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型學視角下的商住型傳統民居空間特征探析

2022-10-25 03:42程光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單體民居界面

文/程光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 講 師 博 士

汪涵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講 師 博 士

蔡亞鳴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 講 師 博 士(通訊作者)

引言

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載體,兼顧了地域性傳承和現代性表達的雙重功能。居住建筑有別于公共建筑,其類型特征能夠更全面地反映人們生產生活的演變,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吸收、借鑒、積累和沉淀的過程。對傳統民居的研究需要將傳統民居形態特征與其所體現的文化屬性、社會含義進行全面分析,思考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建筑的空間類型特征。建筑實體的類型化設計是對位于特定地域、特定時代下人們生活方式及文化習俗的反饋。正如美國建筑學家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宅形與文化》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宅形生成的動因,即住宅形式生成和演變的驅動因素可分為體現物態方面的自然因素和體現文化方面的人文因素兩大類:自然因素是住宅形式生成的基本物質基礎,具有顯性特征,很容易被人感知和運用,如地理氣候條件、物資材料、建造技術等;人文因素是住宅形式發生演變的驅動力,具有隱性特征,往往需要通過某種行為方式或物質條件,才能夠感知其存在并逐步接受,如民族習俗、文化和生活習慣等。這兩者相互影響、共同作用,通過其差異性體現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傳統民居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內涵[1]。

自絲綢之路誕生,經貿往來所帶來的不僅是物質財富的豐富,同時實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而最初承托這種變化的載體可視為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轉變、社會分工細化而在原有傳統聚落模式下擴大、發展而來的商住型傳統民居。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與多角度地解析傳統民居的類型特征及其演變規律所體現出的文化現象,文章以中國和東南亞不同地域的商住型傳統民居為研究對象,采用建筑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從城市聚落、街道界面和建筑單體構成三個層面尋找商住型傳統民居的“原型”特征,分析其各自的基本構成方式和應用特點,并通過對比分析中國泉州、廣州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商住型傳統民居的構成特征,闡述其各自“原型”的組合方式及文化交融的表達特征。

1 商住型傳統民居“原型”分析

1.1 城市聚落空間的“原型”特征

商住型傳統民居的城市/聚落空間模式主要是由建筑單體和街道兩部分構成,其形制成因往往由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決定。依據建筑單體與街道的相對位置關系大致可將城市聚落空間的“原型”分為以下幾類:

帶型街區:街道空間一字排開、單線排列或多線平行排列,其空間受到地形及周圍原有環境的限制或規劃要求使得建筑單體沒有向兩側擴展,該類型具有較強的序列感,視線容易通達,方向感強,交通便利。街道可以為直線或曲線,建筑單體的營業面臨街,依街就勢,相互排列規整布置,為了消解帶型布局可能帶來的單調感,需要控制好建筑單體與街道的尺度關系及建筑單體界面的變化(圖1)。

樹型街區:在原有帶型街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形成了以主干和支干并存的街區空間。主干是商業主街,支干為垂直于主街或與主街呈一定角度的商業小巷。主街道路空間暢通,交通比較擁堵,尤其是主街與小巷的交匯節點處壓力較大。商業小巷相對狹窄,且變化多樣(圖2)。

圍合型(網狀)街區:指建筑單體依據網狀街道所形成的圍合組團,商業口面向街道,內部組織以布道(小巷)的方式出現,作為民居群體的出入口,使得商業和居住人群分流。這種街區空間形式整體感強,易于統一管理(圖3)。

復合型街區:是指包含前三類街區空間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類型,體現其各自的空間特點,依據不同的地形環境條件和規劃要求進行有機的安排,這也是構成商住型傳統民居聚落類型豐富的原因。

1.2 街道界面的原型特征

依據建筑單體界面與街道的相對位置關系可將其分為雙側街區空間和單側街區空間:雙側街區空間是指街道兩側都為建筑單體的商業界面;單側街區空間是指只在街道一側設有建筑單體的商業界面,而另一面為自然環境,如河流等。建筑單體的商業界面作為街道商業空間與建筑內部居住空間的連接元素,在商住型傳統民居的空間營造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并且是不同文化特征相互交融的集中體現。

1.3 建筑單體構成的“原型”特征

建筑單體平面的形式是由商業和生活生產兩種主要功能決定的,其商業平面功能是在傳統住宅平面形制的基礎上,依據沿街特點而逐漸演變發展出來的。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早期傳統商住型民居的商業運營模式多為單一經營,以每家每戶為一個基本單位,其平面功能一般由廳(商業鋪面)、房、廚房、雜貨房、天井、廊道(過廳)等基本內容組成。依據商業街的功能需求,形成了面寬窄、進深長的平面單元,常見的建筑單元多為一開間的“竹筒屋”形制和多開間的“明字屋”形制。小型的商住型民居沒有或只有一個天井;大中型的商住型民居則有幾個或十幾個天井,并通過天井、廊道進行組合,形成富有變化的平面空間,建筑單體層數多為一層的“前店后宅”模式和二層或二層以上的“下店上宅”模式[2]。

2 典型案例分析

以下從城市聚落空間布局、街區界面特征和建筑單體空間結構三個層面對泉州手巾寮、馬來西亞馬六甲傳統店屋(Shop House)和廣州騎樓進行系統比較分析,闡述其基于商住型民居“原型”特征的構成方式和類型特征,以及其所體現的自然因素的影響和人文因素的意義。

2.1 城市/聚落空間布局分析

以泉州手巾寮為例,手巾寮的聚落空間布局方式繼承了中國傳統院落空間的組織方式,其形制是房屋在兩道分戶墻的圍合下, 以天井為中心,沿水平方向從前面的街道向后面的邊界(如小巷、河道等)不斷重復發展,其中兩房屋中間夾一天井的布局,形成“實體-虛體-實體”的空間模式[3]。城市聚落空間由外部的主街和內部的巷道構成公共交通體系,建筑單體分居在街道兩側,采用縱向拼接來占滿整個建筑基地。手巾寮建筑單體彼此之間聯接緊密,并不需要對朝向有嚴格的要求,密集成片的布局使得手巾寮的大部分墻面(側墻)都可以避免太陽的直射,而天井和街道空間能夠為建筑單體提供必要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因此,這種低層高密度的布局方式在我國南部地區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與大多數東南亞店屋一樣,馬來西亞馬六甲傳統店屋受到了早期歐洲民居的影響,與中國手巾寮相比,其建筑形態強調豎向發展,多為二、三層建筑,其建筑單體的進深較短。其聚落空間布局方式與手巾寮相似,通過主街和次街將基地劃分,建筑單體分列兩側[4]。廣州騎樓街區空間分布特征比較明顯,主要為東西向展開的帶狀形態,主要體現在“東西有別”“集聚明顯”“東西走向居多”“北多南少”“飾面特征遞變”五個方面。騎樓主要分布在荔灣、越秀、東山、海珠四個老城區,以越秀最多。體現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集聚明顯等特點。

2.2 街區界面特征

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域商住型傳統民居的街區界面類型隨著時間推移衍生出不同特點。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圖4—圖6):

建筑單體層數的變化:手巾寮主要強調中國傳統院落空間組合的橫向發展趨勢,多為一層建筑。而廣州騎樓和馬來西亞店屋因受歐式建筑影響,則更多地強調豎向發展,出現了二、三層,乃至四層的樓式建筑形態。

建筑界面的變化:手巾寮在屋頂、墻身、底面、山墻等界面要素的形式、材料、圖案裝飾、工藝等方面的處理上,仍保留了中國當地的傳統特色。而中國廣州的騎樓和東南亞地區的部分店屋吸收了歐洲的建筑風格,臨街立面采用歐式造型,其重點在女兒墻、檐口、窗洞、陽臺、柱廊的裝飾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慢慢將其融入到居住文化之中產生了既豐富又統一的店屋模式和街區文化。

街區界面的方向性和片段性變化:街區界面的空間設計既考慮建筑單體的單體特征,又要兼顧街區的整體性要求。手巾寮通過并列屋頂和挑檐彼此相連,順著街道發展,使得街區界面的變化具有延展性和方向性。當不同建筑單元的樓層和墻身裝飾發生變化時,便使得原有街區界面的連續性和方向性減弱,增強了街區界面的片段性變化。綜合這兩方面的特點,采用首層商業界面柱廊,強調街區立面的連續性和方向性,而二層及二層以上采用不同的界面裝飾,以用來體現界面的片段性,豐富街區立面變化。

2.3 建筑單體空間結構

手巾寮的建筑單體各房屋均以天井相隔,一側為前后貫穿的廊道。第一進設有門廳(或商業空間),側面為走廊,前后均設大挑檐,臨街的一面形成可供通行的檐下通道,向天井一面形成敞廊;第二進進深較大,中部以板壁相隔:前部面向天井的是祖廳,后為廳后房;第三進以后均為前后串聯的兩間臥室,最后是一服務的小院,一般設有水井、廚房等。其形制遵循了中國傳統的禮教制度,屬于合院式民居體系中的一種。手巾寮的各個房間通過一條前后貫穿的廊道相聯系。早期廊道多為直線型,從入口可以看到后院,作為商住型民居形式,筆直的廊道可以方便貨物運輸,但居住的私密性會受到影響;晚期的手巾寮普遍采用折線型的廊道,第一進房屋的廊道在通過門廳后,在第二進時移至相對的一側,這種做法阻斷了前門廳(或商業空間)與后部生活用房的視線穿透,既提高了居住空間的私密性,又增加了空間的轉折和變化。受相似的地理和氣候自然環境影響,類似手巾寮這種平面布局的商住型民居,也常見于中國南部各省地區及部分東南亞國家(圖7)。

馬來西亞馬六甲傳統店屋的平面形式早期受到中國移民文化的影響,體現了部分中國傳統民居的空間特征,與手巾寮前店后宅的院落式空間組合方式極為相似。后來由于西方殖民的規劃布局作用,整個城市形態到單體建筑風格均受到較大影響,當地店屋的立面特征及平面布局也隨之改變,體現出歐式民居的典型特征。歐式民居的平面形式是底層為客廳、廚房,而臥室一般設在二樓,在建筑的入口門廳或拐角處設有樓梯,與中國傳統民居的主要區別在于沒有天井,而是多設有天窗以滿足采光通風的需要,強調建筑內部空間的功能性,其商業空間是將底層的客廳空間打開而獲得的[5](圖8)。

結語

通過對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商住型傳統民居“原型”特征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商住型傳統民居的類型是在中國傳統院落空間民居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其分布多采用水平方式發展,建筑單體之間通過院落、廊道彼此相連,層數多為一層,局部會出現二層。建筑立面形式、材料應用統一,在整個街區立面處理上,通過屋頂、挑檐的形式相連成片,強調整體統一的延展性。東南亞的商住型民居形式受到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其建筑單體更強調其獨立性和垂直方向發展的趨勢,出現了二層及多層建筑,整個街區立面處理上,通過建筑單體的高低起伏、立面樣式的豐富多彩,強調其片段性特征。

同時,海洋貿易促進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聚落型民居逐漸難以適應新的變化,中國傳統商住型民居借鑒了東南亞的建筑特點,發展出騎樓這種適應性較強的商住型民居類型。而東南亞當地的商住型傳統民居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文化特征,吸收和融合了許多中國傳統民居的特點,發展了許多體現院落式空間布局的商住型民居類型。

總之,商住型傳統民居的變化體現了文化交融過程中的“本真性”和“交融性”特點,“本真性”是指尊重和堅持本地域特有文化特征的能力;“交融性”是指接受和適應外來文化特征的能力。在地域性和全球化發展研究的當下,海洋貿易所引領的文化交流現象對現代建筑學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也為地域性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野。

猜你喜歡
單體民居界面
不同截面類型鋼管RPC界面粘結性能對比研究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鋰離子電容器自放電檢測方法研究
液壓單體支柱井下現場修復技術應用
微重力下兩相控溫型儲液器內氣液界面仿真分析
民居智庫
民居攝影
國企黨委前置研究的“四個界面”
美國 風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