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治理的困境與紓解

2022-11-21 19:17
西部財會 2022年9期
關鍵詞:鄉賢村民農村

林 亮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1)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與過去黨和國家對農村工作強調的內容不同,此次振興戰略是致力于我國農村的全面振興,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將文化建設與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擺在同等的高度,這是對鄉村建設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鄉村文化在鄉村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維系著鄉村社會的安定,發揮著凝聚力的作用。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對鄉村振興戰略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要堅定自己的文化立場,走文化自信的道路,這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國家要強大必須發揚其本土文化,所以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樣重要。當然,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當前的鄉村文化治理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探究問題背后的根源,突破阻礙鄉村文化發展的困境,以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一、鄉村文化治理的理論內涵

當前,學術界對鄉村文化治理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從各自的維度去闡述這一概念,但多數界定鄉村文化治理的概念都離不開主體和對象兩個因素。通常來說,鄉村文化治理是立足于廣大鄉村,以鄉村文化事務為治理的對象,充分協調各方力量,力求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村民的文化精神、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提供鄉村文化服務以及致力于鄉村文化振興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鄉村治理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和內在動力。鄉村文化治理對鄉村社會的重要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促使村民價值觀念的形成和轉變,更快地適應新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新鄉村發展理念,對鄉村社會的發展起到穩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保護和振興本土的鄉村文化,有利于提高鄉村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豐富村民精神面貌,鞏固村民主體地位,這對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二、鄉村文化治理的困境

(一)行政困境

1.鄉村文化治理偏形式主義。某些地方基層政府針對鄉村文化治理的重點,不在于村民的文化生活和鄉村的文化繁榮,而是為了完成上級政府分配的指標,沒有真正地落實文化建設工作。這可能是因為文化治理工作在短期內很難產生行政效益,資金消耗也大,實際開展起來較困難。另外,基層政府是政策落實者和執行者,平時的工作任務已經很多,本身壓力較大,很難再去認真投入到文化建設當中,只能完成數字化的指標應付上級的考核檢查,不考慮實質性的效果,從而產生了傾向“硬指標”而忽視“軟指標”的現象。

2.鄉村文化治理能力不高。文化治理能力優劣決定著鄉村文化建設的成敗,當前導致基層政府文化治理能力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管理程序復雜。自政府職能轉變以來,基層政府對鄉村文化建設相關組織實施統一化管理,但鄉村的文化建設工作還要接受上級文化部門指導,這種雙重領導模式使得文化組織在開展工作時效率低下,缺乏主動性,嚴重影響文化建設的進程。二是機構設立缺陷。一些鄉村文化機構設立不合理,機構重疊,職能部門職責混亂,工作不明確,造成多頭管理,經常發生相互推諉扯皮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工作的效率。

(二)主體缺失困境

1.近年來,農村人進城打工的數量逐年增加。數據顯示,2021年農民工總人數達到29 251萬人,與上年同比增長69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 172萬人,比上年增加213萬人,增長1.3%;農民工平均年齡盡管持續提高,但總體穩定在39歲~42歲之間,中年農民工依然是農民工主體,農村人口的流出已成為當前社會的常態。從年齡結構上看,主要是農村的青壯年,而且男性居多,因為女性大多數可能要務農持家或照料老人孩子。但不乏有夫妻雙方進城工作的,這類群體占比近兩年有所上升。由于他們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打工,只有春節回鄉團聚,所以在過完春節之后鄉村人口會驟減,僅剩下老弱婦孺,鄉村整體呈現“空心化”狀態。

2.在大量勞動力離鄉之后,熟人社會開始解體崩塌,有學者把這種鄉村社區稱為“無主體熟人社會”。因為青壯年是鄉村里最有活力的成員,是農村公共事務的主要參加者以及利益沖突的當事人,他們的離開導致整個農村社區缺乏主體活力,原來的熟人社會也漸漸演變成無主體的熟人社會,這使得農村的文化建設難以得到持續發展。

3.鄉村文化精英流失。鄉村文化精英對當地的風俗和人文有著深厚的認識和了解,在鄉村具有一定群體地位和聲望。他們作為傳統鄉土社會的精神支柱,對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鄉村精英理應擔當起建設鄉村文化的重任,但隨著他們對生活質量的訴求越來越高,鄉村社會無法再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他們便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走出鄉村,這加重了鄉村文化后備力量的流失,也深化了鄉村文化治理能力的貧瘠化,鄉村文化治理成為了政府的“獨角戲”。

(三)教育困境

1.文化水平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有些村民依然保留著傳統農業文化思想,他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保有傳統思想的封閉性、保守性等特征。這些思想傳統、固化的村民,并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本村的文化建設工作。此外,鄉村中大多家庭是老人和兒童一起生活,留守兒童的思想觀念很容易被老年人所束縛,使他們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的獲取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也會影響到他們對鄉村文化的理解。長期處于思想壓制的留守兒童偶然接觸了城鎮文化之后,因缺乏一定的鄉村文化底蘊,很容易會被外來文化所帶偏,產生錯誤的文化認知和價值判斷。鄉村文化在強勢的城鎮文化面前顯現得較為被動,當城鎮文化扎根于他們心中,那么留守兒童將來可能也就不會留戀于養育他們的鄉土,反哺故鄉,這種結果大大削弱了鄉村文化的發展潛力,給鄉村文化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2.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當前,鄉村學校和鄉村文化組織既缺乏物質與經費的投入,又缺乏合適的鄉村文化教師和基層工作人員的引導,鄉村文化教育的落實和普及難以開展。此外,一些鄉村教師的重心并非完全在教學當中,可能把更多的精力專注于備考其他崗位,鄉村教師只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暫時落腳點。也有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功利化影響,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培養一批批鄉村學子。但功利化的教學割裂了與鄉土文化的聯系,將鄉土的文化價值隱匿在鄉村之中,消解了鄉村學子對鄉村的文化自信,僅留下對城市的向往之心,最后導致鄉村學校的鄉村本質逐漸被削弱和淡化。

三、鄉村文化治理的紓解路徑

(一)提升政府文化治理理念,加強政府治理手段

1.基層政府的治理理念需不斷提升。首先,通過教育學習和政策指導,基層政府需認識到文化治理對鄉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推力作用,認識到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性要素。其次,將傳統的由行政主導的單一式文化管理思想轉為多元聯動機制的思想,促進政府從“管理型”向“治理型”轉變,分解下放文化管理職權,予以市場和個體更多自主創新空間,倡導多元主體共治,鼓勵鄉鎮村民積極參加文化建設工作。這種思想的轉變不僅影響政府對文化治理的重新認識,而且激發了市場有關鄉村文化治理方案的創新,對于培養村民的文化參與意識也起到促進作用。

2.基層政府的治理手段需不斷加強。首先,適當給予地方文化建設機構一定的自主權力,提高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地方創造性地開展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從而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其次,優化和精簡管理程序。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手續工作,減少無用繁瑣的工作負擔,增加工作的效率,集中力量投入到鄉村文化建設當中。最后,精簡組織機構,明確職務職能,減少多頭管理和推諉扯皮的情況發生,實現基層政府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二)促進人才回鄉,培育鄉賢文化

1.促進人才回鄉。人才是鄉村振興體系中的主體要素,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基石,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就是人才。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鄉村支教和“大學生村官”等,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更為關鍵的在于如何吸引更多的離村人員返鄉,真正為家鄉的文化建設貢獻力量。首先,發展鄉村經濟,解決農民就業生活問題,縮短城鄉經濟差距,提升鄉村的吸引力,才能從根源上減少鄉村人員的流失。其次,豐富鄉村的產業類別,擴大鄉村的產業空間,讓鄉村人才認識到回家鄉創業不比在外面差。最后,增加鄉村基礎建設的投入,改善鄉村的生活條件,優化鄉村的公共服務,滿足村民的生活訴求,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這樣才能夠保留住鄉村的優秀人才,還能夠吸引外來人才,協同共建鄉村事業。

2.培育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是一項長期又復雜的工程,為充分發揮鄉賢作用、助推鄉村振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廣泛開展培養鄉賢、學習鄉賢的活動,營造有利于鄉賢文化建設的良好環境。通過開展道德模范系列評選活動,讓一些好人好事的先進事例在鄉村中傳播,用先進典型影響社區的每個家庭,有效引領文明社會風尚,充分發揮鄉賢文化的作用。其次,加強教育培養。通過思想教育和實踐活動等形式,對鄉賢的候選人加以培養,增強其工作能力、責任意識和文化涵養,為鄉村文化建設儲備人才資本。最后,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鄉村文化建設有貢獻的鄉賢給予一定的獎勵,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更好地為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服務,發揮鄉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先鋒作用。

(三)重視農村文化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意識

為改善農村文化教育現狀,重塑村民的文化價值觀念,首先,向農村地區注入更多的資金和資源,集中興辦鄉村學校,優化改善農村的教育條件,引進更多優秀教師,提高農村的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其次,針對不同年齡段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村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文化涵養,為鄉村文化建設事業儲備主體力量。再次,推進鄉村文化自治組織的發展,發揮各方主體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文化自主管理和創新。最后,廣泛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如放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電影、組織評選好人好事等教育活動。重塑村民的文化價值觀念需多開展文化教育活動,讓村民在教育活動中感知鄉土文化的魅力,認同和尊重本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和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鄉村文化承載著千百年來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國文化的起源;鄉村文化維護著農村社會的安寧,是鄉土社會的穩定器;鄉村文化背負著農村振興的使命,是文化建設的精神源泉。毋庸置疑,鄉村文化對一個社會,對一個國家具有重要的影響。走文化自信的道路,加強鄉村文化治理,發揮本土文化的優勢,以期從鄉村文化的振興,進而實現我國農村全面的鄉村振興。

猜你喜歡
鄉賢村民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西瓜種植讓村民過上“甜蜜”日子
科學種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蜀”潤鄉賢,“陶”享美好
走進蘇村,共賞蘇村民歌
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支部+”鄉賢護航鄉村治理
鄉賢文化叢書(套裝,共10冊)
“人大代表+鄉賢”助力鄉村振興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