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海林市密東舊石器遺址石器初步研究

2022-11-04 03:24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2年4期
關鍵詞:毛坯玄武巖石器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內容提要〕 密東遺址是黑龍江省海浪河流域2018年春季舊石器專項調查工作中新發現的一處遺存豐富的舊石器遺址。石器工業原料以玄武巖、凝灰巖與流紋巖為主體,另有安山巖、砂巖、黑曜巖與石英等。石核剝片技術以兩面體石核技術最為顯著,另有石葉和細石葉技術。工具組合包括刮削器、兩面尖狀器和網墜。密東遺址的石器原料、石核類型、工具類型均體現出相當程度的多樣化特點,顯示遺址的復雜性與功能多樣性。密東遺址的年代可能處于末次冰盛期結束之后的溫暖濕潤冰消期,不晚于新仙女木冰期。密東遺址石器工業對于理解更新世末期東北亞地區與華北、北美等地區的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

海浪河是中國東北松花江的支流,發源于張廣才嶺,最終注入牡丹江,主要流域位于黑龍江省海林市,地處黑龍江省中南部山區。海林西部地區處于從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低山丘陵地帶,海浪河及其支流山市河、密江等從中穿過,并發育了以新安盆地為主體的開闊地貌(圖一)。該地區水源充沛、高低錯落且地形開闊,河床中含有大量磨圓度較高的火成巖礫石,為古代狩獵采集人群打制石器、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源環境。

圖一 密東遺址位置圖

2008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海林市海浪河流域調查取得重要突破,發現了楊林西山①、楊林南山②、秦家東山③、炮臺山④、龍頭山和滿城南山⑤等一系列舊石器遺址,拉開了海浪河流域舊石器考古的重要序幕。2012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海長公路改擴建工程新發現了雙豐、小龍頭山⑥和大龍頭山遺址,并于2014年對雙豐、小龍頭山、大龍頭山和楊林西山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上述考古工作顯示海浪河流域保存了豐富的舊石器遺址,并蘊含了極大的研究潛力。

2018年4—5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首都師范大學在海浪河流域進一步開展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工作,新發現了38處舊石器遺址,并發現了上千件打制石器。2019年4—5月,為進一步了解遺址地層與年代,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取樣工作。本文介紹的密東遺址,是2018年調查工作中發現遺存最為豐富的1處舊石器遺址。

一、地理位置和地層

密東遺址位于黑龍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鮮族鎮密東村東南約600米的花崗巖崗地之上(圖二,1),地理坐標北緯44.490367°,東經129.188544°。遺址海拔高度283米,拔河高度約30米,海浪河支流密江自西南向東北從遺址南側流過并匯入海浪河(圖一)。遺址核心分布區系崗地近河前緣部位,南部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密東遺址位于兩河交匯處,地勢較高,向南可遠眺新安盆地內的廣大河谷區域,視野廣闊。

圖二 密東遺址1.密東遺址遠景 2.密東遺址地層剖面

根據2019年的試掘工作,密東遺址的地層初步可以分為第一層和第二層共兩個層位,其中第一層可分為1A與1B兩個亞層。1A層為耕土層,淺灰色,含花崗巖巖塊,厚約10厘米;1B層為黑壚土,黑色,厚約20厘米;第二層為褐色砂質黏土,含少量黃崗巖巖塊,系含打制石器的文化層,厚約40~55厘米。第二層下為風化基巖(圖二,2)。

二、石制品分類與描述

密東遺址2018年調查共獲得打制石器標本216件。石器類型包括石核22件、普通石片63件、石葉8件、修理石核石片10件、工具16件以及殘斷品97件。

(一)石核

共22件。原料包括玄武巖18件、凝灰巖1件、流紋巖1件、安山巖1件和黑曜石1件。密東遺址的石核類型多樣,其中占據主體的系一種原料為玄武巖的兩面體結構類型,體形厚重,獨具特色。與該類型相似的具有兩面體結構的器物在海浪河流域的秦家東山⑦、楊林西山⑧等也有發現,研究者曾稱之為“鋤形器”“斧形器”或“鏟形器”等工具類型⑨,認為是某種大型打制石器的毛坯。密東遺址發現的該類型器物包括了從開料到剝片等不同環節的標本,較為清晰地揭示了其剝片技術與形態演化過程。

本文認為,這種具有兩面體結構且剝片較為系統化的石器類型究竟是某種大型打制石器的毛坯,抑或是專門生產石片的“兩面體石核”,還是此二者功能兼有,目前難以定論。從舊大陸打制石器演化的角度講,“兩面體石核”包括兩面砍砸器、手斧⑩、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小型兩面器等多種類型,并且分別在舊大陸打制石器演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為方便未來再將此類器物更大范圍內比較研究,本文暫將其界定為“兩面體石核”。

1.兩面體石核

密東遺址兩面體石核共9件。長84.8~283毫米,均值15.9毫米;寬69.9~126毫米,均值90.5毫米;厚17.9~52.5毫米,均值34.8毫米。根據片疤數量、分布以及石核形態,將其分為“開料階段石核”“單面剝片為主兩面體石核”與“雙面剝片兩面體石核”。

開料階段石核的片疤較少,毛坯形態十分清楚,系扁平的長形玄武巖礫石,存在兩種開料方式。其中占據主體的是沿礫石周緣一側或一端較銳(小于90°)的部位直接剝片開料。

18MD.C08,長283、寬101、厚34.5毫米,重1517.3克,主疤形態較寬,沿扁平礫石一側銳脊兩面剝片(圖三,1)。18MD.C09,長251、寬80.5、厚33.5毫米,重1098.8克,主疤形態較小,沿扁平礫石一側銳脊兩面剝片(圖三,2)。18MD.C11,長198毫米,寬66.1毫米,厚45毫米,重805.4克,主疤形態較小,沿扁平礫石一端銳脊交互剝片(圖三,4)。18MD.C17,長84.8、寬75.8、厚17.9毫米,重166.4克,主疤形態較小,沿扁平礫石周緣銳脊嘗試交互剝片(圖三,3)。另一種開料方式系沿長形礫石長軸一端砸擊將毛坯一分為二。

單面剝片為主兩面體石核,毛坯為玄武巖長形扁平礫石或大石片,剝片工作面保留有寬大的片疤,且常見片疤集中分布于石核一面的現象,但整個石核的“兩面體”結構清晰:一面為凸起的礫石面或大石片腹面(或背面),系主臺面,臺面不見或少見片疤;另一面為扁平的剝片工作面,且剝片方向為向心剝片,有些類似單面盤狀石核。此外密東兩面體石核長度均大于寬度而呈長形,而盤狀石核平面形狀多為近圓形。

18MD.C01,長205、寬126、厚52.5毫米,重1606.9克,毛坯為扁平礫石,以凸起的礫石面為主臺面,主臺面上分布有少量較小的片疤,剝片工作面上片疤向心分布且主疤形態寬大(圖三,5;圖六,1)。18MD.C12,長149、寬95.2、厚38.3毫米,重500.1克,毛坯為厚石片,以石片腹面為主臺面,主臺面上分布有少量較小的片疤,剝片工作面上片疤向心分布且剝片程度較高(圖三,6;圖六,2)。18MD.C15,長90.8、寬88.6、厚35.3毫米,重388.6克,毛坯為扁平礫石或厚石片,以凸起的礫石面為主臺面,主臺面上不見片疤,剝片工作面上片疤向心分布且剝片程度較高(圖三,7)。

雙面剝片兩面體石核,原料為玄武巖,毛坯應為厚大的石片,石核雙面均向心分布片疤,有些近似于“雙面盤狀石核”。有的雙面剝片兩面體石核結構與硬錘修理的“手斧”較為相似,故而有學者直接稱之為“手斧”??紤]到這類石器邊緣未見進一步修銳,似乎不具備“大型切割工具”的功能,本文從操作鏈的角度暫將其歸為“雙面剝片兩面體石核”。

18MD.C16,長123.8、寬87.2、厚36.1毫米,重424.8克,毛坯為厚石片,兩面體石核的兩個面上均向心分布著密集的片疤(圖三,8;圖六,3)。18MD.C18,長91.7、寬69.9、厚30毫米,重205克,毛坯為厚石片,兩面體石核的兩個面上均向心分布著密集的片疤(圖三,9)。

圖三 密東遺址兩面體石核1—4.開料階段石核(18MD.C08 18MD.C09 18MD.C17 18MD.C11) 5—7.單面剝片為主石核(18MD.C01 18MD.C12 18MD.C15) 8、9.雙面剝片石核(18MD.C16 18MD.C18 )

2.細石核

共3件。原料分別是凝灰巖、流紋巖與黑曜石,類型均為楔形細石核。

18MD.C42,原料為凝灰巖,毛坯為較厚的巖塊,長(高)46.7、寬42.7、厚29.4毫米,重68.6克,石核核身整體預制程度較低,臺面較寬、前緣經修理,臺面長41.4、寬26.9毫米,臺面角約77°,細石葉剝片工作面位于石核前端較窄的一面,底緣修理程度較低且保存較少(圖四,1)。

18MD.C176,原料為流紋巖,毛坯較薄呈片狀,長(高)14.7、寬10.3、厚31.6毫米,重5.6克,石核整體預制程度較高,臺面為窄長素臺面未經修理,臺面長31.5、寬10毫米,臺面角約63°,細石葉剝片工作面位于石核前端較窄的一面,兩側面由臺面自上而下精細修理去薄核身,底緣自下而上精細修理且保存較完整(圖四,2)。

18MD.C214,原料為黑曜石,毛坯為石片,長(高)15.9、寬11.7、厚36.9毫米,重7.4克,石核整體預制程度較低,臺面系石片一窄長側邊,前緣經粗略修理,臺面長33.5、寬6.7毫米,臺面角約80°,細石葉剝片工作面位于石片底端窄面,兩側面分別是石片的背面與腹面且修理程度較低,底緣系石片的另一側緣且修理程度亦較低(圖四,3)。

圖四 密東遺址細石核1.18MD.C42 2.18MD.C176 3.18MD.C214

3.其他類型石核

密東遺址的大型石核除了上述石核類型之外,多為玄武巖不規則形石核,不再贅述。

(二)完整剝片

共81件。系各類形態完整的剝片,類型包括普通石片63件、石葉8件、預制(修理)石核石片9件和兩面器去薄石片1件。

1.普通石片

共63件。原料包括玄武巖27件、凝灰巖24件、流紋巖6件、安山巖5件和砂巖1件。其中Ⅰ型6件,Ⅱ型4件,Ⅲ型4件,Ⅳ型1件,Ⅴ型12件,Ⅵ型36件。石片長18.2~87.1毫米,均值約40.8毫米;寬19.2~180毫米,均值39.6毫米;厚3.3~67.6毫米,均值11.5毫米。石片中既有形態不規則的寬大型厚石片,也有近似石葉的兩邊近平行的薄石片。

18MD.C48,Ⅵ型石片,原料為凝灰巖,長70.3、寬45.9、厚9.3毫米,重33.6克(圖六,5)。18MD.C52,Ⅴ型石片,原料為凝灰巖,長61.4、寬54、厚14.5毫米,重46.9克(圖六,6)。18MD.C63,Ⅵ型石片,原料為玄武巖,長63.9、寬35.8、厚16.4毫米,重31.9克(圖六,8)。

2.石葉

共8件。原料包括凝灰巖5件、安山巖1件、流紋巖1件和玄武巖1件。其中Ⅲ型2件,Ⅵ型6件。石葉長29.7~82.8毫米,均值53.1毫米;石葉寬15.1~45.9毫米,均值29.2毫米;石葉厚5.3~17.9毫米,均值9.6毫米。

18MD.C54,石葉,原料為凝灰巖,長69.1、寬26.8、厚10.1毫米,重20.2克(圖六,7)。

3.預制(修理)石核石片

共9件。類型包括修理剝片工作面石片6件和修理(更新)臺面石片3件。

18MD.C109,原料為流紋巖,長32.2、寬30.8、厚5.9毫米,重6.5克。石片較薄,臺面為素臺面,背面近端和遠端分布有為數不多不同方向的淺疤,其中多為不成功的嘗試性剝片。該石片當為石核預制階段調整剝片工作面石片(圖五,15)。18MD.C134,原料為流紋巖,長22.8、寬22.9、厚8.7毫米,重3.5克。石片較薄,臺面為素臺面,背面分布2組不同方向的淺疤,其中多為不成功的嘗試性剝片。該石片當為石核剝片階段調整剝片工作面石片(圖五,14)。

18MD.C61,原料為玄武巖,長31.4、寬51.3、厚11.3毫米,重18.2克。石片較厚且打擊泡顯著,臺面分布多個同向平行分布的起始于后緣的片疤(此前當為石葉石核的剝片工作面),背面分布多個相互疊壓打破的小疤(此前當為石葉石核的臺面)。該石片當為石核剝片過程中更新石核臺面石片(圖五,11)。

4.修理刃緣石片

僅1件。18MD.C77,原料為流紋巖,長32.1、寬36.7、厚7.4毫米,重10.3克。石片薄,臺面小,石片背面見兩面修理刃緣的痕跡(圖五,13)。

圖五 密東遺址工具和石片1—4、10.兩面器(18MD.C19 18MD.C30 18MD.C31 18MD.C71 18MD.C84) 5、7、8、9、12.刮削器(18MD.C20 18MD.C33 18MD.C35 18MD.C57 18MD.C72) 6.尖狀器(18MD.C26) 11.修理臺面石片(18MD.C61) 13.兩面器去薄石片(18MD.C77) 14、15.修理剝片工作面石片(18MD.C134 18MD.C109)

(三)工具

共16件。原料包括玄武巖7件、凝灰巖5件、流紋巖2件、安山巖1件、砂巖1件。類型包括刮削器8件、兩面器5件、尖狀器1件和網墜3件。其中邊刮器修理程度較低,亦可稱之為修理石片。兩面器修理程度最高,下文重點介紹。

1.兩面器

共5件。原料包括玄武巖2件、安山巖1件與凝灰巖2件。器形呈明顯兩面體結構,與本文所言“兩面體石核”結構較為一致,但不同之處是兩面器工具尺寸更小,平均長91.9、寬48.8毫米,器身去薄更為顯著,平均厚19.3毫米,正反兩面與左右兩邊對稱性更高,修疤更小且密集與連續,并有意修理出不同角度的尖部與圓形的底部,總體來看,應當是一類精致修理的工具,故將其稱為“兩面器工具”。

18MD.C19,原料為玄武巖,毛坯為大石片,長110.1、寬61.8、厚16.9毫米,重128.8克,尖部角度為46°,兩面修理,修理程度相對較低,應為去薄過程中,因剝片失誤而廢棄的產品(圖五,1;圖六,11)。18MD.C30,原料為凝灰巖,毛坯為厚石片,長95.3、寬43.3、厚19.9毫米,重90.5克,尖部角度為56°,兩面修理,修理程度中等,毛坯石片較厚導致背面隆起部位去薄難度較大可能為去薄過程中廢棄的原因(圖五,2;圖六,12)。18MD.C31,原料為凝灰巖,毛坯為大石片,長87.2、寬54.2、厚20.9毫米,重101.3克,尖部角度為53°,兩面修理且修疤布滿全身,修理程度較高(圖五,3)。18MD.C71,原料為玄武巖,毛坯為大石片,長75.1、寬35.8、厚19.5毫米,重52.7克,尖部角度為71°,兩面修理修疤布滿全身,去薄程度與對稱性較高(圖五,4;圖六,13)。18MD.C84,殘缺僅保留一端,原料為安山巖,殘長26.2、寬46.3、厚14.2毫米,重19.2克(圖五,10)。

2.刮削器

共7件。原料包括玄武巖2件、凝灰巖3件與流紋巖1件。毛坯原型為石片5件和石葉2件,長32.2~96.1毫米,均值54.3毫米,寬33.8~59.9毫米,均值46.9毫米,厚8.5~13.8毫米,均值11.7毫米。

18MD.C20,原料為玄武巖,毛坯為石葉,長96.1、寬58.4、厚13.8毫米,重104.5克,修理程度低,石葉腹面與背面分布有少量不連續的修疤(圖五,5;圖六,4)。18MD.C33,原料為凝灰巖,毛坯為石片,長53.2、寬67、厚20.6毫米,重77.4克,石片右側和遠端分布有連續的修疤(圖五,7)。18MD.C35,原料為凝灰巖,毛坯為石片,長55.7、寬59.9、厚8.5毫米,重37克,修理程度低,石片腹面與背面分布有少量連續的修疤(圖五,8;圖六,10)。18MD.C57,原料為凝灰巖,毛坯為石片,長51.6、寬39.4、厚11.1毫米,重23.2克,石片右側正向連續修理(圖五,9)。18MD.C72,原料為流紋巖,毛坯為石葉遠端斷片,長46.7、寬48.5、厚11.8毫米,重36.7克,毛坯右側和遠端正向連續修理(圖五,12)。

圖六 密東遺址石器1—3.兩面體石核(18MD.C01 18MD.C12 18MD.C16) 4、10.刮削器(18MD.C20 18MD.C35) 5、6、8.石片(18MD.C48 18MD.C52 18MD.C63) 7.石葉(18MD.C54) 9.尖狀器(18MD.C26) 11—13.兩面器(18MD.C19 18MD.C30 18MD.C71) 14、15.網墜(18MD.C36 18MD.C128)

3.尖狀器

1件。18MD.C26,原料為紅褐色砂巖,毛坯為長石片,長117.9、寬47.5、厚20.2毫米,重92.5克,加工精致,遠端正向修理出修長而較銳的尖部,近端反向修理出“鋌部”,依形態推斷可作為投射尖狀器使用(圖五,6;圖六,9)。

4.網墜

共3件。原料均為玄武巖,毛坯原型均為扁平小礫石,平均長35.8、寬43.5、厚11.6毫米。加工方式較為統一,均沿礫石長軸兩端兩面修理出對稱的凹口。18MD.C36,長(高)54、寬55.9、厚17毫米,重84.3克(圖六,14)。18MD.C128,長(高)32.3、寬48.3、厚10.5毫米,重24.9克(圖六,15)。

三、密東遺址石器工業特點與原料利用方式

密東遺址石器工業至少包括三種剝片技術:兩面體石核技術、石葉技術與細石葉技術。其中,兩面體石核技術的體現最為顯著,包括兩面體石核9件,約占石核總數40.9%,兩面器工具5件,約占工具總數31.3%。密東遺址調查中沒有發現石葉石核,但是,發現石葉8件,約占完整剝片的9.9%,與1件典型的更新(修理)石葉石核臺面石片,足以證明棱柱狀石葉技術的存在。至于細石葉技術,調查中發現了3件楔形細石核,約占石核總數13.6%。值得注意的是,3件細石核的毛坯原型、石核形態、臺面形態、預制方式等各不相同,顯示出細石葉生產的多樣性、復雜性與靈活性??傮w來看,密東遺址石器工業特點是以兩面體石核技術為主,以石葉與細石葉技術為輔。兩面體石核可以生產大石片,也可以生產兩面器工具,石葉與細石葉技術主要生產小型剝片制作小型工具及復合工具。

密東遺址的石器原料包括玄武巖89件,占41.2%、凝灰巖78件,約占36.1%、流紋巖29件,約占13.4%、安山巖16件,約占7.4%、砂巖2件,約占0.9%、黑曜石1件,約占0.4%和石英1件,約占0.4%,其中以玄武巖、凝灰巖與流紋巖為主體。密東遺址石器工業中玄武巖原料的利用方式相對最為清晰。

玄武巖石制品不但數量最多,而且大多攜帶有不同面積比例的礫石面,顯示其原料來自河灘礫石,并與遺址附近河道內大量存在的玄武巖礫石相吻合。從遺址中發現的廢棄的玄武巖石核看,密東遺址史前石器生產者通常選取形態扁平寬大的玄武巖,原料采用兩面體石核技術強化高效生產大石片,而剝片程度較低的玄武巖石核多由于原料不夠扁平(缺乏合適開片角度)或不夠寬大(缺乏足夠剝片空間)被廢棄。剝片較為系統的玄武巖兩面體石核包括“單面剝片為主石核”與“雙面剝片石核”兩類,這兩類兩面體石核的差異究竟是由于不同石器打制者的剝片策略(習慣),還是同一類石核在剝片不同階段,有待進一步討論。除了兩面體石核生產玄武巖大石片之外,遺址中發現的少量玄武巖更新(修理)臺面石片的存在暗示利用玄武巖生產棱柱狀石葉策略的存在。從工具構成看,玄武巖大石片除了可以直接使用之外,一個重要的用途是作為生產兩面器工具的毛坯。此外,密東石器打制者還選取形態規整的扁平小礫石沿長軸兩端兩面修理出對稱的凹口制作網墜。

與玄武巖原料相比,密東遺址所見更為優質的凝灰巖、流紋巖、安山巖及黑曜巖等原料石制品則幾乎沒有保留礫石面,顯示這些石料的利用強度更高。結合海浪河流域其他遺址的原料來源情況,海浪河流域舊石器遺址凝灰巖、流紋巖和安山巖原料來源既有河灘礫石,也有基巖巖塊。而黑曜巖原料來源與長白山天池有關,系遠距離外來原料。這些非玄武巖原料石制品的數量與尺寸小于玄武巖原料石制品,不見大型兩面體石核,其石核技術以石葉與細石葉技術為主,且原料利用程度高于玄武巖??傮w而言,密東遺址的石器原料、石核類型、工具類型均體現出相當程度的多樣化現象,顯示遺址的復雜性與功能多樣性。

四、討論與結語

密東遺址石制品的剝片技術具有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特征,其兩面器技術、石葉技術與細石葉技術均可以與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相關聯。密東遺址與海浪河流域已發掘的小龍頭山遺址相似,文化遺物出自遺址第二層褐色砂質黏土層中,而小龍頭山遺址第二層中下部出土炭粒的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為距今約1.4萬年。海浪河流域第二層褐色砂質黏土層當為溫暖濕潤環境下形成的古土壤堆積,考慮到第二層厚度超過40厘米,且不同深度均有石制品出土,年代可能有一定的跨度。因此,我們初步認為,密東遺址第二層的年代可能處于末次冰盛期結束之后的冰消期,不晚于新仙女木冰期。

密東遺址石器工業中最為值得關注的當為兩面體石核技術系統,這同時也是海浪河流域石器工業的顯著技術元素。海浪河流域石器工業選取扁平礫石為毛坯,一方面用兩面體石核生產大石片,另一方面,可以將兩面體石核進一步加工為兩面器,還可以將大石片進一步加工為兩面器。密東遺址兩面器技術較華北地區更為發達,后者兩面器的尺寸與比例均顯著降低。值得關注的是,密東遺址發達的兩面器技術系統,呈現出與美洲早期人類文化顯著的關聯性,這體現在美洲早期的長度達到20厘米的大型兩面器石核(bifacial cores)和長度約10厘米的“克洛維斯尖狀器”等方面。美洲早期人類文化包括前克洛維斯文化和克洛維斯文化,石器技術以雙面剝片技術和石葉技術為主,主要分布于北美中低維度地區和南美地區,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為距今2萬—1.2萬年,與密東遺址年代和技術大體相當。其中北美西部克洛維斯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為距今1.33萬—1.28萬年,與東北亞地區石器工業的年代與文化關系值得未來進一步探究。

附記:參加2018年海浪河流域舊石器調查人員有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騫,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陳宥成、徐小亞,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考古系張雪微,日本東北大學考古系王晗,并得到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陳全家的野外指導。參加2019年海浪河流域舊石器調查人員有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騫,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陳宥成、景思源、周瓊月,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考古系闞德剛、馮子健,饒河縣文物管理所楊永才等。首都師范大學劉云飛、周瓊月與韓洲怡參與石器整理。繪圖為陳宥成、劉云飛、周瓊月、韓洲怡。調查工作得到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海林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執筆:陳宥成 李有騫

注 釋:

①⑧陳全家、田禾、王歡、李有騫:《黑龍江省海林市楊林西山舊石器遺址(2008)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② 田禾、陳全家、李有騫:《黑龍江省海林市楊林南山舊石器遺址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③⑦⑨陳全家、田禾、陳曉穎、李有騫、王曉陽:《秦家東山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④ 陳全家、田禾、陳曉穎、李有騫:《海林炮臺山舊石器遺址發現的石器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9輯),科學出版社2010年。

⑤ 陳全家、田禾、盧悅、李有騫:《滿城南山和龍頭山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研究》,《邊疆考古研究》(第10輯),科學出版社2011年。

⑩ 陳宥成、曲彤麗:《“兩面器技術”源流小考》,《華夏考古》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歡
毛坯玄武巖石器
玄武巖纖維微表處在高速公路預養護中的應用
基于直角坐標系的木板最優切割方案研究
渤海玄武巖地層防塌鉆井技術
2014年云南魯甸MS65與云南景谷MS66地震滑坡災害對比分析
天人合一的創境
機械加工工藝技術的誤差與原因探究
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制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