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錨泊地追憶的澳門特區氹仔歷史街區活化再生研究

2022-10-25 03:42姚敏峰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通訊作者廈門市生態建筑營造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東南沿海生態人居環境高校重點實驗室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爆竹碼頭特色

文/姚敏峰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廈門市生態建筑營造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東南沿海生態人居環境高校重點實驗室

林楷宸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碩士研究生

陽裕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碩士研究生

沈嵐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講 師

引言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廣東省珠江口,是珠江三角洲的西門戶,受到歷史上葡萄牙占領期的影響,在演變中成為了一座具有東西方文化交融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2005 年,澳門歷史城區被評為中國第31 處世界文化遺產。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都希望能夠發掘澳門的歷史文化,從而尋找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從而擺脫過于依賴博彩旅游而導致主導經濟過于單一的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對澳門特區博彩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是同時也給澳門特區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由于對新冠疫情的出色應對,使得澳門特區成為疫情期間我國唯一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并在逐漸復蘇的我國假期旅游經濟中呈現出極好的發展勢頭。澳門歷史城區的獨特建筑文化是澳門特區在博彩業之外可以進一步挖掘的重要資源。

從澳門特區全域范圍來看,除了澳門半島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老城區”,位于離島的路環、氹仔都有歷史街區遺存,并完整保留下來。其中,與澳門特區最大的博彩綜合體之一——“威尼斯人”一路之隔的氹仔歷史街區作為澳門地區曾經的重要港口以及珠三角的主要爆竹生產區,已經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旅游觀光打卡點,從而迎來活化再生的機遇。

1 研究對象

1.1 區位及范圍

氹仔歷史街區位于澳門特區的嘉模堂區(當地人稱氹仔)中部,東臨大潭山,西臨澳門運動場,南側緊鄰路氹新城的威尼斯人等度假酒店。周邊有望德圣母灣大馬路和奧林匹克大馬路等城市主要道路。

1.2 發展演變

1.2.1 歷史概況

歷史上,澳門地區通常分為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三個區域,其中氹仔及路環都屬于離島,后因填海造地,氹仔與路環之間完全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島嶼(圖1),其中新填海區單獨稱為路氹城。

氹仔歷史街區所在位置曾經是澳門氹仔島的主要發源地。18 世紀以前,大潭山以南逐漸發展成小漁村。五口通商以后,氹仔島成為澳門地區附屬轉口口岸之一,許多商船、客船??坑跉胱懈劭?,商業逐漸繁榮,華人商鋪鱗次櫛比。1925年澳門臺山爆竹廠大爆炸事故發生后,澳門當局下令將澳門半島的爆竹廠全部遷移到氹仔集中開設,氹仔島迅速建起了廣興泰、益隆等八大爆竹廠,其中珠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益隆爆竹廠就位于現在的氹仔歷史街區。20 世紀70 年代以前,爆竹業已經成為氹仔島居民賴以生存的產業。之后隨著國家政策對燃放煙花爆竹的限制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氹仔的爆竹產業逐漸衰敗,氹仔街區一度陷入經濟蕭條的局面。隨著澳門特區博彩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路環、氹仔之間填海造地,并建設了威尼斯人、銀河等大型賭場酒店,毗鄰威尼斯人的氹仔歷史街區也成為澳門特區新的休閑旅游街區,逐漸恢復昔日的繁華景象。

表1 氹仔歷史街區的城市特色載體和塑造方式(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1.2.2 海陸交通

舊時氹仔街區的居民主要依靠船運與外界聯系。氹仔島上到20 世紀50 年代才開通公交線路,主要為滿足氹仔島內的運輸需求。1974 年,澳氹大橋建成通車,氹仔街區基本停用碼頭,水路交通為陸路交通所替代。

1.2.3 城市形態

(1)街區范圍演變

最初海岸線形成的海陸邊界限定了氹仔街區的范圍。依附于龍頭灣山下,氹仔街區順應海岸線平行帶狀生長,之后從20 世紀20 年代開始填海造陸工程,街區生長到今天的地堡街一帶而停滯,后來街區四周的海域被逐漸填埋,海陸邊界徹底消失(圖2)。如今街區四周因為填充城市地塊而導致邊界模糊,只剩下一號碼頭處的排角亭等建筑可以界定氹仔街區的范圍。

(2)街區區域發展

氹仔歷史街區以前只是一個漁農合一的小村莊,沒有經過系統的城市規劃,島上居民于山腳下順應地勢建造房屋,形成氹仔原住民的生活區[1]。后來葡萄牙人侵入氹仔島,占領山丘作為葡萄牙高級官員的私人領域。直到益隆爆竹廠建成以后,氹仔歷史街區才形成了基本的空間結構(圖3):經過不斷發展演變,整個氹仔歷史街區形成華人住區、爆竹廠、葡人住區三個功能區。以碼頭區為門戶,主要街道為骨架的空間結構。

早期的華人住區以一到二層、抹灰墻面、瓦屋面的建筑為主,建筑群整體呈現海島漁村的風貌。如今華人住區的大部分傳統民居被三到五層的現代建筑替換,整體風貌模糊;在過去,爆竹廠的建筑依據爆竹生產需要分散排布,時至今日爆竹廠由于停產成為荒廢用地,植被茂盛;葡人住區選址于龍頭灣山上,坐擁海洋風光,嘉模教堂建筑群和龍環葡韻別墅群順應地形,排布井然有序,并保留至今?,F在葡人住區與圍海造地形成的內湖共同組成了城市濕地公園。

從功能上來說,華人住區目前仍然以居住為主,商業分布于街道兩側,主要服務于游客;爆竹廠目前由政府封閉管理,暫時禁止土地使用和開發,廠內建筑基本處于空置狀態;葡人住區教堂還在使用,龍環葡韻別墅群改為展示館、書店等功能。

一號碼頭、益隆碼頭、龍環碼頭是舊時氹仔物質輸送的主要門戶(圖4)。一號碼頭曾經是氹仔最大、最繁華的碼頭,用于華人居住區的貨物運輸;益隆碼頭是益隆爆竹廠對外進行貨物輸送的碼頭;龍環碼頭是葡萄牙人的私人碼頭。后來填海造陸導致碼頭功能喪失之后,一號碼頭成為氹仔歷史街區的主要入口,遺留有標志物排角亭和刻有“海鏡”的巨石;益隆碼頭由于爆竹廠關閉而荒廢,曾經用于貨物運輸的河涌也被淤泥掩埋;龍環碼頭因所在區域海域變成城市內湖,失去碼頭功能后逐漸消失。

氹仔舊街區的主要街道是告利雅施利街、施督憲政街、飛能便度街和官也街,以這些主要街道為骨架,并且通過次要街巷串聯華人住區、爆竹廠、葡人住區。

1.3 現狀問題

1.3.1 街區文化特色模糊

氹仔歷史街區是特殊地理條件和歷史環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產物,具有區別于澳門特區其他歷史城區的特色與文化,但是也與許多歷史街區一樣,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沒落。首先,填海造陸工程已經改變氹仔街區的基底環境,海島和碼頭風光隨之消失;其次,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規劃和定位導致城市形態受損嚴重:邊界模糊、街區肌理破壞、建筑類型混雜、建筑立面風格沖突;再次,氹仔的本土習俗、傳統工藝與特色產業等非物質遺產缺乏保護與傳承,例如曾經的蠔油、蝦醬生產已經消逝。受澳門半島旅游文化的同質化影響,氹仔歷史街區的“碼頭”文化特色也越來越模糊。而這種模糊性又進一步導致游客和市民對氹仔歷史街區的認知存在偏差——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游客到氹仔歷史街區的目的是購買手信、品嘗小吃,或者拍照觀光等,而氹仔曾經的“碼頭”文化鮮有人知。作為澳門特區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氹仔歷史將逐漸被世人所遺忘。

1.3.2 街區空間活力不足

受到澳門整體旅游經濟的影響,氹仔歷史街區被稱為重要的觀光景點,街區整體商業氛圍較濃,其中人氣主要集中于官也街和嘉模墟附近,特色餐飲、手信等店鋪是吸引人氣的主要原因。與之相反的是原住民由于生活環境落后、配套設施不足逐漸遷出。因此,游客散去后的街區活力迅速下降,整個街區變得落寞冷清。

1.3.3 街區交通組織混亂

歷史街區內大多數街道都較為狹窄,由于人車混行,步行友好性不佳。同時,由于缺乏引導設施,導致外地游客難以找到觀光點,甚至誤入私人領域,對居民生活造成干擾。

2 活化再生方針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公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文化局等部門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要求,華僑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聯合開展氹仔歷史街區活化再生研究,提出以下幾點活化再生的方針:

(1)優化人口,改善環境

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活力主要來源于空間環境品質及環境使用者[2]?;罨瘹胱袣v史街區的空間活力首先應當通過完善社會福利政策、提升生活品質、創造富有特色的街區文化,吸引原住民回歸,年輕人遷入,從而優化人口結構,重新形成穩定的社會關系網絡。

其次,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4],想要提升氹仔歷史街區的空間環境品質,一方面需要創造安全、安靜的生活環境,如完善生活配套設施、拆除危險設施、區別公私領域、創造就業環境等;另一方面,除了完善濕地公園及大潭山公園的休閑設施,也需要為居民提供更多家門口的交流、活動場所,如口袋公園等,相比大型公園,這些口袋公園往往更能夠促進居民、游客的交往行為,增加街區的活力。

(2)保護遺存,提升風貌

目前氹仔歷史街區的空間風貌面目全非,只有原本街巷空間骨架尚且保持完整,因此,應該在延續原本空間骨架的基礎上進行空間改造。同時,遺存歷史建筑應該進行活態保護,并且提煉街區的特色元素,對遺存建筑所在街道進行街面改造,以提升風貌。

(3)傳承文化,升級品質

氹仔歷史街區的整體品質低下,與它的歷史文化被淡忘和缺乏上層的定位規劃有關系。應該重視對氹仔歷史街區的“碼頭”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例如對廢棄的爆竹廠進行改造,使之成為展示澳門“碼頭”文化的窗口;對爆竹廠圍墻拆除后所留置出來的公共空間,結合珠三角的豐厚民俗,定期舉辦民俗活動、社團活動,以增加街區凝聚力,延續和傳承傳統文化。

3 活化再生策略

3.1“錨泊地”主題概念

世界上富有特色的城市地帶往往都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比如梵蒂岡的圣彼得廣場、法國的塞納河畔??梢哉f,城市活力根植于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往往依托于城市資源,包括歷史遺存、自然資源、文化傳承、交通方式等[5]。氹仔歷史街區作為澳門離島曾經最大的碼頭區域,追憶曾經的“錨泊地”就是發掘和重塑氹仔歷史街區已經消逝的“碼頭文化”的重要手段(圖5)。因此,本次研究提出“錨泊地”主題概念塑造城市特色,以此活化氹仔歷史街區。

3.2 城市特色塑造

城市特色作為一種審美特征,是一種能為人們感官所感受,并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得對該城市所具有的個性風貌特點認識的一種感性特征[6]。首先,城市特色是一種主觀認識,具有理性認識的成分;其次,城市特色形成于人們可以感受到的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比如自然風光、風格、色彩等特征。

城市特色的載體有物質和非物質兩種。物質層面的載體主要是建筑學意義上的、承載著城市歷史文化的建筑形式或者空間形態等;非物質層面的載體包括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方言等[6]。物質載體是人們感受城市特色的第一視覺感受,并為非物質載體提供容器。因此,對氹仔歷史街區的活化再生首先應該從物質空間載體的塑造入手,為非物質載體提供表達的空間。

3.3 活化再生過程

為了凸顯氹仔歷史街區最具代表性的“錨泊地”特色,本次研究首先以消失的“碼頭區”作為街區特色重塑的主要場所,并且對街區物質空間進行整體塑造。在此基礎上,通過“重塑-輻射-聯動”的過程實現氹仔歷史街區的活化再生(圖6)。

3.3.1 重塑

首先選取消失的碼頭區作為活化再生項目的基地進行設計,以點帶面帶動氹仔歷史街區的各區域發展。同時,通過新功能的植入和空間的有序組織使碼頭區吸引資源集聚,成為富有活力的場所。

3.3.2 輻射

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認為,在城市和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社會經濟要素在“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形成“軸”?!拜S”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軸”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產品、信息、技術、人員和金融等,對附近區域有擴散作用[7]。伴隨著重塑“碼頭區”帶來的活力增長,下一步將完善氹仔歷史街區原有的空間結構,克服空間的限制,促進“碼頭區”的資源和活力更高效地輻射到各個區域。同時,結合城市特色載體塑造歷史空間,營造過去“錨泊地”的歷史氛圍,表達氹仔歷史街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特色。

3.3.3 聯動

在重塑“碼頭區”和完善空間結構的基礎上,對各區域的功能和空間進行重新規劃設計,以此容納“碼頭區”帶來的資源和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區域的發展將會觸發“聯動”效應,實現整體運轉。

4 活化再生項目

由于“碼頭區”重塑和各區域發展是以點帶面的關系,因此這里將“碼頭”和“區域”的設計結合在一起論述。

4.1 一號碼頭和舊城體驗區

4.1.1 一號碼頭

一號碼頭區由南側廣場、巴波沙總督街和西側廣場共同組成(圖7)。

一號碼頭區南側廣場目前作為氹仔歷史街區的主要入口,被規劃定位為游客集散廣場,為游客提供服務。場地提取“船舶”元素設計游客中心和咖啡休閑室兩個三角形建筑物,暗喻斷開的船身,并且與人工淺水池、排角亭等遺留物共同塑造曾經是繁華碼頭的意象。南側廣場地面采用澳門地區傳統的波浪紋鋪地,一直延伸至街區內部,用于營造街區的歷史氛圍和引導游客沿著巴波沙總督街到達一號碼頭西側廣場。

一號碼頭西側廣場——嘉妹前地是華人住區和小學的交匯點,因此將其設計為碼頭公園,為孩童提供游玩場所,同時為氹仔居民提供休閑活動空間和民俗活動空間。通過提取海浪元素設計建筑和小品景觀來隱喻原本的海岸環境。

4.1.2 舊城體驗區

舊城體驗區依據公私分為居民生活區和游客體驗區(圖8),避免游客活動對居民生活造成干擾。

(1)居民生活區

居民生活區以還原氹仔原住民的民俗特色為目標。為了活態地保護民俗特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吸引原住民回歸,修復氹仔原住民的社會關系網絡。具體措施是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完善基礎設施、維護老舊建筑,同時,通過內部道路梳理和空間組織,創造日?;顒涌臻g(碼頭公園-舊城公園-圖書館-小體育館)。

(2)游客體驗區

游客體驗區主要展示傳統街市特色。通過一號碼頭區、巴波沙總督街道、主街告利雅施利街、施督憲政街、飛能便度街和官也街,組織成完整的傳統街道空間,將城市資源和活力由一號碼頭區引入街區內部。

為了營造氹仔傳統街市的特色氛圍,一方面對場地內的路網重新規劃,轉移機動車路線到街區外部城市道路,并且鋪設舊時氹仔街區的麻石鋪地,以澳門地區傳統波浪紋鋪地帶為輔助引導,打造人行步行道路;另一方面,串聯沿街代表氹仔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筑(如嘉模墟、魚醬鋪),以協調歷史建筑為原則,對街市空間進行界面改造和歷史建筑周邊界面進行延伸,拆除破壞街區風貌的建筑和構筑物,控制沿街建筑的高度、色彩和造型,并且通過拆除圍墻將街區的山景等自然特色風光歸還給大眾。

4.2 益隆碼頭和爆竹文創園

4.2.1 益隆碼頭

益隆碼頭的重塑場所選址于原益隆爆竹廠運輸貨物的河涌處,通過復原園區內被掩埋的貨運河涌,和設計爆竹文創園的入口標志性建筑物——益隆博物館塑造,隱喻當年運輸爆竹的貨運碼頭場景。

益隆博物館的造型提取過去的棧橋元素,以五個“棧橋空間”分別伸向新城、華人住區和益隆爆竹廠舊址以組織和引導人流,隱喻這里曾經是船只出航的交匯口(圖9)。

益隆博物館的功能分為城市交通換乘區、游客服務中心、碼頭文化展覽館和纜車中心。城市交通換乘區與地堡街連接,設置城市廣場、公交站臺和汽車停車場,用于集散人群和交通換乘;碼頭文化展覽館作為澳門碼頭文化的展示廳,以文字、圖像、模型為記憶載體展示,幫助人們直觀地認識澳門的碼頭文化歷史;最后是纜車中心,用于游客乘坐纜車觀光園區,以空中纜車觀光的方式游覽園區爆竹廠,幫助人們更直觀地了解爆竹制作的流程。

4.2.2 爆竹文創園

通過益隆碼頭的場所重塑,將城市資源和活力引入益隆爆竹廠內,活化再生這片遺址區。爆竹文創園的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活態保護歷史建筑、園區環境整治、連接濕地公園的路徑設計(圖10)。

(1)活態保護歷史建筑

將舊建筑改造成文創工坊和爆竹遺址展廳,以活態保護的方式讓氹仔原住民可以繼續在舊建筑中進行文創產品的生產活動,以參與的方式延續舊建筑原有的生產功能,并且幫助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氹仔爆竹產業的特色。

(2)園區環境整治

整理園區內的植被和水體,作為公園的環境基底,并且結合舊建筑的外立面和防爆墻,提取爆竹有關的歷史文化信息進行文化創意加工,設計有歷史感的文創藝術展品,幫助人們在觀光漫步的過程中讀取空間中的歷史文化信息,促發人們的感知和記憶。

(3)連接濕地公園的路徑設計

為了更好地引導游客至濕地環湖區,重新規劃連接街區原有嘉模斜巷的道路。同時,為了解決場地高差的不便,設置高架步道。

4.3 龍環碼頭和濕地環湖區

4.3.1 龍環碼頭

為了給街區南側的來訪者提供清晰的入口引導,龍環碼頭區的場所改造設計選址于偉龍馬路上的人行天橋出口處。這里曾經是葡萄牙人乘坐私人船艇游玩觀光的海域,因此場所塑造提取觀光船艇上的甲板作為設計元素,用木棧道鋪地為人們活動提供活動基面,隱喻葡萄牙人游覽觀光的場景。另外,設計片墻引導人流的同時,展示葡人住區的歷史文化和龍環碼頭文化特色。

4.3.2 濕地環湖區

環湖濕地區濕地環湖區的設計代表著氹仔歷史街區面向未來的特色,代表著氹仔居民的現代生活特色(圖11)。目的在于解決濕地環湖區缺乏吸引力和可達性差的問題。設計內容包括:甲板公園、休閑體育館、林中棋牌室和高架步道。

(1)休閑體育館和林中棋牌室設計

設計在延續原本的休閑功能、不破壞生活環境的情況下,新建休閑體育館和林中棋牌室,目的在于滿足現代生活的新需求,提高濕地環湖區的吸引力。

(2)高架步道

設計一條高架步行道,連接歷史街區外的高層居民區、氹仔歷史街區、游客大巴站和濕地環湖區,改變因龍頭灣山阻隔帶來的可達性差的問題,為氹仔街區和周邊城區的居民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方式,身體力行感受氹仔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結語

凱文·林奇曾經說過:“城市給人最精彩的感覺應該是‘起源于藝術,發展于需求’?!盵8]一座出色的城市除了必須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為居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一座富有特色的城市本身如藝術品一樣美妙,讓人通過感官去體會它的特質,并產生對它特色的認識,形成美好意象,這不僅能夠讓個人產生一種“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通過產生集體記憶和情感,產生共鳴,增加城市生活的深度和豐富度。

本次研究旨在通過塑造日漸失去的城市特色對氹仔歷史街區進行活化再生。通過梳理和研究歷史資料,確定以“錨泊地追憶”為主題,對氹仔歷史街區消失的碼頭區進行場所重塑,促進城市資源和活力的集聚,并且通過“重塑-輻射-聯動”的過程實現氹仔歷史街區的活化再生。希望通過碼頭區場所重塑,能夠幫助氹仔歷史街區找回自身的特色,在人們心中留下意象,以熱愛的、可持續的方式去“滋養”這座城市,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的活化再生。

猜你喜歡
爆竹碼頭特色
全自動化碼頭來了
特色種植促增收
前往碼頭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除夕夜
在碼頭上釣魚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創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