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變革的意義及策略

2022-11-16 15:38王禹顏
教育周報·教研版 2022年38期
關鍵詞:信息化信息技術農村

王禹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及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手段與課堂教學模式的融合已經成為了當前教育界的大趨勢。本文以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背景,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現狀以及相應的信息化教學策略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論述。

一、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變革的意義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學方式枯燥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針對語文重難點問題的講解則以板書和機械練習為主。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能夠把語文知識通過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和語文教學形式的豐富。信息化手段的運用為農村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和革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師能夠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展現更多的課堂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語文教學成果。

二、農村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現狀

目前來看,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信息化設備不足、師資力量不足、傳統教育的影響依舊存在等。

(一)師資力量不足

農村地區學校大多地處偏遠,青年教師更迭較快,留在農村學校的教師以中老年教師居多,這部分教師對于新事物,如信息化教學的接受速度較慢。此外由于農村學校普遍缺乏音體美及科學的專職教師,農村學校的青年教師往往還肩負著其他學科的責任,工作壓力大、交通不便導致了農村教師缺乏與其他學校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參加學科培訓的機會也較少。青年教師的流失及專業素養提升較慢,造成了城鄉教學水平的差距,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語文學科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客觀的教育條件導致教學模式的單一

農村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相對于城市學校來說,并不充足。存在科學實驗室器材老舊、計算機教室設備未及時更新,圖書閱覽室書籍種類不足等情況。再加上農村小學家長大多外出務工,部分學生父母離異,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童,缺乏家長的陪伴和監督,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基本不會自主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教學設備的不完善和學生特殊學情的限制,阻礙了高質量課堂的誕生,教師缺乏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由此造成了語文教師教學模式的單一性,語文教學課堂容易顯得單調乏味,往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待革新

盡管信息化教學已經提倡了多年,但是農村小學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仍然習慣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大部分教師能夠運用多媒體設備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但是應用的程度較為淺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度不夠,達不到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標準。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上,則表現為教師雖然在有意識地運用信息技術教育資源,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圖片、播放PPT等,但是未能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也未能體現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科素養,教學方法不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

由以上問題可知,農村小學要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有所發展,就教師的角度而言,應在充分分析所處農村小學具體學情的基礎上,共同探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基本方式,以此體現語文學科現代化課堂的學科特色,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提升課堂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可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提問以及課后反思。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而課堂教學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在情境創設中激發探究欲望

農村學生缺乏充分的課外語文學習環境,因此校內的課堂學習氛圍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的成功展開取決于良好課堂情境的營造,教師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便于充分引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保證課堂內容的完整性,也要依托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確保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與課文內容相一致的教學常見,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如在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班級學生基本上從未去過小興安嶺,也沒有在課外了解過小興安嶺的相關知識,無法切身領會到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從中學會到寫作方法更是難上加難。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的形式,將小興安嶺的景色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給予學生語言文字美與圖片風景美的相關體會。再把學生家鄉的風景以視頻的形式播放形成對比,幫助學生體會小興安嶺的風景美與家鄉的風貌景物中所蘊含的不同特點,刺激學生寫作表達的欲望,促進濃厚探究學習興趣的產生,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二)突破語文教材重難點

農村小學學生課外語文知識積累不足,語文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必須在分析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尊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制作微課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體現出課文內容的獨特性,通過微課視頻的亮點來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當中來。如在學習部編版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文《守株待兔》的時候,對于農村學生而言,結合插圖理解并表達課文內容是最大的難點。教師就可以搜集“守株待兔”的短劇表演視頻和音頻素材,制成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同時,了解文言文課文的朗讀節奏以及分角色表演方式,為學生在下一堂語文課的話劇表演奠定基礎。

教師能夠通過這種明確重點的微課教學方法,營造一個較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來有效地提升語文課的教學效率。

(三)在形象感知中體會情感

語文教學活動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體會到課文內容中所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信息技術手段在其中發揮的巨大的作用,它能夠讓傳統教學模式下僅憑一支粉筆無法展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直觀生動地呈現出來,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小蝦》一課中,農村學生對于小魚小蝦這些本就是司空見慣,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于蝦的情感,教師可利用課間播放大量有關小蝦的紀錄片、補充齊白石畫蝦的故事,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體會到蝦這種常見的小生靈的可愛之處,領會到作者觀察的細致。教師順勢再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本課的學習結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四、小結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對于農村小學來說,無異于是一次巨大的創新和發展。信息技術在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其促進了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這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很大的進步。

猜你喜歡
信息化信息技術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