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癥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會話能力特征

2022-10-31 14:23劉巧云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會話中斷角色扮演

薛 煒,劉 敏,劉巧云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

一、引言

會話能力(Conversation skills)是兒童語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兒童恰當地運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與他人進行面對面溝通和交流的能力[1]3-15。其中,會話發起(Topic initiation)和會話維持(Topic maintenance)是兒童參與會話活動最基礎、并相互關聯的兩個環節。前者是指會話參與者選擇自己或雙方共同關注的內容,嘗試與他人開啟會話互動的行為;后者是指由聽話者對說話者開啟的話題進行承接和回應的行為[2]9-10,是交談過程中進行信息交互最重要的環節[3]。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會話維持和發起能力不斷提高,與他人的互動交流越發融洽[4]。

孤獨癥兒童存在語用障礙,如果不進行及時干預,其包括會話能力在內的語用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普通兒童的差距越來越大[5]。由于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會影響兒童的會話表現[6],因此了解和把握孤獨癥兒童在情景語境中的會話特征,對于臨床干預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孤獨癥兒童在會話發起和維持技能上普遍存在障礙[7],但在不同情景語境中的表現差異尚不明確。在會話發起方面,孤獨癥兒童很少主動發起會話[8],他們的交流意圖種類簡單,很少使用語言尋求或分享注意[9]。但有研究指出孤獨癥兒童在自由游戲情境與閱讀情境中的會話發起頻率與普通兒童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10]。還有研究指出孤獨癥兒童在游戲情境、點心情境與下課情境中的話題開啟頻次要高于對照組,但是開啟后更容易出現開啟重復和開啟怪異的情況[11]。由于特定的會話情境,如環境中存在兒童感興趣的活動或食品,能夠增加孤獨癥兒童的主動話輪[12],因此孤獨癥兒童會話開啟能力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是兒童會話能力不同導致的還是由會話情境的差異導致的?需要進一步探究。在會話發起方式上,有研究指出兒童會話發起的方式不存在規律[1],但普通學前兒童在晚餐情境和角色扮演情境中開啟話題以言語發起為主,且存在喜歡借助物品開啟話題的偏好[4]。那么孤獨癥兒童是否同樣存在會話發起方式的偏好?還是在不同的會話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現特征?同樣有待進一步探明。

在會話維持方面,孤獨癥兒童在自由談話、親子閱讀、畫畫與積木游戲情境中的維持數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普通兒童[3]。但也有研究顯示孤獨癥兒童產生的會話行為數量與普通兒童沒有差別,但是更容易出現諸如回聲式語言、忽略他人問題以及難以理解的評論等非典型性的會話中斷[10]。在高結構的規則游戲情境、低結構的制作海報情境和成人會話情境中,學齡期孤獨癥兒童出現諸如“不恰當的回應”等會話錯誤更頻繁,并且會話錯誤類型受到情境語境的影響[13]。由此可知,盡管孤獨癥兒童在會話維持方面存在障礙,但其在不同會話情景中的維持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其非典型性的中斷方式是否同樣受到情景影響目前尚不明確。從維持方式來看,非言語動作是孤獨癥兒童最常用的交流方式[14],且在動作類型方面更傾向于使用簡單直接的身體接觸,而非手勢指點和物品展示[15]。然而有研究顯示孤獨癥兒童在會話過程中更傾向于使用言語維持,且能夠使用物品展示、手勢指點等動作類型,表現與對照組普通兒童一致[3]。由于在某些情境中使用非言語策略比言語策略更加有效果[4],因此探明兒童非言語動作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特點具有重要價值。

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研究多采用在自然情境或半結構情境中采集兒童的自發語言樣本進行分析[16-17],然而這種方法缺乏對兒童會話過程和談論話題的控制,導致會話情境之間的可比性欠缺,并且得到的研究結果較為籠統,難以對臨床干預有明確的指導作用。據此,有研究采用半結構對話任務評估法[18],參考定量測試對語境進行控制,通過標準化的操作步驟引導兒童參與會話活動,保證兒童在情境中得到的支持程度基本一致,以提高會話行為的可比性。綜上,為了探究會話情境對孤獨癥兒童會話行為的影響,參考半結構對話任務評估法,考察孤獨癥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會話發起和維持的表現特征,以期為兒童會話能力的康復與教學提供具體有益的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通過半結構對話任務評估法,比較孤獨癥兒童與詞匯能力匹配的普通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會話表現,探究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發起能力和維持能力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表現特征。

(二)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從上海市兩所特殊教育學校一年級至三年級選取孤獨癥兒童18 人。孤獨癥組均具有上海市三甲醫院開具的孤獨癥診斷證明,兒童平均年齡為9±1.8 歲,其中男生15 人,女生3 人,均具有口語溝通能力,日常交流以普通話為主,無明顯情緒行為障礙,獲得家長知情同意。測得孤獨癥組PPVT-R 成績為32.76±12.95,根據詞匯成績范圍于上海市某普通幼兒園選擇對照組普通兒童18 名(男生9人,女生9 人),平均年齡為4±0.49 歲,測得其PPVT-R 成績為30±9.42。對兩組兒童PPVT-R成績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兒童詞匯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t=-0.714,P=0.417 >0.05)。

(三)研究材料

參考前人研究設計,選擇角色扮演情境和主題會話情境進行比較。原因有二:一是孤獨癥兒童和普通兒童都對這兩類會話情境比較熟悉,能夠快速理解并參與會話;二是這兩類會話情境在孤獨癥兒童教學和康復中使用較多,探究其情境特征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由于話題難度同樣會影響兒童的會話表現,因此為了確定合適的會話話題,對3 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和3 名普通幼兒園教師進行訪談,根據訪談結果預選了6 個測試話題,詳見表1。

表1 預實驗結果統計表

評估流程設計完成后,考慮到大班兒童具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和測試配合度,因此邀請不參加正式實驗的15 名大班兒童(年齡在5-6 歲)和3 名輕度孤獨癥兒童(年齡為8-9 歲)進行預實驗。為了選取兒童最感興趣并且能夠誘導出兒童最多話輪的話題,將參與率和話輪總數作為主要選擇標準。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剔除參與率一般的“看醫生”話題,在剩余話題中選擇話輪總數最多的“買東西”話題;在主題會話情境中,剔除參與度一般的“去動物園”,在剩余話題中選擇話輪總數最多的“我喜歡的玩具”話題。

由于在角色扮演會話預實驗中,部分兒童出現忘記角色身份導致會話中斷的情況,為此評估中增加售貨員身份牌作為視覺提醒。調整后選擇5 名不參與正式實驗的普通大班兒童進行2 個話題的二次預實驗,結果顯示兩個話題參與率均為100%,且未出現混淆角色的情況,最終將視覺提示卡作為正式測試道具,評估過程詳見表2。

表2 半結構對話評估過程舉例

(四)測試過程

在研究對象所在學校的一間安靜明亮的教室進行評估測試,為保證測試過程一致性,均由H 大學一名研究生統一擔任主試,測試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記錄兒童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和組別,引導兒童熟悉主試和測試內容。第二階段:主試展示主題會話的道具材料(發條青蛙、小汽車、娃娃、積木、泡泡水),保證兒童理解測試指導語后按照半結構對話流程進行評估。指導語為:“小朋友,我們一起來聊聊天。老師先問你喜歡的玩具,你可以說教室里的玩具也可以說家里的玩具,然后你再問老師喜歡什么玩具,老師也會告訴你。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蓖瓿蓽y試后休息2分鐘。第三階段:主試展示角色扮演會話的道具材料(發條青蛙、玩具汽車、娃娃、積木、玩具錢幣、售貨員姓名牌)。指導語為:“現在我們來玩買東西的游戲。老師先戴姓名牌做售貨員,你做小客人來買東西,做完后我們交換,你戴姓名牌做售貨員,老師做客人。你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痹u估全程使用攝像機拍攝記錄兒童產生的會話行為。

(五)數據編碼和統計

將72份會話評估視頻進行內容轉錄和編碼,參考李歡研究中的編碼方式[2],對會話發起和維持方式進行6 種編碼:言語發起、非言語發起、言語伴隨非言語發起等,詳見表3。對兒童在會話過程中產生的非言語動作類型進行7 種編碼:展示物品、身體觸碰、點頭同意等,詳見表4。

表3 會話行為編碼類型及舉例說明

表4 非言語動作類型編碼及舉例說明

將編碼后的數據輸入SPSS23.0 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曼—惠特尼U 檢驗對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兩類獨立樣本的會話發起頻數、會話維持頻數以及非言語動作頻數進行分析比較;孤獨癥兒童在兩類會話情境中產生的中斷數量為相關樣本,采用威爾科克森符號秩檢驗進行分析比較;對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采用的會話發起方式、會話維持方式和非言語動作類型,以及孤獨癥兒童產生的會話中斷類型進行統計檢驗,由于研究對象的樣本量較小,故采用費舍爾精確檢驗進行分析。

(六)研究信度

為保證研究信度,研究者本人首先完成第一次轉錄和編碼工作,并按照30%的比例隨機抽樣,由H 大學康復科學系一名碩士研究生對視頻進行二次轉錄和編碼,2 名評分者的會話行為編碼一致性為93%,表明評分一致性良好。

三、結果與分析

(一)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的情境特征

對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會話發起頻次進行分析。通過曼—惠特尼U 檢驗分析得到: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發起頻次與普通兒童存在顯著性差異(U=42.500,P<0.01);在主題會話情境中,兩組兒童的會話發起頻次同樣存在顯著性差異(U=72.500,P<0.01)。由此可見,孤獨癥兒童在兩類不同的會話情境中,會話發起數量均顯著落后于普通兒童。

進一步對兩組兒童的會話發起方式進行分析。通過費舍爾精確檢驗得到: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方式與普通兒童不存在顯著差異(P=0.607>0.05);在主題會話情境中,兩組兒童的發起方式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592>0.05)。由此可知,孤獨癥兒童在兩類會話情境中的發起方式與普通兒童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二者都是以言語發起為主,非言語和言語伴隨非言語的發起方式使用較少,詳見表5。

表5 會話發起頻數和百分比統計表

(二)孤獨癥兒童會話維持的情境特征

對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會話維持頻次進行分析。通過曼-惠特尼U檢驗分析得到: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維持頻次與普通兒童存在顯著性差異(U=38.500,P<0.01);在主題會話情境中,兩組兒童的會話維持頻次也存在顯著性差異(U=23.000,P<0.01)。由此可見,孤獨癥兒童在不同類型的會話情境中,會話維持的數量均顯著落后于普通兒童。

進一步對兩組兒童的會話維持方式進行分析。在角色扮演情境中,通過費舍爾精確檢驗得到,孤獨癥兒童會話維持方式與普通兒童存在顯著性差異(P=0.033<0.05),孤獨癥兒童在角色扮演情境中主要使用言語維持,使用非言語以及言語伴隨非言語的方式較少;普通兒童則主要使用非言語維持,言語和言語伴隨非言語維持的方式使用較少。在主題會話情境中,費舍爾精確檢驗表明兩組兒童的維持方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778>0.05),二者都將言語維持作為最主要的會話維持方式,詳見表6。

表6 會話維持頻數和百分比統計表

(三)會話中的非言語動作使用分析

對兩組兒童在會話過程中產生的非言語動作頻次進行比較,采用曼—惠特尼U檢驗進行分析,結果得到孤獨癥兒童產生的非言語動作數量在角色扮演情境中顯著低于普通兒童(U=8.500,P<0.05);在主題會話中,兩組兒童產生的非言語動作數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U=23.000,P>0.05)??梢?,兩組兒童使用的非言語動作數量都受到了具體情境的影響,在具有操作物的角色扮演情境中,兒童產生的非言語動作數量更多,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差距更大;而在無操作物的主題會話情境中,兩組兒童均產生了更少的非言語的動作,孤獨癥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動作數量差距縮小。

進一步對兒童在兩類會話情境中使用的動作類型進行分析。在角色扮演會話中,孤獨癥兒童使用最多的三種動作類型分別為“給與物品”“手勢指點”和“身體接觸”;普通兒童使用最多的三種動作類型為“給與物品”“展示動作”和“手勢指點”,費舍爾精確檢驗結果表明兩組兒童的動作類型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126>0.05)。在主題會話中,孤獨癥兒童主要使用“身體接觸”;普通兒童主要使用“手勢指點”和“身體接觸”,費舍爾精確檢驗結果表明,兩組兒童使用的動作類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32<0.05)。由此可見,兩組兒童在會話中使用的非言語動作類型都受到了情境語境的影響,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兩組兒童都較多地使用了“給與物品”“手勢指點”等動作類型,表現較為接近,但在主題會話中,二者的動作類型出現顯著不同,詳見表7。

表7 非言語動作類型與頻數統計表

(四)孤獨癥兒童會話中斷的情境特征

孤獨癥兒童產生非典型性的會話中斷是其會話障礙的一個重要表現。在研究中主要產生以下中斷類型:“無回應”即對于他人開啟的話題不作任何言語或非言語的回應而導致會話中斷;“無意義的重復”即單純地復述會話對象的話,而不回應具體內容導致會話中斷;“難以解釋的回應”指可以聽清其回應內容,但是因為兒童語言表達難以理解或兒童表達內容與當下情境無關叫人難以繼續話題。

由圖1可知,在角色扮演和主題會話情境中,孤獨癥兒童產生“難以解釋的回應”和“無回應”次數較多,“無意義的重復”出現較少,可見會話情境對其會話中斷的類型影響較小。進一步將孤獨癥兒童在兩類情境中產生的中斷數量進行比較,通過威爾科克森符號秩檢驗進行分析,結果得到孤獨癥兒童在角色扮演情境中產生的中斷數量顯著少于主題會話情境(Z=-15.293,P<0.01),并且三種中斷類型在角色扮演情境中的數量均少于主題會話情境。由此可見,孤獨癥兒童產生的會話中斷數量受到會話情境的影響,在有操作物的角色扮演會話中產生的會話中斷數量更少。

圖1 孤獨癥兒童會話中斷類型分布圖

四、討論

(一)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發起能力

從發起的方式和數量兩方面來討論孤獨癥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表現特征。首先,在會話發起方式上,結果顯示不論是孤獨癥兒童還是對照組普通兒童,在角色扮演和主題會話情境中均以言語發起為主要的發起方式,已有研究也證實普通學前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會話發起方式以言語發起為主[4],可見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發起偏好與普通兒童接近,會話情境對其發起方式影響較小。其次,在發起數量上,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數量顯著落后于普通兒童,在兩類會話情境中表現均是如此。孤獨癥兒童很少主動發起會話可能受到他們對物品具有異常興趣的影響,在評估測試中普通兒童會自然地關注他人并引起他人注意,但是孤獨癥兒童傾向于獨自探索和重復把玩物品而非與人互動,整體溝通動機薄弱。以往研究在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頻次是否落后上尚未達成一致[8,11],由于不同研究的會話情境以及研究對象均不盡相同,本研究通過跨情境比較得到,孤獨癥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發起頻次均落后于普通兒童,因此研究結果的差異可排除是會話情境的不同所致。至于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頻次受到其他何種因素的影響,未來仍需要做進一步探究。

(二)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維持能力

由于孤獨癥兒童在會話維持中容易產生非典型性的會話中斷[10],因此有必要從會話維持的方式、數量以及會話中斷三方面來討論其表現特征。首先,在會話維持方式上,孤獨癥兒童在角色扮演和主題會話情境中都以言語維持為主,這與已有研究結果接近[3]。另外通過跨情景比較得到,普通兒童在角色扮演會話中以非言語維持為主,而在主題會話中以言語維持為主,表現出會話維持方式跟隨場景變化的靈活性,而孤獨癥兒童則沒有表現出這種變化特點,這對以往研究結果進行了補充。這可能與孤獨癥兒童的認知靈活性存在缺陷有關,由于他們難以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互動模式[20],因此使用的維持方式較為單一。其次在維持數量方面,孤獨癥兒童在不同的會話情境中產生的維持數量均顯著落后于對照組兒童,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3]??梢姽陋毎Y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始終存在會話維持障礙。最后從會話中斷的表現來看,孤獨癥兒童會話中斷主要表現為“難以解釋的回應”和“不回應”兩種類型,“無意義的重復”數量較少,也與以往研究結果接近[3]。另外,通過情境間的比較得到,孤獨癥兒童在有操作物的角色扮演中產生的中斷數量少于無操作物的主題會話情境,表明其會話中斷數量受到情境影響,有物體為媒介的會話環境有助于孤獨癥兒童會話過程的延續以及話輪的維持。

(三)孤獨癥兒童非言語動作的使用

從非言語動作的數量和類型來討論孤獨癥兒童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的表現特征。在有操作物的角色扮演會話中,孤獨癥兒童和普通兒童都傾向于使用“給與物品”和“手勢指點”等動作類型,二者不存在顯著性差別;而在主題會話情境中,孤獨癥兒童更多地使用“身體觸碰”,而普通兒童對“身體觸碰”和“手勢指點”這兩類動作類型的使用率都比較高,二者表現出顯著性差異??梢?,兩組兒童使用的動作類型都受到了會話情境的影響,孤獨癥兒童在有操作物品支持的環境中能夠產生與普通兒童類似的多種動作類型,但在缺少物品為媒介的會話中使用的動作類型與普通兒童出現了明顯的差距,這對已有研究結果進行了補充[3]。在動作數量方面,角色扮演情境中普通兒童產生了大量的互動動作,孤獨癥兒童的動作數量處于顯著落后水平。盡管在主題會話中,兩組兒童動作數量差異并不顯著,但孤獨癥兒童的動作數量占比依然明顯落后于普通兒童,統計學差異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兩組兒童在主題會話中的動作數量出現地板效應,并不意味著真實差距的縮小。由此可知,會話情境對孤獨癥兒童非言語動作的數量和類型均存在影響,其中孤獨癥兒童在有操作物的會話中,使用的動作類型與普通兒童較為接近,但在缺少操作物支持的會話情境中使用的動作類型相較于普通兒童的使用類型顯得更加局限,其在不同會話情境中產生的非言語動作數量始終落后于普通兒童。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方式與普通兒童接近,但發起數量顯著落后

在角色扮演和主題會話兩類情境中,孤獨癥兒童使用的主要發起方式與普通兒童一致,均以言語發起為主,受到會話情景影響較小。但是孤獨癥兒童會話發起的數量在兩類情境中均顯著落后于對照組普通兒童。

2.孤獨癥兒童會話維持方式單一,且維持數量顯著落后

孤獨癥兒童在角色扮演和主題會話兩類情境中,均使用言語維持作為主要的維持方式,缺乏根據會話情境調整維持方式的靈活性,整體維持方式較為單一。在維持數量上也顯著落后于普通兒童,在維持過程中產生的會話中斷主要為“難以解釋的回應”和“不回應”,“無意義的重復”出現較少。

3.孤獨癥兒童的非言語動作類型受會話情境影響,動作數量整體較為落后

孤獨癥兒童的非言語動作類型受會話情境影響明顯:在具有操作物的角色扮演情境中,其主要動作類型為“給與物品”“手勢指點”“身體觸碰”,表現與普通兒童接近;在沒有操作物的主題會話中其動作類型更加局限,以“身體觸碰”為主。孤獨癥兒童在角色扮演會話中使用的非言語動作數量顯著少于普通兒童,盡管在主題會話中沒有檢驗出顯著性差別,但其整體動作數量依然處于落后水平。

(二)教育建議

孤獨癥兒童的會話維持與會話發起在不同的會話情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現特點,對于其會話能力的提升需要從具體的情景語境入手,具體有以下兩點建議。

1.注意情境語境對會話行為的影響,優先選擇具有操作物的會話情境

孤獨癥兒童在角色扮演會話中產生了更少的會話中斷以及更多的非言語動作,說明比起沒有操作物品的主題會話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對孤獨癥兒童的難度更低。因此,在孤獨癥兒童會話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順序性,優先選擇角色扮演等具有操作物品支持的會話情境,提升基本的會話維持和發起技能,再逐步提高難度向多種會話情境的教學過渡。

2.重視發展非言語動作技能,綜合提升兒童會話參與能力

普通兒童在角色扮演情境中產生了較多的非言語動作,展現出會話的靈活性,非言語動作并沒有隨著兒童口語能力的提高而減少,相反合理地使用非言語動作可以使兒童的會話行為更加豐富多樣。盡管孤獨癥兒童在會話中也能夠使用“給與物品”“指點物品”等方式來發起和回應會話,但是在數量上仍然處于落后水平。因此,在孤獨癥兒童會話能力教學與干預中,需要重視發展兒童的非言語動作技能,在提升言語表達能力的同時提升兒童使用非言語動作的種類和數量,綜合提高兒童的會話參與能力。

猜你喜歡
會話中斷角色扮演
TMS320F28335外部中斷分析與研究
角色扮演游戲
多級中斷屏蔽技術分析
QQ和微信會話話輪及話輪轉換特點淺析
一種考慮GPS信號中斷的導航濾波算法
談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實施
跟蹤導練(二)(5)
角色扮演
用繪畫導入英語教學
年齡大小的種種說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