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玉器和青銅器上蛻變與羽化動物紋飾的原型

2022-11-04 11:32劉碩
大眾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蛺蝶羽化蝴蝶

文 圖/劉碩

商 周玉器和青銅器紋飾中豐富的動物種類一直吸引著學者們的關注。已有研究基本分為兩方面:一是利用考古學方法,對紋飾進行類型學研究;二是從動物學角度出發,探究動物紋飾的原型。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提出,中國史前時代已經出現對昆蟲“蛻變”與“羽化”能力的崇拜(《中國史前昆蟲“蛻變”和“羽化”信仰崇拜》,《江漢考古》2021 年第1 期)。這里我們想從生物學上對這一觀點做出一些修正,并嘗試利用一些新資料,提出另一種昆蟲來解釋紋飾原型。

蛻變與羽化

蠶、蟬和蝴蝶,三者的共同點是在生命過程中都有蛻變與羽化的階段。蟲體在發育生長過程中需要數次蛻去舊皮,生出更大的身體,這一過程稱為“蛻變”。發育變態成蟲的最后一步,由蛹變成蟲的過程稱作“羽化”。在生物學上,還有兩個不同的術語——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蟬的發育過程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蠶和蝴蝶屬于完全變態發育。蟬在蛻變過程只會改變其本身的體積大小,而蠶和蝴蝶在羽化后,自身形態會發生全然的變化。這兩種不同的生命過程,也必然會有不同的文化意涵,故而我們在探討時不能一概而論。

李新偉研究員認為商周時代對蟬的刻畫是重視其精潔高貴之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員系統收集并整理了后石家河文化到商周時代的蟬形象,認為蟬在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中也象征高潔,更有復育再生的意義,這應是它進入信仰領域的重要原因(《古蜀玉蟬尋蹤——從金沙遺址出土昆蟲紋玉飾牌說起》)。上海博物館馬承源先生有文討論商周蟬紋,“漢侍中以蟬為冠飾,取其居高食露、精潔可貴之意”,這個說法應該來自于漢代學者應劭。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籠冠,即古之惠文冠?;蛟悔w惠文王所造,因以為名。亦云,惠者蟪也,其冠文輕細如蟬翼,故名惠文?;蛟?,齊人見千歲涸澤之神,名曰慶忌,冠大冠,乘小車,好疾馳,因象其冠而服焉。漢幸臣閎孺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諸將軍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則加金珰,附蟬為飾,插以貂毛,黃金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胡廣曰:‘昔趙武靈王為胡服,以金貂飾首。秦滅趙,以其君冠賜侍臣?!瘧俊稘h官》云:‘說者以為金取剛強,百煉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掖下。貂內勁悍而外柔縟?!忠韵s取清高飲露而不食,貂則紫蔚柔潤而毛采不彰灼,金則貴其寶瑩,于義亦有所取?;蛞詾楸蓖炼嗪?,胡人常以貂皮溫額,后世效此,遂以附冠。漢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黃貂,各附服色所尚也?!保ā稌x書》卷二十五《輿服志》)

澄湖遺址出土小陶罐上的神鳥紋圖像

我們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將蟬用作冠飾的原因除“高潔說”外,還有幾種其他說法。即便應劭的想法可以反映當時人對蟬冠的看法,也是因為蟬在高處飲清露,并非蛻變?!逗鬂h書·仲長統傳》注釋中引王充《論衡》云:“蠐螬化為復育,復育轉為蟬。蟬之去復育,龜之解甲,蛇之脫皮,可謂尸解矣?!边@句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漢代人對蟬的看法,討論了事物轉變的特點,但并沒有談到蟬的蛻變與高潔的關系,更沒有涉及羽化或者死而復生之意。漢代文學作品中或用寒蟬來表達寂寥無聲或人生失意,或用蟬叫聲來表達連綿不絕意,后者也正是“蟬聯”一詞的由來?!案邼崱钡奈幕夂坪踉谔拼昂笫拦旁娭谐霈F較多,漢代除了冠飾之外并未過多強調蟬的高潔,更沒有證據證明蛻變與高潔的關系。我們認為,蟬的蛻變更容易帶來的文化涵意應該是蟬聯和綿延的生命力。

再說羽化,我們必須考慮生物學上昆蟲的羽化是否能夠等同于古籍中的羽化?!鞍l還師以成性兮,重醉行而自耦?!墩稹拂[漦于夏庭兮,匝三正而滅姬;《巽》羽化于宣宮兮,彌五辟而成災”(《漢書》卷一百上),這是最早出現“羽化”二字之處,與生物學羽化意思相似,然而并無積極正面的意思?!棒酥詾橹畟?,述靈異之跡甚多,不可詳記。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晉書》卷八十),這里的“羽化”才成為道教中升仙的意思。南朝宋時,王僧綽遭太子劉劭殺害,親朋都勸其弟王僧虔逃走。僧虔涕泣曰:“吾兄奉國以忠貞,撫我以慈愛,今日之事,苦不見及耳。若同歸九泉,猶羽化也”,可見南朝時黃泉和羽化概念相聯系。關于這一點可以溯源到馬王堆帛畫,其中有黃泉和鳳凰形象的表現,或許漢繼承楚發揚光大,又與道教結合,后來佛教中也出現羽化概念。巫鴻先生討論馬王堆帛畫時曾提出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觀點:永生并不等于復生。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宗教文化中,羽化概念是一個意涵在不斷演變的詞語,因此,不可將生物學概念直接與文學概念等同。

翅膀之別

蠶屬于蛾類,蝴蝶翅膀擁有絢麗的色彩,蛾類則相形見絀,但對商周玉器和青銅器紋飾的討論并不涉及顏色,兩者的區別在于翅膀形狀和數量。蛾類的飛行方式與蝴蝶有很大不同。蛾飛行時,翅膀是上下摩擦翕動的(這點有些類似蟬的發音機制);而蝴蝶飛行時,羽翼狀態更像大多數鳥類,是呈上下90°扇動的。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蛾類大多往往只有一對翅膀,少部分下面還有很小的不太容易觀察到的副翅;而蝴蝶大多是有兩對翅膀的,有很多還伸出一條卷曲的部分,使其飛翔時在視覺上更為美觀。所以當在討論良諸文化時期江蘇昆山澄湖遺址出土小陶罐上的刻畫紋圖像組合時,我們不能將蠶與蝴蝶一概而論。

澄湖遺址出土小陶罐上的刻畫紋圖像整個畫面由5 個圖像組成,一般認為圖像A 是獸面;B 和C 似均可解讀為神鳥破蛹而出的狀態,其中C 明確刻畫了分節的蛹身和探出的鳥首;B 似為破繭而出的第二個狀態,鳥首很明確,其向左延伸出的末端出彎鉤的部分,從右側2個完整的鳥形象(D 和E)對比來看,似為剛剛展開的鳥翅,其余部分可能表現的是已經破開的蛹的狀態;圖像E 似為破蛹的第三個狀態,鳥首明確,鳥身如勾,雙翅在背后半開;圖像D 則為完成羽化的狀態,雙翅完全展開,有勾形的尾部。這是澄湖遺址發掘報告中的解釋。

這個解釋是有問題的,這樣一種動物形象似乎不能稱為鳥,因為圖像A 很明顯是蝴蝶的正面展開圖而非獸面紋。作為一個陶罐刻紋,我們應該怎樣解讀這5 個圖案呢?故事似乎應該從居中的圖像C 開始:從毛毛蟲或已經探頭的蝴蝶的蛹,變化到B——蝴蝶正在努力地破繭而出;接下來為圖像A——下半部分圖案為完全打開的繭,正面表現蝴蝶第一次完全打開翅膀,蝴蝶尾部下面的“兒”字形的兩筆應是提示一種動作方向;第四幅是E,視角變成了側視圖,為一只蝴蝶尾部向上抬弓著身的狀態,像是雌性蝴蝶在散發性激素;最后是圖像D,雖不能確定具體信息,但大概能辨認出是蝴蝶在產卵。由此,就像我們在看世界地圖需要把兩端合起來看一樣,若想得到最多的陶罐刻紋圖像信息,也必須把這組圖的兩端合起來看。另外,這幅圖中描繪的翅膀是蝴蝶的翅膀,而不是蛾類,或者說至少不是蠶蛾的翅膀。

二尾蛺蝶,翅綠色,前翅前緣有1 條黑色寬帶,外緣與亞緣2 條黑色寬帶平行,其間為淡綠色斑列,中室端脈和M3 脈的中段有黑色棒狀紋,中室及翅基部為黑色,后翅外緣與亞緣帶黑色,其間為淡綠色帶,自翅基前緣斜向臀角有1 條黑色橫帶,兩翅脈端各有1 個尾突,邊黑色內藍色。反面青白色,圖案同正面,各條紋的顏色為紅褐色,兩側鑲有銀色邊,后翅沿外緣另有一列小黑點。二尾蛺蝶前后翅斑紋酷似古代的弓箭,又稱為“弓箭蝶”。二尾蛺蝶的懸蛹外形則像掛在枝條上的果實,再加上翠綠色的外表,以保護自己不受天敵傷害。

猜想:二尾蛺蝶

至此,我們嘗試提出一種新的猜想去解決龍形動物的原型問題。龍形動物一直是我國史前時期器物的重要母題,回顧已有的研究,有學者認為龍形動物的原型是揚子鱷,有學者認為是蛇。近年來由于紅山文化豬龍玉器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將龍形動物原型向豬引導的觀點也很多。糾結的核心之處在于這些動物形玉器或者紋飾上那對驚艷的角,大多數鱷魚或蜥蜴都不會長角,蛇類除角蝰外亦沒有角,更遑論豬。蛇類中的角蝰也許是蛇類中和紅山文化玉豬龍最像的生物了,但角蝰分布于非洲極其干燥的大沙漠中,雖然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在歷史上曾經有較為干燥的時期,但并未形成沙漠氣候,《中國生物志》中也未見收錄角蝰。并且,角蝰的角是長在眼眶上的,類似犀牛角,且角的朝向往往不會過于靠后。

南陵出土西周龍耳尊

李新偉先生敏銳觀察到了古人對蛻變與羽化的崇拜,將視野放回了顧頡剛先生“大禹是條蟲”上面,這對我們探討動物崇拜的原型非常有啟發性。從古文字的視角來看,“蟲”與“蛇”本就是同源字,《說文解字》云:“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卷曲垂尾。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讬何切。蛇或從蟲,今俗作食遮切?!惫识?,我們在這里引出一種頭上有兩只龍一般觸角的昆蟲——二尾蛺蝶。

繁昌湯家山出土春秋龍鈕蓋盉

二尾蛺蝶現分布于長江中下游,每年發生兩代,以蛹越冬,翌年4 月下旬越冬蛹羽化,5 月上旬開始產卵,喜愛溫熱,不能在較為寒冷的地方生存。但由于氣候變遷,3000 年前的黃河地區要比現在濕熱得多,所以二尾蛺蝶也完全有可能出現在中原商人的視野中。1959—1975 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南部發掘了若干土墩墓,其中出土的幾件青銅器區域特色非常明顯。安徽南陵出土西周龍耳尊的把手像是海馬,但無論氣候如何變遷,皖南在戰國時代為海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論形態其更像我們所提出的二尾蛺蝶幼蟲。另外,皖南和越國都曾出土過一些盤曲帶角的青銅器,如繁昌湯家山出土春秋龍鈕蓋盉。

這些帶角生物是否也有可能是牛羊類動物呢?我們可以看到,皖南地區出土商周青銅器已經有表現牛的獸面紋,通過橫向比較,其對角部的表現有明顯不同,牛角末端是尖的,而我們上面所舉的例子中,角部末端都是鈍化處理的,且歷來青銅器在表現牛羊時不會刻畫其纖長卷曲的身軀。

器物的花紋與鱗片問題也值得討論,這也是歷來學者在討論物種原型時頻頻提到蛇和鱷類的重要原因。李新偉先生談到后石家河文化龍形器與陶寺彩繪陶盤中的蜷體龍非常相似,但后石家河文化中的龍雖然在身體形態上和蜷體龍相似,卻沒有花紋,實際上與紅山文化玉豬龍更為類似,而陶寺陶盤中的蜷體龍則與皖南商周青銅器中的龍紋盤圖紋類似。兩種龍紋除了鱗片這一共同點外,還著重表現了頭部兩端小小的圓形圖案,所以即便這兩個紋路表現的不是二尾蛺蝶幼蟲,更大的可能性也是鱔魚(鱔魚頭兩端有2 個小小的翅),而非其他物種。

余論

從李新偉先生總結的資料可以看出,商代玉器在表現人的蛻變過程中并沒有出現羽化這一項,所以我們將人和蟬歸為一組,暫且名為“蛻變組”,這正與人將自身比作蟬,追求強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相對應。二尾蛺蝶和神鳥歸為另一組,即“羽化組”,這一組在南方青銅器和紅山文化中表現較多,學界過去常常討論鳳凰崇拜,而鳳凰和龍一樣,也是僅存在于想象與傳說中的物種。李新偉先生提出的羽化崇拜和我們這里探討的二尾蛺蝶似乎讓“鳳凰究竟是什么”這個謎題答案變得清晰了一些,這組分類也正與我們以往的經驗相符合——即沿海文化傾向于崇拜神鳥及羽化,大汶口文化也出現了對鳥類的強烈崇拜,可以推知神鳥崇拜更集中于較為濕潤的地區,我們所討論的二尾蛺蝶同樣喜愛在這些較為濕潤的地方生存。

繁昌湯家山出土龍紋盤

陶寺彩繪龍紋盤

這兩個組別的不同含義似乎給了我們一個理解文化起源的途徑——神鳥羽化與蛇蛻。蛇與水密切相關,有著強烈的生殖內涵;神鳥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與太陽相聯。當這兩條線索發展到了漢代,在馬王堆帛畫中完美結合在了一起——光明與水陰、生長和涅槃。

猜你喜歡
蛺蝶羽化蝴蝶
悼留民兄
不同海拔高度松褐天牛羽化規律觀察初報
西藏俳蛺蝶
枯葉蛺蝶
金堇蛺蝶
春日偶成
酷蟲學校蠶蛹羽化了(一)
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