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高校學報編輯的自身發展談編輯職能的調整與轉型

2022-11-22 08:32金延秋
學報編輯論叢 2022年1期
關鍵詞:辦刊學報期刊

金延秋,湯 梅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早在2011年,高校學報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1],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的高校學報在激烈的競爭中探索出一條自強之路,各地高校學報“百花爭艷”,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中,多個高校學報期刊被入選[2],取得成績的背后是編輯們的默默付出與不懈努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迎難而上,在新的時代背景中上下求索。對高校學報的轉型研究和探討不勝枚舉,有的高校學報通過轉型為專業期刊獲得突破,有的通過深挖某些領域建設特色欄目,還有的通過助力高?!半p一流”學科發展取得雙贏,在此背景下,對于學報編輯,尤其是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工作方式、不同辦刊理念的學報編輯如何適應甚至主導學報的轉型,卻鮮有論述。本文從編輯的自身發展角度討論高校學報編輯的職能調整內容,以及如何應對和適應轉型后的工作改變,以期為其他編輯同行提供參考。

1 高校學報編輯職能調整的內容

1.1 工作人員的調整

根據《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3],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編輯部均并入新聞出版傳媒企業或組建專業性期刊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很多高校學報編輯離開校內工作環境,搬入新的辦公環境。在轉移過程中,編輯人員會發生變動,有些編輯會離開編輯部,也會有新的編輯加入,以《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例,改制后,學報并入清華大學出版社,人員方面,原有的13名工作人員只保留了6位編輯繼續在學報工作,同時出版社也安排了1名員工輔助學報工作。與此同時,以前相對穩定的工作模式被打亂,例如每期的責編人員、編務工作的處理、工作流程的交接、排版和校對分工等等,需要根據團隊成員變化建立新的協同工作模式,以保障期刊的如期出版。此外,編輯部的直屬領導也會發生改變,每個領導的辦刊思路并不相同,期刊的辦刊模式很有可能會進行調整。

1.2 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的調整

原有的辦刊模式以編輯辦刊為主,定位是服務本校師生科研工作,很多本校學生的第一篇文章往往是投給學報,編輯會邀請學生來編輯部,給學生“講稿子”,講解論文寫作的科學思路和寫作規范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論文寫作水平,對于一篇論文,編輯往往會修改很多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發表的論文表述清晰簡潔、邏輯縝密、圖表規范精準。編輯的技能培養大多局限在編輯加工、組版出版等,編輯部固定在“來稿—編稿—發稿”的工作模式,編輯大部分時間在“等稿子”。很多高校學報是綜合期刊,欄目包括多個學科領域,編輯沒有按照學科分類進行分工,分配給編輯的稿件方向也是隨機的。

而調整之后,學報轉變為開放辦刊,收稿范圍不再局限于校內師生,將與更多的優秀專業期刊和國際期刊競爭優秀稿源,學報編輯部不再是“世外桃源”,編輯更多地需要從出版型編輯轉變為學術型編輯和新媒體編輯。同時,數字出版技術改變了傳統編輯中稿件登記、審理、修改及排版校對、版面設計等各個環節,打破各環節間的壁壘,實現編輯流程的貫穿[4]。編輯工作的重心會從編校工作轉移。編輯加工外包是一種趨勢,工作內容不再是“等稿子”,而是要走出去“找稿子”,更多地去拜訪專家學者、參加學術會議、組織專題??s稿、參與同行交流、學習新媒體技術、學習多種宣傳手段,這對于原來的出版型編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很多工作都要從零開始,例如開通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構思和排版相應的內容,如何吸引更多關注,等等,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1.3 考評和管理制度的調整

在調整前,高校編輯主要完成固定的編輯和審稿任務即可,例如每年責編幾期,每年出版的頁碼,每年的初審篇數,等等。相對來說,每年的工作內容變化不大,考核壓力相對較小,有的編輯對于編校工作的研究比較深入,有很多編輯成長為優秀的學者型編輯。同時,在高校內工作,每年的寒暑假會有一定時間的假期,管理相對寬松,也沒有激勵制度。而調整后,編輯的考評和管理是按照企業管理制度進行的,例如工作會要求嚴格打卡上班,工作量需要每年進行一定程度的增長;同時任務書中也有各種指標需要達到,考核內容不僅僅是審稿和出版工作,還有很多其他的新任務,例如策劃、拜訪、盈利、參會、宣傳任務,等等。此外,期刊的影響因子、發文量、是否被各種核心數據庫收錄,是評價期刊甚至是期刊編輯的重要指標。企業要考慮盈利問題,由于之前很多編輯部都無法自負盈虧,需要高校撥款才能正常運轉,因此轉型后的營收問題也非常重要,相應的生存壓力也會轉移到編輯身上。轉型后會有相應的獎懲機制,例如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編輯會受到一定獎勵。

1.4 社會環境改變

與圖書編輯或者獨立期刊編輯部的編輯不同,調整前,高校編輯處在相對封閉的辦刊環境中,對于行業動態、研究熱點、期刊運營、市場發行、讀者互動、媒體宣傳等關注和了解較少,與其他編輯部之間的交流也不多。新中國成立初期,學術期刊種類比較少,很多高校紛紛創立高校學報以填補國內學術期刊的空白,然而社會環境日新月異,各種專業學術期刊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新的出版技術、傳播手段和辦刊理念不斷發生變化,各種評價指標紛至沓來,各種數據庫收錄應運而生,“雙一流”高校旗下學報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早早被各種數據庫收錄,而普通高校的學報卻面臨尷尬的境地,既不被本校師生認可,又難以被較大影響力的數據庫收錄,期刊運營舉步維艱。其中學報編輯也要被迫面臨市場的殘酷競爭,與專業期刊競爭優質稿源,需要學習并適應新的行業競爭規則。

1.5 分工調整

調整前,學報編輯集初審、編輯、校對、出版、郵發等工作于一身,有的甚至兼任部分財務職能,甚至一整期刊從開始到出版都由同一個編輯負責,工作相當煩瑣,工作內容相對固定,不能發揮每個編輯的特長和優勢。但是調整后,期刊集群化運營更注重細化分工,編輯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策劃編輯、出版編輯、數字編輯、新媒體編輯、運營編輯等等。編輯角色細化分工后,各種編輯群將會利用自身的優勢,更加專業地把控編輯流程中的各個環節[5],發揮出“1+1>2”的作用。雖然編輯細化分工有利于期刊的長期發展,但是對于編輯個人來說,需要適應并做出一定的改變。

2 學報編輯如何實現更好的發展

2.1 轉變思維方式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轉型是時代發展的號召,是由舊的辦刊模式向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新的辦刊模式的轉變,對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赡艽蠖鄬W報編輯面對轉型是被迫的,但是與此同時,這又何嘗不是一次機遇呢?從思想上改變是轉型的關鍵,有的老編輯可能到退休都是相對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內容,而轉型解開了編輯成長的束縛,讓編輯有機會去接觸和學習更加多元化的知識和技能,充分發揮編輯的創造力,讓編輯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去理解轉型背后的邏輯,轉型是大勢所趨,是科學發展的自然規律,編輯能做的是順勢而為,勇敢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在激烈的競爭中磨煉自己,以個人的成長促進學報的成長,而不是堅守固有思維,堅持以不變應萬變,對外界的變化不重視、不思考,將學報置于可能被淘汰的尷尬境地。

2.2 培養學習能力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編輯職業體現得更為突出,根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 90學時。編輯所在單位或者一些行業協會等,每年都會組織各種繼續教育課程,但是對于實際工作情況來說,這些課程遠遠不夠。處在轉型時期的學報編輯,會面對很多以前沒有遇到的問題,雖然思想上進行了轉變,但是實際工作依舊會有很多困難。以選題策劃為例,如何確定選題方向、如何聯系專家、如何寫征稿函和微信推送、如何發征稿郵件、如何打約稿電話,專題或者??霭婧笕绾涡麄?,怎樣寫新聞稿、如何安排精準推送,等等,開始的時候會一頭霧水,無從下手。這就需要盡快學習一些工作方法和技能,做工作的“有心人”,首先,可以向其他有經驗的編輯請教,這是快速便捷的方式;其次,閱讀編輯工作相關的文獻,很多優秀的編輯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發表出來,可以學習這些精華,從理論上開闊眼界,找到適合自己的轉型路徑,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發現哪一點、哪一方面有所欠缺,發現別人的做法哪里可以借鑒,盡快通過學習轉化為自己的技能;最后,注意階段總結,在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問題和成績,問題不斷被解決,經驗不斷被推廣,匯總和積累促使個人能力螺旋式上升。

2.3 走出編輯部

打開國門,國家迎來了改革開放;打開編輯部的門,期刊才能與國際接軌。在轉型時期,編輯必須走出編輯部,與作者和讀者交流,發掘市場需求;拜訪專家,組織優秀稿件,邀請學科編委,展示和宣傳期刊成果;參加行業會議,捕捉行業研究熱點動態;走進其他編輯部,取“他山之石”破解自身難題;參與項目課題申報,以研究推動創新;參加國際出版交流,了解國際期刊集團化運營模式;嘗試新媒體平臺,幫助論文快速傳播[6]。通過各個方面的交流,編輯才能博采眾長,發掘自身期刊的資源和優勢,認清當前的發展趨勢,組建和維護作者群體,在封面和版式設計、欄目設置、選題策劃、宣傳渠道等方面樹立自身品牌,擴大行業影響力[7]?!白叱鋈ァ笔蔷庉嬣D型的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需要打破固有認知,重新認識自己的工作,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與行業發展全面接軌,在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后,探索自身的全面成長,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2.4 找準工作定位

找準工作定位要求編輯要將自身的特長與學報的實際轉型需要相結合,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將學報發展與個人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1]。在轉型時期,學報編輯年齡層次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工作方式不同、辦刊理念不同,在保證期刊正常出版的前提下,可以以興趣為導向,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例如比較擅長與人溝通,可以在選題策劃方面努力,在某些學科領域深耕,通過與專家交流,邀請知名專家為期刊撰稿,邀請知名學者加入編委會,組織和參與專業領域的學術會議,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組建和維護期刊的作者群體;如果比較熱衷編輯出版,可以提升自己的編校技能,參加編輯技能大賽,在優化出版流程和編輯規范等方面努力,在集群化辦刊模式下,打造出版流程的數字化,也可以參與外編培養工作,成熟的外編可以極大地為編輯減負;如果對新媒體技術比較感興趣,可以運營期刊公眾號,同時在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互聯網平臺創建期刊的賬號,將期刊內容以大眾更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在增加粉絲關注的同時,傳遞期刊的科學精神。

3 結束語

在現有的學術期刊評價模式下,我國的科技期刊在國際上并不具備話語權,高校學報曾在20世紀獨領風騷,如今卻似明日黃花。時代背景在變化,一代又一代的辦刊人嘔心瀝血,很多偉大的學術成就也曾發表在高校學報。如今,高校學報的復興重擔落在了現在的學報編輯身上,轉型也許是高校學報涅槃重生的機遇,而如何把握這個機遇,是學報編輯必須思考和努力實踐的方向。與此同時,學報編輯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尤為關鍵,只有編輯打開辦刊思路,培養個人能力,找準工作定位,把握時代機遇,才能引領期刊更好地轉型發展。

猜你喜歡
辦刊學報期刊
期刊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防爆電機》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全省首屆少兒期刊辦刊經驗交流會在長沙召開
期刊審稿進度表
“辦刊育人”理念的探索與實踐
期待您的加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