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學科中文期刊優質稿源外流情況及應對策略

2022-11-10 03:35邵世云張靜蓉王曉飛王少霞
學報編輯論叢 2022年1期
關鍵詞:發文期刊優質

邵世云,張靜蓉,王曉飛,王少霞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 100082)

《202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卓越科技論文總體產出持續增長,發表的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保持在世界排名第 2位,但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大多發表在影響因子超過30的國際期刊上,表明中國大多數重大科研成果以英文形式發表在學術影響力大的國外期刊[1]。我國主辦的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競爭力顯著滯后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優質稿源大量流失,中文期刊優質稿源缺乏現象尤為嚴重,整體學術水平不能反映中國的科技進展[2-5]。從科研人員角度看,由于現有科研評價體系的要求,如畢業考核、職稱評審、科研獎勵等要求,優先選擇將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英文形式投往國內外被SCI、EI等收錄,影響因子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非中文期刊,其科研成果沒有促進國內的學術交流。

近20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引起廣泛關注,環境技術突飛猛進,相應的環境學科的論文產出量大幅增加,環境學科中文期刊的總體發文量大增,但學術質量提升并不明顯。環境學科因評價導向問題導致大量的優質環境稿件外流情況同樣存在[6]。中國的環境問題變遷、環境技術的進步發表在中文期刊上,才能更好地助力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

《中國環境科學》《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環境科學研究》均為環境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涵蓋了環境學科的各個研究領域,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期刊引證指標均位于學科前列,其優質稿源變化情況基本可以反映環境學科優質論文在中文科技期刊的產出狀況變化。作者結合多年的編輯工作實踐,統計了這4本期刊2001—2020年的發文情況,分析了其優質稿源的外流狀況,討論了期刊可采取的應對策略,以期為環境學科中文期刊建設提供參考。

1 優質稿源外流情況

登錄中國期刊網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 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ZKCALD.htm),時間選擇 2001-01-01—2005-12-31、2006-01-01—2010-12-31、2011-01-01—2015-12-31、2016-01-01—2020-12-31 4個時段,文獻出版來源分別精確選擇《中國環境科學》《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環境科學研究》,統計發文總量,并剔除增刊文章及其他非可被引文獻,包括稿約、征訂啟事、勘誤等。

同時,按照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7],選取“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評估結果 A+及A的7所高校(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統計其在4本期刊相應時段的發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環境學科優質中文稿源的情況變化。4本期刊2001—2020年發文總量及7所高校發文量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4本期刊2001—2020年發文總量及7所高校發文量(篇)

由表1可見,2001—2020年4本期刊發文總量呈上升趨勢,從2001—2005年的5 016篇增長至2016—2020年的12 993篇,增長了2.6倍。特別是2006—2010年間,發文量增長幅度最大,反映了該階段我國環境污染受到廣泛關注,國家對環境領域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大,相應的科研成果產出量明顯增加。但7所領先高校的發文量并未成比例增加,從2001—2005年的 1 344篇增長至 2016—2020年的 1 441篇,僅增長了 1.1倍,占發文總量的比例從2001—2005年的26.79%降低至2016—2020年的11.09%,特別是在2011—2015年間,下降尤為明顯。

經調查統計,4本期刊發表論文第一作者80%以上為碩士、博士研究生。各高校對理工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考核大多要求論文需要發表在 SCI收錄的期刊,越是學科評估靠前的985/211高校,要求越高。其他非碩士、博士畢業生的作者,也多面臨職稱評聘、課題評審、學科評估等科研評價體系要求,科研成果需發表在 SCI收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英文期刊。而環境學科中文期刊均未被 SCI收錄,因此領先高校的作者多選擇將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英文形式發表在國內外被 SCI收錄的非中文期刊上。各種翻譯軟件的廣泛應用也使得寫作英文文章的難度降低,造成7所領先高校在4本主要環境學科中文期刊的發文比例逐年下降,環境學科優質稿源流失嚴重。

這20年間,4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2001年的1.0左右,上升為2020年的2.0左右,并未因為發文量的增加而降低,可以排除因期刊質量降低造成的優質稿源外流。因4本期刊的影響因子、綜合評價指標在學科內排名均位于前列,創刊時間較長(大多為1981年左右創刊),7所領先高校90%以上的中文文章發表在這4本期刊上,可以排除7所領先高校的中文稿件發表在其他中文期刊的可能性。

2 改變優質稿源外流策略

優質稿源是科技期刊的生存、發展的基礎。中文科技期刊因優質稿源的大量外流,導致整體學術水平不斷下降[8-9],部分中文科技期刊投稿質量、數量均明顯下降,不得不減少版面,甚至延長刊期[10-11]。優質稿源外流成為國內各學科領域的中文期刊面臨的共同困境。遏制國內科研機構的優質稿源外流,引導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把優秀論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是每位期刊編輯的責任和愿望。在無法改變現有科研評價體系的情況下,作為環境學科期刊工作人員,應充分利用中文期刊便于交流的語言優勢,爭取國內科研人員的重大研究成果以中文形式發表在中文期刊上。

2.1 加強期刊辦刊隊伍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期刊應重視編委會建設。目前,環境學科中文學術期刊編委會大多由領域內資深的、有名望的院士,研究機構行政領導組成,這些資深科研人員有的已經退居科研二線,有的甚至因為年紀偏大而淪為“擺設”,有的忙于行政事務而無暇顧及科研。在發揮編委們學術影響力的同時,為保持編委會的活力,充分發揮編委作用,期刊可考慮組織成立青年編輯委員會,發揮一線青年學者的科研活躍、論文產出量大的優勢,吸引一線科研人員的優質稿件。

加強審稿人隊伍建設。一支評審水平高、評審速度快的審稿人隊伍是期刊吸引優質稿源的有力保障。各期刊可根據具體運營情況評選優秀審稿人:根據審稿學術水平、審稿態度、審稿數量、審稿時效等評選優秀審稿人,并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在激勵審稿人的審稿熱情的同時,鼓勵、倡議優秀審稿人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中文期刊上。

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應建立一支學術水平高、精通編輯出版業務、服務質量好的編輯隊伍,努力提高期刊編輯的整體素質。編輯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學術能力,以適應學科的快速發展;編輯還需加強出版業務學習,熟悉國家新的出版規定,掌握數字化出版等新的出版手段;還需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擺脫高高在上的心態,優化投稿流程,為作者提供及時、高效、有溫度的投稿服務,吸引作者持續投稿,穩定優質作者群。

2.2 完善論文質量把控、內容策劃機制

各中文期刊應規范審校流程,修煉內功。完善嚴格的“三審三?!备寮|量控制體系,在論文的編發上突出學術創新理念;嚴格遵守期刊的著作權管理,要求并監督作者遵守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的道德規范,堅決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促進良好學術風氣和學術環境的形成;規范同行評議,規范匿名評審,倡議并監督審稿專家遵守同行評議的倫理道德規范。

增強選題策劃與定向、精準約稿,環境學科為綜合性學科,按照環境領域的分支學科,除了常設欄目外,應圍繞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現狀、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熱點、難點問題,學科特點和期刊發展的需要,開展熱門主題征稿與向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約稿,提升期刊在領域內的影響力,依靠自身能力吸引優質稿源。

2.3 加強與一線科研人員聯系

各期刊均旨在吸引最優秀的稿源,這些優質稿源多來自高水平研究團隊、研究人員。應建立與各高校、研究院所的一線主要研究團隊長效聯系機制。一是發揮主編和編委們的作用,倡導主編、編委的研究團隊的優秀研究成果以中文形式發表在本刊,切實發揮其學術影響力與號召力,吸引其他原創性的高水平中文稿件;二是加強與領域內主要研究機構、一線高水平專家的聯系與交流,熟悉他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進展,爭取重要研究成果以中文形式發表,而不是科研成果的“邊角料”;三是多參加本領域的高端學術會議,全面了解環境學科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進展,與科研一線人員保持緊密聯系,根據一線研究人員對投稿的需求和期望,及時調整編輯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方式,盡一切努力吸引優秀稿源。

可利用期刊各種基金項目支持,向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院士、學術帶頭人邀約高水平、具有學科引導性的研究成果,稿費以外給予一定的獎勵,發揮其學術影響力,鼓勵其帶頭響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以作者自薦,編委、審稿人推選等方式評選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有重大意義的論文為優秀論文,并在期刊網站、微信平臺等大力宣傳,吸引作者將高水平研究成果以中文形式發表,加強期刊與編委、審稿人、作者的互動交流。

2.4 加快發表周期,完善首發、雙語出版制度

中文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發表周期較長的弊端,環境學科大部分期刊的發表周期一般為6~15個月,出版周期普遍偏長。這一方面影響了學術成果發布的時效性,另一方面影響作者對畢業、評職稱、課題評審的時間要求。各期刊應在嚴格遵守三審三校流程的基礎上,優化發表流程,縮短發表周期。同時利用知網等平臺,進行網絡首發,可使論文在通過專家外審后,投稿1~2個月內發表,大大縮短發表周期,在時效性上從國際刊物中爭奪優秀稿件。

適當充實、延長英文摘要內容,參考文獻中中文文獻給出英文翻譯,通過EI、CA、ASFA、Scopus、CSCD等國外知名數據庫提升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通過“精品期刊頂尖論文平臺——領跑者5000”平臺、中國知網“中文精品科技學術期刊外文版數字出版工程(JTP)”、期刊網站等平臺進行優秀論文的雙語出版,提升最高端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倡導、游說國內一線研究團隊將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

3 結束語

4本環境學術期刊2001—2020年發文量持續增長,但7所環境學科領先高校發文量增長緩慢,所占比例從2001—2005年的26.79%降低至2016—2020年的11.09%,降低了近一半,優質稿源流失嚴重。各中文期刊應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優質稿源外流,加強期刊自身辦刊隊伍建設;建立嚴格的論文質量把控制度建設,完善的內容策劃機制;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加強與一線科研人員聯系;優化審稿、發稿流程,加快發表周期,完善首發、雙語出版制度,吸引優質稿源以中文形式發表。

猜你喜歡
發文期刊優質
發酵工藝為獲得優質沙棘酒提供基礎
期刊簡介
七部門聯合發文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防爆電機》期刊
妊高癥護理中優質護理的應用
期刊審稿進度表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優質冬棗周年管理工作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