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徽州服飾結構及創新應用研究

2022-11-03 11:54孫莉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2年5期
關鍵詞:徽州服飾平面

李 云,孫莉

(安徽工程大學 紡織服飾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徽州服飾是徽州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代又一代民眾創造生活的體現,是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是祖輩們寄托情感的物化載體[1]。發掘、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近代徽州服飾,有助于了解當時人們的著裝習慣、文化,同時這也是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推動當今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將從結構入手,通過實物結構復原的方法,對近代徽州服飾的個案進行研究,尋找古為今用的合理辦法,以達到融合創新,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本土服飾的發展,實現徽派服飾的崛起[2]。

1 近代徽州服飾的形制特點

近代徽州女子的服飾有襖、衫、褂、背心、褲、裙等。日常多穿大襟襖衫配大襠褲,外套百褶裙[3]。如圖1所示,近代徽州女子身穿大襟褂,下穿大襠褲,有的還外套百褶裙,這是典型的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女子的日常著裝打扮。

圖1 近代徽州女子裝束

近代徽州男子服飾有長袍、馬褂、馬甲、襖、衫、褲等。日常多穿襖、褂與大襠褲,節慶時或富裕家庭則常穿長衫、長袍外套馬褂[1]。如圖2所示,近代徽州男子身著長袍、馬褂,其中的淺色長袍、深色馬褂是典型的徽商的打扮。

圖2 近代徽州男子裝束

2 近代徽州服飾的結構特點

2.1 典型服飾的結構分析

近代徽州女子襖、褂、衫的形制多表現為大襟右衽,以盤紐系襟,領為立領或圓領,衣擺有平形、圓形的樣式,在領口、口襟、袖口等位置,講究的還會采用繡花或鑲、嵌、滾、蕩等傳統工藝進行裝飾。如圖3所示,此款服飾是收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一件樣本。這件服飾的款式為直立領,右衽大襟,盤扣5粒。結構為連裁肩袖,腋下收腰,下擺漸張,袖口漸窄。內貼邊包覆縫份,外無任何飾邊,面料為藍色手工織布,此服飾整體感覺沉穆、質樸。

圖3 深藍色土布大襟女褂及結構復原圖

近代徽州男子的褂有對襟與斜襟兩種,以對襟較為常見。而袍、衫則均是大襟右衽、上下連屬、衣長過膝的外衣。如圖4所示,是收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一件樣本。這件服飾的款式為對襟,小立領,盤扣5粒,后中有破縫和開衩,兩側開衩稍短,腋下略收腰,底擺漸寬,衣長至腰,袖長至腕并采用接袖結構。

圖4 黑色對襟男短褂及結構復原圖

近代徽州,大襠褲是典型的褲裝形式,無論男女都會穿著。其款式特點為長度及踝,腰圍寬松,穿著時以帶系之。如圖5所示,也是收于屯溪的一件樣本。這是一件淺紫色棉布大襠褲,款式特點為:腰頭肥大,腰部不開口;襠部較寬,分大、小襠片;褲身寬松,兩側沒有接縫;褲子不分前后。褲身與腰頭均為單層結構。主面料為淺紫色暗花棉質布料,腰頭采用米色棉布。以長方形布片圍成無外側縫的褲筒。大小兩個形似梯形的布片構成褲筒內側和襠的部分。腰頭為一個長方形布片的直腰頭。整體呈現“大小梯形拼襠”的褲型結構。另外,這種大襠褲立檔較深,臀部位置寬松,有較大的運動空間,方便走動,符合山區人民日常勞作的需求。

圖5 淺紫色棉布大襠褲及結構復原圖

2.2 徽州服飾的結構特點

通過對實物結構的復原,總結出近代徽州服飾的結構特點如下。

2.2.1 平面的直線裁剪

同西方成衣的三維結構相比,近代徽州服飾仍然是延用我國傳統服飾的平面結構,使用直線裁剪方式,無“省道”的應用。

樣本中的男、女褂均采用的是十字型平面結構,無論是斜襟的構造還是對襟的形制,均通過“十”字形狀的裁剪,實現前后中線與袖通線,對稱折疊后成直角的“T”字形,而前后衣片為“十”字形的一片式裁片,這種結構是中國傳統服飾結構的核心形式。

樣本中的大襠褲采用的是筒型平面結構,通過一字型橫向折疊形成筒形的褲身,再與大、小襠片連接,然后左、右身相縫合。與十字型結構相比,其具有更多的細節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襠部的活動需求,但本質上講依舊屬于平面結構。

2.2.2 較大的內部空間

近代徽州服飾采用的是平面結構,這種結構的最基本特點是無“省道”的運用。服裝與人體之間沒有非常精確的合體,平面結構的服裝只有穿在人體上才會呈現立體效果。服裝造型寬大、線條平直,服裝內部有較大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減弱、模糊人體本身的體形特征,同時使其具有寬松、自由的著裝感受。同樣,這種空間形態可以隨著人體的行走、跳躍、伸展、彎曲等動作,呈現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造型,或飄逸或跌宕,空間上會感覺到流動、通透[3]。

2.2.3 拼貼的結構設計

通過對樣本結構的研究發現,近代徽州服飾中的拼貼結構是很普遍的,并且“拼”并不是基于裝飾的動機?,F有文獻中沒有關于近代面料幅寬和織機寬的記載,但是由于當時染整技術的局限性,布匹的寬度是受限制的。制作服飾時,會出現寬度不夠的情況,因此就要拼貼。拼貼的部分多分布在非主體結構上,如褲子的襠部、上裝的袖子處。這種將裁剪完服飾主要部位后剩余的面料拿來做貼邊或裝飾的操作,充分體現了徽人“全而不分”和“物盡其用”的理念。

3 傳統結構在現代服飾中的創新設計

3.1 局部結構的創新應用

局部結構是影響服飾整體款式造型的重要因素?;罩莘棽捎玫钠矫娼Y構中,肩袖、領襟的結構都極具傳統特色。比如肩袖部分,沒有立體結構的袖窿,肩部水平無破縫,平鋪時工整利落,穿著后懸垂有豐富褶皺;領襟部分,使用系帶或盤扣固定,交領斜襟、直領對襟、立領斜襟形式多樣,無論哪種都明顯區別于西方服裝中翻領、使用扣子的中縫門襟,帶有明顯的傳統服飾文化色彩。所以將這些典型局部結構運用在現代服裝的設計中,會帶有濃厚的傳統氣息。如圖6所示,以近代徽州民間服飾中具有代表性和裝飾性的部件立領、斜襟、對襟、盤扣、滾邊等為設計元素,與現代典雅禮服和干練休閑裝碰撞,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融合,賦予了徽州傳統服飾新樣貌。

圖6 局部結構的創新應用

3.2 服飾結構模式的創新應用

近代徽州民間服飾采用平面結構構成,平衡了自由成型和人體造型[4],具有較好的功能性和普適性。因此,在進行現代服飾設計時,可以在平面結構的模式下,對傳統服飾結構線進行拓展變化,通過夸張、變形、移位等設計出新的款式。比如,把握傳統服飾“寬衣”的特性,將某些部分的結構變成合適的幾何形,如矩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等。如圖7所示的服裝,衣身部分展開后是由幾個規則幾何圖形構成的平面結構,通過改變傳統服飾的輪廓形態,來達到另一種服飾造型效果。

圖7 平面結構中幾何形態的創新應用

另外,在傳統服飾十字型結構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立體造型的手法,如剪切、做省、拼接等,塑造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結構的整體造型。如圖8所示,此款服裝通過改變傳統服飾中通袖線的形態與角度,增加了肩袖部位的省量,塑造了更為貼體的袖子造型;如圖9所示,此款服裝通過在平面結構上拼接合體的袖口結構,展現出特殊的服裝廓形,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韻味。

圖8 改變通袖線的創新應用

圖9 拼接合體袖的創新應用

4 結語

結構是服裝中最為本質的東西,結構的改變會帶來服裝的質變。近代徽州民間服飾一般由平面直線結構構成,多連裁,少破縫,外觀寬松肥大,袖口、褲襠等位置多采用拼貼設計,充分體現了“全而不分”和“物盡其用”的理念。在當今服裝設計中,可以在此類服裝結構的精髓中,從局部造型和結構模式兩個角度進行創新設計應用,創新結構的服裝呈現出了更加豐富的服裝造型,從而使傳統設計元素呈現出不同以往的視覺效果,讓遠去時代中的經典在新的時代中以更新穎、更合適的形式傳承下去。

猜你喜歡
徽州服飾平面
高山仰止處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峽谷
徽州春雪
動物“闖”入服飾界
徽州綠蔭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立體幾何基礎訓練A卷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關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溪邊橋下,春里徽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