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探析

2022-11-04 01:46
北方文物 2022年3期
關鍵詞:清宮規格蓮花

鄒 林

(西安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心)

〔內容提要〕 柱礎石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構件,是多樣化建筑結構和裝飾藝術的重要載體。以西安、洛陽唐代宮廷遺址出土的石柱礎為實物資料,結合古代文獻記載,對唐代宮廷建筑的石柱礎進行了形制、質地的分類,進而對其使用功能、等級等問題進行探討,試圖從一個細微的角度來深刻認識中國唐代宮廷建筑的使用制度。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構架為主,梁柱系統是主要的承重骨架,柱礎使用于柱下,成為建筑中的重要部分。柱礎作為中國古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構件,是多樣化建筑結構和裝飾藝術的重要載體。首先,石柱礎具有較強的耐久性,可將柱身集中的荷載均勻地分布于較大面積,使柱子承載的地上部分更加穩固;其次,石頭能有效阻止地下毛細水上滲,避免柱底潮濕腐爛或碰損,有效保護柱腳;再次,石礎可加以人工打磨、雕飾,使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以考古發掘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唐興慶宮勤政務本樓遺址,唐華清宮Ⅰ區建筑遺跡,唐九成宮2號宮殿遺址、37號宮殿遺址,唐洛陽宮明堂遺址、九洲池遺址出土和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心收藏的石柱礎為代表的唐代石柱礎為實物資料,結合文獻,初步探討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形制功能的諸多相關問題,希望能為進一步探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提供參考,誠望專家指正。

一、唐以前建筑石柱礎的簡要回顧

柱礎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淮南子·說林訓》:“山云蒸,柱礎潤?!彪r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初主要源于其他材料或天然礫石作為底層鋪設。陜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村落原始社會遺址、河南陜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的考古中都發現有此類現象。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現了露明的石柱礎①。秦代出現了1.4米見方的整石柱礎。漢代礎石有些變化,多方形,亦有覆斗形礎石,雕琢粗簡②。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坐獸或覆蓮造型的柱礎石③??v觀中國石柱礎的發展史,從地下到地上;從簡單的天然材料到復雜的人工打磨、雕琢;從小體量的礫石到整塊大石;從最初的取平、隔潮、穩定架構,到同時具有裝飾、美化、反映文化和禮制的功能,清晰地展現出發展漸變的歷史過程。這為唐代宮廷建筑石柱礎的成熟和發展巔峰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唐代是柱礎發展的成熟巔峰時期,既是秦漢以來柱礎石發展的集大成者,也深刻影響著宋、明、清之后柱礎石的發展。

二、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的考古發現

唐代宮廷建筑遺址主要位于兩京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和洛陽,此外,在兩京的郊外之地還有許多離宮遺址。這些宮廷遺址中,只有長安城的大明宮、興慶宮,郊外的華清宮、九成宮遺址,以及洛陽城的宮城遺址進行過考古調查和發掘,出土了石柱礎在內的宮廷建筑遺物。

唐大明宮遺址的考古發掘自1957年開始,至今陸續進行,先后判明了大明宮宮城范圍、城門位置及主要宮殿和池、渠的分布情況,發掘了麟德殿、含元殿、太液池、丹鳳門等主要遺址④。

含元殿遺址考古發現柱礎1件,暴露于殿基西南隅,青色石灰巖,質地堅硬細膩(圖一)。上部為素面覆盆,下部為方形石座。覆盆直徑1.1、高0.18米,座邊長1.35~1.4米,高0.48米。覆盆南2/3部分經過細加工,北1/3部分只是經粗鑿成形,未經打磨。該礎石的北1/3部分壓在墻里,不露明??脊胚€發現,距離現存夯土最深處1.8米,有夾筑在夯土里,排列有序,且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石塊,清代文人王森文對這類石塊的稱呼為“承礎石”⑤,以揭露的承礎石看,每處都是由四塊方形石平鋪而成。方形石不太規整,邊長0.52~0.6、厚0.18~0.22米。四塊方形石之間及底部、頂部還鋪有細沙⑥。夯筑至此平面時按柱網布局放入。上層再加土夯筑后,鋪筑礎石⑦。另發現有一殘損柱礎石,通高0.28米,下層為方形石座,方座面靠邊處刻有文字,上層覆盆飾有淺浮雕葡萄紋(圖二)。

圖一 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殘存柱礎

圖二 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出土淺浮雕葡萄紋殘柱礎

麟德殿遺址考古發掘顯示,遺址殿堂的柱礎完整未動的只有1個。柱礎為覆盆式,因被火燒過,石已破裂,周邊殘缺不全,長寬各約1.2米,覆盆已殘,直徑不詳(圖三)。覆盆底部中間,鑿有圓形榫眼,直徑為0.15米。中殿隔墻內各有長0.3、寬0.2米的長方形暗柱礎6對,中間有柱洞。中殿前東部階道的南邊發現柱礎3個,3個柱礎中間均有一圓形榫眼,厚度都是長寬的半數。這3個柱礎尺寸由西向東漸小,西邊的長寬為0.77×0.74米,榫眼直徑0.14米;中間的長寬為0.6×0.58米,榫眼直徑0.12米;東邊的長寬均為0.55米,榫眼直徑0.12米⑧。

圖三 唐大明宮麟德殿遺址出土柱礎石

唐興慶宮遺址的考古發掘自1958年1月開始,至同年12月底,發掘范圍僅限于宮城西南隅部分,除清理了宮城西南角的部分城垣外,還發掘了勤政務本樓及其他房址、回廊等建筑遺址10多座。

勤政務本樓現存柱礎東西共6排,南北為4排,除最南邊1排中的3個、由北向南第2排最東邊的1個及第3排最西邊的1個被破壞無存外,余均保存完好。柱礎除中間的兩排暗礎不詳外,南北兩排都是0.9米見方,柱礎面與當時的地面平。八號基址殘存部分的基址,在里面的一面還有約0.2米見方的小柱礎3個,都是暗礎??赡転榛ㄝ嘞噍x樓為遺址所在處的地方,發現南北平行的大柱礎8個⑨。

唐華清宮遺址的考古發掘自1982年開始,至1995年,發現了自仰韶文化至唐代的系列遺跡,其中唐華清宮御湯遺址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出土了8個湯池和建筑遺跡及大量的建筑材料。其中星辰湯面積100平方米,蓮花湯面積約60平方米,目前是全國發現唯一的皇帝御用湯池⑩。

唐華清宮星辰湯為唐太宗沐浴之所,遺址南鄰溫泉水源。星辰湯遺址發現柱礎為漢白玉石質地和青石質地素面、方形。另有1件漢白玉石質地礎石,四方形底,上飾覆瓣蓮,四面做成八邊形,頂面正中榫眼直徑0.13~0.19米,規格為0.59×0.55×0.18米(圖四)。南墻內有砂石質暗礎規格為0.39×0.34×0.14米,0.37×0.38×0.115米;南廡建筑柱礎青石質,素面,圓形,直徑0.73、高0.38米,表面上雕鑿長0.085、寬0.05、深0.017米的長方形“凹槽”(圖五)。

圖四 唐華清宮星辰湯遺址出土漢白玉覆盆蓮花柱礎

圖五 唐華清宮星辰湯南廡建筑出土的單層圓墩柱礎

蓮花湯又名御湯九龍殿,是唐玄宗御用湯池,遺址位于星辰湯遺址東北??脊虐l現的暗礎,最小規格為0.35×0.37×0.153米,最大規格為0.61×0.7×0.2米。有一明礎借用地面砌石,平面呈圓形,直徑0.5、深0.16米,下部暗礎規格為0.64×0.64×0.13米,中間有直徑0.12、深0.12米的圓形榫眼。有暗礎為砂石質,橢圓形,長徑0.52、短徑0.42、厚0.14米。有一暗礎上放置覆盆蓮花明礎,覆盆蓮花柱礎的規格,方座邊長0.76、通高0.29米(圖六)。

圖六 唐華清宮蓮花湯遺址出土的柱礎石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為楊貴妃沐浴之所,遺址位于蓮花湯遺址西北。海棠湯遺址發現青石柱礎1個,方形,位于南檐墻中,低于石砌地面0.15米,規格為0.635×0.69×0.33米,表面有直徑為0.155、深0.14米的榫眼。

尚食湯為隨侍官員、寵臣沐浴之所,遺址位于星辰湯遺址西側。尚食湯遺址發現砂石質或青石質暗礎,最小規格為0.46×0.46×0.15米,最大規格為0.48×0.48×0.15米,從南檐墻中部出土的方座覆盆式柱礎看,殿基柱礎石下墊暗柱礎,上置素面覆盆式明柱礎。

御書亭遺址位于星辰湯遺址西側。御書亭遺址發現柱礎均為青石質,素面,方形。有一柱礎規格為0.45×0.45×0.12米,表面有直徑約0.3米立柱時保留的白灰漿痕跡(早期遺物)(圖七)。

圖七 御書亭早、中期亭基建筑遺跡(南→北)

唐九成宮遺址的考古發掘自1978年開始,至1994年,將離宮遺址的范圍基本勘察清楚,發現宮城、宮殿等建筑遺址30多處,并發掘了其中數處。

唐九成宮2號殿址位于天臺山東南隅第一層臺地上,考古發現遺址南側4個柱礎石未移動,有的柱礎下尚殘存有磉墩石。四個柱礎為覆盆式蓮花柱礎,柱礎的一半砌在墻內,一半外露,在外露部分精雕蓮花,墻內部分為素面,表面粗糙,留有斧剁痕跡(圖八)。在覆盆底部正中各有一方形榫眼,邊長0.13,深0.11米。礎1規格為 0.98×0.95×0.5米;礎2規格為 0.7×1.09×0.57米;礎3規格為0.7×1.03×0.58米;礎4規格為1.07×0.97×0.6米;覆盆高均為0.1米,口徑0.74、底徑0.52米。2、3號柱礎門道兩側的石礎底座為長方形,位于中心間,覆盆各缺一部分。

圖八 唐九成宮2號殿遺址存留的覆盆蓮花柱礎石

唐九成宮37號殿址位于宮城的中部偏東,現存46根柱礎,基本為上部素面覆盆,下部方形石座,殿面的方形面和覆盆都經過磨光,非常規整光滑(圖九)。埋入地下部分的方形石座略大于露出地面的方形面,加工比較粗糙。和唐大明宮、唐華清宮比較,方形石座略大于露出地面的方形面的做法為唐九成宮所獨有。柱礎石的尺寸相似,略有差異,應與柱礎石的承重位置相關。金柱的方形石座面的邊長為0.99~1.01米;外圈檐柱的石座面最小,為0.91~0.92米;副階四周承重最大的4根柱礎,為1.025米見方。

圖九 唐九成宮37號殿遺址存留的覆盆柱礎

唐洛陽宮城的考古包含于隋唐洛陽城的考古工作中。隋唐洛陽城的考古工作自1959年開始,至2002年,進行了大范圍的普查和勘探,系統的勘查了郭城、皇城、宮城、東城、含嘉倉城的城垣,重點勘探了宮城內的宮殿建筑和九洲池的范圍,并對一些重要遺址進行了發掘。

明堂遺址發掘于1986年,遺址僅殘存底部中心柱礎石和八邊形磚壁。柱坑底部由四塊大青石拼砌而成,每塊青石長2.4、寬約2.3米,厚約1.5米。柱礎石中心有一方形柱榫孔,邊長0.76米,深0.4米。在柱石的西北、東南、西南三塊青石面上分別鑿有一圓形榫孔,柱榫孔徑0.3米。其中西北面、東南面柱榫孔內填沙。

九洲池遺址的考古,除八號基址隔墻上均各有一塊三角形柱礎石,F2南北兩排中有部分不規則形柱礎石外,其余均為方形柱礎石。三號基址柱礎石邊長約為0.44米;七號基址柱礎石邊長約為0.62米,柱礎石的厚度約為0.11~0.13米;四號基址中普通柱礎石邊長約為0.5~0.56米,厚約0.18~0.19米。四號基址5方大型柱礎石長0.97、寬0.85米,厚0.36~0.44米,上面皆鑿有長方形榫槽,榫槽長0.4~0.54米,寬0.19~0.265米,西端深0.015~0.018米,榫槽深度自外向里呈斜坡狀,斷面呈三角形。其余榫孔均為圓形,四號基址其他普通柱礎石的榫孔直徑0.15~0.16米;其余基址柱礎石榫孔直徑為0.1~0.135米。三號、七號基址的柱礎為青石,并做磨光處理。F1的柱礎石發現進行過磨光、鍛打處理 。另外還發現,一號基址柱礎石榫孔邊沿壓印白灰柱痕,三號基址有的柱礎石圓孔周圍尚留有清晰的柱痕。

三、 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形制和功能

現對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形制和功能就質地、分類、規格、柱礎和柱腳結合部的處理四方面做如下討論。

1. 質地

考古發現的這些柱礎石從質地上看,有砂石質、漢白玉石質、青石質三種。

砂石質柱礎在唐代宮廷建筑中較少用到。唐華清宮星辰湯南墻內發現的方形暗礎,蓮花湯發現的橢圓形暗礎,尚食湯發現的方形暗礎,可能均利用了前朝舊物順勢而做。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華清宮星辰湯、蓮花湯、尚食湯,九成宮2號殿址、37號殿址,洛陽城宮城明堂、九洲池三號基址、七號基址均用到青石質柱礎。漢白玉石柱礎在唐代宮廷建筑中使用于等級較高的御用場所。迄今考古發現,僅唐華清宮星辰湯部分使用了漢白玉石柱礎。唐代宮廷建筑少量砂石質柱礎的運用最可能是前朝舊物利用。唐代宮廷建筑大量采用青石質柱礎,和前朝的砂石質柱礎相比,在柱礎建筑技術的工藝水平方面是巨大的進步。青石質柱礎在唐代宮廷建筑中大量運用,說明青石的開采在唐代已成規模。唐大明宮含元殿的柱礎石取自“喬山”(今蒲城、富平一帶的北山),唐華清宮的青石石材亦出自此處,唐代宮廷建筑用青石石材產地應在此處。

2.分類

這些柱礎石,從形狀上看,大致可分為單層柱礎、雙層柱礎和異形柱礎。另有在大明宮遺址發現的,非考古發掘而出土地相對明確的多層柱礎。單層柱礎又可分為平面呈方形的方墩柱礎、平面呈圓形的圓墩柱礎。雙層柱礎均為下層方座、上層覆盆狀的方座覆盆柱礎。該類柱礎通過覆盆紋飾的不同,又可分為方座素面覆盆柱礎、方座蓮花覆盆柱礎、方座其他紋飾覆盆柱礎。異形柱礎的形制不同于前兩種柱礎,柱礎形狀不規則。多層柱礎發現有在方座覆盆的底部再雕鑿一層方座,以雙方座覆盆的結構形成的多層柱礎;以上下圓墩,中間加一圓臺的結構形成的多層柱礎。

(1)單層柱礎

方墩柱礎 數量最多,常用于隔墻內暗礎,宮殿的附屬建構廊、亭、橋梁等建筑及一般殿宇(圖一○),較少使用于朝堂及宮殿的殿堂中。大明宮麟德殿中殿隔墻內暗礎,華清宮西廊檐墻、南墻內柱礎,海棠湯的南檐墻柱礎;麟德殿中殿前的階道,即連接前殿和中殿的廊道兩側柱礎,御書亭亭基柱礎,洛陽隋唐城宮城內九洲池各遺址發現的柱礎石;興慶宮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柱礎,星辰湯殿基柱礎均有方墩柱礎。華清宮蓮花湯和尚食湯方墩暗礎,其上置有明礎(相當于唐大明宮含元殿和唐九成宮37號殿的承礎石的作用),這種做法目前在唐代的其他宮廷建筑里未有發現,可能是唐華清宮用于防潮的特有礎石構造。

圖一○ 唐大明宮遺址采集的單層方墩柱礎石

圓墩柱礎 在唐代宮廷建筑中少有采用。根據考古資料,一見于唐華清宮星辰湯南廡建筑(圖五);二見于蓮花湯建筑,有一礎平面呈圓形,是借用地面砌石所做,可能是采用前朝舊物順勢而做。另外,在唐興慶宮遺址采集的圓墩蓮花柱礎石(直徑0.6米),采用高浮雕的手法環底座一圈裝飾寶相蓮花,上部蓮瓣向上,瓣尖卷起(圖一一),似為后世仰覆蓮花造型的雛形。

圖一一 唐興慶宮遺址采集的圓墩蓮花柱礎石

(2)方座覆盆柱礎

方座素面覆盆柱礎 在唐代宮廷建筑中被廣泛用于大型宮殿、朝政區的宮殿及級別較高的宮殿建筑。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這兩座代表了盛唐最高建筑等級風格的宮殿,采用的就是素面覆盆柱礎。唐華清宮蓮花湯遺址、尚食湯遺址、唐九成宮2號殿址、37號殿址均發現有采用素面覆盆柱礎(圖一二)。

圖一二 唐九成宮37號殿址柱礎石平、側面圖

方座素面覆盆柱礎石最大規格者當數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現今存留的礎石,直徑達1.4米見方,而較小規格者則見于唐華清宮尚食湯遺址上出土的柱礎,僅0.7米見方。

方座蓮花覆盆柱礎 多在皇帝御用的宮廷建筑上使用,如唐華清宮蓮花湯遺址、唐九成宮2號殿址的蓮花覆盆柱礎石(圖一三),其最大規格者為唐九成宮2號殿遺址的柱礎,位在當心間,規格為1.07×0.97米,而規格最小者為唐華清宮蓮花湯遺址的柱礎,僅0.76米見方。

圖一三 唐九成宮2號殿址蓮花石礎平、剖面圖(1.3號礎 2.4號礎)

方座蓮花覆盆柱礎的蓮花紋飾均為覆瓣蓮花。唐九成宮2號殿址柱礎的蓮花瓣稍呈微凹狀,唐華清宮蓮花湯柱礎的蓮花瓣稍呈微凸狀,更似自然的花瓣形狀。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的佛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建,覆蓮柱礎的花瓣每瓣中間起脊,脊兩側突起橢圓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頭(圖一四)。比較上述資料可以發現,覆盆蓮花柱礎的蓮花紋飾的花瓣應該經歷了由內收——向外——卷起的演變。

圖一四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的佛殿柱礎

方座其他紋飾覆盆柱礎 方座其他紋飾覆盆柱礎,包括淺浮雕葡萄紋覆盆柱礎(圖二),線刻覆盆柱礎(規格0.75×0.7×0.4米,線刻的紋飾漫渙不清)(圖一五)。此類柱礎,在唐代宮殿遺址迄今罕有發現。這兩件礎石,似為唐大明宮中含元殿附近相對較小而精致的宮殿,抑或是附屬含元殿的闕樓、閣臺所有。

圖一五 唐線刻覆盆柱礎(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范圍內遺留)

(3)異形柱礎石

系利用舊物改造而成。典型實例為唐九成宮37號殿址的31號覆盆柱礎石,明顯小于其他覆盆規格,高僅0.033米,應是舊物利用,務在求儉所致。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常以隋為鑒,提倡偃武修文,節儉治國,如在離宮的建設上,提出“面山開宇,從舊裁基”的方針,對前朝舊物多有利用,適應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同時繼承和發揚了前朝優秀文化遺產。唐興慶宮的修建亦秉承了這一理念。興慶宮依藩王舊邸而建,發掘資料顯示,其柱礎石使用方墩柱礎,不做雕飾,也印證了這一點。

另外,在洛陽隋唐宮城遺址內也有發現。如九洲池八號基址隔墻上均各有一塊三角形柱礎石, F2基址上也出土有不規則形柱礎,明堂遺址的柱礎石由四塊巨石拼成,雖然規格和尺寸較為巨大,但仍可以歸屬于異形柱礎。

(4)多層柱礎

唐大明宮遺址還發現多層柱礎,一柱礎通高0.31米,底邊長0.63米,覆盆直徑0.41米,覆盆線刻蔓草紋,盆唇線刻連珠紋(圖一六);一柱礎通高0.4米,下底面直徑0.65米,上底面直徑0.32米,下部環飾高浮雕鋪地蓮花,上部環飾高浮雕寶珠,寶珠上飾卷云紋(圖一七)。柱礎結構完整,紋飾精美,雕工嫻熟,是唐代宮殿建筑柱礎的精品。雖然不是考古發掘出土,但有相對明確的發現地,似為大明宮內蓬萊殿、東內苑龍首殿的遺存柱礎。

圖一七 唐寶珠蓮花多層柱礎(太華路鍋爐四分廠附近采集,采集地非柱礎原位置,該地區屬于東內苑范圍)

宋代《營造法式》中規定礎方和柱徑的規制,礎方為柱徑之倍,覆盆高為礎方1/10。據上面所述的覆盆柱礎石的數據,可見宋代的這些規制似乎早在唐代宮廷建筑中就已基本成規。唐代宮廷柱礎石制作按照一定的規制,整齊劃一,正是唐代建筑柱礎技術工藝最高水平的體現。

3. 規格

唐代建筑根據承重不同,對應宮廷功能、等級的不同,使用柱礎石的規格也有所不同。

考古發現的這些唐代柱礎石中單層方墩柱礎的規格變化范圍大,數量最多。最小的暗礎石為興慶宮八號基址內的暗礎石,規格為0.2米見方,最大的暗礎石為華清宮蓮花湯暗礎石,規格為0.64米見方。不同規格的暗礎石,根據承重不同,同時對應宮廷功能的不同使用。洛陽宮城九洲池四號基址橋梁建筑柱礎石平面規格為0.97×0.85米,如此大型的柱礎石使用于橋梁建筑,主要是為了承重。興慶宮勤政務本樓柱礎規格為0.9米見方,洛陽宮城九洲池七號基址柱礎石規格為0.62米見方,厚0.13米,華清宮星辰湯相同質地的柱礎石長0.51~0.6米,寬0.6~0.72米,厚0.2~0.22米。興慶宮勤政務本樓是具有朝政性質的建筑,使用的柱礎石相對巨大;洛陽宮城九洲池七號基址為宮苑中的建筑,華清宮星辰湯為離宮中的御用建筑,兩者使用的柱礎石規格相對較??;進一步比較后兩者,華清宮星辰湯的柱礎比洛陽宮城九洲池七號基址體量大。通過上述比較,同樣的方墩柱礎石對應宮廷功能不同,規格有所不同,等級也有所不同。

雙層方座覆盆柱礎規格普遍較大,唐大明宮內含元殿遺址殿基西南隅覆盆柱礎底座規格約1.4米見方,通高0.66米,麟德殿遺址覆盆柱礎底座規格為1.2米見方;唐華清宮內蓮花湯遺址覆盆柱礎0.76米見方;唐九成宮37號殿遺址柱礎最大1.025米見方,最大通高0.6米,最小0.88×1.013米,2號殿遺址最大1.07×0.97米,最小0.7×1.03米。通過比較,唐九成宮37號殿址、2號殿址柱礎規格小于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柱礎規格,大于唐華清宮蓮花湯遺址柱礎規格。據文獻記載,唐代的宮廷建筑有內作和外作之分,大明宮、興慶宮、明堂、九洲池屬于內作,而唐華清宮屬于外作??脊虐l現大明宮、興慶宮、九洲池宮廷建筑的柱礎石規格嚴謹、規整,華清宮的柱礎石規格靈活、多變,印證了文獻的記載。唐九成宮的柱礎石規格嚴謹、規整的風格和唐大明宮的柱礎石相當。筆者認為,唐九成宮的修建當屬內作,離宮地位高于唐華清宮。

唐總章二年(669年)的明堂規制詔書,是關于皇帝專用的最大型宮殿殿宇的詔書,對明堂規模、大小、形式有明確的規定。詔書的發布晚于含元殿建成時間6年,基本屬于同一個時代。以此為據,唐大明宮含元殿建筑有一定的規制。規格大的柱礎能夠承載更重的上部結構,與之相適應的宮殿規模也就越大,等級也就越高。

唐大明宮是最高規格的皇宮,和大唐帝國皇朝大殿的地位相適應,主要殿宇的柱礎石體量巨大,古樸渾厚,氣勢不凡。唐興慶宮和大明宮雖然同屬大內,主要殿宇的柱礎石均為方墩,體量小于九成宮,而大于華清宮,從體量上看,使用柱礎石的等級低于九成宮,高于華清宮。唐九成宮雖是避暑別宮,但兼具一定的朝堂性質,和其宮殿的功能相適應,宮殿的柱礎石體量僅小于唐大明宮內的主要宮殿,外形規整,風格質樸,做工考究。唐華清宮主要作為帝國皇族沐浴的離宮,使用柱礎石的等級低于唐九成宮、唐興慶宮,和其內宮殿的功能相適應,柱礎石體量略小,既用料考究,又能舊物利用,不拘一格,形式多變,更具有生活、藝術氣息。洛陽宮城明堂屬于皇家禮制建筑,是直接服務于皇帝的宮廷建筑,亦是唐洛陽宮城的標志性建筑。因其“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亭中有巨木十圍,上下貫通,栭、櫨、橕、篦, 藉以為本”,中心承受的重量巨大,和其功能相對應,柱礎石巨大,對應的建筑等級也是最高的。洛陽宮城九洲池內的建筑相對豐富,而柱礎石絕大部分采用方墩,和其功能相適應,對應的等級也相對較低。

4. 柱礎和柱腳結合部的處理

早期梁、柱交接節點,構造為扎結或不夠嚴密的榫接,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差,因此,采用栽柱的辦法使其穩定(柱腳接近剛接)。栽柱腳下置暗礎,還需要一個堅實的地基。這就需要處理地基,加大柱子的埋深。隨著梁、柱構架整體性提高,柱腳的處理從栽柱深埋,發展到臺基面上立柱。到了唐代,可采用多種方式處理柱礎和柱腳的結合。

唐代的宮廷建筑,大致采用以下三種方式處理柱礎和柱腳之間的結合部,以期達到裝飾和穩定構架的作用。

第一,柱礎和柱腳通過柱礎的榫眼以榫卯結構相連。柱礎榫眼規格不盡相同。唐大明宮麟德殿的相近位置(東階南)柱礎榫眼規格一致,均為直徑0.12米,小于殿堂柱礎榫眼0.03米,非常規整。唐華清宮星辰湯相近位置的漢白玉質地的柱礎榫眼規格直徑、深度都有1厘米的差距,青石質柱礎榫眼與其比較相差的最大值為,直徑大0.08米,深度小0.04米;星辰湯、蓮花湯、尚食湯三處相比,以尚食湯柱礎的榫眼直徑為最大0.16米,深度卻為最小0.1米。明堂遺址柱礎榫眼的尺寸遠大于上述。唐九成宮2號殿為方形榫眼,邊長0.13、深0.11米,殿內考古發現的榫眼規格基本一致,非常規整。洛陽宮城明堂遺址、九洲池一號基址、二號基址、四號基址、七號基址、F2均有榫眼柱礎。其中三號基址榫眼做穿透處理,有的在柱礎石圓孔周圍尚留有清晰的柱痕。這是柱腳和柱礎直接榫卯相連,柱腳在柱礎上留下的痕跡。明堂遺址的柱礎石榫窩里墊有細沙,不但可以保護柱腳,還能使柱腳和柱礎的結合更加穩固。

幾處宮廷建筑相比,柱礎榫眼最小的為御書亭直徑0.085、深0.07米,尚食湯柱礎的榫眼直徑為最大0.16米,星辰湯柱礎的榫眼為最深0.16米。以上數據顯示,榫眼大小與柱礎規格似乎沒有形成對應的比例。唐大明宮麟德殿遺址、唐九成宮2號殿址、洛陽宮城九洲池七號基址的柱礎榫眼各自的規格比較統一,唐華清宮內的柱礎榫眼規格則靈活多變。

榫眼的形狀有方形和圓形。方形榫眼不多見,僅在唐華清宮星辰湯南廡建筑、唐九成宮2號殿址、唐洛陽宮城明堂遺址、內九洲池四號基址有發現。其他殿址發現的榫眼均為圓形。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出現過方形榫眼,卯合相對固定。最終被圓形榫眼取代,反映了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的變化和建筑技術的成熟。

第二,采用石灰漿。御書亭發現有一柱礎,表面有直徑約0.3米立柱時保留的白灰漿痕跡,九洲池一號基址柱礎石上榫孔邊沿壓印白灰柱痕??赡茉谥_和柱礎的結合部位,抹上石灰漿,“取其粘凝性;以為木作用膠之替代”。用來加固和穩定這部分的架構。這種方式甚為靈活、便捷。

第三,采用直接立柱。唐九成宮37號殿址,梁、柱構架整體性較高。其殿址7號柱礎發現有柱痕,可能采用直接立柱的方式。

四、結 語

據文獻記載,石作之前歸于百工署,唐開元十五年(727年),百工署的職能進一步細化,石作之類歸于甄官令。周設立陶、旊二工,掌陶土之事,后漢設前、中、后甄官令、丞。晉設甄官署掌磚瓦之任,也屬于陶土之事。據上所述,石作在唐代應該是借鑒了前朝的陶土磚瓦制度,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書的《營造法式》,明確記載的石作制度,柱礎位列第一,可見柱礎在石作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唐代石作的細化分工,加速了石作的發展,使石作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了唐代宮廷建筑的質量。

考古發現的唐大明宮、唐興慶宮、唐華清宮、唐九成宮、唐洛陽宮城的這些柱礎石,或是體量巨大、古樸渾厚,或是雕飾精美、質地精良,或是精打細磨、平整而規則。這些柱礎石,除明堂外,均為整石制作,在繼承了傳統柱礎特點的同時,形成了以青石質覆盆柱礎為主要宮殿建筑柱礎,其他建筑中普遍使用青石質方墩柱礎,以素面為主,紋飾多以浮雕刻畫蓮花紋的特點。其制作規整,獨具匠心,具有鮮明的唐代文化特色,是唐代宮廷建筑柱礎石的典型,代表了唐代高等級建筑技術和審美、禮制等方面的水平及制度,反映了唐代柱礎建筑技術的最高水平,是我們今天研究唐代建筑的寶貴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有重要意義。

注 釋:

①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5年第5期。

④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下同。

⑤ 〔清〕王森文:《漢唐都城圖》前記,“含元殿西南隅有石如礎,質粗,疑地中承礎石也”,轉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第59頁。

⑥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1995—1996年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7年第3期。

⑧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大明宮》,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34—36頁。

⑨ 馬得志:《唐長安興慶宮發掘記》,《考古》1959年第10期。

猜你喜歡
清宮規格蓮花
清宮大戲《鐵旗陣》改編考述
C龍
大權在握
近3成苗企難以維持!規格越大越虧,2022如何讓泥鰍賺錢?
華清宮
花蓮的那朵蓮花
蓮花湯匙
一溪清水引風涼——清宮戲水指南
蓮花島再見
前身寄予流水,幾世修到蓮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