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安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淺析

2022-11-20 14:05王青荷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22年18期
關鍵詞:秦安縣護岸水系

王青荷

(甘肅省秦安縣水務局,甘肅 秦安 741600)

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中心位置位于北緯34°51′、東經105°40′,縣域東西長約65 km,南北寬約50 km,總面積1601 km2,轄17個鎮,428個村委會,8個社區居委會,14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52萬人,農村人口53.46萬人??h域水系以縱貫南北的葫蘆河水系為主,匯集了清水河(在蓮花鎮與水洛河匯合后于靜寧縣境內流入葫蘆河)、南小河、顯清河、西小河4大支流。秦安屬隴中南部溫帶半濕潤氣候,是大陸性和副熱帶氣團交替地帶,具有冬干夏濕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于瓜果生長,是我國北方主要果椒生產基地之一,先后獲得“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中國蘋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和“全國現代蘋果產業20強縣”等稱號,劉坪萬畝桃園被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每年4月桃花競相開放,粉紅如霞,蔚為壯觀,美不勝收。

1 秦安縣河湖水系分布現狀

秦安縣地貌特征呈典型的黃土梁、溝壑和河谷地形,相互穿插分布,王鋪梁、中山梁、千戶嶺、云山等各大山梁均被厚層黃土覆蓋,地勢起伏不平,多趨向縣城所在地的興國盆地,地形特點是黃土分布廣泛,山多川少,溝壑密布,河谷多呈葫蘆狀,溝谷泥流和黃土滑坡現象較頻繁。全縣94%以上的面積屬葫蘆河流域,只有南部千戶、云山的一小部分直屬渭河和西北部王鋪的小部分屬散渡河流域,在縣境內匯入葫蘆河干流的較大一級支流有4條,東岸有清水河、南小河,西岸有顯清河、西小河。葫蘆河自北向南橫貫秦安縣全境,流域面積1.07萬km2,干流總長301 km,河道平均比降5.2‰。清水河由東而西經東北三大鎮與水洛河匯合在秦安縣外緣(靜寧縣境內)流入葫蘆河,顯清河自秦安縣西北部蜿蜒而下與郭嘉河匯合在葉堡盆地進入葫蘆河。西小河由西向東于興國盆地西緣流入葫蘆河。南小河自東向西于興國盆地匯入葫蘆河。全縣共有大小各種侵蝕河(溝)道7138條,其中大于10 km的22條,5~10 km的28條,3~5 km的34條。

2 農村水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秦安縣在各級財政支持下實施了農村供水水質提升、中小河流治理、清潔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葫蘆河秦安城區段河道生態治理、葫蘆河秦安段水質保障及生態修復、鶴山生態流域生態治理、引洮二期配套秦安縣城鄉供水工程等項目,對部分農村水系實施了整治,提高了農村河道防洪能力,改善了水生態環境。近期結合水美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啟動實施了秦安縣美麗鄉村建設西川鎮張家溝山洪溝道綜合整治、葫蘆河西川段水生態修復及綜合治理、秦安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一批重點生態水利項目,縣域內自然環境、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得到明顯改善。但由于農村水系點多面廣、縣級財政困難,缺乏投入,尚未開展系統整治,農村水系仍然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一是防洪排澇減災體系尚未健全,部分河道(河段)存在防洪不達標的短板,甚至存在部分侵占河道水域及行洪斷面,存在防洪隱患。二是秦安縣境內河流溝道大多呈葉脈狀對稱分布,兩岸溝壑密布,溝梁相間,溝壑下切很深,土壤綿酥,結持力小,遇暴雨易水蝕,導致部分河(溝)道淤積嚴重、河流水體連通性較差。三是多數村莊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采用明渠或自然溝渠就近排入水體,化學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不高,導致水污染防控風險較高、水生態環境脆弱。四是受自然及人文條件的影響,秦安縣局部水土流失嚴重,形勢依然堪憂,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256.9 km2,占總面積的78.5%,梁峁溝壑區瀉溜、崩塌、陷穴、滑坡等時有發生。五是大地灣文化、女媧文化、三國文化、李氏祖脈文化等流域水文化亟待保護和傳承,而現有農村河道建設缺乏地方文化特色,與當地景觀人文銜接不緊密,大多數河段雜樹叢生,無濱岸基礎設施,無濱水游憩功能,親水性差,河道濱岸景觀整體效果較差。六是河道管護設施薄弱,河流監測站點布設未達到全覆蓋監測要求,缺少自動在線監測站點,管理難度大。以上問題不僅影響著脫貧攻艱成果的鞏固,更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3 秦安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根據水利部、財政部《關于開展全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水規計〔2019〕277號)文件精神,深入秦安縣農村水系沿河各鄉(鎮)、重點項目現場實地勘察和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提出秦安縣項目實施應重點放在補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水系連通性,增強水體流動性,有效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上,最大限度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農村產業發展,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為此,秦安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首先針對葫蘆河干流安川村—宋峽村段、支流顯清河趙河村—葫蘆河匯入口段、支流西小河王峽村—葫蘆河匯入口段采取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護、防污控污、景觀人文等措施治理,恢復干支流的水體連通及生態環境,使沿線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率先建成生活環境優美、生態系統健康、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宜居鄉村。

3.1 葫蘆河流域

綜合整治葫蘆河14.8 km,清淤疏浚21.2萬m3,岸坡整治14 km。其中,安伏鎮段右岸新建生態護岸1422 m,改建生態護岸1630 m,左岸改建生態護岸1190 m;在葉堡鎮段右岸新建生態護岸1780 m,新建生態護腳967 m,改建生態護岸470 m,左岸改建生態護岸1380 m;縣城北側段右岸新建生態護腳2985 m,左岸新建生態護腳2178 m。護岸結構型式:安伏鎮段采用“生態格網護岸”,為保證結構穩定,常水位以上1 m設置戧臺,戧臺上鋪設生態混凝土步道;戧臺以下為格賓網護坡,戧臺以上生態草皮護坡。葉堡鎮段采用“生態混凝土復合護岸”與“植草磚生態護岸”相結合型式,整體采用復合型斷面,下部設置混凝土擋土墻,上部采用六邊形空心磚護坡。葫蘆河和顯清河匯流口以下段,沿線村莊人口較少,堤距不滿足穩定河寬要求,采用“生態格網護岸”型護腳,防治岸坎沖刷導致的崩塌。濕地區域小于1.5 m的岸坎設置“生態格網護岸”駁岸,坡度設置為1∶5。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種植主景觀植物1967株,灌木植物20322 m2,新建濕地公園綠化3處,綠化面積225614 m2,新建生態駁岸6299 m,生態步道11326 m,生態隔離帶8495 m,綠化灌溉與排水道6370 m;防污控污垃圾箱93個;景觀人文小品395處,其中安伏鎮區段206處,葉堡鎮區段142處,候辛村段47處。垃圾箱、指示牌、座椅、景觀標識等所有設施小品整體采用仿木造型,表現文化的統一性。

3.2 顯清河流域

綜合整治顯清河6.5 km,清淤疏浚3.25萬m3,岸坡整治10.98 km。其中,左岸新建生態護腳4272 m,右岸新建生態護腳6249 m。護岸結構型式:整段采用“生態格網護岸”型護腳,防治岸坎沖刷導致的崩塌。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新建排水溝1.27 km,急流槽1.27 km,消力池7座,谷坊14座。

3.3 西小河流域

綜合整治西小河9 km,清淤疏浚4.5萬m3,岸坡整治6.28 km。其中,李堡橋以上段左岸新建生態護岸933 m,左岸新建生態護岸2478 m,李堡橋至匯入口區間段左岸新建生態護岸831 m,左岸新建生態護岸2042 m。護岸結構型式:整段采用“生態格網護岸”與“植草磚生態護岸”相結合型式,整體采用復合型斷面,下部設置格賓網箱擋土墻,上部采用六邊形空心磚護坡。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新建排水溝1.11 km,急流槽1.11 km,消力池6座,谷坊13座;在堤頂及坡面建設沿河林帶,林帶采用高低錯落的種植方式,配合當地的鄉土植物,采用“喬灌木與花卉(草)立體栽植模式”“草坪與花卉實行塊狀混交模式”,共種植主景觀植物1571株,灌木植物12573 m2。

4 項目實施成效及實踐經驗

通過近年來持續流域生態恢復綜合治理及美麗鄉村建設,秦安縣緊緊圍繞“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目標,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把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持續高位推進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堅持規劃先行、領導帶頭、部門包干、鄉鎮聯動、全民參與,在持續高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中蹚出了一條秦安特色之路。在水生態文明建設及水美鄉村建設方面主要取得和積累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成效及實踐經驗:一是提升了葫蘆河流域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通過水系連通、溝道清淤、生態岸坡修復、水生態恢復等工程措施,改善農村河湖水系生態環境、構筑安全合理的水生態景觀格局,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全縣生態系統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碳吸收等服務功能,為秦安縣水生態文明縣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提升了水文化涵養。水文化是人們以水為載體創造的文化,是與水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生產能力的綜合,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安縣以項目鑄就水文化品牌,將其貫穿于城市規劃,溶入于河道景觀建設,植入于群眾日常觀念里,同時在進行水文化的建設中注重保護水環境、治理水污染、加強防洪建設,運用科學發展觀,實現人水和諧發展。三是打造了親民平臺。秦安縣城區段進行葫蘆河生態公園建設及水質保障和生態修復建設,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場所,對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推進美麗秦安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秦安縣多措并舉,以造林綠化為抓手,堅持“讓山綠起來、美起來”的原則,著力推進鶴山流域生態治理工作,退耕還林333.33余hm2,為周邊群眾增加了收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四是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帶動全縣農村經濟增長。秦安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項目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共同實施,興國鎮、西川鎮、葉堡鎮、郭嘉鎮、安伏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率先建設生活環境優美、生態系統健康、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宜居鄉村。

5 秦安縣全面建設水美鄉村的幾點建議

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讓鄉村振興各項措施落地生根,必須確立水利及水利工作的重要基礎地位,充分發揮其在防范抵御洪澇災害、改善農業灌溉條件、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村飲水安全、美化農村人居環境、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導引和支撐作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水美鄉村。一是在持續加大水土保持上著力。要持續加強荒坡地改造力度,加快推進農村荒坡地小流域治理,增加良田面積,同時推進荒坡地整修,變“三跑田”為“三保田”。二是在生態造林綠化山川上著力。發揮水利設施在生態造林中的基礎作用,持續實施好生態造林工程,堅持“山水田林湖草”齊抓的路子,在溝道設谷坊、建塘,以涵養水源,增強基本灌溉能力。在陡坡地生態造林種草,增強植被,修復水生態,預防水土流失。加強道路邊溝邊渠治理,栽植行道樹草,保障道路基礎設施。三是在美化綠化生產生活環境上著力。充分發揮水利在人居和村莊環境中的作用,以水系整治為契機,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自然溝道,連通水系,在村莊增加小池塘、小噴泉,引入小溪流,形成小瀑布,同時通過農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樹推進村莊綠化,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靚麗生態景觀,建設如畫村莊,實現“景美、戶富、人和”的美麗畫卷,實現農村生態宜居宜養。四是在助力農村經濟發展上著力。推進林果等支柱產業發展,更新品種、做優品牌、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助推產業興旺,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五是在提升水文化涵養上著力。要認真做好水文章,把水的有效利用融入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環境治理和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體驗之中,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歡
秦安縣護岸水系
省直及中央在甘單位在秦安縣召開幫扶銜接會
鄱陽湖水系之潦河
省直及中央在甘單位幫扶秦安縣工作推進會召開
甘肅省秦安縣橋楠初級中學學生書畫作品選登
環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臨沂市開發區水系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術
聯鎖式生態護坡磚在河道護岸工程中的應用
走進天水市秦安縣王窯初級中學——大山上最美是堅守
中小型河道新型護岸結構治理規劃探討
牤牛河護岸治理工程攔河泄洪閘穩定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