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現實主義的新勞動教育課程

2022-11-18 19:53
全球教育展望 2022年5期
關鍵詞:現實主義勞動者現實

關于新勞動教育課程,已有許多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本文將從現實主義這一至今仍被忽視的視角入手,提請課程理論界及中小學重視開發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普通勞動者及其真實勞動狀況的現實主義新勞動教育課程,從而彌補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薄弱之處,優化新勞動教育課程發展。這一現實主義探討涉及系列理論及實踐難題,諸如何謂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新勞動教育課程,怎樣理解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現實,如何開發現實主義的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之后怎么實施,最后如何評價等等。本文不可能將系列難題涵蓋一盡,僅能圍繞開發思路,依據黨中央關于勞動教育的意見、新近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國家政策要求及相關事實展開探討,以求能為優化中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提供現實主義的開發思路。

一、 新勞動教育課程: 現實主義視角

根據國家政策,新勞動教育課程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類課程。其“新”在何處?新在“體現時代特征”,要“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1]。如“互聯網大廠”中的生產與服務便是新技術支撐形成的“勞動新形態”,可以更新傳統工農業生產及服務勞動課程。至于怎樣開發新勞動教育課程,理論界已提出許多開發模式及原則。[2]中小學領域也有數不勝數的開發嘗試。2021年10月,教育部在成都首次召開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會,會上評出48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3]均是當前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典范。效果方面,從自評報告看,也很顯著。如某地通過新勞動教育課程“大大增加了學生勞動實踐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勞動量”,“學生的勞動意識、體質、社會責任感增強了。勞動光榮、勞動是最美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等觀念深入人心。98%以上的學生體質得到增強,再也沒有升旗時暈倒的學生了”[4]。

類似一線盤點還有許多,也是只要一開發、一實施,便能產生良好教育效果,以致讓人覺得如何開發、怎樣實施均已不是問題,更需考慮的乃是如何進一步優化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本文所要探討的也正是怎樣優化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由此想起,成都會議上,教育部其實曾就哪些地方還需優化給過提示。如,三年下來,全國范圍內“點上有典型、面上還不到位”;再如“初中生連襪子都不會疊的情況不常見了”,“然而,對照中央要求,勞動教育的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包括仍有許多家長“認為勞動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一些學校紙上談兵,只在教室里講解勞動,不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勞動環境”[5]。這些提示均有利于反思當前新勞動教育課程存在哪些不足,優化需解決哪些突出問題,其中既有全國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家長及社會認識不到位等宏觀問題,又有中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內部的微觀問題。

本文無力總覽全局,只能聚焦課程開發思路,結合國家政策要求,分析新勞動教育課程需要優化的薄弱之處。從既有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來看,不難發現,當前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習慣采取的思路乃是理想主義,具體表現則是盡可能為學生設計理想的勞動,然后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理想的勞動中形成期望的技能、知識、價值觀、責任擔當等等。涉及新型生產及服務勞動時,也是把它設計出來,讓學生實踐??傊?,當前習慣的開發思路是設法讓學生從事理想的勞動,將許多美好勞動理想種入學生心中。從各地實踐情況看,理想主義的開發思路確實能讓學生勞動起來,甚至形成美好勞動理想??梢灶A料未來主流的開發思路仍將是為學生設計提供理想的勞動。但習慣理想主義之余,還可嘗試拓展視角,只要它有利于彌補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薄弱之處。本文即由此提出現實主義視角。

一般認為,現實主義源自文學,它不僅是一種和理想主義、浪漫主義不同的視角,還具有特定的“主義”即觀點,所以很復雜。但本文所謂現實主義相對簡單,作為視角,它就是指關注當下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現實;至于“主義”,則來自國家兩點政策要求,一是“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二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6]由此簡單明了的現實主義視角出發,很容易發現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存在兩點薄弱之處: 首先,多是讓學生在特定時空中從事設計的勞動,形成美好勞動理想,忽視引導學生認識現實中的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現實,進而難以獲得必不可少的經驗或知識基礎,和“勞動人民”形成深厚“感情”;其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同樣常被忽視,導致很難看到典范案例,自覺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概念與理論分析當下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接下來將探討如何彌補這兩點薄弱之處,優化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

二、 歷史上的課程典范: 以孔子的詩三百為例

中國歷史上有眾多勞動教育課程典范。僅就先秦而言,有《周禮》六官、三百六十職課程體系的各職勞動實務與基本禮儀訓練,莊子以“庖丁解?!钡纳鷦釉⒀詠斫沂镜欠逶鞓O的勞動技藝和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前者可謂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計典范,后者則是將勞動技能與人生哲學融為一體的教學典范,但它們均不是現實主義勞動教育課程,真正符合本文需要的乃是孔子的詩三百課程。相比《周禮》作者或莊子,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以教育為本業的教師,也是中國課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中國經史文學等傳統主流課程均由孔子開創,其精心研制的詩三百也堪稱現實主義勞動教育課程原初典范,內容恰恰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現實中的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現實,故可為彌補當前新勞動教育課程第一點薄弱之處提供有益參考。

詩三百的現實主義視角無需過多解釋,學界至今仍將其視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及文學教育的原初形態,但這里更關注的是孔子把詩三百列為培養仁者的第一門課程。除研制詩、書、禮、樂等文化課程外,孔子還有教師身教、學生日常實踐及反思等非課程化的教育內容。但在文化課這一塊,學生必須從詩三百開啟成為仁者的課程學習旅程,即孔子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后世也因此形成“修身當先學詩”的課程次序與教育傳統。至于為什么必須先學詩,則與詩三百的具體課程內容以及孔子的仁者培養目標有關。歸納起來便是孔子認為,人生在世,要想成為仁者,當先觀察人間萬象,知曉各色人等正在過什么樣的生活,有何遭遇與疾苦,如此才能興起成為仁者必有的同情心??鬃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個中意思正是以詩三百中的人間萬象來感染打動學生,使之興起仁者起碼的同情心,進而善待他人與自己。

從本文的現實主義勞動教育角度看,詩三百也可以讓學生理解世間各類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從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問題關鍵隨之變為詩三百中的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現實能否打動人心,使人產生同情??鬃釉鸭Ф嗍紫惹卦姼?,從中精選了305首,皆是韻律優美,內容感人。天子之事如此,普通勞動者更如此。如《邶風·式微》,無名農民表達勞作之苦:“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即黃昏,天要黑了,露水都起來了,還得勞作供養社會上層。著名的《魏風·伐檀》也是寫農民勞作之苦及不公命運?!囤L·北門》中則有盡職但無人理解的基層小吏自述其日復一日的勞動情況,譯為今文是說:“每天清晨從北門出去上班,一路上憂心忡忡,一年忙到頭還是這么窮。到了單位,上級把任務派下來,就自己一個人做。好不容易做完回到家里,又被家里人罵太傻?!睙o名小吏自言自語完,只能感嘆一聲:“天生便是苦命人,有什么好說的!”

還有《豳風·七月》,敘述平民少女做衣、采桑,外出采桑時內心還會悲傷,生怕被貴族公子搶了過去。甚至一般人不大注意的勞動者,孔子精選的詩三百中也有記敘。如《秦風·無衣》,寫無名戰士如何“勞動”: 大敵當前,為保衛周王朝,戰士個個奮勇爭先,有的還對戰友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鬃訉W生及后世讀書人因此得以知曉,周朝無名士兵反擊強敵入侵時,不僅精忠報國,還能和戰友生死與共、不離不棄。這些案例均證明孔子曾精心研制詩三百課程,其韻律及內容都十分感人。王夫之曾感慨:“《詩》之為教,托事物以興起人心,尤其感人者也?!盵7]朱熹也曾贊曰:“吟詠之間,抑揚反復,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必于此而得之”。[8]但這里更想強調的是,詩三百是難得的現實主義勞動教育課程典范,其內容可以讓學生直觀人間各類普通勞動者,理解各類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進而興起同情心,善待各類普通勞動者,和他們連為一體,即王夫之所謂“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9]。

雖然自漢代詩三百被制度化為“詩經”課程,孔子原初的教育考慮便異化了,轉變成“經學”傳注體的以構建傳授君臣父子夫婦等綱常倫理教條為主,但后世眾多學子仍能突破經學教條,直觀詩三百中的真實人間萬象,感受各類普通勞動者的苦難生活,乃至也來創作現實主義詩歌,教導精英階層為普通勞動者送去尊重與同情。杜甫、白居易、蘇軾等都是后世學子中的杰出代表。有的無名儒家士子身處繁華盛世,也能自覺惦念世間苦難的普通勞動者,留下一句“頓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這當中有唐宋佛教的慈悲教導,但底子卻是來自詩三百。詩三百課程之所以具有千年不絕的教育力量,又緣于孔子的精心開創??鬃釉缙谝矔虝?、司儀等勞動,訓練學生基本謀生技能,但后期轉向培養“立己達人”、改良政治的仁者君子時,便不再限于個人謀生技能,而更重視思考立己達人的仁者必備的知識、品德與感情。因此,他精選了305首如實反映世間各類普通勞動者生活及勞動狀況的詩歌,將之作為第一門必修文化課程,籍此讓學生知曉人間離亂與疾苦,將來“學而優則仕”了,能自覺實施仁政,謀求世間太平,安頓普通勞動者。

孔子的詩三百及其現實主義課程開發思路可以為彌補當前新勞動教育課程的第一點薄弱之處提供典范參考。如前所述,國家政策已明確提出勞動教育要能使學生“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據此必須思考當前習慣的理想主義課程開發思路,即依靠設計讓學生從事理想的勞動,能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進而言之,讓學生在特定時空從事一系列設計的勞動,能和現實中的“勞動人民”形成什么樣的感情關系。因缺乏事實依據,這里無法就這些問題給出判斷,但就既有諸多新勞動教育課程方案及教學活動而言,其中確實很難看到現實中的“勞動人民”。他們每天正在從事什么樣的勞動、有何收獲,更是很少涉及。之所以存在此類缺失,正是由于習慣從理想主義視角出發設計課程,重心是讓學生從事勞動,養成美好勞動理想,導致顧此失彼。但孔子的詩三百課程及其現實主義視角可以彌補此類缺失,中小學教師也可以像孔子那樣,精心挑選事實材料,引導學生深入普通勞動者的日常生活,理解其勞動現實。相比僅是讓學生從事勞動,這一現實主義開發思路可能更容易使學生“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三、 將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引入新勞動教育課程

詩三百式的文學化勞動教育課程可以讓學生直觀普通勞動者的日常生活及勞動現實,使學生興起理解與同情,從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但僅是培養感情顯然不夠,也不能一直只是培養感情,還需要在理解、同情基礎上對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展開研究。尤其到初二、初三及高中階段,感情培養達到一定程度后,更是適合發展勞動現實研究。然而就孔子來說,并沒有看到他曾研究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他只是把如實表達現狀的詩歌搜集起來給學生看。杜甫、白居易、蘇軾等傳人也更擅長以現實主義文學來反映疾苦,教人愛民體恤民情,未看到將研究百姓的勞動現實作為專門課程。甚至可以說,能教人愛民、體恤民情,但缺乏勞動現實研究,一直是孔子以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教育不變的長處與不足。

西方情況也類似,從古希臘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均沒有被列為求知主題,直到馬克思登臺才開始對普通勞動者展開研究。馬克思從英國產業工人那里不僅搜集到了大量可以激發感情的勞動事實,而且從中提煉出一系列對其他國家產業工人的苦難勞動現實也能準確解釋的概念及理論,從而形成世界范圍內廣為認可的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中國是在“五四運動”前后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雖然當時教育領域的主流理論乃是胡適一系的自由主義與實驗主義,但它只能照顧少數現代知識精英的教育、思想及政治自由訴求,最終使中國大多數人及整個社會獲得新生的卻是馬克思主義。也正是因為加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本有的文學現實主義不再僅是擅長呈現普通勞動者的苦難勞動現實,喚起理解與同情,而是理解與同情之余,還能以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及理論敲開苦難勞動現實的復雜結構,尋求造福普通勞動者的有效路徑。

本文即從這一點出發,提出開發現實主義的新勞動教育課程: 可以參照中國歷史上的現實主義文學課程典范,其生動感人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各類普通勞動者,“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但在此基礎上,還需引入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由此自然會注意到,國家政策也十分強調新時期要立足馬克思主義發展勞動教育,尤其黨中央設定“勞動教育總體目標”時,首先強調的便是“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10]從這一意義上講,引入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也是為了把國家政策要求落實在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環節,讓學生學會以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及理論研究勞動現實,形成學以致用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然而就當前中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實踐進展及“典型案例”而言,其中恰恰很難看到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及理論研究當下勞動現實,這正是本文所謂當前新勞動教育課程發展的第二點薄弱之處。

直接講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不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研究,或許也可以讓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但終究脫離了真實情境,而馬克思主義恰恰必須在真實情境中才能發揮其知識效力及教育價值。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真實情境正是當下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尤其國家強調的由“新興技術支撐”“社會服務新變化”引發的“勞動新形態”,更是需要加以重視的新勞動現實。像“互聯網大廠”崛起以來依靠資本與新技術陸續占領、重構諸多傳統產業領域形成的龐大新勞動體制,便是一種無法回避的新勞動現實,它早已將無數新一代普通勞動者卷入其勞動體系,父母輩賴以生存的一系列實體勞動形態紛紛萎縮甚至消失。中小學生長大之后也可能自覺或盲目地加入其中,所以更不能不去正視這一新勞動現實,或僅是讓學生在遠離現實的特殊時空從事設計的勞動,形成美好勞動理想。

將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引入新勞動教育課程,正是為了引導學生正視當下包括“互聯網大廠”崛起以來制造的新勞動體制在內的新勞動現實。這些年,社會及媒體上經??梢钥吹綄Τ绦騿T的996加班制、帶貨網紅主播化作“韭菜”收割者、商業平臺制造各類“飯圈”把許多青少年變成“腦殘粉”等現象的熱議。[11]此外還有更廣泛的有關“內卷”“躺平”的議論,其所針對的不僅是“互聯網大廠”和市場上其他“大廠”的工作量及勞動密集強度加劇,令勞動者日益不堪重負,更涉及新型工作或新型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喪失。勞動者告別了舊工廠體制,改為在“互聯網大廠”式的新勞動體制中從事新型勞動,結果卻是原本作為“人”的勞動者被徹底異化為資本尋求增長的廉價工具,[12]且到35歲便可能被裁員拋棄,全然體會不到父母輩工廠勞動的豐富意義。諸如此類的議論表明,“資本”“異化”等馬克思主義概念與理論放到今天依然有效,可以透視各類新勞動體制的核心結構,弄清到底是什么力量演變在背后把作為“人”的勞動者異化為資本增長工具。

面對新時期各類新型“大廠”構成的新勞動體制及其異化功能,如果不把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引入新勞動教育課程,即使把所有能想到的美好勞動理想全部植入學生心中,當學生畢業進入新勞動體制,其美好勞動理想也可能會在勞動現實的沖擊下發生變形,甚至被消解。進而言之,倘若小學和初中低段所接受的都是理想主義勞動教育,那在初二、初三以及高中的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中,應考慮引導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正如《學記》曾言,“大成”是能做到“強立而不反”。讓學生即使知道“骨感”勞動現實,仍相信年少時的美好勞動理想,便是“大成”級的勞動教育成就。當然,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在現實面前做到堅守理想仍然不夠,還要能改造勞動現實。學生中,有的可能成為“互聯網大廠”之后的未來新勞動體制的創建者,倘若深諳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則必然會留意新勞動體制可能給勞動者帶來何種異化,尊重勞動者作為“人”起碼的尊嚴與福利。這些盡管只是理論推演,但也可以表明引入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不僅意在防止美好勞動理想被勞動現實消解,更是為了讓學生夯實將來造福勞動者的知識基礎與社會責任感。

四、 結語: 新勞動教育課程的現實主義開發思路

如前所述,本文是從現實主義視角出發,探討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習慣采取何種開發思路,存在什么薄弱之處,如何對之進行優化。探討這些問題的目的,則是為優化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提供現實主義開發思路?,F在一系列問題探討均已結束,可以做些歸納。從本文的現實主義視角來看,既有常見的新勞動教育課程顯然多是采取理想主義的開發思路,圍繞日常生活、生產及服務勞動,設計一系列理想勞動,包括為學生創設最新的勞動情境,然后讓學生實踐。理論上,這一思路能使學生養成美好勞動理想。中小學也拿出了許多實踐報告,證明其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從本文的現實主義角度看,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至少存在兩點薄弱之處。

一是忽視引導學生認識現實中的普通勞動者及其勞動現實。既有理想主義新勞動教育課程側重點在于設法為學生提供勞動,讓學生從事勞動,養成美好勞動理想,而不是向學生揭示普通勞動者在日常生活以及生產、服務等行業領域實際正在進行什么樣的勞動。二是忽視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及理論來研究當下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尤其新時期普通勞動者在以“互聯網大廠”為代表的新勞動體制中從事新型勞動,會遭遇哪些問題和什么樣的異化,既有理想主義新勞動教育課程更是尚未予以重視。不僅如此,本文還結合國家政策要求,指出前一點缺失會使學生很難在深入了解普通勞動者真實勞動狀況的基礎上,“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后一點缺失則會使學生即使學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也可能僅是掌握了一種理論知識,無法進一步在研究當下新勞動體制的過程中發揮其理論效力。

正是為彌補上述兩點薄弱之處,優化既有新勞動教育課程,本文提出了現實主義的開發思路,并結合國家兩大政策要求做了些許展開嘗試。就“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而言,孔子的詩三百可謂現實主義開發思路的原初典范,它曾讓孔子的學生了解人間萬象,直觀先秦農民、基層小吏、平民女子、愛國戰士等各類無名的普通勞動者每天如何勞作,有何收獲及苦難,自我怎樣化解苦難,其韻律內容也十分優美感人。中小學教師大可以像孔子那樣,依靠詩三百式的現實主義文學,向學生呈現各類普通勞動者的真實勞動生活,讓學生走近各類普通勞動者,進而理解同情普通勞動者。此外便是讓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這是國家政策另一大重點要求,也意味著開發現實主義的新勞動教育課程不能止步于讓學生真正走近現實中的普通勞動者,還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引入新勞動教育課程。

將視野再度轉向中小學實踐領域,可以看到,當前推進新勞動教育課程最新的行動乃是頒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的“課程理念”部分繼續強調了勞動課程要能“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13],但本文關注的另一大國家政策要求——“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并未在“課程理念”部分得到體現。這一國家政策要求為何會缺失,是制定課標時遺忘了,還是因為課標針對的是小學到初中的義務教育,制定者覺得小學及初中生還難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放到高中更合適,所以沒有考慮“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小學及初中勞動課程只需廣義地提一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因為缺乏事實了解,本文無法就這些問題給出解答。但這些問題本身顯然值得反思,與之相對應,未來修訂課標時,至少要考慮初中階段的勞動課程除了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是否還應注意讓學生接受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再看“課程目標”部分,其中將“勞動觀念”作為第一點“核心素養”。設計“勞動觀念”具體內涵時,也很重視“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且將其深化為讓學生“尊重普通勞動者,了解不同職業勞動者的辛苦與快樂”[14]。至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同樣沒有提及。當然,無論養成何種“勞動觀念”,都要安排具體的勞動課程內容,所以更關鍵的問題仍是如何開發勞動課程。在這一問題上,可以看到課標有創新,具體而言就是圍繞三大類勞動“設置十個任務群”,如“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電器使用與維護”[15]。十個任務群可以構成完整的中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但不難發現其開發思路仍是本文所說的理想主義,即努力設計十大勞動任務,讓中小學生從事之,忽視現實主義視角。如此還是需要直面本文之前提出的兩點缺失問題,包括怎樣讓學生走進現實中的普通勞動者,了解其勞動甘苦,進而形成真正的理解與同情,以及怎樣讓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工具研究當代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以便未來可以優化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

至于具體怎樣從現實主義入手彌補缺失,完善課標的理念與十大類勞動任務,讓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現實及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融入其中,則超出了本文力所能及的范圍。就本文而言,最終能做的就是為落實國家兩點政策要求,嘗試提出兩種現實主義的新勞動教育課程開發思路,一種以感情培養為主,另一種以研究訓練為主。前者適合小學即初中低段,后者則可放在初二、初三及高中。將它們融入勞動、語文、政治、綜合實踐等課程,或作為校本課程,都可以。但這些終究只是思路,教師真正開發起來顯然并不容易。其中最難的或許還不是采取何種課程形式,而是課程內容如何填充,諸如怎樣選擇詩三百式的刻畫普通勞動者的紀實文本,既真實又動人;到哪尋找上佳的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典范。好在當代文學盡管變化劇烈,但仍能找到許多優秀作品。像近期熱播打動無數觀眾的電視劇《人世間》,便是十分合適的紀實文本,可以讓學生看到當代四十年諸多普通勞動者的重要勞動狀況及命運變遷,甚至直接從中獲得豐富的教育。至于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包括以“互聯網大廠”等新勞動體制為對象的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人文社會學界也已形成許多優秀成果。所以只要中小學教師像孔子那樣目標清晰,精心選擇,還是能開發出既有助于“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又能訓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勞動現實研究的現實主義新勞動教育課程。

猜你喜歡
現實主義勞動者現實
致敬勞動者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致敬最美勞動者
向勞動致敬
漫畫:現實背后(上)
漫畫:現實背后(下)
在云端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當黑客技術照進現實
新現實主義巨匠
新現實主義巨匠:喬治.西格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