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課堂沉默藝術研究

2022-11-06 20:30陳銘洲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課堂沉默語文教師中學語文

摘要:課堂沉默蘊含著一定的教學藝術性。當下對課堂沉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課堂沉默的積極性。根據學生心理、教育目標和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正確理解和使用沉默藝術是一種必要的教學策略。文章認為,要想在課堂上有效實施沉默藝術,需要擺脫傳統狹隘的課堂沉默觀,教師和學生要充分“內居”沉默中,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沉默。

關鍵詞:課堂沉默;中學語文;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3

在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的趨勢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1],從而加強學段銜接,助力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片面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使課堂充斥大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導致課堂流于形式,教學內容浮于表面。這樣的課堂既缺乏深思,也會誤導一些年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刻意追求教學的流暢,畏懼課堂沉默的出現。但良好的語文課堂應該經得起沉默,且教師在課堂上也要適當利用沉默,從而建立積極的語言實踐,在語言教學中產生良好的效果。

1 沉默與課堂沉默

1.1 沉默

研究課堂教學的沉默藝術,要從了解沉默的內涵開始。從不同角度與觀點出發,沉默有不同的定義。

“沉默”一詞最早來自拉丁文“silenti-um”,該詞詞根“silere”即“to be quiet”,具有保持安靜的含義。因此,沉默通常被理解為一種平靜的狀態,即沒有人說話或聽不到別人說話。在現象學和闡釋學視域下,沉默是一種區別于話語的“語言”。波蘭尼將沉默理解為一種心理傾向,即每個人在日常交往交流中不愿說話時所展現出的心理與性格傾向。梅洛·龐蒂認為,“我思”首先必須是沉默的。這種“沉默的我思”就是一種在原初信念中經歷著的“看的思”,是一種創造性的身體活動[2]。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沉默的意思是“不言語”。在語言學中,人們習慣區分廣義沉默和狹義沉默。廣義的沉默包括任意形式的非語言交流,而狹義的沉默則指不說話的沉默或言談中斷后的沉默。再進一步,狹義的沉默是指一種既無聲又與身體活動無關的交流行為。在一般的語境之中,沉默通常是從交談時音量值為零這一角度來解釋的。

1.2 課堂沉默

課堂上的沉默是指發生在特定課堂背景下的沉默交流行為。李如密曾在研究中表示,課堂沉默是指在課堂中師生相互之間不會說或是沒有說出來的無聲的意義表達與溝通[3]。而師生之間無聲的意義表達與溝通,就證明了沉默現象不局限于非語言形式,還可能出現思維、精神、情感等不同方面的沉默。

課堂上的沉默普遍存在于每一節課中,但它不容易被觀察或意識到,這使得教師和學生對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教學實踐中,沉默常常被認為是應避免的,然而,事實上不論哪一種形式的沉默,在課堂上都有其教育意義。只有當教師能夠正確判斷出課堂當下的沉默背后隱藏的含義與動機,才能準確研判學情,進而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

2 課堂沉默藝術的必要性

課堂教學沉默藝術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沉默手段創設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知識技能學習。課堂沉默藝術是基于教學客觀規律和學習者的身心規律,促進學習目標實現的一種教學藝術。

2.1 注意力規律

在心理學上,注意力是相對集中和固定的。一旦個體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就能保持一定的時間。但人的注意力每隔5~7分鐘就會分散,無法實現長時間集中。如果教師長期保持有規律的講課,學生就更有可能分心,因為他們的大腦皮層會以保護性抑制作用來避免個體產生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因此,除去常識性、基礎性的問題,在較為開放、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被教師提出之后,應留出1~2分鐘的時間給予學生充分思考。根據西方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完形理論”,由于課堂出現了一段帶有目的的沉默,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完形壓強”,圍繞空白創造出一種無意識的內在張力,刺激人腦用強烈活動來填補這種“空白缺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在沉默中主動思考,提高思維質量,激發思維的活躍性。

2.2 教學效果

教師在正確把握課堂沉默的情況下,可以較好地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并向深度學習進發。

首先,教師設計的課堂沉默有助于在課堂上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來維持秩序、促進學習。對年輕教師來說,實現有效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控制教學秩序。在調動教學思維,用語言和行動來阻止課堂失控這一方面,年輕教師往往沒有老教師那樣充足的經驗,所以當課堂上氣氛過熱、學生交頭接耳時,沉默與嚴肅表情的結合可以快速有效地使課堂恢復安靜。

其次,教師刻意營造的課堂沉默,能夠讓學生在間歇的安靜中及時吸收剛剛學過的知識,并對其進行深度、個性化的加工理解。教師在教授一些知識點時,采取有意的沉默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回憶剛學過的內容,從而加深記憶與理解。語文學科中存在大量思想內涵豐富的文學作品,在朗誦、解讀之后應用沉默,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 “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沉默之中深度品味文本。

最后,合理巧妙地使用沉默,有助于學生從緊張復雜的思維活動中走出來,使其大腦得到片刻的休整。對學生而言,在短暫的一堂課時間內攝入過量的語言文字信息并不能帶來理想的學習效果。相反,長時間處于緊張亢奮的狀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學生思維停滯,而適當的沉默可以給予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回憶、理解、吸收、整合、聯想。

2.3 教學目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年來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逐步落實這一理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思維能力”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都說明學生的思維發展已經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核心培養目標。要想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最終培養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沉默中充分展開自我思考,加之教師的啟發誘導,進而持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與批判性。同時,這有利于讓師生關系朝著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方向發展。

3 課堂沉默藝術應用策略

教師在真正學會應用沉默藝術之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與實踐。沉默既要符合教學規律,也要符合師生的個性與心理特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師生需要共同體驗課堂沉默、理解課堂沉默、表達課堂沉默,在三者的循環中領悟課堂沉默的真正意義。

3.1 改變傳統狹隘的課堂沉默觀

為了改變有關課堂沉默的狹隘觀點,引入對沉默的廣泛理解,需要摧毀 “沉默都是消極的”這一觀念。課堂上的沉默并不意味著教學和語言的停止,相反,教學還在繼續。這要求學生不僅要關注對書面和口頭語言的直接理解,還要關注語言背后沉默的意義。落實到語文課堂上,應要求學生不僅僅停留在對字詞句段、語修邏文這些顯性知識的理解上,更要去體悟教學內容背后的情感、精神、文化、風俗等這些無法在課堂上用語言全部囊括的隱性知識。

在統編高二語文教科書下冊中第二單元的《紀念劉和珍君》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在哀悼劉和珍君犧牲時抒發的悲憤之情。文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和文章結尾的“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紀念劉和珍君”兩句,飽含作者對革命的號召、對烈士的崇敬以及對反動派的仇恨,這其中有豐富的情感起伏與波折。由于文章較為沉重,教師在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與作者情感后,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沉默時間,幫助他們真切揣摩先烈們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與作者深刻的洞察見解。如果教師畏懼課堂“真空地帶”的出現,就無法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只能讓學生對文本產生的情感共鳴停留在文字表面。

改變消極的課堂沉默觀,不能固執地排斥、恐懼課堂沉默,要認識到課堂沉默也可以是積極的。事實上,課堂沉默與課堂言說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課堂,缺失了任何一方,課堂教學都是不完整的。因此,要樹立起課堂沉默是必然存在、是教與學需要的觀念。

3.2 實現師生在課堂沉默中的完全“內居”

所謂“內居”,是指“人將自己的生命存在完全注入他所學習、體知和享受的事件之中”[4]。具體來講,就是學生和教師將自己徹底置身于課堂沉默之中,既使自己成為課堂沉默的一部分,又使課堂沉默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同時,師生也不是涇渭分明的獨立個體,而是共同置身于課堂沉默之中。只有達到這樣的狀態,課堂沉默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項脊軒志》一文的結尾為“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短短幾句讓作者對妻子的追思懷念與對光陰流逝之快的感慨呼之欲出。對高三學生而言,理解本文情感的難度較小,因此教師在講解此處之后可給予片刻的沉默,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在時間這一永恒的話題面前生命之須臾與情感之綿長。

但若有學生沒有實現對沉默的“內居”,就無法理解教師營造沉默的意義,只能關注到教室里突然安靜了,學生和老師突然沉默了,對于師生所表現出的動容神情一片茫然,更有甚者會在課堂上左顧右盼,影響身邊的同學,這會對教師營造的整體教學氛圍造成極大干擾。為了實現課堂沉默,不能出現師生在課堂上僅作為旁觀者,從旁冷靜觀察沉默現象的狀況。只有當師生拋開自我中心,徹底投入課堂的沉默中時,才能體會到課堂沉默的重要性。

另外,課堂沉默的意會最終還是對沉默發出者的意會,在“內居”課堂沉默的同時還需“內居”課堂沉默者,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悟沉默的意義。學生需要理解教師發出沉默的目的,事實上,這也是兩個平等的主體相互揣度、相互理解的過程。教師將自己的教育目的、教育理解、情感、信任“內居”于課堂沉默之中,學生在領會教師的沉默時,能夠逐步加深對教師的理解,進而加深師生間的情感。當師生之間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情感關系時,課堂效果也會隨之變好。

3.3 確保課堂沉默的成果得到表達

課堂上的沉默藝術不能僅限于理解和體驗沉默,在沉默后,必須有教師和學生的表達性反饋。課堂沉默“自身也是一種表達,是從我們自己、從其他人、從這個世界的最深處呈現出來的表達”[5]。這就是說,“在一切沉默之中,也有想說的東西”[6]。教師在設計課堂沉默之后,需要得到學生的正向反饋,才能保證課堂沉默藝術的圓滿實施。例如,出于紀律管理進行的課堂沉默,在沉默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點名提問、眼神示意、上臺書寫等方式確認學生的注意力是否已經重新回到課堂教學上。而出于教學目的的課堂沉默,則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學段的心理特征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發言、文字或繪畫記錄、討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經歷了沉默之后將原本沒有意識到的,或者想說不會說、想說不能說的內容通過不同形式表達出來,展現學生沉默后的豐富意義,實現最大限度參與課堂、參與學習。

例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令讀者神往。在閱讀學習了課文之后,對為何桃花源吸引了如此多世人尋找、桃花源的魅力究竟在何處、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樣的一系列問題,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沉默后,通過文字擴充、繪畫等方式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從而領悟《桃花源記》一文流傳千古的獨特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在沉默和言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才能進行實現二者的自然過渡與轉化。然而,語言課程與學生的審美和思維密切相關,豐富的課程內涵并不能全部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表達清楚。在吟誦了一首千古名詩之后,或是閱讀了一篇雋永悠長的散文之后,抑或是學習了一篇辭致雅瞻的古文之后,學生心中的激蕩、震撼等復雜心情與感悟并不能全然用語言表達清楚,此時就需要課堂上的沉默藝術發揮作用。

4 結語

了解課堂沉默藝術的教育意義,能夠推動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語文課堂上對話藝術與沉默藝術的合理運用,能夠讓師生不斷使用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交替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積極使用課堂沉默藝術,不僅不會使課堂積極熱烈的教學氛圍衰退消失,反而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幫助教師走出徘徊在淺層教學之中的困境,同時增進師生對彼此的信任與理解。課堂沉默藝術對學生學習效果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挖掘其豐富的文化與教育內涵。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

[2] 馬迎輝.梅洛·龐蒂論“沉默的我思”[J].社會科學,2016(9):120.

[3] 李如密,陶紅強.課堂沉默的隱藏特征、意會機制及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6):82.

[4] 張一兵.神會波蘭尼:意會認知與構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21.

[5] 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十周年紀念版[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2.

[6] 皮卡德.沉默的世界[M].李毅強,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9.

作者簡介:陳銘洲(1997—),女,江蘇張家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猜你喜歡
課堂沉默語文教師中學語文
從文化角度探究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現象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新常態下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師培訓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語文教師
如何讓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對中學語文情趣化學習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