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試錯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關于媒體實驗室的考察對話

2022-11-22 13:13夏德元王天一
傳媒評論 2022年3期
關鍵詞:實驗室建設

文_夏德元 王天一 劉 博

夏德元:“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實驗室建設專家交流會”日前在清華大學未來媒體實驗室舉行,來自全國九所新聞與傳媒高校的專家學者就媒體實驗室建設的有關話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在兩位看來,在這個時候進行這樣的討論有何深意?

王天一:近年來,從大數據、云計算,再到智能新聞機器人、VR報道,新聞報道的載體已從紙質形態演變為最新的可移動、穿戴式裝置。新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新機遇前所未有,而媒體創新作為未來傳媒領域的發展主題,內容生產模式與信息傳播方式在不斷發生改變。進入網絡時代,迎面而來的“數字化”浪潮中,傳媒發展的重要節點與關鍵拐點已經出現,它不僅重塑了媒體的形態,也拓展了媒介的概念。為適應這樣的形勢,新聞的理念必須作出改變,新聞的手段必須作出改進,于是“媒體實驗室”也就應運而生了。我認為,在這個時候就相關話題進行討論,總結經驗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應對不確定的未來,顯然是很有必要的。

劉 博:確實如此。從我所了解的情況看,國內媒體行業對于媒體實驗室的探索走在了前列,新華社、央視、人民網等先后成立媒體實驗室,探索傳統新聞轉型與新媒體生產傳播創新路徑。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財新網建立的可視化數據新聞實驗室,聚焦財經類數據可視化,引領了數據新聞這一創新的新聞敘事方式,但存在受眾面窄、產品同質化等問題。而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近幾年相繼建立了名稱不一的媒體實驗室,在新聞教學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夏德元:據我所知,媒體實驗室起源于國外,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歷史嗎?

王天一:“媒體實驗室”的概念,最初是由尼葛洛龐帝等人提出的。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任校長威斯納與尼葛洛龐蒂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著名研發機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該所實驗室本著“傳播與資訊、通訊、科技終將匯聚合一”的愿景,研究了有形的原子與無形的位元為人類感官、知覺、互動科技整合所帶來的創新領域。作為世界上第一所媒體實驗室,它也被譽為“走在社會發明最前端的黑科技實驗室”。時至今日,當我們再度回望,會發現當年的愿景與預言已然一一實現。

劉 博: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盡管以媒體為名,但其實大大超出了我們對于傳統媒體的理解范疇,它以“創造一個美好未來”為使命,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機構,主要從事跨學科、多領域、顛覆性的技術創新與研究。無獨有偶,在新聞傳播業界也相繼組建了類似的實驗室或團隊。譬如早在2006年,《紐約時報》就成立了媒體實驗室,主要致力于新聞創新,不斷嘗試和研發新技術與新應用。201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就瞄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新聞實踐之間的結合,設立了新聞實驗室(News Lab),旨在將新技術引入新聞報道的實踐當中,創新新聞敘事方式。2015年6月,搜索巨頭谷歌公司也建立新聞實驗室(Google News Lab),其目的是在技術與媒介的結合中創新,協助用戶更好地使用網絡資源,生產優質新聞內容。

夏德元:在國內,新聞實驗室建設的情況如何?

王天一:我國第一家媒體實驗室北京電視臺新媒體實驗室是于2010年建立的。而后幾年中,國內的媒體實驗室也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從創辦主體層面看,目前既有的媒體實驗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高?;蚩蒲性核鶆撧k的媒體實驗室,如清華大學的未來媒體實驗室。它集新聞大數據平臺、指揮調度、融合采編、新媒體發布、全媒體演播、音視頻制播為一體,打造綜合新聞傳播實驗環境,為培養適應新媒體時代需要的人才提供了開放空間與前沿設備;二是媒體機構單獨創辦或與高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合作共建的媒體實驗室,如依托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建設的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它以人工智能研究為核心,圍繞主流價值觀精準傳播理論科學與計算、內容智能審核和風控評級等,主要開展與傳播內容認知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又如芒果TV與上??萍即髮W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圍繞智能影像視覺、光場技術、ARVR、5G全息等領域,共同研發AI技術面向大眾娛樂的應用。再如深圳報業與騰訊共建的媒體科技聯合實驗室,在內容、渠道、平臺、管理、技術等方面實現強強聯合;三是互聯網企業創建的媒體工作室,如今日頭條媒體實驗室,致力于“用數據服務內容業者”。它主要是基于今日頭條用戶的海量行為和文章數據,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捕捉、預測熱點,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可靠的內容數據和用戶畫像數據,服務其內容創作。

夏德元:從國內外新聞實驗室建設實踐來看,媒體實驗室在推進新聞改革、提高新聞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呢?

劉 博:從已有的各種實驗室建設實踐來看,我認為媒體實驗室所發揮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為科學研究活動提供了基礎設施。對于新聞傳播學科來講,長期以來堅持“內容為王”的傳播路線,將新聞傳播實踐的重心放在內容來源、質量與效果等層面,形成了重內容輕技術的慣性。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轉變:一方面,像數據新聞、機器人新聞這些全新的新聞傳播實踐表明,技術愈發與內容走向融合;另一方面,2010年微博元年,2013年大數據元年,2020年全面直播元年,2021年又迎來了元宇宙元年,元年概念頻現與出現周期的縮短,技術迭代速度加快,對整個學科發展愈發重要。新聞傳播實驗室的建設有助于緊跟學科前沿,承擔一定的智庫功能,因為前沿也就意味著新技術與新理論更新周期與出現頻率會加快,通過對實驗室硬件與軟件的投入,有助于我們了解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

第二個層面是對教育教學產生積極影響,早期國內新聞傳播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西學東漸”的過程實現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教育教學上很大程度上對標海外高校,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自身的特色,媒體行業建設的媒體實驗室具有很強的應用型導向,專業性與技術性的壁壘并不能很好融通進課堂教學實踐。而通過建設新聞傳播實驗室,我們可以在本土化的語境中開展教學實踐,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試錯”功能,更好地把握新聞傳播學的本質與學科建設的邊界,實現教學的輔助、驅動、服務等諸多功能,例如當下元宇宙成為熱詞,關于什么是虛擬現實,我們完全可以將課堂搬到虛擬仿真實驗室中。

第三個層面是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服務,這種服務不是單純地在知識的傳遞與傳承上增加厚度,而是在學界業界、國際國內之間找準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痛點,堅守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培養目標,同時要針對社會化與大眾化的傳播主體開設相關的媒介素養課程,具體來說,就是可以與業界共建實驗室引入創新經驗,通過實驗室來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提供多樣化實踐促進學生的復合技能培養,通過孵化各類項目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通過對學生的培養在社會中形成示范引領作用,與社會化的傳播主體實現良性互動,最終提升整個社會人群的媒介素養能力。

王天一:縱觀海外媒體實驗室,歷經多年的發展,其運作模式、功能定位、研發領域、服務重心,與國內媒體實驗室相比更加成熟與清晰?!都~約時報》、時代華納等媒體機構的實驗室聚焦不同的研發領域。其中,紐約時報story X實驗室嘗試在新聞敘事和分發環節啟用新技術和新應用,它所實行的“積木式”編輯模式,打造的“非媒體的新聞生產參與”就值得關注與借鑒。數字化時代,受眾的閱讀頻率與節奏日趨復雜化,關注與閱讀新聞的習慣從曾經的以“日”為單位逐漸轉變為“線性跟進”的模式。也就是說,當一個事件發生后,受眾不僅需要及時的信息報道,還需要了解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展開的后續跟進的實時更新情況。受眾新需求出現使得story X實驗室開創了“積木式”編輯模式。這是一種既可以自主工作也可以人工編輯的系統模式。它打破了傳統新聞報道中以單篇文章為主題的模式,將所有已經發布過的文章整理在數據庫,并對其進行編碼,對可能重復出現的內容進行注釋。如此一來,檢索與提取相關信息的工作,變得更加快捷、高效。這種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新聞生產環節新模式,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生產效率與傳播效果。隨著海外BBC新聞實驗室、迪士尼studio LAB、時代華納媒體實驗室等的成立,媒介集團與互聯網公司的自建媒體實驗室逐漸取代了高校媒體實驗室,成為新的發起者與主導者。

綜合來看,國內不同類型的媒體實驗室,在建立初衷、合作模式、運營方式與業務重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它們對新興技術所保有的關注、敏銳與熱忱是相同的,像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南方+新媒體實驗室,始終聚焦技術前沿與內容建設,引領了國內新聞產品的創新表達。研究型實驗室著眼未來,賦能跨學科建設,在科研條件、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為民族復興與國家強盛作出更大貢獻;隸屬于媒體機構的實驗室更多關注技術對內容生產所帶來的重要影響,創新已有生產模式,發揮媒體的內容優勢,彌補技術缺陷;而互聯網等公司建立的實驗室則充分發揮其數據優勢,反哺媒體機構和內容創作者。

夏德元:在新聞業界與學界,媒體實驗室建設為什么會成為一種潮流?

劉 博:在我看來,無論何種實驗室,本質上都以服務傳媒行業發展為主題,媒體實驗室建設有現實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其一是技術發展帶來了新聞傳播的生態變革,我們需要注重技術與新聞傳播的融合趨勢,從國內外高校、媒體機構建立媒體實驗室的情況來看,盡管名稱與功能有所差異,但這些實驗室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技術因素驅動,這里的技術因素可分為技術創新與技術應用,前者是通過技術創新為新聞傳播實踐帶來新的可能(新形態、新方式、新內容),例如目前我注意到出現了衛星新聞、遙感新聞學等新的新聞名詞,背后反映的就是技術創新為新聞傳播帶來的新可能;后者是通過使用已有的新技術來提升新聞質量、創新敘事方式等,如數據新聞、VR新聞等。

其二是新聞傳播的實踐主體逐漸由專業化向社會化方向發展,人民日報社與百度共建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人工智能在輔助媒體新聞生產、提升新聞生產效率方面有著廣闊應用場景。以前我們經常講到技術實現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技術民主,新聞生產的權力不再被專業化的新聞機構壟斷,但社會化的新聞生產必須要以一定的媒介素養為依托,一個不會使用智能設備的人其實很難參與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中。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擁有麥克風并不是人所擁有的專屬權利,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非人的要素參與到新聞傳播實踐中,我們原本基于傳統新聞實踐的生產、分發與消費的流程所形成的規范、準則與流程就有待重新思考,比如機器人新聞帶來的版權問題、人人都有麥克風帶來的記者職業認同危機等。

王天一:事實上,智能傳播時代“萬物皆媒”的發展趨勢下,媒體融合領域的現實情況也推進著實驗室的建設。2019年11月12日,科技部批準依托中國傳媒大學、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4家單位建設媒體融合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希望以此匯聚更多優勢研究力量,聚焦前沿問題、攻關核心技術、強化科技創新。與此同時,新聞學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實驗室的建設也同樣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都知道,新聞傳播學科對于內容有著慣性的依賴,技術的發展使學科的突破迫在眉睫,而將新聞傳播與技術相融合是“破局之道”。當然,改變必然伴隨著陣痛與挑戰,大數據與計算傳播平臺的搭建、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師資隊伍的組成、培養復合型人才、開展跨學科合作等都是新時期新聞與傳播實驗室建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目標與問題。

順勢而興的媒體實驗室致力于創新、前沿技術的應用研究,為媒體發展、行業進步、學科建設、跨學科交流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技術保障、典型經驗。業內人士戲言形容“從蹭上熱點到寫出爆款之間,你只差一個媒體實驗室”。專家表示,媒體實驗室的遍地開花是“大勢所趨”。由此可見,使資源與技術實現互聯互通,讓新聞在數字化時代更好地表達與傳播,共同構建智媒新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技術的創新終將把人的需求貫穿始終,而媒介新形式的探索不僅僅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更是為了提高人類在數字化環境中的生活質量。以此為目標的媒體實驗室才能真正做到創新、實用與長久。

劉 博:在媒體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厘清“實驗”的含義。既然是實驗,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就需要處理好實驗室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建設與管理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們看到,媒體實驗室建設主體以新聞機構和高等院校為多,以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為目標,通過國內外已有的實驗室建設經驗,我們可以引入企業、專業媒介機構等參與到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同時在實驗室的管理上,不能按照現有的教學模式與體制管理,也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與做法,而是要在允許失敗,加大資金、人員投入建設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管理。

其次,要處理好跨學科間的融合發展問題。新文科背景下的實驗室建設,不僅需要技術型人才的加入,也需要高校教師群體向技能化方向拓展,學生向復合型人才目標邁進。同時,也要進行跨學科合作,將其他學科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應用到本學科中,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最為關鍵的一點,要厘清實驗室建設的目標與初心,服務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乃至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

猜你喜歡
實驗室建設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在推進“兩個機關”建設中踐行新使命
強化使命擔當 建設“兩個機關”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黨的政治建設怎么抓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