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醫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策略研究

2022-11-04 07:50陳祥和金圣杰陸鵬程
少年體育訓練 2022年5期
關鍵詞:體醫體醫融合心理健康

陳祥和, 金圣杰,陸鵬程,劉 波,仇 嘯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給社會、高校、家庭和個人帶來了極大的社會公共衛生資源耗費和財務負擔?;诖?,國務院、教育部等相繼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并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關注重點之一。目前有研究發現,“體醫融合”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有效方式。作為當今體育心理健康促進理論研究的前沿性課題之一,“體醫融合”打破了以往體育促進心理健康或醫學促進心理健康單一的研究視角,以其多途徑、多維度、多層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優勢,成為醫學界和體育界共同關注的重點交叉研究課題。本文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體醫融合”的理論視角,深入探討“體醫融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和“體醫融合”的基本現狀,從體育和醫學角度提出“體醫融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制機制和運行保障措施,以推動體育和醫療的融合,指導“體醫融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形成長效運行機制,力求有效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

1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不斷增加,自殺、他殺等惡性事件不時見諸報端。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導致的校園、家庭和社會悲劇,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問題。2018年,《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研究發現,心理異常學生檢出比例均值達5%~7%,甚至個別學校高達14%,且呈連年上升趨勢。然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表現和問題原因也不盡相同。據調查報道,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大多由學習、就業、家庭環境和社會人際交往等方面壓力所致,部分由自身性格以及強迫心理等導致。此外,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群體,且在性別、學科和年級上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1.2 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1)思想觀念偏離。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較低,易受負面思想影響。受當前媒體傳播和社會中一些負面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觀念偏離。(2)社會交際能力下降。新媒體環境下,眾多娛樂軟件和社交軟件改變了以往的交流方式,但也導致大學生不愿與朋友進行面對面交流,甚至有些大學生產生抑郁、壓抑、焦慮等心理問題,社會交際能力下降。(3)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4)懶于思考,網絡依賴。由于當前網絡的便捷性,當遇到問題或困惑時,大學生通過網絡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答案,導致大學生遇到問題不進行相關思考,長此以往會弱化大學生思維能力,降低其創新能力,且很多大學生將自己“密封”在網絡世界中,追求自我價值實現或心理壓力釋放。但這樣會導致大學生不敢面對現實,沉迷網絡,最終網絡成癮。(5)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有調查發現,36.98%的大學生從未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接觸過不成體系相關講座或相關培訓的大學生占44.16%。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覆蓋面較窄,無法滿足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需求。

2 “體醫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進展

2.1 國外研究

國外關于“體醫融合”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美國于19世紀50年代左右最早提出“體醫融合”概念。其早期研究成果主要基于體育和醫學融合的可能性方面且并未引起廣泛關注。20世紀初,西方學者開始了“體醫融合”措施對心理問題的實驗干預研究。20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發達國家高速增長并帶來了沉重的醫療負擔,部分健康管理專家提出人類心理健康的管理應從“治療”向“預防”思路轉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體醫融合”體育健身模式和“體醫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相關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期通過醫學的檢測、監測和干預,科學地制定運動處方,提高對人類心理健康的防治。然而,受技術手段和市場經驗等多方面原因,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直到20世紀90年代,醫療機構積極尋求與健身行業的合作,帶有醫療功能的綜合性俱樂部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部分醫院開始重視運動在改善心理健康疾病中的作用,“體醫融合”在不同場所的實踐問題備受關注并引發了相關學者的重視。21世紀初,隨著“體醫融合”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開始成為社會問題,國外學界開始探討“體醫融合”在婦女、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方面的相關研究。當前,國外有關“體醫融合”在技術層面的基礎研究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體醫融合”在高校、醫院、健康管理機構和健身會所等的實踐也較為成熟和普及,為我國“體醫融合”的相關實踐提供豐富的理論依據。然而,受社會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上的影響,如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體醫融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制尚待進一步探討。

2.2 國內研究

我國關于“體醫融合”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且相關研究成果在數量、質量上相比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過查閱中國知網等學術資源數據庫,以“體醫融合”“醫體融合”為關鍵詞進行多次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共發現相關研究成果199篇和6篇。對現有文獻梳理分析發現,當前我國“體醫融合”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體醫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體醫融合”教學模式、“體醫融合”干預慢性疾病的成效等方面。其中,姜建華(1999)發表的《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思考》一文,開啟了我國體育與醫學融合的科學研究步伐?!绑w醫融合”初始的相關研究主要來源于國內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研究人員和體育教師,其內容側重于“體醫融合”領域的教學改革研究。隨著我國青少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和國家層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視,“體醫融合”作為健康促進的新興研究領域,推動了學界對慢性疾病等領域的干預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除醫學、運動醫學方向等領域的學者開展的基礎研究外,有學者提出了“體醫融合”健身模式的相關研究。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作為重點人群予以對待,并提出推進大學生心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高校、家庭,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高校教育機構合作機制,支持高校教育機構開展醫療服務等手段,體育作為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體醫融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的研究將成為新時期體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雖然“體醫融合”在宏觀上明確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干預的目的和性質,并成立了相應的實踐、科研基地平臺,制定了相關制度、標準。這些都快速推進了“體醫融合”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但因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仍存在以下問題:(1)體醫標準不統一,相互認可度低,體育在醫療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薄弱,大學生心理健康科學化水平徘徊低位;(2)體醫兩領域雖在“體醫融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上達成共識,但因利益訴求不同,產生了目標沖突;(3)體育和醫療互為不同領域,均在獨立模式下運行,難以共同決策,責任劃分不明確等問題。

2.3 小 結

縱觀國內外研究文獻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有關“體醫融合”的相關研究,起初都從二者融合的可能性開始,出現“體醫融合”對疾病防治效果基礎實證,并在體育和醫學就“體醫融合”的重要性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探索。在實踐層次也多從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和健身領域著手,研究內容日益豐富,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日趨多樣性。然而,若站在大范圍推廣并形成長效機制的角度,有關“體醫融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體制機制方面的研究還相當缺乏,對“體醫融合”模式的運行保障和發展策略方面還有待深入。

3 “體醫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策略

3.1 多元協同路徑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體醫融合”機制

“健康中國”戰略給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提供了新的契機。加強體育與醫療衛生系統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融合與協作,由“治療為中心”向“預防為主,防治融合”轉變,以“全民健身計劃”為“抓手”加快健康校園建設,成為“健康中國2030”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新要求?!绑w醫融合”是一個由政府、學校、體育管理服務、醫療衛生系統和大學生等構成的多元體,而體育和醫療則是構成該多元體的兩個關鍵主體。全方位、多層次地將各主體與“體醫融合”體系進行對接、耦合,促進“體醫融合”多元協同體系的持續健康發展,要做到以下4點:(1)健全體質測定、運動健身指導、運動技戰術訓練、身體機能訓練等服務主體,優化服務資源配置,做好健康“預防”工作,緩解醫療服務壓力;(2)突出醫療衛生的服務主體,促進醫療衛生系統對社會公眾體育鍛煉的義務支持,提高體育公共服務的科學性、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續性;(3)改變體育與醫療衛生服務的傳統觀念,向“主動健身,重視預防”轉變,優化融合互惠架構;(4)提供公眾在體醫融合架構中的權利,并明確其責任。通過以上幾點落實,建立多元協同的架構體系,進而完善“體醫融合”的體系。

3.2 多維度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體醫融合”運行保障

3.2.1 技能融合 體育與醫療在“體醫融合”中要互為指導、相互借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要重新定位、認識,將體育的專項技能與醫療衛生系統的醫療技能融合。技能融合要突出體、醫2個方面在防治大學生心理健康上的專項技術優勢,實現兩者之間的技術互補,將體育的專項技術指導與醫生的診療技術進行資源整合、揚長避短,在技能上要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體醫的優勢協作、融合。鼓勵體育教師和醫生之間進行跨學科的交流,促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相關專項知識融合。積極在高校開展“體醫融合”相關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促進“體醫融合”知識傳授。體育教師和醫生是心理健康的倡導者、執行者和指導者,高校要鼓勵教師和醫生參加心理健康運動處方的相關培訓課程,培養理論與實踐知識兼具的大學體育教師和醫務人員。

“體醫融合”中的資源融合主要指體育場地設施、器材、專業指導人員等與醫療系統的專業人才、專業設備等進行共享、融合,彼此之間通過相關資源之間的融合、共建,實現體育與醫療的大融合。且運動處方是“體醫融合”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最終途徑和落腳點,融合學生體測數據和醫學知識,聯合體醫融合專家、高校體育教師和醫務人員科學制定運動處方,并搭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運動處方網絡平臺。隨后,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變化實時調整運動處方方案。除學校體育課外,還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養成自我鍛煉意識,由“被動鍛煉”向“主動鍛煉”轉變;針對大學生對健康的認知不足等問題,高校要聯合醫務人員開展健康和醫療知識普及和講座,讓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由我做主”的新觀念。創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醫融合”App平臺,大學生在使用App時,既可學到體育鍛煉相關知識,也可學到醫學知識,提高防治心理健康相關疾病效率。

主導權是指體育明星效應、體育運動魅力對運動參與者的吸引力和帶動作用;醫生的醫囑對患者從事體育運動中具有決定性影響,這兩者之間要相互協調、融合。主導權融合強調醫院工作者要大力宣講科學的體育健康相關理論、知識,將醫生醫囑主導權與體育運動指導員落實運動處方的主導權融合,發揮各自優勢,讓體育與醫療衛生系統共同倡導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健康促進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從國家戰略高度,建設“體醫融合”融入高校的體育、醫療和衛生主管機構。在發揮各自主導權的同時,亦要兼顧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信息的收集;建立門戶網站或App便于雙向溝通;將該機構建設為科研與社會服務的“中轉站”,并定期召開專家講座,進行經驗交流并聽取相關指導建議。

3.3 多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體醫融合”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醫融合”發展涉及當地體育局、高校體育部門、醫療衛生系統的三方合作。三方合作路徑避免了體育與醫療協調不順暢、醫療設施場地不充足、高校醫療衛生知識不充分、體育指導不專業等問題,最終實現對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的“體醫融合”治療,實現體育在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康復上的“療效”、降低患者醫藥負擔等的多方共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醫融合”將改變以往的傳統模式向“優勢互補、團隊服務、協同科學指導、互利互惠”等新模式轉變,推動“醫療健康干預”向“非醫療健康干預”轉變、“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全方位地實現“健康中國 2030”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深度融合。

4 結 語

在“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下,“體醫融合”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需從學科特點著眼,加快、完善體育的科學化,明確雙方利益、權利和責任。通過多途徑、多維度、多層面的構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體醫融合”機制、模式,實現“體醫融合”大學生心理健康供給側改革的逐步完善;實現對運動、疾病、健康在觀念上的改變,完善“體醫融合”的需求側。從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運動與醫療衛生干預,響應黨中央“健康革命”號召。

猜你喜歡
體醫體醫融合心理健康
創建體醫融合健康促進體系實踐研究
后疫情時代安徽省體醫融合現狀的調查研究
體醫結合背景下提升城鎮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邊界與可能:體醫融合中的身體、技術與知識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關于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的探析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體醫融合”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
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醫療與體育健康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