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CT分析上頜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的位置關系

2022-11-15 02:35劉毅賡
口腔醫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上頜牙根磨牙

劉毅賡,盧 云

上頜竇與上頜第一、第二磨牙位置關系密切,牙根易突入上頜竇內造成上頜竇穿孔或將感染擴散至上頜竇內[1]。研究上頜磨牙區牙根與上頜竇底的關系,對于上頜磨牙的拔除、正畸治療方案設計、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植入、牙齒移動的垂直向控制和正畸-正頜聯合治療十分重要[2-3]。有研究表明在7~20歲上頜竇三維徑線線性增大,13~17歲增長最快,18~20歲達峰值,21~28歲小幅下降[4]。在國內外報道中,成年人上頜竇與上頜第一、第二磨牙位置關系的文獻較多,而6~18歲兒童和青少年較少,本研究對6~35歲人群展開研究,旨在為口腔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采集錐形束CT(CBCT)影像資料180例,其中男87例,女93例,年齡6~35歲,分為6~12歲、13~18歲和19~35歲三組,每組各60例(表1)。

表1 180例病例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180 cases

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6~35歲;②上頜磨牙區無牙列缺失(第三磨牙除外),牙根發育完整,沒有缺失或變形的牙齒,沒有牙髓牙周聯合病變或根尖陰影;③被測牙無固定義齒修復;④CBCT影像可清晰顯示磨牙區牙根及牙槽骨與上頜竇底壁,牙根根尖完整;⑤無明顯牙周病。

1.2 研究方法

使用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意大利邁銳CT設備拍攝(型號Hy-perionX9),設置參數為電壓75 kV,電流10 mA,觀察范圍20 mm×25 mm。

1.2.1 測量項目 本次研究以上頜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為研究對象,分別測量遠中頰根、近中頰根、腭根根尖及其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見圖1。其中牙根根尖未接觸上頜竇底壁記為正值,接觸上頜竇底壁但未穿出記為0,穿過上頜竇底壁記為負值,測量結果精確到0.01 mm。

1.2.2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關系 根據唐路等[5]的研究,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的水平和垂直位置關系可按照以下類別劃分(圖2~3)。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關系的水平關系分為3型:A為上頜竇在上頜磨牙牙根根尖水平不能觀察到;B為上頜竇在上頜磨牙牙根根尖至根分叉區域觀察到;C為上頜竇在上頜磨牙牙根根分叉水平觀察到。

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關系的垂直關系分為5型:Ⅰ型為3個牙根都沒有接觸上頜竇底壁;Ⅱ型為至少有1根牙根的根尖與上頜竇底壁接觸,并且沒有牙根進入上頜竇;Ⅲ型為只有上頜磨牙的頰根進入上頜竇內;Ⅳ型為只有上頜磨牙的腭根進入上頜竇內;Ⅴ型為上頜磨牙的頰根和腭根都進入上頜竇內。

1.3 統計學分析

2 結 果

2.1 牙根根尖與上頜竇底壁距離分析

2.1.1 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測量結果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遠頰根、近頰根、腭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測量結果見表2。三個年齡組中,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進一步組間分析發現,上頜第一磨牙遠頰根與腭根在不同年齡組組間均有顯著差異(P<0.05);上頜第一磨牙近頰根僅13~18歲組分別與6~12歲組和19~35歲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6~12歲組與19~35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13~18歲與19~35歲組中,上頜第二磨牙腭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上頜第二磨牙遠頰根、近頰根至上頜竇底壁距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年齡增加,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先減小至上頜竇內,后增加至遠離上頜竇底(P<0.05);上頜第二磨牙遠頰根、腭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減小,與年齡呈負相關(P<0.05)。上頜第二磨牙近頰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亦隨年齡增加而減小,但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

表2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及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Tab.2 Distance between root apices of posterior maxillary teeth and maxillary sinus floor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distance and age

2.1.2 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左、右側對比 在各年齡組中,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左、右側對比,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3)。

2.1.3 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男性、女性對比 各年齡組中,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男性、女性比較結果見表4。其中19~35歲組中,第一磨牙各牙根及第二磨牙遠頰根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存在明顯性別差異(P<0.05),而第二磨牙近頰根和腭根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一磨牙各牙根在其他兩個年齡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距離分析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測量結果見表5。上頜第一磨牙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的距離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組間分析發現,上頜第一磨牙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在不同三個年齡組間兩兩對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上頜第二磨牙牙槽嵴頂與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在13~18歲組和19~35歲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個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左右兩側對比Tab.3 Distances between the root apex and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on different sides

表4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個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的性別對比Tab.4 Distances between the root apex and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in different genders

表5 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及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Tab.5 Distance between the alveolar ridge crest and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distance and age

隨年齡增加,上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二磨牙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平均距離逐漸降低(r=-0.394,P<0.05;r=-0.211,P<0.05)。

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測量結果分層分析,上頜第一、第二磨牙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左、右側對比與男性、女性中對比,結果均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水平關系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壁水平關系見表6。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壁的A、B與C型關系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頜第一磨牙在6~12歲組,A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76.67%;13~18歲組,B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55.83%;19~35歲組,上頜第一磨牙B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49.17%。上頜第二磨牙在13~18歲組和19~35歲組,A型關系所占比例均最高,分別達64.17%和55.83%。

2.4 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垂直關系

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壁垂直關系見表7。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與上頜竇底壁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與Ⅴ型關系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組中,上頜第一磨牙在6~12歲組,Ⅰ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51.67%,Ⅳ型關系所占比例最低,為3.33%;13~18歲組,Ⅴ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9.17%,Ⅰ型關系所占比例最低,為7.5%;19~35歲組,Ⅰ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2.5%,Ⅳ型關系所占比例最低,為16.67%。上頜第二磨牙在13~18歲組,上頜第二磨牙Ⅰ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40.83%,Ⅳ型關系所占比例最低,為5.83%;19~35歲組,Ⅱ型關系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0.00%,Ⅳ型關系所占比例最低,為5.83%。

表6 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水平關系Tab.6 Horizo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 of maxillary molars and maxillary sinus floor n(%)

表7 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垂直關系Tab.7 Ver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 of maxillary molars and maxillary sinus floor n(%)

3 討 論

CBCT作為觀察上頜牙列與上頜竇毗鄰關系的金標準[6],其判斷上頜后牙牙根突入上頜竇的準確率高于曲面體層片[7-8]。

本研究分析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至上頜竇底壁距離顯示,6~12歲組上頜第一磨牙近頰根距離上頜竇底壁平均距離最短,為(1.21±3.09)mm,這與其他研究結果均不一致,可能是由于該年齡段內未計入第二磨牙相關數據導致;13~18歲組上頜第二磨牙近頰根距離上頜竇底壁平均距離最短,為(0.36±2.37)mm,這與唐路等[5]對20~69歲組、陳昳青等[9]對20~55歲組、張云鵬等[10]對18~67歲組、藍鵬等[11]對20~22歲組和Pei等[12]對18~60歲組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9~35歲組上頜第一磨牙腭根距離上頜竇底壁平均距離最短,為(0.41±2.73)mm,這與張智勇等[13]對19~55歲組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也有騰躍輝等[14]對20~45歲組的研究認為上頜第一磨牙遠頰根距離上頜竇底壁平均距離最短,這可能與測量方法和病例的選擇不同有關。19~35歲組,右上頜第一磨牙腭根距離上頜竇底壁平均距離最短,為(0.08±2.73)mm,這與張旭等[15]對18~60歲組的研究認為右上第二磨牙近中頰跟距離上頜竇底壁平均距離最短的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與病例選擇的年齡范圍不同有關。隨年齡增加,上頜第一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先減小至上頜竇內,后增加至遠離上頜竇底;上頜第二磨牙遠頰根、腭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減小,與年齡呈負相關,這可能與上頜竇氣化有關。研究表明上頜竇上下徑長度7~17歲增加,18~28歲小幅下降,29~35歲小幅增加[4]。各年齡組中,上頜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頜竇底壁距離左右兩側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Pei等[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9~35歲組中,第一磨牙各牙根及第二磨牙遠頰根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存在明顯性別差異(P<0.05),這與Pei等[12]的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與樣本量、樣本種族等因素有關。

在6~35歲內,隨著年齡增長,上頜第一、第二磨牙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平均距離逐漸降低(r=-0.315,P<0.05),這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一致[5]。6~12歲牙槽骨由于受到替牙期恒磨牙萌發的刺激而生長,導致高度高于13~18歲組,這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一致[16]。13~18歲隨著年齡增長上頜第一磨牙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距離逐漸降低,這可能是由于牙槽骨正處于修復期,同時上頜竇氣化導致[4,16]。在常規口腔種植手術中所需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距離為10 mm,而本研究中19~35歲組上頜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壁的平均距離分別為(8.68±2.75)mm和(9.03±3.78)mm,并且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上頜竇最低點位于第一磨牙[17],提示術前進行CBCT分析判斷是否需要行上頜竇底提升術等,同時也可為正畸治療的種植體支抗植入位置提供指導。

上頜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壁水平向研究顯示,13~18歲組、19~35歲組上頜竇在上頜第一磨牙根尖至根分叉區域容易觀察到,這與唐路等[5]對20~69歲組的研究相一致。垂直向研究顯示,6~12歲組與19~35歲組的上頜第一磨牙、13~18歲組的上頜第二磨牙三個牙根都不與上頜竇下壁接觸的情況最為常見,這與唐路等[5]對20~69歲組、陳昳青等[9]對20~55歲組與張智勇等[13]對19~55歲組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在6~35歲組,上頜第一磨牙的三個牙根中,腭根進入上頜竇的情況最常見,上頜第二磨牙三個牙根中,近頰根進入上頜竇最常見,這與陳昳青等[9]對20~55歲組與張智勇等[13]對19~55歲組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研究的分型中,認為Ⅰ型為臨床治療中相對安全的分型,Ⅱ型較危險、Ⅲ型和Ⅳ型為危險,Ⅴ型最危險。Ⅴ型發生率最高的為13~18歲組上頜第一磨牙(39.17%),臨床治療時應特別注意該類型牙根與上頜竇關系,降低上頜竇感染,引發上頜竇炎的風險[18]。上頜竇底壁為一層薄的皮質骨,牙根突入上頜竇會影響牙齒移動的方向,導致牙根吸收和牙齒傾斜移動[19]。有研究表明,正畸治療時對牙根與上頜竇底壁接觸或牙根突入上頜竇內的牙齒使用輕柔且持續的正畸力,可以使牙齒發生近中傾斜移動,牙根吸收以輕中度為主[20-22],同時在牙根移動過程中使上頜竇壁內發生骨改建以調整牙合關系及改善面型[1,23]。即使無臨床癥狀,人群中上頜磨牙牙根突入上頜竇內的比率也不容忽視[13]。

4 總 結

綜上所述,上頜第一、第二磨牙與上頜竇底壁聯系密切,本次調查豐富了6~18歲年齡組數據,以期為正畸矯治、口腔種植手術、根管治療及拔牙術提供理論依據。建議臨床早期應用CBCT對上頜后區解剖位置關系進行充分分析,以便后續臨床治療順利完成。

猜你喜歡
上頜牙根磨牙
正畸力對臨時支抗裝置接觸牙根引起牙根表面損傷的影響及其修復過程
上頜第一磨牙牛牙癥伴牙源性上頜竇炎一例
基于CBCT的昆明地區人群上頜磨牙MB2根管特征
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推磨牙向遠中的研究進展
上頜竇口大小與上頜竇副口對上頜竇氣化影響的CBCT分析
錐形束CT診斷上頜竇內病變的發生率
磨牙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蟲嗎?
鋼 琴
牙根吸收發生早期指征的動物實驗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