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有效策略

2022-11-19 14:12林欣穎
讀與寫 2022年29期
關鍵詞:寓言文本語文

林欣穎

(福建省廈門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廈門 361000)

不同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其他體裁,寓言故事不僅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貴寶藏,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自2019年開始重新定義的小學語文課本就對寓言故事的選文和內容占比進行了大幅的調整。因此,有必要對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分析,以便使小學語文寓言教學工作得到更好的開展。

1.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意義

1.1 提升文學素養。寓言故事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敘事性文本,涵蓋著很多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低齡的小學生而言有著深厚的文學價值,能夠滿足他們文學作品審美方面的需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文學素養。

1.2 樹立品德觀念。中央發布的新型課程標準文件中強調中小學教育要以“德育為先”,而在不同主題的簡單寓言故事中涵蓋著廣闊的人生哲理,雖然不能代替德育課但仍能為小學生樹立健康、正直的品德觀念,因此教師要注意在寓言教學的過程中挖掘文本深層的哲學[1]。

1.3 培養思維能力。寓言故事有著其他文體所不具備的雙重基本元素,即用活靈活現的故事文本展現出筆者的人生態度,也正是這種雙重結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兒童的思維能力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培養學生透過故事表象看到深層本質的能力,引導他們建立基礎的批判性思維。

2.現階段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困境

2.1 教學內容過于死板。新型課程標準要求不同學齡階段的教學內容要有所不同,要確保學習內容的設定可以和兒童腦力的發育規律相契合,真正做到循序漸進。但在現階段的語文寓言教學實踐中有很多老師將教學內容簡單地理解為“中心思想+生字詞”,如此的方式根本無法實現由高到低、螺旋上升的轉變。除此之外,很多小學的語文老師對于書本過于的“迷信”,無論是在教學目標和環節的制定上還是在教學順序、課文講解的編排上都過于依賴教學參考書目中的內容,造成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學模式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如出一轍,缺少創新內容,如此一來就導致學校老師淪為教材教參的“有聲工具”,無法實現教師自身“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能。

2.2 教學重心偏移。由于寓言類文本的語句用詞都生動形象、簡潔傳神,在寓言教學的實踐中,很多老師都會選擇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寓意講解上,同時很多老師也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加強課堂的活躍性,強化學生對于生活啟示思考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方式本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卻往往由于時間過長而導致最終寓意的講解被一筆帶過,簡單用“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呢”來草草結尾,沒有實現寓言故事真正的文學價值和語言技能學習的目標。與此同時,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有的教師對于寓言教學的方式過于古板,將寓言教學的模式簡化為“道理講解+好詞好句”,從而省略了寓言教學中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錯失了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寶貴機會。因此,上述兩種情況都屬于對教學重心的掌握不準,都是不可取的[2]。

2.3 課內課外連接不通。在現階段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實踐當中很多老師都沒能很好的對寓言故事文化背景作出清晰的介紹,也就很難推薦類似的寓言故事作為課后讀物,導致寓言教學只停留在表面,而沒有實現拓寬視野、增進知識儲備的作用,尤其對于一些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教學老師往往愿意選擇“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字詞的釋義簡單介紹、安排背誦任務后就草草結束,并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有一部分老師雖然會在寓言教學結束后給學生推薦類似、有價值的閱讀書目,但卻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合適的課外閱讀方法指導,完全放任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自由發展,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得到合理的引領,閱讀的習慣和方式也存在很多問題,最終導致課外閱讀的成效不佳。

2.4 多元發展不均衡。在寓言教學的寓意解讀階段,很多老師都會選擇依據文章的原意來做出解讀,確保傳授的觀念正確,但這種表面意義上的講解往往會有過于絕對化的弊病,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就我國傳統諸子百家勸諫的小故事而言,其在當時具備著很深的政治因素,而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其寓意也應該進行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人員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中的道理進行解釋。另一方面,當前對于寓意解讀的多元化沒有明確的界定,一旦教學人員對寓意解讀的尺寸掌握不好,就會造成學生的概念出現偏差,對于其中道理的理解過于隨便,這也是老師引導職能缺失的一種體現,應該在寓言教學中得到應有的重視,提高警惕性。

3.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優化渠道

3.1 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老師必須要做到對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學生自身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全面考慮、統籌兼顧,保證教學目標設定的科學合理。首先在課程標準的解讀上,新型課程標準針對小學不同階段的“認、說、讀、寫”重點都分別設置了詳細的要求,因此,教學老師應該對其中多次強調的要求重點關注,而且很多相近學段對同一個能力的要求也存在細節上的不同,要注意分辨。其次,教育心理學中的認知發展理論說明,小學生會經歷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最終實現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因此教師在寓言教學中必須根據不同的學齡階段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除此之外,同一個學齡階段的不同兒童在知識的儲備理解上也會有差異,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對于教材的選用上老師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篩選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而不是全盤接受,要分清課堂內容的“輕重緩急”。

例如,對于小學二年級《狐假虎威》的教學內容計劃就要考慮到學生正處于低學段對于字詞以及道理的認知水平偏低,因此要以講解文本內容、簡單明確寓意以及學習生字詞為主,同時,新課標也明確規定了該時期要初步提升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可以在課堂上要求他們踴躍的分享對于這篇寓言的感想,或者用自己的話把喜歡的情節講一遍,因此,對于二年級《狐假虎威》教學的內容制定就應該包括:學習“假、威”等12個生字,準確掌握“轉、悶”等多音字的讀音,沒有錯誤的書寫“食、物”等8個簡單漢字;選擇合適的情感朗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話將文本故事復述出來;簡單理解“狐假虎威”一詞的含義,并可以舉出自己身邊的例子[3]。

3.2 文學寓意兼顧。寓言作為一種較為特殊文體具有故事性和教學性兩種屬性,教學老師要保證在教學的過程中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從故事性上來說,老師要做到用較為生動有趣且簡單凝練的語言來剖析出寓言背后的人生哲理,讓文本“活”起來;而教學性則要求老師要對文本的層級結構進行講解,帶學生們分析出其中的用詞特點,因此,在寓言教學的課堂中不能偏重任何一方,不能一味的追求故事性而將課堂變為話劇課,也不能偏重教學性導致課堂枯燥無味,沒有吸引力。首先,老師應該用好朗讀這個利器,在為學生朗讀時可以使用較為傳神和生動的表達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寓言中夸張、擬人的修辭手法;對于一些用詞比較傳神或者帶有一定諷刺意義的語句可以進行多次重復性的朗讀,使學生們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寓意;在此基礎上,老師也可以根據寓言的內容來選擇不同的學生互動方式,對于出現多個人物情節的文本就可以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來增強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例如,在《狐貍和烏鴉》的教學過程中,狐貍對烏鴉說了三遍諂媚的話語來騙取烏鴉嘴里的肉,此時老師就可以將狐貍的這三句話中的狡猾和恭維表現出來,且程度依次加深,通過這種朗讀方式來使描繪出的狐貍形象更加生動立體。

另一方面,對于語言中詞匯、修辭方法的教學也不能忽略,小學課本中的寓言故事往往會經過科學合理的改編,非常適合小學生來積累寫作的素材、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在寓言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反復朗讀含有修辭手法的語句,幫助他們體會比喻、擬人的應用方法;也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對寓言故事進行續寫,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并將其中學到的修辭手法和好詞好句運用到實踐當中。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時老師可以鼓勵孩子將兩個罐子的后代再次相遇時的情景描述出來,對他們的對話內容進行合理推理,引導學生們思考兩個罐子是仍然會互相嘲笑還是會親和友善的交談,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來實現寓言教學中故事性和教學性的深度融合。

3.3 課堂內外有效銜接?,F階段,即使改版后的小學語文教材擴大了寓言故事的占比,但與其他文種相比閱讀量仍然有所欠缺,尤其在五六年級的課本中寓言故事僅有一到兩篇,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課堂上的寓言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搭配課外閱讀來保證他們對寓言故事有更深的思考,提升寓言教學的成效。一方面,老師在寓言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停留在文本故事的表面,應該對寓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進行深度挖掘和講解,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老師在對學生推薦書目時必須要結合不同年級的學生狀態,并且保證課外讀物的主題和情節與書本上的寓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聯系,形成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拓展閱讀間的良性鏈接;在此基礎上,還要對閱讀的方法進行指導,對于正處于習慣養成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那么最后閱讀的收獲不會太大,因此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注重閱讀方法的講解,對不同種類寓言的閱讀技巧做好歸納總結,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夯實基礎。例如,在五年級學生學習《刻舟求劍》后可以對其中的背景和古文注釋等進行講解,并推薦學生在課下閱讀《引嬰投江》等寓言,二者都出自《呂氏春秋》涵蓋著古代勸誡君王的價值,因此老師可以借此對學生的辯證思維進行引導并鼓勵他們找出古人和現代人思維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增加文學常識的積累,同時,可以指導他們在閱讀時畫出腦中引人發笑情景,通過這種邊讀邊畫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其中的道理。

3.4 做好個性化文本解讀。新型課程標準在文本解讀方面規定要全面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老師不能用模式化的解讀方式來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但同時也要起到約束和糾正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在寓言教學中要在劃定好的解讀范圍內做好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將寓言的主要中心作為“邊界”梳理其中的邏輯關系,確保學生對寓言進行個性化的理解時不會出現偏離形成歪曲的價值觀。例如,在對《扁鵲治病》進行學習時就要避免學生將扁鵲認定為一個不敢醫治病人怕被君王懲罰的懦夫,要對當時的文化背景作出解釋,讓學生了解到扁鵲所要面臨的處境,通過這種對學生的適當引導,使得他們可以從蔡桓公的人物中學習到不能諱疾忌醫,出現問題要及早解決,通過扁鵲這個人物的多次勸諫行為理解到醫生的醫者仁心和負責,以及懂得變通[4]。

除此之外,寓言故事多是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因此對于寓意的理解也要做到結合實際生活,老師要在寓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道理和生活中的情景建立合理聯系,保證書面上的道理可以透過紙面來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鹿腿和鹿角》中描述了小鹿只喜歡自己漂亮的鹿角嫌棄“丑陋”的四肢,卻在最后被獅子追捕時憑借矯健的四肢才得以逃脫的故事,在對這篇寓言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將文中“不能將外表作為衡量事物的唯一標準”這個道理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幫助他們在對自身或者某一位同學評價時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點,在明白尺短寸長的同時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5]。

3.5 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率。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也在日益提升,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有著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合的先天條件,因此,老師應該在寓言教學中提高現代化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對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的創新。一方面,教師要學會運用信息化技術將寓言文本中的情節轉變呈現出來,讓寓言故事從教材上的白紙黑字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寓言情節的理解,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好數字化資源與寓言教學融合的關鍵點,不能簡單認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就只能用在前期放圖片吸引學生興趣上,要避免因為使用了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技術就減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時間,應該將教學資源應用到寓言教學的重難點上,幫助學生對寓言情節進行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揠苗助長》的教學實踐中描寫種田人用錯誤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自己累得筋疲力盡這一段,對于低年級生活實踐經驗很少的兒童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老師就可以利用數字化媒體教學資源將種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累的腰也酸了,腳也麻了”這一動作和神態用動畫的方式展現出來,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多方面刺激來創建一個數字化的寓言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筋疲力盡”這個成語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寓言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積累寫作的好詞好句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過上文的分析可得,在小學寓言教學中老師可以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找準“認、說、讀、寫”的比重;在教學重心的選擇上實現故事性和教學性的統籌兼顧;在課后閱讀任務的布置上選取出與文本有聯系的寓言故事并傳授相應的閱讀方法。因此,老師應該對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的有效策略進行優化。

猜你喜歡
寓言文本語文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寓言
成長的寓言
時裝寓言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走進文本 走近大師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寓言的馬甲
我的語文書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