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精神生產的社會前提及其功能升級

2022-11-08 10:56
北京社會科學 2022年8期
關鍵詞:建構意識生產

陳 鵬

精神生產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生產形式。馬克思指出:“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比祟惿鐣嬖谥喾N生產: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的生產和社會關系生產。不同生產滿足著不同需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是精神生產。人對世界的把握無時無刻離不開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精神需要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社會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的需求不斷提升,也迫切需要強化精神生產。習近平說:“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眲撔轮饕烤裆a。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對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對于中國創新能力、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增強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出發深入研究精神生產的前提條件、特殊規律及其在當代社會實踐結構中的功能升級。

一、精神生產重要意義的當代彰顯

精神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可以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并能夠發現規律進而運用規律進行創造。精神生產是人類特有的生產活動。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精神生產的概念,并對精神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做出系統論述的是黑格爾。他在《美學》中提出: “詩創作是一種精神生產,而精神只有作為個別的實在的意識和自我意識才能存在?!痹诤诟駹柲抢?,藝術、宗教、哲學或科學是絕對精神的外顯形式。馬克思指出,“精神生產”即“關于意識的生產”?!皠游镏皇窃谥苯拥娜怏w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睆V義的精神生產涉及人的各種精神活動,而狹義的精神生產特指主體運用精神生產資料生產精神產品的活動。勞動創造了人,也創造了人的精神和意識。在勞動中,人不但進行物質生產也進行精神生產。在最初的階段,它們融合在一起,后來精神生產部門相對獨立出來。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精神生產始終伴隨著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特征。

今天,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數字化時代,以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和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精神生產對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如科學技術對當今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馬克思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強調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茖W技術作為生產力中第一位的要素是通過精神生產創造出來的。其他社會科學、心理科學、人文藝術及教育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建設、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影響力擴大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梢哉f,社會生產質的提升主要靠創新,而創新主要靠精神生產。即使需要物質性操作輔助,精神性的探索設計也始終是核心。精神生產已經在當代社會生產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先導作用。

精神生產雖受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但又有其特殊規律和相對獨立性。質言之,精神生產受制于物質生產,但精神生產可以拉大“應有”與“現有”間的張力從而為客觀實踐發展提供動力,這是其他生產所不具備的特征。今天人類的勞動形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非物質勞動給傳統意義的腦力勞動增添了新形式,變成了彌漫性的、滲透于生活和生命活動中的勞動,如智力或語言勞動、情感勞動等,有的哲學家將其稱之為生命政治性勞動。這種勞動的特點是:所有生命活動包括對話交流、情感表達,以及升級和智能化的傳統勞動等都創造價值。這使得我們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對精神現象、精神生產規律進行新的具體分析,以進一步厘清精神生產的社會功能及其和其他生產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找到強化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路徑。

二、具體、歷史、現實的社會關系是精神生產的先在前提

如何深入把握精神生產呢?精神生產之樹繁茂與否不只取決于樹身,更在于其所植根的土壤——具體、歷史、現實的社會關系。精神來自物質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于物質。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精神受物質制約。即使是最“純”的精神生產也離不開人腦這個物質器官。怎樣從哲學意義上理解“歸根結底”的意思呢?從生成次序看,先有物質后有精神。從決定關系看,如果去掉“歸根結底”的事物,由它產生的事物將歸零。沒有精神,物質仍然存在;而沒有物質則精神無法存在,如薪盡火滅。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主觀能動性,超越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的反作用越來越強,甚至發揮先導作用,這種先導作用和物質生產歸根結底的決定作用并不矛盾。

(一)社會關系是具體的、歷史的、發展的

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謂人“關涉性”地操持于周圍世界,實質上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主體”面對由社會關系所決定的以物的形式顯現的“客體”世界。這使得人常常在 “主體” 中并不認得自己的本質,在客體世界中并不洞悉周圍世界的本質,在生存中并不認得實際生活的本質。有的哲學家說,人的思維只是社會關系問題式的功能承擔者,其實是社會關系問題式自身在看?!拔宜肌逼鋵嵤恰白鳛閿[設的我”的思。那么是誰在背后操控呢?是社會關系。主—客二分的“主體”其實是以主體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關系,而“客體”其實也是被社會關系浸染過的?!拔摇逼鋵嵤潜唤嫵鰜淼?。這正如廣松涉“事的世界觀”“共同主觀性”“關系的初始性”等所指出的。人如果要獲得主體的自我體認,沒有社會關系的建構絕不可能。在人的意識中存在“自我”和“他我”,甚至在身體感知中也存在著“身體的自我”與“身體的客我”。人在他人的注視中被客體化,又會按照外界的眼光要求自身。意識內部“自我”和“他我”走向極端會帶來“受虐狂”(強迫自己成為外界希望的樣子)和“施虐狂”(強迫外界的他人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心理。這種情況在前現代人身依附性社會中非常多見。這種社會容易出現霸主,也容易出現奴才,但很難出現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的社會關系又造成了獨立人格外表下的異化,即人貌似獨立,實際上其人格卻被經濟關系所操縱。這兩種情況都是特定社會關系造成的“偽自我”?!皞巫晕摇辈皇钦嬲淖晕?,而是“他者”期望的映像,“我”不過是“被社會所期望的我”?!皞巫晕摇蓖斐伞皟擅嫒恕钡扰で烁?。要消除“偽自我”人格現象,只從思想、心理的角度入手是不夠的,因為其根源在于社會關系。有這種社會關系就必然產生這種人格。只有從建構新型社會關系入手,才能釜底抽薪地消除這種現象。精神生產要為這種新型社會關系的建構創造條件。

(二)社會關系的長期歷史發展構成了人的精神意識的“先在前提”

實際上,不僅主體意識自身是建構的,它們用以建構對象的前提也是被建構的。意義不是外部給予對象的屬性,而是在遭遇性的“關涉”中生成的,但這種更基礎性的意蘊生成(存在)常常是被遮蔽和遺忘的。這種先在條件或被遮蔽的基礎往往成為盲點。思想的重要進步通常從消除盲點開始,如馬克思發現了剩余價值,弗洛伊德揭示了潛意識,??轮赋隽苏J識構形。這種先在條件的最深層是未經編碼與扭曲的真實,是語言符號化之前事物的存在狀態。我們需要研究這種前提基礎。在當代,這種先在條件往往畸變為壓制個體的力量,如西蒙棟指出,非本真生活已成為“諸眾”在后福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生活常態。馬克思說:“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边@句話的關鍵在于:不是抽象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是歷史、現實、具體的社會“定在”決定人們的觀念。如果把實踐和物質做抽象理解,那就墮入了唯心主義的窠臼。任何思想理論都依存于現實歷史總體。在特定物質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相應地存在著精神生產并呈現多層次發展的狀況。如同從大地升起的“風箏”。但“風箏”總有線連著大地,沒有線的張力“風箏”就會墜落。精神生產的風箏所連系的大地就是“定在”。所以,對于精神生產要從具體、歷史、現實的社會存在去發現規律,并在批判中前進。這種精神之前的“先在”和“定在”,就是個體的人出生之前就已歷史形成發展著的社會關系。

(三)社會關系還決定著人的無意識心理結構

在個體意識內部,“主體間性”即社會關系無處不在。如廣松涉指出,人在認識過程中“顯相的所與”和“意義的所識”“能知的何人”和“能識的某人”等層面都是對社會關系不同維度的反映。社會關系不是線性的而是立體聯動的“場”。人的精神活動要素包括智力如認知、抽象、創造,以及道德、信仰、情感和意志。雖然精神可以通過中介改造客觀存在,但客觀存在是精神的先決條件,所以要在研究精神生產之前先對人的前提認知進行測繪。人一出生就受到文化傳統有序性的調教。在這種有序性及一切有序代碼和知識構序的背后,還存在著沉默有序的物?!袄斫鈧€體的無意識必須以批判地分析他那個社會為前提?!薄叭烁袷锹L的歷史過程的最終產物,這些過程在由構成社會的人和制度所構造的網絡中凝結起來,并規定著人格及其關系。因此,心理學要想如實地理解這種人格及其關系,就必須探究其隱蔽的起源,從而使其擺脫僵化狀態?!鄙鐣P系的特定形態會深刻影響著人的無意識心理結構,形成一種社會意識的底色包括難以避免的盲點。無意識的深層結構決定了人能看到和看不到的東西,它們在先驗邏輯構架中被預定。張異賓教授曾將這種“先在”之物的層級作了劃分:主體面向物質存在和自身的“勞動塑形”(shaping),主體與被塑形物在一定功效關系場中的系統化的“關系構式”(configurating),主體在生產和社會活動中通過特定歷史條件下對物性實在和社會存在的組織化的“生產創序”(ordering) ,以及在人的社會實踐及個人行為和語言活動中功能性地建構和解構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存在的“結構筑?!?modeling),之后才是現實生活與思想構境(situating)。

那么主體是否存在?海德格爾曾指出“有肉體而無主體性”的“常人”。拉康等哲學家認為只有“他者”,“我”一開始就被否定了。阿爾都塞也認為,主體是社會關系的體現者而不是創造者。主體只是形式,其內容事先已經在主體之外存在了。筆者認為這個觀點過于極端,雖然社會性是人的本質,但人究竟是“他者”還是“我”是由社會關系的具體情況決定的。主體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第一,主體有意向性,這使得其有可能反思甚至改造社會文化,將“他者”變成“我”;第二,主體意識的內容是通過內外雙向建構形成的,而不是從外界單向注入的;第三,在主體精神意識內部可以創造新的內容,即主體意識具有能動創造性。從精神意識的發展歷史來看,前現代人身依附性社會缺乏形成獨立人格的土壤,所以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我”和“他者”?,F代社會關系孕育了現代獨立人格,產生了“我”和“他者”意識。而隨著社會關系的繼續發展,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有可能消除“我”和“他者”的對立。

每個人都是一組貫通了主觀和客觀的能動的關系,之所以能動是因為矛盾帶來的動力。人的精神世界是對外在客觀矛盾群的反映,這使得精神世界內也相應地形成了矛盾群。這種矛盾群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前現代社會精神世界的特征也不同于現代社會精神世界的特征。精神意識的內容來自社會,人是在社會中和其他人及要素的互動中建構起自身意識的。個體精神間的交往形成了“共軛性”機制。這種建構關系處于歷史性發展中。人類個體雖然是“有死者”,但一代代個體建構的關系一直延續。精神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但它一旦具備了個體形式就具有了相對獨立性。個體精神(主觀)在需要和意向性驅動下可以反作用于客觀存在。所以對個體而言開端無法選擇,因為個人出生時社會關系已經存在,但隨后可能在一定范圍內對社會精神的建構進行影響和改變。

社會由許多個人組成,他們交往建構的社會關系深刻影響著個人意識。個人精神世界和由其驅動的實踐是每個人的立足點。個體相互作用決定了人類精神世界和社會實踐的整體性。個人與社會關系互動建構的第一步是承認和面對社會關系的先在性和決定性;第二步是對先在的社會關系及由其決定的精神進行分析批判并揭示其規律;第三步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規律基礎上改造和優化社會關系及人的精神。所以,對于人的精神世界,只局限于精神現象領域,甚至從顯意識進入潛意識都是不夠的,還應進一步找到并研究決定精神的社會關系,從而把精神現象的本質層面揭示出來。但到這里仍不能結束,還要進一步研究如何通過社會關系調整,促使精神和意識不斷優化進步。

三、 精神生產的虛擬創生潛能及其當代功能升級

(一)精神生產具有特有的虛擬創生潛能

人的精神具有辯證的虛擬性和創造潛能。之所以具有虛擬性,是因為精神和意識本身是物質世界長期進化產生的功能,它的虛擬性或者說“虛無”性是因為在精神中找不到一個物質原子,精神是物質的功能而不是物質本身,它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之所以具有潛能,是因為人的精神虛擬性和空無一物不同,這種虛擬是有內容的,其所內含的矛盾群可以產生意向性并創生出新質。精神的虛擬性具有真實的能力和創新潛能,它可以在虛擬中進行創造。精神的意向性和“虛擬之動”不但具有能動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創造性。意向性是以人的生理為基礎的精神特征。動物意識僅僅適應環境,而人的精神意識卻可以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進行創造,深刻地改變現實。馬克思說:“最蹩腳的建筑師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本竦囊庀蛐则寗又撕屯獠靠陀^世界打交道。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促使主體采取實際行動走向現實并影響和改變現實。與現實的互動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無論成敗都會反饋回精神場域。于是精神會接續進行能動的反映和創造、應對精神內部矛盾及精神和客觀存在間的矛盾、開啟新階段……這種機制在個體生命結束前會不斷反復和延續。

人的精神意識之所以能夠超出動物意識,是因為在實踐中形成的社會性或主體間性。人的精神是通過社會交往建構的。由于個體精神不止一個,這就涉及“精神間性”或“虛擬間性”的問題。主體間性在精神生產領域表現為“精神間性”。個體精神之間的交往是通過有限的轉化性“復制”進行交流印證并創生新質的。不同個體在面對同一存在時有可能達成共識,它們在交往中找到了可通約的工具——符號和文字。符號和文字是對人的精神共識的抽象。人的意識又可以將符號和文字作為對象,在精神內部進行加工創新。個體又會把創新的內容通過符號與其他個體溝通。這種創新的內容與客觀存在互動,如果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創新就可能被接受成為新的共識。這種個體精神之間、精神與客觀存在之間的互動建構關系總體就是實踐??傮w實踐中個體精神間的矛盾、精神與客觀存在間的矛盾、精神自身內部的矛盾等推動著實踐不斷發展。但精神的“虛擬”內容必須以客觀存在為載體??陀^存在包括兩類:物質和關系。正確把握關系的客觀存在性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關鍵。馬克思強調從實踐出發研究精神和存在的關系規律,并運用規律優化精神和存在的關系。數字化時代使主體間精神交往和精神的創生建構更加便利便捷。

(二)當代精神生產功能的升級發展

人的需要具有梯次遞進發展的特征?!皾M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迸f的需要滿足,新的需要出現;低級需要滿足,高級需要生發;物質需要滿足,精神需要凸顯。以我國社會為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內容日益豐富、層次不斷提高的精神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包括精神生產。從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看,物質需要的滿足取得了長足進展,精神需要變得更加突出。而精神需要和精神生產水平間的矛盾張力,各種生產中精神要素重要性的提升,都增強了精神生產的內生驅動力。精神意向性的動力就是需要。人不只有意識到的需要,還有未意識到的需要,它們是實踐和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造就的。精神的驅動力表現為“應有”和“現有”的矛盾,“應有”即需要,而“現有”即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和關系。精神生產內部也存在著精神需要和精神現狀的矛盾,這種內心的張力是實踐的內在主觀驅動力。精神矛盾的形式多種多樣并具有辯證性、如科學的基礎是真和假的矛盾,道德的基礎是善與惡的矛盾,藝術的基礎是美與丑的矛盾等。人類的不同需要間也會發生矛盾,這涉及“動力間性”問題,其本質是“矛盾間性”問題。社會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生產不斷回應各種需要的過程,其理想狀態是:這些需要能夠通過建構先進的社會關系不斷得到解決。社會生產要前瞻性地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矛盾張力的不斷增大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人類精神意識的傳承雖然離不開生理基礎,但主要還是通過社會來完成,因為人類的精神可以在實踐中外化。實踐既塑造了人的精神意識,又讓人的精神產品通過客觀載體外化顯現為客觀存在。人類外化的精神意識主要包括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科學)、人文與藝術,馬克思所說的“一般智力”即是指此,還有的哲學家稱之為“第三持存”。精神產品的核心是精神內容而不是載體。一部經典著作的關鍵不在于印在紙上還是存儲在光盤里。精神產品是以客觀形態凝固化的“精神片段”,其內部矛盾由于客觀載體的束縛而處于潛在狀態,除非它通過人的認識轉化到精神內部。而一個重大變化是,當代信息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發展,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泛在技術、智慧城市、元宇宙等使人類社會精神生產的外化功能發生了質的升級??茖W哲學家波普爾曾把物質世界稱為“世界Ⅰ”,把精神世界稱為“世界Ⅱ”,把客觀化的精神世界稱為“世界Ⅲ”。列菲弗爾也提出社會存在再現空間,以精神虛構的方式提供新的意義和可能性想象。如果按照這個劃分方式,信息技術平臺及其產品屬于“世界Ⅲ”?!笆澜纰蟆弊畛跏菍θ祟惥癞a品的靜態承載,如書籍、圖畫,后來載體升級到電子介質。隨著科技發展,“世界Ⅲ”開始由“靜”到“動”。一方面是內容由靜到動,如人工智能使“世界Ⅲ”的某些部分具備了主動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人類在“世界Ⅲ”中活動和互動,使其逐漸成了新型實踐場域和社會關系建構平臺。隨著當代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客觀載體的升級使凝固化的精神片段有可能被激活,甚至模擬人的精神意識活動。如果它們進一步形成互動學習和創生新質的“精神間性”,那么就具有了似社會性。這種可能性已擺在人類面前,其將引發一系列科技倫理問題。

社會發展動力受發展階段、發展方式、體制安排等方面的影響。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需求側的矛盾焦點是有效需求不足、優質高端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焦點是傳統產業改造滯后、新興產業成長緩慢。破解這些矛盾的關鍵:一是要在需求側降低對外需的過度依賴,擴大內需,將消費作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二是要在供給側實施供給創新戰略,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高中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三是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為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引擎支撐。這些所涉及的三種創新——科學技術創新、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創新、制度創新都要靠精神生產的大發展。

所有生產都包含精神因素,也都離不開精神因素,但并非所有生產都屬于精神生產。任何生產都包含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區別在于不同生產中這兩種因素的結合方式、比例和產品用途。比如,物質生產中的精神因素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蘊含于機器設備中,這是以客觀化技術形式存在的凝結勞動;另一種是操作機器的工人付出的腦力勞動。在企業研發設計部門的研發人員借助電腦軟件、繪圖工具等輔助手段設計研發,主要是創造性勞動。電腦軟件和繪圖工具的性質類似于機器設備,其中也包含技術等精神因素。在這種生產中,精神因素占主導,物質因素處于輔助地位。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的不同部門。精神生產和其他生產的區分并不是按照有沒有精神因素,而是按照滿足何種需要來劃分。信息知識時代人類精神需要更加突出,各種生產的研發設計也發揮著先導作用。各種生產機制的第一步是搜集相關信息;第二步是人的精神意識在智能手段(如公式、計算機,電腦軟件)輔助下對信息進行加工,在創新邏輯作用下形成方案和思路;第三步是將精神中和藍圖上的設計思路變成具體現實。這使得精神要素在各種生產中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精神生產及其產品主要存在于社會上層建筑領域,如教育領域的精神產品發揮著培養人、塑造人的作用,受其影響的人會進入社會各領域活動。精神生產中的科學技術通過產—學—研鏈條,從設計圖紙變成生產設備,成為直接生產力;社會科學經過一系列環節,變成政策、管理方案、法律規章,最后變成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而哲學及人文藝術,通過思想、觀念、情感等方式影響著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另外,各類精神產品也進入家庭、個人空間等日常生活領域,影響著日常社會關系,影響著精神生產本身。毫不夸張地說,當今精神生產已經全方位賦能并發揮整體引導社會生產的作用。

四、強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策略

隨著精神生產和各種生產中精神要素重要作用的彰顯,在新時代我們需要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生產。

(一)深入揭示當代精神生產規律

將精神生產放到整個實踐大系統中把握,聯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其他領域在關系中思考精神生產的本質、意義和作用。精神和現實發展是互動共進的過程。社會作為復雜的矛盾群不可能讓特定領域長期單兵冒進,只會在矛盾群張力作用下此起彼伏地前進。精神生產可以通過相對的獨立性形成與現實的張力,推動社會進步,但整體實踐決定了特定歷史階段精神生產的極限。經濟基礎并非簡單直接地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并非簡單直接地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個機制作用的發揮需要通過精神生產這個中介層。因此,要重視和強化精神生產部門以及各生產部門中的精神要素,辯證把握精神生產部門和其他生產部門的關系,以及各種生產中精神因素和其他因素的關系。同時,要研究物質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生產部門和精神生產部門如何銜接和建立協調共進、相互支撐的關系,分析各生產部門中精神要素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機制,創造條件強化這些精神要素,并努力使其在各產業部門發展中起引領作用。通過精神生產,經濟基礎可以轉化為政治政策、社會心理和思想意識形態,也可以讓政治政策、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影響經濟基礎,進而影響生產力。精神生產必須在唯物史觀揭示的社會基本規律基礎上發揮作用。物質力量畢竟還是要由物質力量來摧毀?;蛘哒f,物質力量應由精神力量所推動的物質力量來摧毀。所以需要通過精神生產和其他生產的聯動來解決各種矛盾問題。

(二)在黨的領導下以人民為中心強化精神生產

精神生產為誰服務的問題是首要的,要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維度來建設。圍繞人民精神需要內容的豐富和層次的提高,精神生產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創新。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生產不是尾隨也不是包辦,而是從人民根本長遠利益出發回應和引導其精神需要。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教育、科研、宣傳和文化產業等精神生產部門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教育,強調對人民精神需要和先進精神生產機制的研究,圍繞人民需要生產各種高質量精神產品。

(三)發揮制度優勢堅持精神生產的社會主義性質

我國的制度優勢保證了精神生產的根本強化和建設資源保證。應依托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優勢研究精神生產部門的發展條件,尤其是精神生產者創新所需條件,存在的短板和束縛,并加以針對性的解決。不斷增強精神生產動力,優化精神生產體制機制。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精神生產相關行業和產業的重點發展。同時研究揚棄國外精神生產機制為我所用。要保證精神生產的社會主義方向: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對精神生產內容的領導,另一方面是保持社會主義精神生產機制不變質。核心是精神生產資料為人民所有,發揮大型公有制精神生產和媒傳平臺作用;通過設置資本“紅綠燈”,防止私有資本邏輯在精神生產領域的無序擴張。

(四)積極布局開發運用精神生產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

這些新技術代表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新進步,必定會尋找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精神生產的發展需要對新技術保持敏銳性,并進行前瞻性評估和深入研究。為此,要在相關研發領域加大投入,充分發揮并創新開發新技術的積極作用,遏制其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精神生產畢竟要通過人來完成,歸根到底依賴于人的創新創造能力和素質。相應地,需要重視精神生產專業人才培養,并增強所有社會成員的創新意識。人的能力和素質是通過特定社會關系形成發展的,所以要不斷建構優化有利于精神生產和精神要素發展強化的社會關系,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人的創新素質不斷優化、科技研發不斷突破、教育蓬勃發展、文化興旺繁榮的精神生產強國。

(五)以先進精神生產引領人類世界文明進步

精神生產機制歸根到底由社會生產方式根本決定。當前世界精神生產領域存在諸多矛盾問題,最大問題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其精神生產的機制和產品建立對壟斷資產階級有利的意識形態霸權,以所謂普適價值干涉他國內政,以西方文化為中心歧視排擠非西方文明。但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在世界范圍內危機的爆發以及和平、發展、治理、信任赤字的難以消除,其所建立的國際意識形態和話語權的解釋力在下降。中國應當在精神生產的軟件、硬件和機制三個維度培育形成先進性,生產更多、更先進的精神產品,在世界上產生引領性影響力。這些精神產品如果能夠回應人類社會的精神需要,和人類社會實踐良性互動,就能夠為當今世界矛盾問題的解決創造精神條件。先進性是國際領導力的根本,中國應努力在精神生產領域“演奏第一小提琴”,引領人類精神生產和世界文明的進步。

猜你喜歡
建構意識生產
阿寬的生產小組
多元建構,讓研究深度發生
如何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例談概率統計備考的五個意識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注意注意!吸管來襲
2017年農藥生產企業新增生產地址備案名單
建構游戲玩不夠
初一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應從“理解”入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