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傳統聚落文化空間跨學科研究述評與展望

2022-10-25 03:41周璟璟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設計學院通訊作者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學科空間傳統

文/周璟璟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博士研究生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設計學院 講 師(通訊作者)

華晨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教 授 博士生導師

夏秀敏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設計學院 副教授

吳珊珊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設計學院 講 師

引言

傳統聚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活樣本,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研究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對傳統聚落的文化空間進行研究和保護,對保護傳統聚落、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谏鲜霰尘?,本文通過文獻搜集、研究主題及學科梳理和分析,總結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研究現狀,并對未來研究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以期為我國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概念解析

傳統聚落是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古村、古鎮和古城,且保存至今,延續著歷史文化傳統,并具有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按照官方的評定標準,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①以及傳統村落②?!拔幕臻g”最早被稱為“文化場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其進行定義: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但也被確定為一般以某一周期或是某一事件為特點的一段時間[1]。2005 年,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界定中,將文化空間視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類別,認為其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是具有一定傳統文化活動周期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2]。

2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研究文獻統計分析

以“傳統聚落文化空間”以及與之相關的“傳統村落文化空間”“古鎮文化空間”“古村落文化空間”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最早的文獻發表于1998 年[3],其后將近10 年時間處于研究停滯期。以2008 年到2021 年為時間段,從研究文獻數量的年度分布來看(圖1),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2008—2016 年,年均文獻數量為個位數,是研究的萌芽階段;(2)2017 年至今,年均文獻數量提升至兩位數,尤其到2021 年,截至11 月,文獻數量增加到20 篇,研究發展趨勢明顯。

3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研究述評

從研究的學科分布來看,覆蓋建筑學、城鄉規劃、遺產保護、地理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呈現顯著的學科交叉特征。多學科研究圍繞文化空間價值內涵、基本特征等基礎性研究為主,并逐漸深入到文化空間保護與發展、規劃與設計等實踐性研究。

3.1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價值內涵研究

從文化學的學科視角,學者認為傳統聚落文化空間是聚落社區生活性和象征性的重合,共同維系著傳統社區的社會秩序[4]。文化空間的物質特征、象征意義和社群效用,是維系日益復雜和分化的村落社會關系的基礎[5],在城鄉變遷的背景下,具有凝聚地方認同的重要作用[6]。有學者以更微觀的視角,選取典型文化空間,如古戲臺,觀察其時空間的文化活動特征和規律,認為古戲臺是文化活動和文化精神的雙重空間,并內化成為鄉村社會的文化符號[7]。也有學者通過文化空間生產的個案研究,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一條可行的實施路徑[8]。從建筑學的視角,文化空間被解構為界內、詩性和審美三重空間,依次對應著徽商、文人、官僚和百姓的社會生活影像[9]。

由此可見,文化學視角的文化空間研究,著重研究文化空間的象征意義與維系社會結構的關系;而建筑學視角的研究則更為微觀,通過個案研究,對文化空間進行解構,并與社群類型相關聯??傊?,文化空間的價值內涵除了本身的文化價值,還有基于文化象征與社會關系互相映照之上的社會價值。

3.2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基本特征研究

來自地理學科的學者通過構建關系模型,研究區域資源組合和環境特質對聚落文化空間基本特征的影響和作用[10]。城鄉規劃學的視角,則從宏觀山水格局、中觀鄉村聚落、微觀單體民居的三個層次分析文化空間的物質形態特征[11];或在物質形態基礎上,增加無形的精神因子進行文化空間特征提煉[12];或從歷時性角度分析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變遷或演化特征,以地段型和時段型兩條線索量化分析文化空間變遷的影響因子及相關性程度[13];或截取重要時間斷面,探究文化空間分布及規模變遷的歷史規律[14]。也有研究借助ArcGIS,構建基于識別性、重要性、安全性、可利用性的文化空間評價指標體系[15]。建筑學則從文化空間的功能著手,研究其功能演化及適應性特征,并構建模型對其進行評價和分析[16]。也有學者借鑒史學研究中的口述史研究方法,探究文化空間形態與居民口述歷史活動的關系[17]。

總體而言,文化空間的基本特征研究包括歷史性的演化特征和空間性的構成特征,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學是這一主題的主要研究學科。

3.3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保護與發展研究

文化學視野下,學者認為文化空間的保護行為同文化空間的傳承主體之間存在認同的偏差與沖突,文化空間的變遷需尊重傳承主體的認同和選擇[18];村民作為文化空間遺產主體被排除在外,造成傳統文化的失根[19]。有研究將文化空間置于聚落生產生活的整體生境背景下,從物質系統、意識系統、行為系統以及制度系統著手,促進文化空間的再生產[20],如將文化空間置于創意產業集聚的背景下,通過文化空間的解構與重構,實現空間的再生產[21];或基于韌性發展理念,將文化空間置于物理、制度和精神三個維度下,形成韌性發展的高水平平衡系統[22]。近年來,隨著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產生一定影響, 有學者從制度、生產機制和空間組織三個層面提出調適建議[23]。另外,也有研究借鑒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強調從文化持有者和參與者的視角,基于“深度描寫”的方法認知文化空間的文化活動規律,從文化活動與文化空間的三種關系出發,探索文化空間的保護和傳承策略[24]。在建筑和城鄉規劃學科領域,最早由張艷玲和肖大威(2010)提出將代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旨的“文化空間”引入歷史文化村鎮保護中[25],通過構建文化空間保護預警指標體系,評價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空間現狀[26]。

總體而言,各學科基于本學科的理論體系和研究視角,針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保護與發展的現狀問題,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面,深入剖析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和路徑。

3.4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設計與營建研究

這一主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學與城鄉規劃學科,并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提出文化空間設計與營建策略和方法。如基于非物質文化和物質空間兩者耦合關系的視角,以空間作為載體,重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適應的空間環境和文化氛圍[27]。有研究將非物質文化細分為村落風水、宗族信仰和民俗三大體系,梳理與物質空間的關系,提出整體性保護方法[28];或通過群體記憶提煉非物質文化,提出與空間耦合的更新策略[29]。有學者構建物質空間與非物質文化耦合的營建框架,包括文化內涵脈絡梳理、文化空間格局營造、文化空間重構再現、文化空間設計引導四個層次[30],或是通過控制文化脈絡、建設文化分區、塑造文化場所的規劃路徑提出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營建策略[31]。也有研究基于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功能性需求視角,通過分析文化空間保護與村民生產生活空間需求之間的矛盾與契合關系,探索文化空間營建的具體措施[32]。

還要一部分研究基于文化空間的物質形態特征,將文化空間分為點、線、面三種形式,依據形式類型提出相應的保護與傳承策略[33];或從宏觀到微觀,將傳統聚落文化空間解構為空間格局、傳統建筑到公共空間的不同層次,提出相應的構建策略[34]。此外,還有研究基于文化空間的特征屬性提出規劃設計策略,如以文化空間特征價值為依據進行設計營建[35],或是通過解讀文化空間內涵與地域性特征的關系提出設計策略[36]。也有學者將傳統聚落鄉土文化空間解構為內部基礎要素、支撐要素與外部調控要素三個方面[37],或是解構為功能結構、參與主體、文化輸出三個維度提出設計營建策略[38]。

總體而言,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設計與營建研究,不囿于學科自身的理論體系,而是從文化空間的二元特性出發,基于非物質文化與物質空間的耦合關系,或是將文化空間解構為物質空間、非物質文化與使用主體等維度,提出相應的設計與營建策略。

4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研究展望

國內學術界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研究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但已積累了一批文獻和研究成果??v覽現有研究成果,各學科主要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概念、特征、構成、價值等進行理論闡釋,并開展文化空間保護與規劃營建的實踐研究。在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上,借鑒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如空間生產、韌性發展、文化生態、文化記憶等理論,以及口述史、深度描繪、數字技術等研究方法。但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復雜性使得當前研究仍十分有限。在上述已有多學科研究框架下,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4.1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內涵等基礎性研究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有著豐富的內涵,且隨著時空間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同時不同學科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目前尚無統一定義?;诙鄬W科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認知,進一步明晰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構成要素和特征屬性,構建其識別與認定體系,制定分級分類標準。

4.2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與文化傳承的協同規律研究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作為傳統聚落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生發空間,對其研究和實踐的目的是促進傳統聚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但兩者之間協同發展的相互關系和規律,還缺乏系統性的認知。傳統聚落文化空間如何有效承載并傳播傳統聚落文化是研究的核心主題。當前,亟須明晰兩者之間的耦合協同規律,夯實理論研究基礎。

4.3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再生產的機制研究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作為傳統聚落的核心價值所在,是傳統聚落文化再生產的重要資源。當前對傳統聚落文化空間再生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個案研究,從空間、產業、制度等維度提出策略。其空間再生產的發生機制,以及空間再生產中多元主體的空間公平等問題都需進一步辨析和明確。

4.4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

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研究呈現跨學科的特征,但多學科之間交叉融合亟待進一步深入。在研究方法上,需以大學科的視野進行多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綜合;在研究技術上,進一步加強多學科間的融合,創新傳統聚落文化空間識別、保護和更新的技術方法。

結語

綜上所述,從研究文獻的數量和內容來看,當前我國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研究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多學科為傳統聚落文化空間帶入多元的研究視角和技術方法,但也存在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模糊不清等問題。如傳統聚落文化空間的識別和認定、文化空間再生產的發生機制和倫理基礎等都還缺乏統一或公認的研究結論。此外,作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對象,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上還存在多學科之間的研究壁壘,亟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

注釋:

①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起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至2019年,共遴選出七批,合計312個歷史文化名鎮和487個歷史文化名村。

②2012年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印發的開展傳統村落調查中,對傳統村落定義為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至2019年共遴選出5批,合計6823個傳統村落。

猜你喜歡
學科空間傳統
【學科新書導覽】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超學科”來啦
借問學科哪家強?盡言洄服有良方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