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70年:應勢而生,因變而不同

2022-10-24 16:34韓永
中國新聞周刊 2022年37期
關鍵詞:中國新聞社中新社

韓永

9月23日上午,慶祝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攝影/中新社記者 富田

9月23日上午,北京西城區,一場引人矚目的慶祝大會正在舉行,大會持續了一個小時,現場簡樸而又熱烈。

這是慶祝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大會。從1952年到2022年,這家以服務僑胞為出發點的通訊社已經走過了70年,從成立之初的47人,發展為在境內外擁有52個分社、有一支2000多人的專業人才隊伍、在海內外擁有巨大影響力的通訊社。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門發來賀信。他肯定了中新社過去的貢獻,對未來寄予厚望。中新社同仁為這封賀信中體現的真切關懷和殷殷期待所感動,這必將成為中新社的強大動力。

踏著過往70年的深厚積淀,在中央及各界友人的密切注視下,中新社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70年來,中新社堅持愛國主義的報道方針,堅持為僑服務,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發揮了積極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新社自成立之始一以貫之的血脈,為僑服務是中新社集全社之力一步步推進的核心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中新社踐行媒體“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角色的最真實寫照。

習近平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為新的起點,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加快融合發展,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積極聯系海外華文媒體,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這些殷殷寄望,既是中新社過去70年一步步摸索和實踐的方向,也是未來需要更加心無旁騖、堅定信念、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全力追尋的目標。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尤權出席大會并講話。他說,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的報道方針,突出中新特色,面向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不斷壯大海外知華友華“朋友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和力量。

9月23日下午,中新社召開社委會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與會者都懷著抑制不住的歡欣與鼓舞。中新社社長陳陸軍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對中新社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為做好國際傳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他說:“站在新的起點上,中新社將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加快融合發展,提高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新社總編輯張明新表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賀信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守正創新,加快融合發展。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1952年《人民日報》刊登的中國新聞社成立的消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新社將自身的發展,自覺置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始終把全方位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現總書記大國領袖形象作為工作重點,傾力打造融媒體專欄“近觀中國”等欄目,推出富有“中新風格”和差異化、辨識度的報道?!敖^中國”專題策劃推出的“大變局·中國治”系列報道,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中新社的70年,從一開始就浸潤了歷屆中央領導的殷切關懷,自身也因應現實和環境的變化,不斷通過創新,在認識自我、堅持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突破。

“回顧中新社走過的路,可謂70年風雨,70年輝煌?!敝行律缭鄙玳L、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說。1952年,中央有關部門開始籌建一個專門面向海外華僑的新聞機構,這個機構被劉少奇命名為“中國新聞社”。不久后,關于成立中國新聞社相關問題的報告,經中宣部部長習仲勛呈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案頭,周恩來審定后報毛澤東同意。

周秉德家中的書架上,有一本《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其中記載了周恩來對習仲勛關于中國新聞社編制和經費等問題報告的詳細批語。

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創辦人和卓越的領導者。他最初提出成立中新社的動議,是為了向華僑報刊提供新聞服務。當時海外華僑約1200萬,他們大多數在東南亞,其次在北美和歐洲。由于中國當時在國際上被封鎖、被孤立,這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更為嚴重,他們缺少權威的渠道了解國內的情況,并因西方的一些意在離間的不實報道而產生誤解。在復雜嚴峻的國際輿論環境下,中新社應運而生。

位于北新橋三條一號的“海棠院”,見證了中新社籌備的過程。1952年9月14日,廖承志出席中新社的籌備會議并發表講話?!爸袊侣勆绲娜蝿帐鞘裁茨??為什么要建立這個社呢?”他說,我們要建設新中國,爭取國際友人的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華僑工作應該是爭取國際友人的一個環節,這是不能違反的原則。這項工作,首先是組成華僑愛國統一戰線,團結華僑大多數,因此,中國新聞社的任務是重大的。

參加這次籌備會議的共有47人,廖承志戰爭時期曾任新華社社長,他的這篇講話被命名為《從47個開始》?!艾F在,你們有47個人,這在開頭已經不算太少了。新華社起家的時候,才5個人嘛!”

對于如何辦中新社,廖承志在講話中發出“打破關門主義,反對教條主義”的號召。他特別強調,報道要“群眾化一些”,調子要低一些。

當年10月1日,中新社向海外發出了第一篇廣播新聞稿,題目叫《首都紀念國慶節舉行隆重閱兵式》。自此始,此后70年,中新社無一日停止發稿。

不久前,中國科協辦公廳來函,希望中新社尋找1964年李四光(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一篇稿件。中新社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員在一摞摞泛黃的《中國新聞》稿件中尋找到了發表于58年前的這篇通訊《李四光談青年科學技術隊伍的成長》。

成立伊始,中新社匯聚了一批享譽業內的專業人士,有的是海外華文報刊的總主筆,有的是港報資深編輯,有的還在中新社的前身、始創于1938年的國際新聞社工作過。

中新社第一屆理事會囊括了胡愈之、王蕓生、徐鑄成、彭子岡、陳翰笙等名家。第一任社長金仲華,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

自誕生之日起,中新社就將深厚的愛國情感與精湛的專業技能相結合,寬闊的國際視野注目于腳下的這片土地。

1957年,中新社關于戲曲演員范瑞娟的專稿《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內容生動,被海外報刊廣泛刊用,毛澤東主席為該文的題材定調;1974年,中國新聞社記者藺安穩采寫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一文,這是兵馬俑第一次見諸于文字報道,“世界第八大奇跡”由此進入公眾視野。

憑借快速、高質又特色鮮明的報道,中新社很快贏得了廣大僑胞和海外媒體的信賴。上世紀60年代,陳毅外長出訪東南亞時,看到當地華文報紙登載中新社播發的新聞,說:“不到海外就不知道中新社的影響?!?/p>

服務于海外華僑這一定位,讓中新社自成立之日起就與眾不同,一是由于要團結這個規模龐大、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對中國有特殊意義的群體而產生的使命感;二是在傳播內容、語言與行文風格上,由于受眾群體的特殊性,要更加符合國際傳播的規律,新聞操作要更加專業規范。

中新社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既符合專業規范又能體現差異性的風格。經過不懈努力,中新社逐漸探索出一套有鮮明特色的話語和敘事體系,形成了在業內獨樹一幟、屢被稱道的“中新體”。

在中新社的采編手冊上,“中新體”寫作風格被概括為五個字:實、寬、短、快、活。還有個更為形象的16字概括,叫“官話民說、中話西說、長話短說、空話不說”。

有人給“中新體”下定義,稱其是淡化媒體的主觀敘事方式,破除媒體原來高高在上的姿態,將理解和思考權還給讀者的一種新聞樣式。

在敘事技巧方面,中新社面對宏大主題時,通常會采用平民化視角展開報道,擅長從普通人的微觀生活場景入手,通過故事、情節、細節的巧妙搭配達到“以小見大”的報道效果,進而幫助海外受眾對相關抽象概念形成具象化認知。

港澳臺報道,是中新社長期關注的重要議題,這讓它在重要的民間交流中承擔了獨特而不可或缺的角色。

1987年,島內“戒嚴令”尚未解除,臺灣《自立晚報》破天荒派出兩名記者李永得、徐璐繞道到大陸采訪,打破1949年以來兩岸新聞交流的“禁區”。負責接待這次采訪的是中國新聞社,中新社時任港澳臺部主任陳佐洱負責接機,當艙門打開時,他握著兩位臺灣同胞的手說:“歡迎,歡迎。等你們38年了!”這句話迅速登上港澳臺多家媒體的頭版頭條。

4年后,新華社和中新社各派一名記者同赴臺灣采訪,這是1949年以來大陸記者第一次踏上寶島土地。

上世紀80年代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等,中新社都是這些歷史時刻的重要見證者和記錄者。

作為一家通訊社,中新社同仁嚴守新聞人的職責,忠實地記錄時代,力所能及地做個時代的推動者。

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并成主要傳播平臺的新格局下,中新社傳承和發展“中新風格”,在媒體融合中守正創新,提前布局,持續發力,線上與線下良性互動,影響力都在穩步提升。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p>

作為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通訊社,中新社向來有媒體融合的基因,這一方面表現為在形式上,中新社因應技術與市場的變化,不斷拓展更符合傳播規律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在思維方式上,中新社一直都不拘于某種定式,而是在沉穩的定力中保持適度的敏感,從而能準確地踩在點上,既不操之過急,也不落人之后。

如今,中新社擁有文字通稿、圖片、特稿、視頻、網絡、報刊、供版、新媒體、電影、智庫論壇等產品和平臺,擁有24小時不間斷發稿的全球三地信息發布系統。

“一部中新社的發展史,既是中國探索國際傳播的縮影,也是中央主要媒體發展變遷的縮影?!敝行律缟玳L陳陸軍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新聞社以尋求“最大公約數”和畫出“最大同心圓”為目標,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努力續寫新輝煌。

猜你喜歡
中國新聞社中新社
習近平致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的賀信
第二屆消博會閉幕展會規模超過首屆
中國新聞社對外報道的四大特色
海外視角 新銳表達
“新媒體”沖擊下新聞“理想”的困境與突破——論中國新聞社群話語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