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州市近40年氣溫、降水變化的時空分布特征

2022-11-15 14:45秦小康管麗晶馬子平
江西農業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忻州市忻州平均氣溫

秦小康,管麗晶,馬子平,楊 麗,王 磊

(1.山西省五寨縣氣象局,山西 五寨 036200;2 山西省忻州市氣象局,山西 忻州 034000)

0 引言

2021年8月9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顯示,2011~2020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間高出1.09 ℃,為人類有史以來升溫最快的10年,2016~2020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報告指出,隨著大氣、海洋和陸地的變暖,大氣、海洋、冰凍圈及生物圈已經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1-2]。我國的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相一致。在全球氣候升溫的大背景下,忻州市氣溫降水的變化有其自身特點,因此,有必要對忻州市的氣候要素變化進行單獨分析。楊勇等[3]對忻州市1963~2012年間的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統計分析。馬子平等[4]總結了五寨縣近50年(1957~2003年)氣候變化的規律,分析了五寨縣氣溫、降水、風速、日照時數等的變化趨勢。

山西歷來是農耕與糧食種植大省,史載有遠古堯舜禹耕作的足跡,農學界有世界雜糧在中國,中國雜糧在山西,山西雜糧在忻州之說。忻州小雜糧的種類很多,主要雜糧種植品種有“三麥、四米、五豆”,其中“三麥”指莜麥、蕎麥、藜麥,主要分布于靜樂、寧武、神池、岢嵐、保德等地;“四米”即小米、糜米、甜糯玉米、黃米,谷子和糜黍在忻州市各縣均有種植,甜糯玉米主要種植在東部忻定盆地和西部五寨縣;“五豆”指紅蕓豆、蠶豆、綠豆、大豆、豌豆。小雜糧生育期短,耐旱、耐寒,貧瘠土地亦能生長。忻州下轄14個區、縣、市,是山西省版圖中最大的市,被大面積的丘陵山區占據,其優質的種植資源和適宜的氣候因素成為適宜小雜糧生產的先天條件[5-7]。

本研究通過對忻州市近40年(1981~2020年)各縣、區、市氣溫和降水變化的時空分布及干旱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忻州市小雜糧產業和鄉村振興助力,并為忻州市防災減災建設和農業氣候區劃提供理論依據[8]。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資料來源

數據來自于忻州市14個縣、區、市的國家氣象觀測站(圖1),各站點數據序列完整可靠,能夠反映當地氣候變化特征。本文選取1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40年(1981~2020年)的逐月平均氣溫、逐月降水量2個要素進行分析。

圖1 忻州市14個縣(區)國家氣象觀測站的空間分布圖

1.2 研究方法

1.2.1 線性傾向估計 用SPSS軟件對忻州市14個觀測站的平均氣溫和降水量資料作線性傾向估計[9-10],并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表征:

式(1)中,yt為資料序列中的變量值,t為yt所對應的時間,n為研究的區間長度,a為回歸常數,b為回歸系數,回歸系數b表示氣象要素變化的趨勢傾向,當b>0時,說明隨著時間t的增加,yt呈上升/增加的趨勢;當b<0時,說明隨著時間t的增加,yt呈下降/減少的趨勢。

1.2.2 季節的劃分 按照氣象劃分法將四季劃分為:3月至5月為春季,6月至8月為夏季,9月至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11]。

1.2.3 ArcGIS 10.2空間分析 基于ArcGIS 10.2軟件空間插值方法中的反距離權重法(IDW)[12]對忻州市氣溫、降水變化進行空間插值,分析要素變化的分布特征并進行區域制圖。

1.2.4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13]能夠反映某一時間段內降水量與同期平均狀態的偏離程度,公式為:

式(2)中:PA為某時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為某時段降水量(mm);P為計算時段同期氣候平均降水量(mm),按公式(3)計算。

2 結果與分析

2.1 忻州市氣溫變化特征

通過對忻州市1981~2020年各觀測站的年平均氣溫進行統計分析(圖2)可知,近40年來忻州市年平均氣溫整體呈波動上升的趨勢,變化速率0.417 ℃/10 a;年平均最低氣溫6.4 ℃,出現在1984年;年平均最高氣溫9.0 ℃,出現在1999年。40年來年平均氣溫為7.9 ℃,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2016~2020年忻州市平均氣溫為8.6 ℃,為統計以來最熱的5年。

圖2 1981~2020年忻州市年平均溫度年際變化

由表1可知,忻州市季節平均氣溫變化中春季升溫最為明顯,四季氣溫上升幅度的變化趨勢排序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

表1 1981~2020年忻州市四季平均氣溫特征

2.1.1 忻州市氣溫年變化特征與季節分布特征 由各觀測站統計資料序列(表2)可知,忻州下轄各縣、區、市年平均氣溫均呈現上升趨勢,繁峙縣、河曲縣、神池縣、五寨縣、忻府區、原平市氣溫升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原平市氣溫升幅最大,為0.550 ℃/10 a;五臺縣氣溫升幅最小,為0.167 ℃/10 a。從四季氣溫的變化幅度來看,各縣、區、市的四季氣溫均呈升高趨勢,春季原平市氣溫增幅最大,為0.684 ℃/10 a;夏季繁峙縣氣溫增幅最大,為0.398 ℃/10 a;秋季原平市氣溫增幅最大,為0.513 ℃/10 a;冬季忻府區氣溫增幅最大,為0.854 ℃/10 a。四季氣溫增幅最小區域均為五臺,分別為春季0.301 ℃/10 a,夏季0.032 ℃/10 a,秋季0.109 ℃/10 a,冬季0.272 ℃/10 a。

表2 忻州各縣、區、市觀測站年度氣溫變化率 ℃/10 a

2.1.2 忻州市氣溫變化空間分布特征 通過ArcGIS 10.2軟件對各季節氣溫變化率進行空間插值和區域制圖(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忻州市氣溫變化存在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忻州市全域氣溫升幅明顯,從整體空間分布來看,忻州市中部氣溫升幅較為明顯,東南部五臺縣四季氣溫升幅均為最小。就各縣、區、市季節氣溫升幅情況來看,氣溫升幅最大的時間和區域為冬季的忻府區和河曲縣,升幅分別達0.854 ℃/10 a和0.756 ℃/10 a。

圖3 忻州市各季節氣溫變率

2.2 忻州市降水變化特征

忻州市年降水變化如圖4所示,近40年來忻州市年平均降水量總體呈波動增加的趨勢,上升速率為18.849 mm/10 a。最大年平均降水量為570.5 mm,出現在1988年;最小年平均降水量為299.8 mm,出現在1986年。40年來年平均降水量為443 mm。

圖4 1981~2020年忻州市平均降水量年際變化

由表3可知,忻州市降水量的季節變化中秋季升幅最為明顯,四季降水量上升幅度的變化趨勢排序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表3 1981~2020年忻州市四季平均降水量特征

2.2.1 忻州市降水量的年變化特征與季節分布特征 根據降水年變化趨勢(表4)可知,忻州市各縣、區、市年降水量均呈增長趨勢,全市各站點變化率差異較大,寧武、五臺、忻府區降水量升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五臺縣降水量增幅最大,為28.806 mm/10 a,靜樂縣增幅最小,為11.827 mm/10 a。從四季降水量變化幅度來看,秋、冬季忻州市各縣、區、市降水均為增多趨勢,但各地差異較大,秋季河曲縣降水增幅最大,為15.05 mm/10 a,靜樂縣降水增幅最小,為0.349 mm/10 a;冬季神池縣降水增幅最大,為21.34 mm/10 a,定襄縣降水增幅最小,為0.075 mm/10 a。春季忻州市總體降水為增多趨勢,但岢嵐、繁峙、靜樂、五臺、定襄、原平、忻府等7個縣、區、市呈減少趨勢,其中靜樂縣以2.936 mm/10 a的速率減少最為明顯。夏季忻州市總體降水為增多趨勢,僅有偏關縣夏季降水呈減少趨勢,減少速率為1.263 mm/10 a。

表4 忻州各縣、區、市觀測站年度降水變化率 mm/10 a

2.2.2 忻州市降水變化的空間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 10.2軟件對各季節降水變化率進行空間插值和區域制圖(圖5),從圖中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增多區域大部分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及中北部連片區域,其中偏關縣增幅最明顯,為3.525 mm/10 a;夏季除偏關外均為增長趨勢,五臺縣增幅最為明顯,為20.07 mm/10 a;秋季降水增幅最大區域集中在忻州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關及中北部的寧武、神池等區域;冬季降水增幅區域集中在忻州市西北部連片區域。

圖5 忻州市各季節降水變化率

2.2.3 降水量年代際階段變化規律 變異系數[14]是衡量資料中各觀測值變異程度的一個統計量,是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忻州市年代際階段平均降水量及其變異系數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忻州市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差距明顯,1981~1990、1991~2000、2001~2010階段平均降水量差距相對較小,到2011~2020年驟升至487.0 mm/a。年際平均降水量變異系數均在0.10~0.20之間,2011~2020年變異系數最小,說明21世紀10年代降水量數據最為穩定。

圖6 忻州市年代際各階段平均降水量及其變異系數

3 忻州市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的突變分析

根據Mann-Kenddall突變檢驗法,計算順序時間序列的秩序列得出UF;計算逆序時間序列的秩序列得出UB;當顯著性水平α=0.05時,顯著性臨界值U0.05=±1.96。分析繪制出的UF與UB曲線圖,若UF或UB的值大于0時,則表明序列呈上升趨勢;若UF或UB的值小于0時,則呈下降趨勢。當它們超出臨界直線時,表明上升或下降趨勢顯著。超過臨界線的范圍確定為出現突變的時間區域。若UF與UB這2條曲線出現交叉點,且交叉點在臨界線之間,交叉點對應的時刻便是突變開始的時間[15]。

由圖7中氣溫UF曲線可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忻州市平均氣溫有明顯增大趨勢,自1998年以來增溫趨勢大大超過顯著性水平0.05臨界線(U0.05=1.96),并超過0.001顯著性水平(U0.001=2.56),表明忻州市增溫趨勢是顯著的;根據UF和UB曲線交點位置,可知忻州市平均氣溫從1996年開始突變上升。同樣由降水量UF、UB曲線可知,年降水量整體波動上升,突變發生在2010年,但UF值均在顯著性水平0.05臨界線內,可見年降水量突變并不顯著。

圖7 忻州市1981~2020年氣溫、降水量突變分析

4 忻州市干旱特征分析

4.1 忻州市氣象干旱等級分析

根據GB/T 20481—2017《氣象干旱等級》,降水距平百分率是用于表征某時段降水量較常年值偏多或偏少的指標,能夠直觀反映降水異常引起的干旱,適用于半干旱地區平均氣溫高于10 ℃的時間段對于干旱時間的監測和評估[13-16]。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級劃分如表5所示。

表5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級劃分表

忻州市月平均氣溫高于10 ℃的5~9月正值作物生長最主要時期,通過分析平均氣溫高于10 ℃的時間段即每年5~9月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可以得出相應月份的氣象干旱等級,進而反映作物主要生長發育階段的干旱情況。

通過對忻州市14個縣、區、市近40年5~9月共200個樣本(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進行統計分析(表6)可知,輕旱出現27次,占比13.5%;中旱出現8次,占比4%;重旱出現2次,占比1%;無特旱出現。從干旱發生的月份來看,9月發生次數最多,5、8月最少。從表6可以看出,5~9月忻州市出現嚴重氣象干旱的月份較少,干旱的發生以輕旱為主,利于玉米等大宗作物及小雜糧作物的生長。隨著地膜的廣泛使用、灌溉基礎設施的興建和田間工程的配套,干旱將得到進一步的緩解和改善[17]。

表6 1981~2020年5~9月氣象干旱等級年份數量分布

4.2 忻州市干旱化發生趨勢分析

張紅衛等[18]研究指出,當干旱發生的時候,降水偏少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溫度的偏高,氣溫升高引起蒸發量增大,加快了田間土壤蒸發,進一步加重了干旱的危害,由此看來,溫度和降水比可以較好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干旱情況。本文利用溫度和降水趨勢比來計算分析忻州市各縣區市的干旱發生趨勢,數值越大的區域干旱化發生趨勢就越明顯,利用ArcGIS繪圖得到圖8,可知靜樂縣、原平市、繁峙縣為溫度和降水趨勢比較大的區域,干旱化發生趨勢相對較高。

圖8 忻州市干旱化發生趨勢

4.3 忻州市氣溫與降水量的關系分析

氣溫與降水量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因子,其變化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除氣溫以外,降水量還受地理環境、下墊面、海拔高度、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7,19]。通過對忻州各縣、區、市近40年平均氣溫和平均降水量進行統計(表7)并計算分析可知,氣溫與降水量呈明顯負相關(-0.720**),即氣溫相對較高的縣區降水量較少,氣溫相對較低的縣區降水量較多,可見氣溫對降水量的影響非常明顯。

表7 忻州各縣、區、市1981~2020年平均氣溫和平均降水量統計

5 結論

(1)忻州市近40年平均氣溫為7.9 ℃,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忻州市氣溫上升明顯,下轄原平市氣溫升幅最大,2016~2020年忻州市平均氣溫為8.6 ℃,為統計以來最熱的5年;四季氣溫均呈升高趨勢,春季氣溫升幅最大。

(2)忻州市近40年平均降水量為443.1 mm/a,年降水量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秋季降水量升幅最大,下轄五臺縣降水升幅最大。根據變異系數可知21世紀10年代降水量最為穩定。

(3)根據突變分析,忻州市氣溫突變出現在1996年,降水量突變不顯著。

(4)忻州市近40年作物生長主要月份中,9月干旱發生次數最多,5、8月最少。出現嚴重氣象干旱的月份較少,干旱的發生以輕旱為主,無特旱出現,利于玉米等大宗作物及小雜糧作物的生長;根據干旱化發生趨勢分析,靜樂縣、原平市、繁峙縣為溫度降水趨勢比較大的區域,干旱化發生趨勢相對較高。

(5)氣溫對降水量的影響非常明顯,氣溫與降水量呈明顯負相關,氣溫相對較高的縣區降水量較少,氣溫相對較低的縣區降水量較多。

猜你喜歡
忻州市忻州平均氣溫
山西忻州興旺莊村:蔬菜大棚變“聚寶盆”
開啟太忻動車組列車“公交化”時代
山西忻州定襄:“雙薯”俏 百姓笑
立春
從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看萊州市30a氣溫變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區氣溫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
近50年來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Stud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System Theor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