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深遠海養殖現狀及發展對策

2022-11-11 09:28吳侃侃李青生黃海萍陳克亮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22年10期
關鍵詞:裝備養殖發展

吳侃侃李青生黃海萍陳克亮

(1.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廈門 361005;2.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廈門 361005;3.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廈門 361005)

0 引言

我國是世界第一漁業生產大國,截至2020年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為5 224.20萬t,約占世界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的66%,其中海水養殖產量約占我國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的42%[1]。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水養殖業取得長足進步,部分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2-3]。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水養殖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目前主要集中在水深不超過20 m的潮間帶和近淺海區域[3-4],導致出現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容量趨于飽和、養殖海域富營養化、養殖擠占港灣航道和影響海岸帶景觀、養殖病害頻發以及養殖水產品質量堪憂等一系列問題[1-5]。

相關研究表明,深遠海養殖可利用更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將養殖作業拓展到水深更深(通常超過20 m)和水流交換條件更好的深遠海,并增強養殖海域生態系統對養殖排放物的擴散和同化能力,從而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6-7]。因此,與傳統近海養殖相比,深遠海養殖具有技術先進、環境友好和成魚品質高等優點[8]。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控制近海養殖密度以及積極拓展海洋離岸養殖和集約化養殖的建議。相關專家表示,我國亟須進一步拓展海水養殖空間,減輕傳統近海養殖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9]。2019年《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未來我國將積極支持發展深遠海綠色養殖,鼓勵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產品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2022年《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提出規范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水養殖活動,進一步優化海水養殖空間布局,推進海水養殖業綠色發展。因此,推動海水養殖從近海向深遠海拓展是當前緩解近海養殖壓力、改善近海生態環境、優化海水養殖空間布局和促進海水養殖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作為“深藍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深遠海養殖對于保障國家食品安全、實現海洋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藍碳計劃”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0-11]。本研究通過總結國內外深遠海養殖發展現狀,分析我國深遠海養殖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發展深遠海養殖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推動我國深遠海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1 國內外深遠海養殖發展現狀

1.1 國外

隨著深遠海養殖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已有20余個國家或地區通過試驗、研究和風險投資等方式積極參與深遠海養殖[12]。挪威、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深遠海養殖的技術探索和應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深遠海養殖網箱的設計和建造工作,并將深遠海養殖納入國家戰略規劃[13];尤其在深遠海養殖網箱材料、網衣清洗與防污損、魚類自動投餌與起捕以及養殖技術標準體系等方面開展大量研究與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果[14-18],先后實現深遠海養殖過程中魚苗輸送、投餌、捕撈、增氧以及水質監測和凈化等的自動化,并相繼推出智能化洗網系統和漁獲規格分級系統[7]。作為海水養殖技術先進的國家之一,挪威先后發布《海洋漁場——場址勘察、風險分析、設計、選型、生產、安裝和運營》《海洋漁場裝置安裝規范》和《錨泊定位》等深遠海養殖技術標準[19]。此外,上述發達國家在深遠海養殖海域規劃、養殖品種選擇和養殖系統構建等方面也開展大量技術研究與應用[7,19-21],為提高深遠海養殖技術水平提供重要支撐,進一步推動全球深遠海養殖的發展。

1.2 國內

隨著近海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以及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進一步明確,我國深遠海養殖逐漸引起政府和相關專家的重視[13]。我國深遠海養殖起步較晚,1998年海南率先從挪威引進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HDPE)圓形雙浮管深水網箱,標志著我國海水養殖由近海向深遠海拓展[19]。根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0—2020年我國深遠海養殖進入快速發展期,養殖裝備以深水網箱為主[13],裝備容積和養殖產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圖1)。

圖1 2010—2020年我國深水網箱的裝備容積和養殖產量

自2017年以來,我國深遠??癸L浪養殖裝備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深遠海養殖模式逐步實現多元化,開發并建造10余種結構復雜的深遠海養殖裝備,主要分布在山東、福建和廣東[6,22-25]。在山東青島海域投放的“深藍1號”是我國首座自主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潛式深遠海養殖裝備,并于2021年6月成功實現首批國產深海三文魚收魚[12];在山東煙臺海域投放的坐底式深遠海養殖裝備“長鯨1號”擁有網箱自動投餌和環境監測系統,實現我國深遠海養殖的生態化和智能化,是目前我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遠海養殖裝備[6];在廣東珠海萬山海域投放的“德海1號”是全球第一艘浮體與桁架混合結構的萬噸級半潛式智能化養殖裝備,成功抵御2018年臺風“山竹”的侵襲,結構安全得到檢驗[25];在福建福鼎海域投放的“海峽1號”是國內首座單柱式半潛式深遠海養殖裝備,以大黃魚為養殖對象,通過仿野生養殖的方式,縮短仿野生大黃魚的養殖周期,并提升養殖風險抵御能力[8]。除上述代表性深遠海養殖裝備外,2017年后我國創新設計“澎湖號”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位于珠海萬山海域)、“振漁1號”深遠海機械化養殖平臺(全國首創帶轉網裝置的機械化海魚養殖平臺,位于福建連江海域)、“嵊海1號”全潛式深遠海大黃魚養殖平臺(位于浙江舟山海域)、“耕海1號”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體(位于山東煙臺海域)以及試運行的“5G+海洋牧場”(位于海南陵水海域)等深遠海養殖裝備[12-13,22-23],引領我國深遠海養殖現代化建設,為我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注入新活力[6,23,25]。

山東作為我國率先發展深遠海養殖的地區之一,積極開展深遠海綜合養殖示范平臺建設,2020年青島設立全國首個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并編制建設方案[7],在全國率先開啟深遠海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集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深遠海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和陸海統籌體制創新先行區于一體,在積極穩步擴大深遠海養殖規模的同時,努力發展關聯產業,推動高技術產業集聚[26]。福建和廣東等地也十分重視深遠海養殖的發展,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先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從生產操作、網衣維護和災害天氣防御等方面不斷提高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水平,并積極編制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規劃,科學拓展“藍色糧倉”生產空間[5]。

目前我國正大力開展深遠海養殖定義、網箱材料、網箱系統、養殖技術及其配套裝備等方面的研究,部分成果已實現應用,深遠海養殖已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規?;图s化方向發展[8,22-25]。

2 我國深遠海養殖存在的問題

深遠海養殖是集養殖裝備及其配套設施、工業化綠色養殖技術、漁獲物起捕與搭載、物資與能源補給、水產品海上加工與物流、基地化保障、休閑旅游以及數字化管理于一體的漁業綜合生產體系,是“養-捕-加”相結合和“海-島-陸”相連接的全產業鏈漁業生產新模式[3,8]。同時,深遠海養殖還須考慮臺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影響以及防災減災策略的制定等方面因素。結合國內外深遠海養殖發展現狀,目前我國發展深遠海養殖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3個方面。

2.1 裝備技術與標準體系不完善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目前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在網箱材料和結構、抗風浪能力、配套設施以及災害天氣應對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應用[21]。尤其在餌料精準投喂、網衣清洗、漁獲起捕和魚類生長情況的遠程自動化和智能化監控方面的技術及應用水平不高。盡管我國已研發一批養殖裝備及其配套設施,但實用性、安全性、耐用性和經濟性仍有待提升,裝備體積大、耗能高、生產效率低、可靠性差和維護成本高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同時,雖然我國已發布10余項海水養殖技術標準[19],但主要適用于近海養殖領域,覆蓋范圍較窄且類別不全,在深遠海養殖選址、水文與地質勘察、監測監控、配套裝備以及網箱設計等領域尚無相關標準,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標準體系仍不完善。

2.2 科學技術水平不高

目前海水養殖發達國家對深遠海養殖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而我國由于深遠海養殖發展較晚,大多數研究仍集中在深遠海養殖定義、國外經驗、海水養殖空間拓展、深遠海養殖模式和發展趨勢等理論探討,而對深遠海養殖規劃、產業特性、養殖技術(如品種選擇和生產工藝)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同時,雖然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已有較大提高,但在養殖系統構建(如抗風浪能力、網箱材料和配套設施)等方面的研究仍然缺乏,養殖網箱自動化配套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仍較薄弱??傮w而言,與挪威、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海水養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深遠海養殖的科學技術水平仍較低;其中,借用技術和集成創新多,而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少,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產業化程度較低,對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支撐作用不足。

與近海養殖相比,深遠海養殖遠離大陸,既要面臨更為復雜的氣象和水文水質條件,也要考慮養殖品種的經濟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從而保證養殖收益以及足夠的成本分攤空間,這就對深遠海養殖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深遠海養殖科學技術的發展相對落后,相關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對深遠海水質水文、氣象和底質等情況了解不夠深入,在養殖品種、生產工藝、苗種繁育、飼料生產、病害防治、漁獲保鮮和加工、養殖管理以及運輸等方面的技術缺乏系統性研究,國際化養殖品種不足,難以推動深遠海養殖的快速發展。

此外,由于我國對深遠海養殖的基礎研究仍較缺乏,養殖技術和裝備技術體系仍不完善,加之深遠海養殖自身具有風險大和成本高等因素,導致我國深遠海養殖方式較單一、生產規模小和生產效益低,總體生態能力呈較低水平。與傳統海水養殖相比,深遠海養殖是全產業鏈漁業生產新模式,這就對產業鏈的技術性和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深遠海養殖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配套產業(如物資與能源供給、漁獲加工與冷鏈物流、數字化管理和生活保障系統)以及相關技術與深遠海養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足,產業鏈條仍不完善,產業鏈后端的市場營銷也十分缺乏,與遠洋捕撈和國際水產品貿易的互補和銜接等也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2.3 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不到位

迄今為止,除少數地區外,國家和省級層面缺乏對深遠海養殖的頂層設計[13],缺少對深遠海養殖開展全面和科學的戰略規劃和總體布局研究,深遠海養殖試驗區建設和相關法律法規等配套服務較為缺乏。同時,由于配套產業發展相對不足,海域使用金征收和漁業補貼等政策尚未對深遠海養殖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導致深遠海養殖企業融資和生產運營較困難,無法有效應對風險,嚴重阻礙深遠海養殖的規?;l展。

3 重點任務與政策建議

針對當前我國深遠海養殖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漁業養殖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技術規范,基于統籌規劃和重點突出的原則,本研究提出未來我國深遠海養殖發展的重點任務與政策建議。

3.1 重點任務

3.1.1 全面開展深遠海養殖區域規劃和環評

深遠海養殖遠離大陸,與傳統近海養殖相比面臨的氣象與水文條件更復雜,生產成本更高,風險更大。因此,在結合沿海地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開展深遠海養殖區域規劃,對于提高深遠海養殖的適宜性、安全性、經濟性和風險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亟須從地理位置、氣象、水文、水質、水深、污損生物和自然災害等方面充分考慮,結合地理信息系統、養殖潛力空間分析、多準則決策分析和多維決策分析等理論方法[4,27],科學開展深遠海養殖區域的適宜性評價和選劃,從養殖容量、養殖品種、政策法規和相關配套等方面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在養殖區域規劃的基礎上,還應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基于環境承載力的規劃環評工作,進一步明確各養殖品種的養殖規模、養殖密度和主要表征指標的閾值,并做好跟蹤監測、評價與預警,從規劃的源頭避免或減少深遠海養殖對養殖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相關研究[28-29]表明:貝藻類在控制氮磷營養鹽濃度、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固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人工魚礁的建設與投放不僅可以改善水質和提高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防止因人為活動影響(如底拖網)而出現海底“荒漠化”的現象。因此,在加強對深遠海養殖區域空間合理規劃的同時,應在養殖容量范圍內綜合開展貝藻類混養以及適當投放人工魚礁,這對于保護和充分利用漁業資源、實現深遠海養殖模式的多樣化和立體化以及推動碳匯漁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3.1.2 構建優質高效的養殖技術體系

適宜和優良的養殖品種是提升深遠海養殖產品的市場潛力與競爭力,以及實現深遠海養殖高效運營的關鍵因素,能夠保障深遠海養殖具有更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3,12]。深遠海養殖品種的選擇須考慮養殖品種是否適應所在海域的水溫,是否具有符合工業化養殖標準的種質性狀,是否具備成熟的苗種生產技術和繁育體系,以及是否具備工業化養殖的生產工藝、飼料配方技術和完善的病害防控技術等[12]。目前我國深遠海養殖技術仍處在探索與發展階段,亟須積極借鑒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7,30-34],結合水產養殖的理論方法與養殖區域的實際情況,從軍曹魚、石斑魚、大黃魚、黃鰭金槍魚、大菱鲆和大西洋鮭等養殖技術成熟的海水養殖魚類中篩選出更加適合深遠海養殖的品種,并在養殖品種的生產工藝、苗種繁育、飼料生產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開展更加深入的系統性研究,從而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深遠海養殖產品,構建優質高效的養殖技術體系。

3.1.3 建設多元化與完善的養殖裝備系統

優良的深遠海養殖裝備系統建設是實現養殖規?;?、集約化和高效益生產的基礎,這就需要從養殖裝備系統的適宜性、安全性和經濟性3個主要方面進行充分衡量[3,12]。建設多元化與完善的深遠海養殖裝備系統須從3個方面加以考慮。①對于深遠海養殖裝備系統的類型而言,當前大型養殖平臺是我國深遠海養殖的主要方式,與養殖工船相比,具有低能耗和低造價的優點。但由于養殖工船屬于可移動的養殖裝備,與大型養殖平臺相比,在安全性,養殖海域和品種選擇,轉化效率和系統效能,品種生長速度和養殖密度以及病害、污染和風險防控等方面都更具優勢[12]。因此,亟須大力建設以大型養殖平臺(如浮式和半潛式)或游弋式養殖工船為核心的多元化養殖裝備系統,實現優勢互補,使其適用于不同特點的養殖區域。②對于養殖配套設施而言,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深入開展網箱結構設計、網衣材質、網衣清洗、漁獲起捕、飼料投喂以及養殖監測與管理等方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展和研究構建深遠海養殖裝備的能源和生活保障系統、漁獲加工與智能化物流網絡平臺、平臺運維技術裝備以及數字化遠程管理系統等,從而支撐深遠海養殖裝備系統的穩定運行。③針對當前我國養殖裝備標準體系存在的不足,應結合國內深遠海養殖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國內外現有標準為參考,從基礎綜合標準、裝備總體結構標準、配套設備標準以及安裝與調試標準等方面系統開展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標準體系的研究與構建,使其盡量涵蓋養殖裝備設計、選址、生產、安裝和運營維護等整個生產周期。

3.1.4 打造完整的養殖產業鏈

打造完整的養殖產業鏈是深遠海養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支撐[35]。當前由于配套產業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不足,我國深遠海養殖產業鏈仍不完善。因此,應在上述重點任務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我國深遠海養殖產業鏈,推動綜合服務基地、海島中轉站和配套碼頭的建設,重點發展苗種繁育、飼料和漁獲加工、冷鏈物流、能源供給、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以及海洋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與融合,打造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積極引導企業之間建立產業聯盟,并與遠洋捕撈相結合,做強國內外運輸與銷售,加快品牌建設,從而打造更為完整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鏈(圖2),逐步建立綜合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優良苗種繁育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水產品供求信息、養殖技術、質量檢測和加工銷售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合理開發利用管理體系;建立以政府部門服務為主導、龍頭企業服務為骨干、養殖戶合作組織服務為主體以及物流服務為補充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

圖2 深遠海養殖產業鏈的主要構成

3.2 政策建議

3.2.1 加強頂層設計與產業布局規劃

深遠海養殖已逐漸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發展的新趨勢,國家和地方應從戰略高度重視深遠海養殖發展。①盡快將深遠海養殖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體系。②加強體制機制建設,盡快在沿海地區成立專門的深遠海養殖發展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并明確職責范圍,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從戰略高度完善島礁使用權審批、綜合基地與配套碼頭審批以及養殖許可審批等相關管理制度,出臺一系列相關的產業規劃、扶持政策、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如擬定《深遠海養殖發展規劃編制技術指南》),進一步引領和指導深遠海養殖的健康有序發展。④沿海地區漁業主管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基于科學選址和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合理劃定深遠海養殖功能區,明確養殖規模、養殖品種、養殖裝備和配套產業等,全面優化產業布局。⑤本著因地制宜、先行先試的原則,參照山東省青島市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的發展模式,結合沿海地區的海洋環境特點及其深遠海養殖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我國東海區和南海區選擇合適的海域繼續建設深遠海養殖試驗區;可優先選擇具有發展經驗的區域,如福建省連江縣是全國水產第二大縣,目前已發布福建省首個深遠海養殖規劃并正式啟動“百臺萬噸”深遠海養殖平臺建設項目[5,36],部分養殖裝備已投放使用;通過在試驗區開展相關技術研究與實踐,積累經驗,改進不足,以點帶面,不斷推廣新技術和新裝備等;選擇發展較好的試驗區,逐步形成國家級深遠海養殖示范區,引領產業發展。

3.2.2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資體系

深遠海養殖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和高效益的產業,國家與地方應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資體系,進一步保障深遠海養殖發展的資金來源和可持續性。以福建省連江縣為例,目前深遠海養殖的發展模式是以國家或地方企業(如振華重工、宏東漁業和泰源漁業)投資為主(主要用于裝備制造),結合當地養殖戶自籌資金和政府補貼資金支持(主要用于具體生產)。因此,亟須在參考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深遠海養殖的多元化投資體系。①堅持“誰投資、誰經營、誰得益”的原則,通過政府引導支持和設立國家與地方相結合的產業轉向補貼資金,以國家財政資金為主,通過企業介入和風險投資等途徑整合優勢資源,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跨行業和跨區域參與深遠海養殖;②對于積極投入深遠海養殖和大膽開發新養殖區域的漁民,結合轉產轉業給予政策優惠,在養殖技術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上給予重點支持,進一步激發深遠海養殖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③善于運用市場化手段,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積極引進外資和啟動民間資金,在貸款、稅收和保險等政策上給予優惠,努力增加投入,促進深遠海養殖的穩步和快速發展。

3.2.3 強化科技支撐作用

基于多年的探索,我國的深遠海養殖技術正逐步成熟,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養殖裝備及其配套設施、養殖技術和苗種培育、病害防治和飼料開發以及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等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仍較弱。深遠海養殖是集成大量海洋高新技術的產業,要實現深遠海養殖的穩步發展,就必須堅持依靠科技創新,集中科技力量聯合攻關[13]。例如:山東省積極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深遠海魚類養殖專用設備研制”的有關工作,通過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養殖企業的技術優勢,進一步開展深遠海養殖主要配套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工作。參照上述經驗,應結合我國深遠海養殖現存的重點科學技術難點開展專項研究,支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大力培養深遠海養殖的專業人才,通過普及基礎知識和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養殖人員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并通過各類養殖協會開展技術交流合作,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技術支撐服務。

3.2.4 協調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在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和海洋漁業經濟的同時,還應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實現深遠海養殖的可持續發展。以福建省連江縣為例,在編制深遠海養殖規劃的過程中,政府明確強調在制定規劃總體目標和產業布局的前期應注重與其他相關指導性規劃(如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福建省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和連江縣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的符合性分析,深入開展養殖環境容量研究,確保發展深遠海養殖不會對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5]。結合上述實踐,為進一步協調深遠海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亟須嚴格遵循“保護優先、集約生產、科學管理、綠色養殖”的原則。①在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的同時,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國土空間規劃以及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等的指導下,有效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通過合理安排海洋和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的空間布局,對深遠海養殖資源和生態環境實行整體、優化和保護性開發;②在發展深遠海養殖時考慮長遠利益,對海域養殖容量進行嚴格核定,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充分論證,根據海域的自然條件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合理的區域布局,確保深遠海養殖的可持續發展;③加強深遠海養殖區域的生態環境監測和動態管理,建立實時監測網絡和管理制度,在開展養殖前對擬養殖區域進行科學調查、合理規劃和環境評價,在開展養殖后對養殖區域的水質和底質等情況進行定期監測,若超過一定的標準須采取移位或暫停養殖等措施。

3.2.5 完善安全生產保障體系

隨著深遠海養殖的快速發展,生產安全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加強深遠海養殖安全生產保障體系建設是保障養殖戶生命和財產安全,減少或避免經濟損失,強化政府對深遠海養殖和海上作業的指導能力、監管能力和救護能力的必要手段。各地應以相關漁業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為基礎(如《山東省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福建省漁業船舶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結合當地深遠海養殖海域的實際情況,完善深遠海養殖安全生產法制體系,推廣漁業安全管理責任制,落實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簽訂《海上養殖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書》,切實加強對海上養殖安全生產的領導;強化安全防范思想和安全生產意識,廣泛開展安全宣傳教育,加大海上養殖設施的質量檢驗、安全監督檢查以及第三方評價的力度,加強對深遠海養殖設施建造投放的審批,確保深遠海養殖生產安全。

4 展望

海水養殖走向深遠海,養殖產業實現大型化、智能化、規?;图s化發展,已成為當前國內外海水養殖發展的共同趨勢[6,19]。發展深遠海養殖對于我國進一步拓展和優化養殖空間、減輕近岸海域養殖壓力、保障食品安全、推進水產業綠色發展以及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在技術、裝備和市場需求上已基本具備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條件,但仍面臨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因此,應在積極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專業技術研發和應用,不斷建立和完善金融投資體系和養殖產業鏈,努力協調好生態環境保護與養殖發展的關系,在政策上分步實施和有序推進,以新型的漁業生產方式不斷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深遠海養殖可持續發展之路。

猜你喜歡
裝備養殖發展
青山綠水 健康養殖
哪些裝備為太空之旅護航
開發林下養殖吃上瓢雞“產業飯”
這些精銳與裝備馳援瀘定
港警新裝備
紅螯螯蝦的養殖技術
黃顙魚養殖,不變不通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