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地域性建筑創作話語向普適性轉變的分析
——以西南地區為例

2022-10-25 03:42王藝姝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普適性話語意境

文/王藝姝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碩士研究生

王冬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教 授

引言

在我國,由于國情的影響,地域性建筑創作與建筑創作幾乎同時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但地域性建筑因其獨特的優越性,早在其20年前就被我國學者判斷為成就最高的創作[1]。

從知網統計的“建筑創作”發文量中可以看出,以“地域性建筑”為主題的發文量于近10 年占比較高,再查閱相關網站的首頁案例及案例的建筑評論,可以認為“地域性”已是建筑創作、評論的主要話題之一(圖1)。從其思想發端到當代實踐,地域性建筑創作可謂從邊緣走向主題。

1 舉例西南

在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中,西南地區比較特殊。這里有豐富的地質資源、別樣的地域文化,并且,在激進與理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總體滯后但部分繁榮的經濟環境①。特殊的地域條件讓自然與人工、鄉土與都市得以在此共生,西南地區也因此成為研究當代地域性建筑創作的重要區域。

2 話語/話語類團

不同于言語、語言、語境的單向性,話語具有可被書寫與討論的雙向性。話語反映著時代性的問題,常被提取并表達于文獻的關鍵詞中,代表著不同的觀念、思想。根據知網綜合影響因子的排序,《新建筑》《時代建筑》《建筑學報》《南方建筑》位列前四,并且,四個期刊所關注的問題與當代建筑創作的內容聯系緊密,這有助于我們較迅速且全面地把握時代性的研究成果,因此選取它們作為文獻來源。在此基礎之上,以西南地區為范圍,檢索“地域性建筑”,共得到456 篇文獻。通過Citespace 軟件提取這些文獻中的關鍵詞并聚類,得到由多個話語組成的“話語類團”②。

在本次聚類中,系統自動生成節點809個,節點連線1024 條,聚類模塊值(Q 值)為0.9481(>0.5),聚類平均輪廓值(S 值)為0.5596(>0.3),聚類結構合理。聚類后形成六個類團(圖2),分別是“文化名城”“學術會展”“城市設計”“空間體驗”“意境表達”與“可持續建造”。其中,“空間體驗”“意境表達”“可持續建造”與建筑創作聯系緊密。

3 普適性的轉變

3.1 地域性與普適性

根據袁晶晶、周毅剛(2021)對我國地域性建筑創作發展歷程的總結,可以判斷2000年為地域性意識覺醒的節點③。以西南地區為例,2000 年以前,地域性建筑創作的高頻話語多圍繞建筑的基本問題展開,但在2000 年后,關于“體驗”“可持續”“城市”“敘事”“符號”“空間”“類型”這類話語出現的頻率更高(表1),并且,與建筑創作緊密相關的三個類團也形成于這一時期。

表1 不同時間段的關鍵詞共現圖(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對比2000 年前后的關鍵詞詞性,可以發現,前者多為基礎的功能詞,而后者多為發散的概念詞,這反映出學者對地域性建筑的關注點整體呈現從功能到情感、從具體到抽象的轉變(表2)。在這個不斷抽象的過程中,高頻話語也更顯現出普適性。

表2 高頻話語中的表征與本質(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普適性”形容事物普遍適用于某一領域,其英文Generality、Universality 也可翻譯為世界性、通用性;而“地域性”表示某區域內的事物應具有共同的特性,其英文Regionality也可翻譯為地區性、區域性。

不同于西方,建筑創作在我國沒有經歷充分的理論進化和實踐檢驗,因此我們面對西方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時,就像在做一道選擇題。然而,單項選擇無法處理我國多樣、復雜的地域環境,所以在建筑創作的早期,可以看到不同思想、觀念并駕齊驅,當時的創作思潮是多元化的[2]。思潮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思想傾向,“多元化的思潮”描述的是我國2000 年以前的建筑學環境。如今,地域性建筑創作從邊緣走向主題,那么思想的傾向就是地域性的。

“地域性建筑創作的話語向普適性轉變”表明話語的適用范圍超越了地域限制,雖然從字面上看,普適性似乎削弱了地域性的個性,但在地域性的思潮下,普適性則反映出對“地域性”的研究已經逐漸成熟,并進入一種穩定的狀態④。

話語由地域性轉向普適性的成因大體有以下三點。

(1)在全球化環境下,各地域的建筑遇到的共性問題越發突出,解決問題的思想、觀念、方法也越發相似。

(2)建筑的藝術性在物質豐富的當代更加凸顯。藝術表現出主體對事物的情感認同,而地域性建筑對人、地的關懷需要通過藝術性的方式來表達。

(3)在處理不同地域文化時,普適性的創作邏輯能使認知的切入點相對全面,降低不確定因素對創作的影響,從而提高效率、減少成本。

3.2 本質與表征

地域性建筑的“地域性”只是建筑的表征,而“普適性”揭示了建筑的本質。自現代主義以來,“建筑的本質就是空間”弱化了建筑能夠存在于世上的前提條件——人的意志與環境的承載。地域性建筑的出現則是對這種認知的補充,其強調了建筑應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連接。

在與建筑創作聯系緊密的三個話語類團中,“空間體驗”“意境表達”與“可持續建造”分別體現了創作對建筑空間的塑造、對人類情感體驗上的關懷以及對保護生態的關注。為了更加直觀地體現地域性建筑的本質特征,筆者經查閱類團的節點信息⑤,從中選取部分案例作為補充說明。

根據功能的差異,這些案例可被分為文化類、旅游類、教育類、居住及社區服務類。通過梳理案例的表征,可以明顯感覺到文化類、旅游類創作更注重“意境表達”以及游客對地理環境、本土生活、當地事件的“空間體驗”;教育類、居住及社區服務類則更關心當地人的使用感受,在“空間體驗”方面著重塑造日常生活;服務于本地人的創作中,“可持續”的設計明顯多于其他類型。同時,根據選址的差異可以發現位于原始自然風貌較好地帶的創作在“意境表達”上更勝一籌;位于鎮、縣、古城這類民俗風貌較集中的創作更注重“空間體驗”;都市中的創作會體現更多對“可持續建造”的思考以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3.2.1 空間體驗——敘事的層次

地域性建筑的“空間體驗”強調空間的邏輯性與敘事效果,因為大自然本就是由富有層次的圖景組成。在創作中,塑造空間體驗的靈感也常常源于大自然。

西南地區有豐富的地質資源:山丘、盆地、巖石、斷崖、森林、濕地……因此,抽象化的地質層次常被轉化為空間體驗的表征。例如,重慶桃源居社區中心通過地勢的順應將山體融入建筑空間;汶川大地震紀念館通過對建筑形體的操作,在體量之間形成通道,塑造出地震后斷裂的山體;三勝車渡服務站通過階梯的設置,暗示重慶獨特的山地環境。

若將以上案例的地域特質抽離,空間就是構建意境的基礎,而體驗的營造就是將一個個空間符號連接起來的關聯結構。拉康(Jacques Lacan,法國心理學家)的能指理論指出,語言結構中的能指本身無意義,所指只有通過能指與能指間產生的關聯結構(能指鏈)體現出來[3]。流暢、富有層次的空間體驗能讓讀者沉浸于故事中,從而更好地接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3.2.2 意境表達——精準的治愈

英國哲學家阿蘭· 德波頓(Alain deBotton)提出“建筑是‘人的渴望’”。在建筑學中,意境就是人的渴望與創作的融合。隨著時代的發展,“渴望”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登上世界發展的舞臺,這時候“渴望”表現為強烈的民族情感;20 世紀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渴望”表現為對時尚的追求;2010 年前后,物質的富足讓“度假”成為一種新的娛樂方式[4],這時候“渴望”表現為對現實生活的逃避,而地域性建筑也就成為游客心靈的庇護所。

意境表達將地域特質集中體現于作品中,運用符號、類型營造出當地的文化景觀,從而在短時間內為游客提供最大程度的情感體驗。但是本地居民的訴求與外來游客的渴望不同,例如華黎在民族小學的設計中延續了小鎮的肌理,再現日常生活圖景的同時,將災難帶來的傷痛弱化;成都藍頂藝術基地中,劉家琨用“壩壩”塑造非功能空間,調和藝術工作與當地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除了游客與居民的差異,不同身份,如大眾與藝術家的渴望也是不同的,在西藏阿里蘋果小學的設計中,王暉用變形的墻體延續日常生活的情景,但藝術家趙青設計的青廬與太陽宮就更加注重修行意境的表達。

普利茲克獎章背后所刻的建筑三原則之亨利·沃頓版本中,Beauty(美觀)被Delight(愉悅)代替⑥?!坝鋹偂币徊糠衷从诮ㄖ拿烙^,另一部分源于建筑對人精神上的治愈[5]。在地域性建筑中,意境的表達能夠治愈心靈,并且,表達的指向性讓治愈更加精準。

3.2.3 可持續建造——謙虛的姿態

“可持續”形容建造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但同時也強調建造應以一種生長、延續的方式進行。地域性建筑的實踐常位于自然鄉土之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孕育地域文化的基礎,這就讓創作產生了保護環境、延續文明的使命感。

在高頻話語中,“輕介入”表達了創作者及其作品對環境的態度。相比一些張揚與標新立異的做法,地域性建筑總是以一種謙虛的姿態存在于環境之中,例如,在大理慢屋·極目中,創作者在處理新舊共存的問題上盡可能弱化改變,讓建筑與環境融合,仿佛生長于村落之中。于堅用“后退的”形容自己的寫作,其文字中透露著對事物、時代的居敬。地域性建筑的保守與理性在這個時代也是“后退的”,這樣看似有些過于謹慎的做法能讓使用者與建筑本身獲得歸屬感,從而持續、健康地共存于我們的星球之上。

結語

文章雖未討論地域性建筑創作在未來的發展問題,但就目前的創作熱潮而言,筆者對當代創作提出以下反思。

(1)不應套用方法論:地域性建筑給予我們的啟發是普適性的,這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參考,但建筑是復雜的人類活動,其建造還應回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避免過度虛化:雖然地域性建筑的創作注重建筑給予人的愉悅感,但其建造仍然應落實于堅固、適用的建筑原則之上。

(3)防止管狀視野:在快速行徑中,眼睛一直平視會導致視域收縮問題,造成視覺疲勞,這就需要我們適當放慢腳步,環顧四周。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地域性建筑無疑給予我們心靈上的關懷,其創作也愈發流行,但我們應認識到地域性建筑在當代的主題地位只是人類觀念變化的表征,而非建造的目的,若僅追求其地域性的外表,或者僅對自然、人文作單一回應都容易讓創作走入套用方法論、過度虛化與管狀視野的困境??梢灶A見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還會出現更多風格、類型的建筑,而抓住本質、不斷調試并達到適宜才是創作的根本目的。

注釋:

①根據2020年我國七大區GDP的統計,西南地區位于第五位。根據2020我國前十經濟城市排名,成、渝位列其中。

②“話語類團”是一個組合詞,是在諸多話語中,通過Citespace的聚類算法,找到出現頻率接近的關鍵詞,并將它們組成一類。同一話語在不同文獻中由于表達方式不同,反映在關鍵詞上會產生略微差異。以類團來討論話語能夠減少這種差異,并將同類理論、案例聚集在一起,便于查閱與分析。

③袁晶晶,周毅剛在《近代以來中國地域性建筑發展概況與多樣表達》一文中總結1990—2000年為地域性的理論建構與環境意識覺醒。

④http://www.xxxedu.net/article.php?id=52545。

⑤Citespace聚類類團中,相同的關鍵詞表現為一個節點,每個節點包含一篇或多篇文獻,通過對節點信息的查閱可得到與類團關聯較緊密的文獻。

⑥1414年的拉丁文抄本的建筑三原則為Firmitas、Utilitas、Venustas,之后被翻譯為Solidity、Appropriateness(Utility)、Beauty,直到1624年亨利·沃頓在其《建筑的要素》中將其調整為Firmness、Commodity、Delight。

猜你喜歡
普適性話語意境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分層均勻結構地電阻率影響系數一個重要特性普適性的證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普適性四旋翼飛行器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小人物筆記與普適性關懷——評匡瓢的中短篇小說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成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