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性保護視角下鹽城傳統村落空間布局及其更新策略初探

2022-10-25 03:41孫昊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鹽城民居村落

文/孫昊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碩士研究生

金承協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教 授 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張宇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教 授 博士生導師

引言

傳統村落由于其自身的獨立性與封閉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其獨有的空間形態特征。村落的空間形態不僅反映了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對具體空間布局的影響,也反映了村民的實際物質需求、行為模式和情感傾向。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的自發行為和自然演替共同形成了傳統村落獨有的空間形態[1]。

在現代建筑思潮所引發的新材料、新技術的革新背景下,村民們逐漸放棄使用傳統營造手法,直接套用現代建筑的構成模式,這不僅致使傳統村落風貌呈現出同質化趨勢,還割裂了與傳統民居的聯系。村落肌理逐漸缺失,歷史風貌也在消逝。失去了傳統,失去了地域風貌也意味著鄉愁的逝去。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延續與新時期傳統村落空間格局呈現出的居住問題亟須解決。

為了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2017 年12月,江蘇省政府正式實施《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自該辦法實施以來,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已收錄四批共364 個村落[2],其中鹽城共20個(表1)。筆者基于對鹽城20 個傳統村落空間格局進行研究,并對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村落如丁馬港村、丁溪村等進行實地調研,總結歸納鹽城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類型,并分析其形態特征。從傳統村落整體性保護出發,注重延續傳統村落整體的空間格局和歷史風貌,以及與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環境。根據村民當下實際的生活需求,提出更新策略,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更新提供參考。

表1 鹽城20 個傳統村落名錄(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1 鹽城傳統村落概況

1.1 移民文化

鹽城自古就是移民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初。西漢時期建立鹽瀆縣,百越人遷徙,在沿海區域開挖鹽田,設立鹽場。晉初,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山東兗州大族來鹽城墾荒種糧。明初,“洪武趕散”致使大量蘇南浙北民眾舉家遷移。清朝時期,西部地區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遷入鹽城。各地移民造成鹽城地區文化的多元性,這就導致鹽城地區的傳統民居既有南方民居的清秀婉約,又具有北方民居的封閉厚重。

1.2 海鹽文化

秦漢時期,鹽城已經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先民們在海邊灘涂上“向海為田,煮海為鹽”。隨著海鹽交易的進行,久而久之鹽場周邊形成聚落,村落格局初步形成。為了海鹽運輸,先民們陸續開鑿運鹽河道,“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海鹽文化于此產生。為了防止洪澇災害導致海鹽受潮,北宋時期,范仲淹主持修建了捍海堰,現稱“范公堤”,既抵御了海潮侵襲,也使洪水泛濫時夾帶的泥沙在堤西沉積[3]。捍海堰的修筑串聯了沿海區域鹽場周邊分散的聚落,沿海聚落的格局逐漸成熟[4]。

2 傳統村落空間布局類型及特征

鄉村聚落即村落,是鄉村地區人們的居住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鹽城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地帶[5],氣候具有過渡性特征,加之區域文化差異明顯,傳統鄉村聚落的空間布局也呈多樣性。鹽城河網密集,傳統村落的選址往往遵循自然環境的選擇,分散地排布于河道兩岸?;诖迓浔旧淼男螒B以及民宅與周邊道路、水系、農田等周邊因素的肌理關系[6],可以將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分為“帶狀布局”“塊狀布局”和“團狀布局”。

2.1 帶狀布局

隨著海岸線的不斷東移,海積平原逐漸擴大,荒草叢生,鹽灶逐漸減少,海水引灌日益困難?!爸蠛辂}”已經不再適合作為營生手段,不得不進行零星墾植。范公堤筑成之后,堤西原有灶地逐步墾為農田。據《續休鹽城縣志》載:“縣西湖蕩,逐年淤墊,日就湮沒。附近居民,圍田萟稻,歲月增進?!盵3]晉初,先民們開墾荒地,人工開挖的河流將農田規整地劃分成“井”字型網格。為了防止洪澇災害,居民們在河岸兩邊的高地上興建房屋,農宅沿河道或道路呈帶狀分布。根據河流走向的不同,村落的形態也分為規則帶狀分布和弧帶狀分布。由于河網相對密集,水田占比大,農宅基本沿河岸線性分布,導致聚落密集程度高,但規模較小。村落破碎化程度高,邊界不清晰。

2.2 塊狀布局

塊狀村落往往形成于河網相對稀疏區域,農業生產上旱作和水田兼具,以旱作為主,耕作半徑相對較大,農田分布于村莊外圍。塊狀布局村落周邊河網較帶狀布局村落相對稀疏,村宅沿河岸聚集,在帶狀村落基礎上縱向發展,逐步演變為較寬的矩形。村宅和帶狀布局村宅類似,大多沒有院墻圍合??臻g整體較為開放,通過道路延伸,連成規則塊狀。塊狀村落密集程度低,但規模較大,村落邊界清晰,破碎化程度較低。

2.3 團狀布局

團狀村落區別于帶狀以及塊狀村落,由河流環繞形成。河流交匯處高地聚集性強,易于形成大規模的村落。農業生產以水田為主,耕作半徑較大,農田分布于村莊外圍。村宅大多以院墻圍合,形成二合院或三合院,較為封閉。村宅沿街巷延伸,街巷多為直角交叉,順應地形,形成不規則團狀村落。團狀村落密集程度最高,村落整體規模較大,村落邊界清晰,破碎化程度低。

3 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分析

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包括人為空間和自然空間,村落間諸要素的形態受村落的地理環境和整體布局影響[7],兩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共同形成獨具特色的空間形態。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主要包括街市空間、巷道空間、濱水空間、領域空間等。

3.1 街市空間

明朝初年,“洪武趕散”致使大量蘇南浙北名門望族來到鹽城定居,商賈云集,紛紛開設錢莊、酒坊、郵局、當鋪等,加上鹽城河網稠密,水運便利,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此集聚。各式店鋪分列在村落主街兩側,綿延不斷,形成線性布局。商鋪面朝街道打開(圖1),形成前店后宅的居住模式,相鄰店鋪采用馬頭墻作為防火措施??臻g尺度方面,D/H 的值通常在1 ~1.5 之間,尺度較為開闊。傳統街市空間承載了人群聚散、集市貿易等公共功能。但隨著時代的更替,村落內大量的人口流失,傳統的街市空間已不似當年的繁華,人去樓空,大量店鋪現已閑置,只保留著部分商業功能,街市空間形態漸漸消逝。

3.2 巷道空間

巷道空間作為傳統村落最常使用的交通體系,往往沿著村落主街縱橫延伸,由兩側民宅天然限定,作為交通骨架,串聯著村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模式(圖2)。大部分的巷道仍然保留青磚鋪就的形式,巷道寬度在1.2 ~2m 之間,相對街市空間較為狹窄,有著獨特的私密性與安全感。巷道兩側多為建筑的山墻面和形制不一的門頭和院墻,高聳的馬頭墻以及豐富的脊飾給狹窄的巷道空間帶來了更多的趣味性。巷道的交叉口也豐富了村落的空間層次,巷道轉折處節點的放大常常吸引大量村民自發性集聚,成為村民們公共活動的空間節點。

3.3 濱水空間

鹽城地區水網稠密,為了防止洪澇災害,先民們往往擇高聚集,臨水而居(圖3)。村落沿著河流走勢,順應地形布置。傳統村落的水系主要包括河溝和湖蕩,河溝呈線型分布,湖蕩具有圍合性和向心性。村民們沿著臺階拾級而下,不同高差處也承載了不同的空間行為,豐富了村落的空間層次。村民的日常交流活動如取水、洗衣、淘米洗菜等行為激發了濱水區域的空間活力,形成村落里獨特的景致。

3.4 領域空間

領域就是領土或領地的意思,包含著邊界與公私之分的屬性[8],院門作為從巷道進入民宅院落的主要入口,加上院墻共同承擔著區分民宅內外的功能,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圖4)。院門的形制以及門頭檐部屋脊的雕飾能夠反映民宅的規模以及主人財力的雄厚與否,院落較大的民宅其院墻往往也有鏤空雕飾。院門除了具有區分內外的作用,還承擔了一些生活功能。傳統民居的院門通常采用凹入式設計,并沒有與外墻齊平。凹入空間可以形成灰空間,充當雨棚作用。街坊鄰里也經常在此聚集,交流活動。院門的位置與村落的布局形式以及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受宅間巷道的影響較大。

4 傳統村落現狀問題及原因

4.1 村落肌理破壞,空間形態突變

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村民們追求光宗耀祖的心態,導致攀比之風盛行。加上村民們迫切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新建住宅一味地追求高度與現代化,以彰顯個人價值,導致傳統村落原先的整體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新建住宅沿道路、河流無序地向四周擴張,使得村落規模變大,邊界不清晰??臻g形態的突變造成村落肌理以及尺度關系的改變,傳統空間形態特征逐漸消失。

4.2 宅邊空間公共性缺乏,親和感不足

傳統村落的宅邊空間是居民們使用最為頻繁的區域,然而由于村落格局導致民居成排、成片布局,宅邊空間大同小異。除了巷道的交叉口、濱河空間等,村民們缺乏可以聚集駐足休憩的場所。道路優先原則雖然帶來了更加高效的出行方式,同時也割裂了村落原先宜人的尺度關系,不僅造成人情味淡化,也破壞了原先的自然景觀。

4.3 建筑細部缺失,材料新舊混搭

傳統村落新建或者改建的住宅大多借鑒地方傳統的民居形式,采用傳統元素,但是由于傳統營造技藝失傳,村民保護意識不高加上資金缺乏等因素,導致新建住宅的風貌與傳統民居樣式斷裂,傳統民居中的建筑細部包括屋脊脊飾、瓦當滴水、門頭雕飾、門窗、臺基等已無處可尋,取而代之的是瓷磚脊飾、瓷磚貼面和鋁合金門窗。一味追求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全然不顧歷史文脈的延續,造成傳統村落建筑風貌不倫不類。

4.4 人口流失嚴重,傳統村落空心化

傳統村落由于其自身的獨立性與封閉性,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與社會發展脫節。由于傳統村落基礎設施落后,村民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長。20 世紀末,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致使村落大量耕地荒蕪,許多民宅閑置,傳統村落空心化現象嚴重。公共生活的缺乏加上傳統街市業態的消逝,致使美麗鄉愁不再。

5 傳統村落整體性保護與更新策略

傳統村落不僅是一種文化景觀,更是一種活的遺產,傳統村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不僅反映了村落內各組成要素的構成關系,還反映了歷史文化、傳統習俗、人類行為模式的豐富性,具有極高的保護與研究價值。整體性保護理念最早在1971—1975 年開展的“歐洲建筑遺產年”活動中提出[9],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不應僅僅針對建筑歷史遺產的單體保護,而應充分考慮村落的自然生態環境、空間布局與建筑風貌,以及村民現實的生產活動需求和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從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出發,讓村民們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

5.1 應保護村落傳統肌理與空間布局,注重空間序列的營造

應盡量拆除影響村落空間形態后期改擴建的違章建筑,恢復傳統住宅的形制。帶狀村落避免沿著河流或道路過度擴張,應與道路和水系相協調。新建住宅應尊重周邊原有建筑的空間序列,在尺度與形制方面與周邊建筑相協調,并考慮自然地理環境,避免分散、無序擴張。在進行村落整體保護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相鄰村落的格局,包括道路交通、人口規模和建筑形制等因素,注重村落邊界的塑造。

5.2 應契合村民行為模式,構建人性化空間路徑

應契合村民的空間行為,對宅邊空間進行合理更新。對于長期閑置或者倒塌的房屋,可以通過集體回購的方式,置換功能,打造成公共活動空間。沿河區域開拓親水活動區,修筑臺階和親水平臺,使得“河邊洗衣”成為一種可集聚的公共活動。村落道路的規劃要考慮原有空間形態,不能干擾村民們正常的活動以及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根據村民的行為路徑,完善基礎設施。比如垃圾桶、夜間照明設施、公共廁所、休閑座椅等,形成村落里富有人性化的空間路徑。

5.3 應傳承傳統營造技藝,合理引導自建

應向村民普及傳統民居的生態性和歷史意義,讓他們了解保護傳統民居的重要性,加強村民對傳統民居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進行民居修繕時,盡量使用如青磚、灰瓦和木材等傳統材料或者與原材料相近的現代材料進行修繕,避免使用過于現代化的鋼材、瓷磚貼面、鋁合金門窗和金屬瓦楞板等材料。對于閑置房屋的建筑細部構件、傳統建材、老家具予以保留與回收,進行二次利用。政府也要加強引導,合理指導自建,尤其是在傳統建筑細部的營造方面。

5.4 應挖掘傳統村落歷史文脈,激發村落原始活力

將“文化觸媒”理論應用于傳統村落,挖掘單個村落歷史遺存、民俗節慶文化、傳統工藝,恢復傳統街市業態,注重經濟的發展,留住青年人。結合傳統村落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將村落打造成旅游景點,但不應將此僅僅理解為一種旅游模式,而應理解為保護和再生傳統村落社會性和文化性的工具,讓游客可以體驗到村落的歷史文脈,進而形成點觸媒。將各區域傳統村落景點串聯,形成線觸媒,最終形成鹽城市傳統村落閉環旅游路徑,成為面觸媒,激發傳統村落地域性鄉土特色,煥發村落原始活力。

結語

鹽城地處平原地區,傳統村落的形成與發展多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其歷史文脈、空間布局、建筑風貌、傳統營造技藝獨具特色,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但隨著城市化的進行,傳統村落肌理受到破壞,傳統民居所剩無幾,村落空間形態的延續與保護問題亟須重視。筆者通過對鹽城傳統村落現狀的調研分析,探討如何延續地方文脈,基于整體性保護的思路,結合村民當下的實際需求,提供保護與更新策略。希望喚起人們對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的思考,讓傳統村落留住美麗鄉愁,對國內其他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與更新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鹽城民居村落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民居智庫
民居攝影
從鹽瀆到鹽城——鹽城命名記
非遺鹽城
三個關鍵詞,讀懂鹽城這座城!
“東方濕地之都”——鹽城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