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黃虎威《巴蜀之畫》的創作風格和演奏技巧

2022-11-16 10:58
黃河之聲 2022年14期
關鍵詞:小曲巴蜀踏板

龔 益

《巴蜀之畫》是一套音畫結合的音樂作品,創作于二十世紀50年代末期,在創作背景和演奏技巧上都非常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作品將中國的民族音樂與西方和聲巧妙結合,以四川地區的漢族民歌、藏族民間歌舞為主題創作,取材豐富,旋律優美,和聲多變,在情感上表達了作曲家對家鄉自然風光、鄉土人情的熱愛,歌唱了四川民俗文化的美妙,是藝術質量非常高的音樂作品。

一、黃虎威及《巴蜀之畫》概述

(一)黃虎威簡介

黃虎威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2年出生于四川內江,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他從小便對中國的音樂和詩詞文化非常感興趣,個人音樂創作風格也極具民族特色。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家,他不僅培養了大量出色的音樂人才,還編寫了很多和聲方面的著作。而作為作曲家,他創作出許多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的高質量音樂作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既是其中一部。

(二)《巴蜀之畫》創作背景

《巴蜀之畫》由六首鋼琴小曲組成,曲名分別是:《晨歌》、《空谷回聲》、《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壩夜會》。每首曲子都使用了四川民歌、藏族民間舞曲元素,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首先,黃虎威出生于四川,成長在四川,受環境影響,從小對四川民俗文化耳濡目染。其次,作曲家在建國初期,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進修時,我們國家對于現代音樂的創作才剛起步,所有音樂的教學及創作正面臨民族化。對于西方樂器的教學與創作,特別是鋼琴,也在盛行“吸收中國民歌為創作主題”的理念,作曲家們會探索在改編民歌的過程中,可以使用什么西方音樂和聲,借鑒什么創作手法,而黃虎威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開始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最終,作曲家因對家鄉的自然風光和鄉土人情的熱愛,選用了四川民歌、民間舞曲作為創作素材,造就了經典的鋼琴民族音樂作品《巴蜀之畫》。

二、《巴蜀之畫》的創作風格分析

(一)運用中國民族音樂元素

《巴蜀之畫》融入了很多中國民族音樂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2]。

1、以漢族民歌、藏族歌舞為主題?!栋褪裰嫛芬蜻x用了四川民歌來進行改編,也可稱為四川民歌主題鋼琴組曲。整套作品在選材的安排上顯得非常有趣,是以一首漢族民歌,一首藏族民歌,這樣輪換出現的?!冻扛琛?、《抒情小曲》、《蓉城春郊》,這三首小曲都改編自漢族民歌,展現了巴蜀地區人民的淳樸生活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象?!犊展然芈暋?、《弦子舞》、《阿壩夜會》,則是以藏區音樂舞蹈作為主題來創作,以音畫的形式描繪出四川藏族地區獨特的地域風光和民俗文化特點。第一首《晨歌》選用了蒲江民歌《割草歌》,風格清新簡單,結構非常短,從標題中可以看出內容是對勞動者日出而作的場景描繪。音樂充分表達了作曲家對鄉間美好晨景的向往,也映射出巴蜀人民勤勞樸實的特質。第二首《空谷回聲》用了茂縣的民歌,叫《山上積雪好似一朵花兒》。第三首《抒情小曲》改編自漢族對唱情歌《隔河望見姐穿青》,展現了純潔美好的愛情。第四首《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的傳統舞蹈,伴奏樂器會用到藏族樂器“弦子”。弦子舞在四川康巴地區廣泛流傳,通常在節慶、婚嫁、集會時,人們會聚集一堂載歌載舞。第五首《蓉城春郊》用的漢族民歌《大河漲水》,主要描寫了春天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景象。題目中的蓉城指的是成都。第六首《阿壩夜會》運用了藏族鍋莊舞元素,描寫了阿壩地區藏民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后,圍在一起開心地唱歌跳舞的場面。六首小曲結合了漢族民歌和藏族歌舞的音樂元素,整個作品取材豐富,旋律動聽。

2、運用中國傳統民間調式。

《巴蜀之畫》組曲中大量運用了中國的傳統民間調式——五聲調式。例如《晨歌》使用了A羽調式,《空谷回聲》使用了G商調式,《抒情小曲》使用了G微調式來寫作,而《阿壩夜會》則是多種調式進行轉換使用的。五聲調式的使用凸顯了音樂的民族特征,極具中國韻味。

3、模仿音樂的使用。

模仿是中國音樂家常用的一種音樂創作手法,通過模仿民族樂器、自然界的聲音和舞蹈伴奏的鼓聲等,來展現民族特色。

(二)融合西方音樂元素

《巴蜀之畫》在整體上遵循了古典的音樂曲式結構,對于西方音樂創作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3],一方面是使用了西方傳統大小調功能的終止,采用了再現單三部曲式和樂段重復,讓音樂在整體上逐步遞進,逐漸升華;另一方面,作品采用了復合和弦,這也是受到了西方音樂創作風格的影響。

三、《巴蜀之畫》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對速度力度的控制

在《巴蜀之畫》的六首鋼琴作品里,每一首都有自己獨特的情緒風格。下面以《晨歌》和《阿壩夜會》為例,分析力度和速度對塑造音樂形象的影響。瀏覽《晨歌》的樂譜信息不難發現,這首作品主要在弱的力度范圍中演奏,力度記號最弱為ppp(表示極弱的力度記號),最強為mp(中弱)。在演奏時,應當重視第2、6、9小節里“ppp”力度的處理,這種極弱力度的彈奏需要指尖抓緊,并發揮出極好的控制力度。我們都知道,如果將手臂微微懸空,向上抬起,手臂力量不下沉,可以主動將手部力度減弱,彈出較弱的力度,比如p,甚至pp。但對于極弱力度的處理,還需要配合使用弱音踏板。這樣才能與低八度演奏的旋律線形成明顯的力度收縮對比。演奏出的音色應當是清透、柔和的,并且聲音應當集中在一起而不能分散[4]。從而為聽者營造出郊外獨有的,舒緩柔和、縹緲空靈的晨間美景。另一首《阿壩夜會》,其結構短小精煉,力度速度與《晨歌》有著鮮明對比。作品力度變化豐富,主要在強的范圍里演奏,除了結束時用了“pp”,其余都在“mp-mf-f-sfz(突強)”的力度里演奏。要想彈出引人入勝的節慶畫面感,需要準確演繹出藏族鍋莊舞應有的速度與力度,注意節奏中的重拍位置,突出舞曲的律動。全曲剛開始,由左手安靜的伴奏音程,開門見山地引出第三小節右手歡快的主旋律,瞬間把聽眾帶入到熱鬧的舞蹈場面中,情緒力度十足,逐漸將音樂推向漸強。樂句發展一氣呵成,在加強情緒時要干凈利落,要有明確的強弱對比。在標記了力度記號“sfz”的和弦上,要突出右手高聲部最高音和左手低聲部最低音,配合八度的彈奏,跟著左手的節奏,同時換踩踏板,可以達到“sfz”的力度效果。這些被標記了“sfz”的和弦,模仿出了舞者們跳鍋莊舞時踏步發出的聲音。例如:《阿壩夜會》第15-18小節(譜例1)

在樂曲結束處,要控制手的發力,讓聲音逐漸消失,以暗示聚會散場,一天結束,夜晚回歸安寧。在速度的處理上,除了第32小節有彈性節奏,速度要做減慢直到第34小節回原速之外,全曲應快速干脆,伴奏要在快中求穩。對于重拍的設計要符合舞蹈的律動。演奏者需要在彈奏中,不斷地思考和聯想舞者們在舞蹈中的每一種動作。比如:音樂中的伴奏部分可以想象成穿著馬靴的藏族舞者踏著較重的步子,旋律部分更像在模仿人們跳舞時揮舞著長長的衣袖的狀態等等。結合對不同舞姿的聯想,彈出與舞蹈動作對應的節拍律動,從而達到生動演繹舞蹈場景的目的。作曲家通過《晨歌》和《阿壩夜會》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主題,把四川人民一早一晚的幸福生活景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聽眾的面前,引起無限遐想。

(二)對情緒的理解

除了對力度速度的準確把握,演奏者還需要分析作品的和聲織體,曲式結構,以及從更多的音樂表情術語中,去理解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情緒。

1、特殊的伴奏型

《抒情小曲》是一首力度適中,跑動如行云流水般的曲子。樂曲中段部分,主旋律出現在了低音聲部。而對應的高聲部中,出現了連續的六連音分解和弦伴奏,以營造一種祥和、溫柔的意境。在彈奏伴奏聲部時,應盡量弱化其力度,避免該聲部過于突出,以免破壞了主旋律聲部的美感。盡管如此,伴奏部分的跑動句也還是應當清晰地彈奏出來,表達出輕、柔、細的感覺,就像走在小溪邊聽潺潺的流水聲一般。讓聽眾置身其中久久不愿離去。

2、人物對比關系

在《弦子舞》這首作品中,對比手法得到了充分地運用,作曲家專門為男女舞者編排了不一樣的舞蹈。在作品的前6小節主要由男生用舞蹈表現,力度mf,表現出了男性的粗獷、力量之美。女生的舞蹈部分主要集中在男生舞蹈之后的4小節,這一部分的音色應當是柔和的,輕盈的,這樣才能將藏族男女其樂融融地一起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展現出來。

3、隱藏的情緒——音樂術語

在《蓉城春郊》的開頭,作曲家就將柔板進行了標記,在樂曲的開頭與結尾也使用了一些表情術語,例如表情豐富、柔美等詞語,還對速度進行了標記。作曲家這么做的目的其實是提醒演奏者,要對表情術語有一個清晰的理解與把握,先掌握作曲家想要借作品表達的情感,進而更好地詮釋作品。

(三)對觸鍵方式的掌握

1、連音線的彈法。

在《晨歌》、《空谷回聲》、《抒情小曲》、《蓉城春郊》這四首樂曲中,我們會看到大量或長或短的連音線。在彈奏這些帶連線的樂句或樂匯時,需要注意三個問題:(1)連奏的觸鍵方式。具體地說,就是手指慢下鍵。如果想獲取飽滿又有歌唱性的音色,提升指尖慢下鍵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想讓每個音符都音色通透,時值飽滿,并具有連貫性,就要讓指頭離琴鍵近一些再開始發力,同時讓指尖抓緊,向后向下拉動琴鍵并保持足夠時值。這種近距離的慢下鍵發力方式,可以避免手指因為過分高抬后對琴鍵進行直接且過快的敲擊。(2)樂句內的起承轉合。當每個音都能彈出柔和飽滿的音色后,就需要做好樂句的線條走向了。每根連線可看作一個完整的句子,應由“句頭,句中,句尾”三部分構成。句頭第一個音往往語氣會稍重一點。而連線中間的音,需要考慮節拍、節奏、旋律線的高低走向、重拍,以及不同和聲織體做出強弱力度對比,這樣音樂的連貫性和樂感就可以處理得更好。重要的是,手腕或者手肘除了保持松弛,是不可以隨意晃動或做多余的起落的。(3)以連線為單位做音樂的呼吸。在每一句開始之前,都需要有一次呼吸,就如同說話之前會先吸氣一樣自然。而句子中間的所有音符,都應該看作是一個整體,要一氣呵成地從連線的第一個音彈到最后一個音,才可以重新換氣,繼續彈下一句。在鋼琴上的換氣,根據連線長短的不同,運動方式有所不同。最短的連線,可以輕微地抬手指、手腕做呼吸。長一點的連線,要用抬手肘來呼吸。

以《抒情小曲》第12小節為例,左右手需交替著用連奏完成一條由25個音構成的跑動句,為了保證句子的連貫性,右手落手臂彈奏出第一個音后,其余所有音都要保持手臂平穩,左手也不再做抬臂動落臂的動作,直到把連線彈完,再重新抬手,準備彈下一句。這樣在聽覺上,25個音就連成完整的一句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把六連音彈均勻,指尖也要配合著積極主動的觸鍵,把每個音彈清晰。(譜例2)

2、斷奏的彈法。

斷奏的觸鍵方式跟連奏相比,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斷奏也需要離鍵近一點再發力。不同的是,斷奏需要指頭快速下鍵后就馬上松開琴鍵,彈奏的動作近似撥弦,指頭要抓緊。因為斷奏所要表現得音色通常是短促而活躍的,這跟連奏柔美且如歌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在這套組曲里,需要彈較多斷奏的是兩首藏族舞曲。以《弦子舞》第1-2小節舉例,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不同的觸鍵方式。右手的跳音,要用斷奏“撥”琴鍵的彈法來彈奏,模擬藏族樂器“弦子”拉奏出的由短音符組成的節奏性舞蹈伴奏。而左手樂句則要彈得有連貫性,模仿出舞者們揮舞長袖時的優美身姿。

(譜例3)

3、裝飾音的彈法。

第一首作品《晨歌》中,多次使用了前倚音。在彈奏這一技巧時,應使用手腕帶動指尖的方式進行觸鍵,彈奏的手指應當是直立的,指尖也是抓牢的。需注意手臂應帶動手腕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避免過于僵硬,否則對聲音、速度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四)對踏板的使用

1、弱音踏板的使用

有時候,為了能演奏出極弱的音響效果,演奏者需要使用弱音踏板(即左踏板)。樂曲《空谷回聲》中,就有這樣的指示。樂曲一共有五句不同的旋律,每一句都有自己的重復句。作曲家為每一個新的旋律都設定了力度標記“mf”(中強),而在它們的重復句中,卻標記了“ppp”(極弱)和“una corda”使用弱音踏板)。再觀察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個新旋律,可以看到“tre corda”(不用弱音踏板)。演奏者在重復句中使用弱音踏板,可以進一步弱化手指的弱的力度,而放開弱音踏板,可以讓音量恢復自然。綜合以上演奏標記,可以看出作曲家希望通過夸張的強弱力度對比,來達到與標題相對應的“回聲”效果??梢妼θ跻籼ぐ宓氖褂?,將會幫助演奏更接近作曲家對作品的要求。

2、延音踏板的使用

在《巴蜀之畫》組曲中,幾乎每首樂曲都會使用延音踏板(右踏板)。這里以《抒情小曲》第9-10小節舉例。對于中國音樂作品中的歌唱性旋律而言,使用延音踏板可以更好地傳遞出音樂柔美抒情的意境。但需要注意的是延音踏板的合理性使用規則:通常延音踏板會根據和聲的變化,及時地換踩。只要曲調中出現了新和弦,就需要換踏板。一方面要將旋律中相同和弦的音通過延音踏板進行簡單的疊置,形成朦朧而立體的和聲效果。另一方面又要保證非同一和弦的音之間,不相互疊置產生干擾。所以除了仔細地分析樂譜上的和聲,還需要配合聽力,在每個新和弦出現后,及時換踩延音踏板,讓音樂最終能夠干凈、輕盈地表現出來。

(譜例4)

結 語

《巴蜀之畫》從早上的《晨歌》一直描寫到晚上的《阿壩夜會》,從最初的寧靜愜意,到逐漸熱烈,最終歸于平靜,看似像作曲家撰寫的一篇巴蜀地區游記,是一套非常有意思的中國民族鋼琴音畫作品。在作曲家的巧妙構思與編曲創作下,完美地呈現了巴蜀地區的優美風景和淳樸的民風。本文中對作曲家創作背景的探究和對作品的分析,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全面地了解《巴蜀之畫》創作于怎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對具有民族特點的鋼琴作品也將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通過對民間民族文化的聯想,演奏者也能夠在今后的演奏中,將作品更完美地演繹出來?!?/p>

猜你喜歡
小曲巴蜀踏板
永昌小曲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川渝兩地攜手共建“巴蜀電影聯盟” 聯合打造巴蜀特色電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我愛記歌詞
用愛溫暖那名需要陪讀的孩子
淺談延音踏板在鋼琴演奏中的用法
淺談汽車制動踏板的型面設計
宋代巴蜀書法綜述
論鋼琴踏板的正確使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