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核心素養的小學教材設計與開發路徑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

2022-11-19 14:12郭東洋王保中
讀與寫 2022年29期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材

郭東洋 王保中

(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遼寧 錦州 121000)

教材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20年12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曾指出,“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是大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載體”。從2001年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小學教材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教材的“學科壁壘”依然顯著存在,教材的形式較為單一,學校和教師對教材的選擇缺少自主性等。其中,如何以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為指向,切實強化社會主義新時代教材的育人功能,是教材建設的重大課題之一,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路徑。

1.理解:目標確立與經驗選擇的耦合關系

教育目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于人才培養的總體規劃和要求,體現了“為了誰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近些年來,核心素養成為各個國家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在我國關于核心素養概念的界定已有不少,如崔允漷認為核心素養在課程中的定位為可把握的教育目標實體、課程目標的來源、學習質量評價的參照等;施久銘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是適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養[1]。核心素養作為我國教育目標在中小學階段的集中表達,理應根植于教材設計與開發過程之中,成為教材建設的根本理念和追求。

學習經驗即個體在學習活動中依靠感官和工具與外部環境條件的相互作用,是課程內容的主體。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載體,承擔著負載課程內容的重要任務。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蔽ㄓ袑€體所必需掌握的學習經驗和內容傳授給學習者,才能為教育目標的落實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由此可見,教材建設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

因此,教育目標的確立與學習經驗的選擇呈現出耦合關系。教材開發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邏輯起點,最終又影響著核心素養的實現。在這種關系下,教材開發應當面向和聚焦核心素養,并肩負起培養核心素養的使命與責任。

2.核心素養與教材設計的關系解析

在課程開發的角色定位中,核心素養作為可把握的教育目標實體,不僅僅是課程發展的最終指向,還是一種具有操作性的、多層級的教育目標體系[2]。而教材作為承載教育內容和學習經驗的載體,也需要基于核心素養而呈現出教材的設計體系,二者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2.1 文化基礎:注重體驗與探索。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處于人類文化環境中的每一位個體,在其成長歷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文化。文化基礎,強調能習得人文、社會、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理解、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廣泛文化基礎、有更高價值追求的人[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掌握固定的知識越來越不再成為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而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升能力更好地面對未來生活的各種挑戰。教材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不能僅僅將自己定位為知識的載體,更應該聚焦于體驗和探索。體驗并把握人類社會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及其深刻意涵,以豐富的人文底蘊去看待周圍的人、事、物,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培養積極探索的精神,以科學的態度面對現象和問題,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事物之間的層層關系,構建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教材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也應扮演好“監督員”的角色,為學生精選符合時代精神的、先進的文化知識。

2.2 自主發展:聚焦生存與發展。自主性即人按照自己主觀意愿進行實踐的特性,它是人作為實踐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強調的是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明確的自我感知力,能夠通過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規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經營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不僅能夠安排當下的生活,還能夠規劃自己的未來,為未來的生存而不斷發展自己。在有著豐富統編教材經驗的我國,教材的編定更多強調的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這往往會造成對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的忽略。學習不僅是一個認識世界的活動,更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活動。正是在學習活動的嘗試過程中,學生認識和發現了自我,并在此基礎上以自我傾向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更好地生存和立足于社會,塑造有品質的、美好的人生。教材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扮演好“中介者”的角色,精選豐富而有深度的學習經驗,為學生認識世界和發現自己、了解自身需要提供渠道和支持;既要反映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應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料,不僅要立足現在,更要面向未來,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自我,把握自己的人生。

2.3 社會參與:強調責任與行動。自主發展聚焦的是個人與自我的關系,而社會參與更加強調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并未能夠引領倫理道德、責任感、價值觀念等社會意識達到同樣的高度,對于教育而言,對社會意識的缺失則占有一定責任。在我國,過分關注分數的“唯分數論”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缺失的主要元兇,課堂教學活動變成了缺少生命色彩,注重知識灌輸的教化活動[4]。迫于學習成績的壓力,教材之于學生只是一個提升分數的工具。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教材的編寫應立足對當代生活的研究,充分展現當今社會對于學生要求掌握的知識,及時更新知識內容,成為學生了解社會實際的又一座橋梁。

3.面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材設計與開發

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與評價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與學習結果的重要中介。它既是教育目的的邏輯必然,也是課程與評價設計、實施的技術訴求。核心素養的指導為小學教材的設計與開發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和路徑。其中主要包括了目標取向、形式設計、實施過程和效果評價四個部分,以下將分別進行闡述。

3.1 教材設計的目標取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目的本質上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本質上屬于教育目的的范疇,圍繞著人的素質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材作為學習經驗的載體,其選擇的學習經驗是教育目的的具體表達,必然遵循著教育目的的根本方向。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即全面發展的人是物質與精神、勞動能力(智力和體力)與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教材所涵蓋的內容應彰顯這一育人本色,破除囿于知識傳授的圍欄,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科學的知識技能、高尚的精神品質、先進的思想觀念塑造人。全面發展并不僅僅在于學科教材的繁多,更重要的是教材呈現和表達的角度的多元化,以及各科教材之間的融合與滲透,這不僅有利于有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而且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持。

語文學科性質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材內容的包容性。教材的編寫在堅持社會主義大方向不動搖的基礎上,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理論,深刻把握立德樹人的精神內涵,關懷學生的生命立場[5]。語文教材內容的編排正是要堅持這樣的總基調,遵循體系化、寬領域、高質量的課程內容編排原則,精選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史學、自然科學作品,廣泛涵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等領域的選文,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語文教材內容的包容性。同時,教材的選文應注意種類比重合理、呈現方式多樣。

3.2 教材的形式設計:數字化教材與紙質教材有機融合?,F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必將帶來對教材形式的沖擊。紙質教材由于存在開發和更新周期較長、對林木資源的消耗過大、存儲知識的固定性,呈現信息的單向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經難以適應當今時代知識和信息的飛速發展和流動,也難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最新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等)[6]。因此,僅僅依靠紙質教材已難以保證核心素養目標的全面實現。為突破傳統紙質教材的桎梏,促進教育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數字化教材應運而生。數字化教材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現代化教育理念,以其豐富而大容量的信息資源、多媒體內容及組織方式、多元化教學互動、快捷的內容更新速度以及低廉的成本等方面的優勢,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紙質教材的劣勢。這些優勢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生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信息素養,有效保障所學知識的先進性,拓寬學生的視野,而這些正是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內容。

數字化教材以其獨有的形式,在教學效果上對常規紙質教材有著巧妙的互補性。這一互補性對于語文學科教學效果的提升尤為明顯。語文作為典型的人文學科,需要學生依靠自身的思維和注意力理解和把握文本內容和主題,深入分析作者的觀點和對問題的解讀,并形成自我對問題內容的思考,從而表達自己的思考與見解;需要學生調動自身的各項感官,細心感悟和深刻理解文本內容中描述的情境,以自身為視角解讀文本,關注自身感受。數字化教材能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軟件給予學生更直觀的情境體驗,使學生產生更真切的“對話感”、“互動感”成為可能,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文字帶來的美感,同時也給予學生表達自己思想和見解的平臺,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3.3 教材的實施過程:師生對教材的理解與創造。教材編定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師生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和學生的教材觀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多年來,“忠實取向”課程實施觀嚴重束縛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性,秉持這一觀念的教師往往把教材視為教學活動的全部內容,不愿或不敢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選擇;學生亦把教材當作不可置疑的權威、學習成績的尺度。要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飛躍,首先應改變的是師生的教材觀,合理看待教材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核心素養中的實踐創新要求教學是師生之間通過思考和對話對教材進行意義建構的活動,這一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從建構主義的知識觀來看,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它是基于解釋者本人的,因此知識是被創造出來的。為保證師生之間的這一“創造性”活動,教材只是為這一活動提供參考、資料等。故教材的編寫要注意彈性建設,不但要科學、正確,而且應提綱挈領,即為師生教學留有充分的發揮余地,提供變化幅度或潛能。

開放性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教材的編寫上理應尊重課堂教學的再創造。而這些亦體現了核心素養有關有效收集和利用資源的能力的要求。為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適配性,語文教材在角色定位上應起到滲透作用,即非強制的、無意識的。通過呈現多樣化的經典作品,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教材內容,喚醒沉睡的心靈,滲透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態度。

3.4 教材的使用效果評價: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多元參與。在信息化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知識更新的速度飛速提升對教材的多方面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教材使用效果的及時反饋就成為了推動教材不斷滿足社會和個人需求的重要動力。教材使用效果的評價是基于各個主體的需要對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這些主體可以包括教材編寫者、教材審定者、教師、學生等。其中,教師和學生作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和效果受益者,理應在教材的評價過程中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各個學科教材的開發與設計是基于學科課程標準,但對教材的學習效果的評價絕不能僅僅聚焦于學科課程標準。

教材使用效果評價至少包括兩個環節。首先,建立健全的教材評價體系是教材評價工作的首要環節。在這一體系下,語文學科教材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立場,堅持核心素養的重要基點,面向教學活動的意義建構。具體可包括這些方面:第一,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和人文性,呈現知識盡可能豐富多樣,蘊含科學原理,體現人文情懷;第二,注重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盡可能貼近現實,反映當代社會的需要,兼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第三,激發學習的互動性,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其次,提供多樣化的反饋渠道是教材評價工作另一重要方面。反饋渠道可以包括線上方式(如教材出版社官方網站的讀者反饋專欄、多種第三方媒體平臺等)和線下方式(如教材出版社深入小學課堂),尊重和傾聽每一次的反饋結果,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材結構和內容。

猜你喜歡
核心素養教材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教材精讀
抓住本質重理解基于素養活應用
多思少箅彰顯素養
一節踐行核心素養的數學拓展課
追本溯源提升素養
以問題為核心上好初中幾何復習課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