃及艷后(外二首)
論君子人格的養成
埃及有個鯨之谷
1949—1979被妖魔化的紅色巨人
漫畫之頁
埃及火車追尾25人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