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典籍里的中國》看融媒傳播的時代性與創新性

2022-11-22 13:13黃馨瑤
傳媒評論 2022年3期
關鍵詞:典籍時空舞臺

文_黃馨瑤

一、新媒體與電視文化節目的融合

在微信、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的沖擊下,為擴展受眾輻射,電視文化類節目應改變傳統的以主持人講解、觀眾傾聽為主的模式,主動與新媒體實現資源的通融、內容的兼融,形成受眾與節目的雙向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文化?!兜浼锏闹袊肥怯芍醒霃V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該節目主要聚焦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捕捉中華文化精髓,以古籍為載體,讓世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中國故事、中國智慧。

電視文化節目中選取的一系列文化經典古籍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對當今時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典籍里的中國》充分運用新媒體功能,為適應當下輕悅化、場景化的短視頻潮流,利用抖音官方賬號制作與節目內容緊密相關的短視頻,或展示節目的精美海報,或呈現節目的幕后花絮,或將經典的高光瞬間進行剪輯重組。一方面能夠加速碎片化傳播,并拓寬傳播渠道以提升節目的覆蓋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受眾的“碎片化”時間,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用戶黏性?!兜浼锏闹袊愤€依托央視官方微博平臺,發出基于不同節目內容的多種類型微博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引發不同年齡段用戶的積極討論與互評,在受眾中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拓寬了受眾的覆蓋面,解決了電視大屏傳播的單一性和時空的局限性等問題,促成跨圈層的互動分享。

二、融媒體視閾下電視文化節目的時代性

所謂“新聞涵化”,即大眾傳媒通過文字、數字、圖像、符號等形式將事件傳達給受眾,將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轉化成人們現實觀、社會觀形成的要素?!兜浼锏闹袊肪劢沽恕渡袝贰妒酚洝贰墩撜Z》《天工開物》《孫子兵法》《本草綱目》等一系列文化典籍,通過電視媒介從不同角度賦予其生命力,將凝聚了前人智慧的典籍轉變成有情感、有溫度的傳播載體,并以鮮活的姿態延續中華傳統文化。

《典籍里的中國》立足現實、扎根本土,受眾在博大經典文化的熏陶過程中養成文化自信、家國一體的時代價值觀。例如在“古今對話”欄目中,節目主持人撒貝寧以一位“穿越者”的身份與先賢互動,在古今文化碰撞、交融的同時無形地促成了經典文化精髓的傳播。在每次對話中,主持人都被先賢的故事所觸動,都被歷經漫長歲月積淀的典籍所吸引,深切傳遞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延續的強大精神力量。在《論語》這期節目中,孔子面向兩千年后的光景“發問”,得到的回答是“那是一個人人都可以讀書的時代”,令孔子大受震撼;在《天工開物》中,現代電子書與舊時的文明在時空舞臺上產生戲劇性的碰撞,科學技術的發展基于前人的智慧結晶,同時延續著對科學的敬畏精神和敬仰情懷;在《楚辭》這期節目中,屈原吃著幾千年后家鄉產的橘子,又親眼目睹幾千年后中國繁榮發展的局面,感慨道:“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詩?!痹谶@些節目中,古人與今人的相見場景有著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節目也通過不同的舞臺效果讓整個故事更好地銜接起來,通過數字技術讓演員和觀眾的情感更好地得到抒發。

信息時代,面向受眾的個性化服務極為重要?!兜浼锏闹袊吩诠澞啃问缴?,采取通俗易懂的戲劇形式,突出節目傳播的“視覺化”表達,文字內容變成了可視化的戲劇場景;在表述上,減少了文言文的使用,以平實、靈活的表達方式,減少枯燥之感、晦澀之意?!兜浼锏闹袊穼⒅匦母嗟胤旁诹恕按蟊姟鄙?,例如在設置主持人角色時,撒貝寧在古今時空之間進行身份轉換,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穿越到典籍中的時代,與眾先賢對話。而每次對話即將結束之時,他也會向先賢們介紹現在我們身處的世界,古今的對比讓先賢們發出感嘆,在增強節目戲劇性效果的同時也能提升受眾的自豪感。這樣的方式加深了各個年齡段受眾對節目內涵的理解,也加強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受眾心目中的記憶與積淀。在嘉賓設置上,《典籍里的中國》節目組也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教授對典籍及戲劇化的展演內容進行評述與解析,以受眾更易理解的方式對知識進行二次補充,進一步引發受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情與思考;同時,該節目設置了誦讀環節,由專家學者還有演員帶領觀眾齊聲朗讀典籍中的經典段落,歷經千年沉淀的典籍通過眾人之口再一次呈現于大眾面前,鏗鏘有力的文字擲地有聲、震撼人心。

三、融媒體視閾下電視文化節目的創新性

1.體驗式互動創新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因不受時空限制而得到大量受眾的喜愛,電視作為一種冷媒介,對受眾的互動性要求比較高,然而卻受到網絡視頻及手機短視頻的強烈沖擊,促使電視文化節目亟待加強與受眾的聯系與對話?!兜浼锏闹袊匪尸F的“古今對話”是受眾互動的重要元素?,F場受眾更易受到節目真實情境的影響,代入感更強,他們對舞臺上表演的戲劇的態度和肢體反應會通過鏡頭呈現給場外的觀眾,這些細節在鏡頭面前往往被放大,會間接影響場外觀眾的情感共鳴。在設計這種跨時空的對話時,節目組采用了多維舞臺的形式,舞臺之間交錯相接,以不同方位的舞臺來達到區分時空的效果。例如,在《楚辭》這期節目中,主舞臺是撒貝寧與屈原的跨時空對話,副舞臺則是幼年的屈原和熊槐。多個舞臺同時存在,在節目現場的觀眾,一方面可以更便捷地通過現場自動旋轉的座位從正面直接觀看不同舞臺的表演,另一方面主舞臺上的屈原注視著幼年嬉戲打鬧的這個場景,增強了節目的戲劇性,也讓戲劇的感染力得到提升;而在場外的受眾會有更連貫的觀看過程,在沒有旁白的情況下也能對戲劇進行充分理解,這樣的舞臺設置為場內外受眾營造出一種多維的沉浸式體驗。

2.整合式設計創新

《典籍里的中國》在內容選擇上借鑒前人優點的同時也具有創新。節目選擇了歷史沉淀較為深厚的典籍,涵蓋了文化、歷史、科學、醫藥等多個方面,借綜藝節目將其創新表達,賦予這些典籍新的時代意義。同時通過演員和主持人的共同演繹,將耳熟能詳的典籍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在受眾眼前。在舞臺設計上,節目采取了多舞臺一體的模式,以一個主舞臺為中心同時衍生出三個子舞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戲劇的連貫質感?,F場綜合運用了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畫面呈現更加多元化、層次化,利用多鏡頭切換,從時間中抽離諸多歷史事件,從而達到跨時空互動的效果。節目組還摒棄常規的線性敘事模式,采用環環相扣的情節交織式結構,使事件與事件之間通過插敘或倒敘的方式相串聯,更具縱深感和感染力。在視聽方面,幕后工作人員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要素,運用聲音、燈光的交錯變化把控節目的節奏,并將戲劇表演、朗誦、訪談等環節融為一體,自然糅合恢宏場面與細膩場景,極大程度地渲染了可視化的情感共鳴。精心設計的服裝、化妝與道具在每個特寫鏡頭下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真實歷史情境,帶給受眾身臨其境的觀感體驗。

猜你喜歡
典籍時空舞臺
晚清來華德國人的中醫典籍譯介及其學術影響
軍迷大舞臺
辨章學術 考鏡源流——評《中國古代音樂典籍精詮》
跨越時空的相遇
軍迷大舞臺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瓟斝”與“點犀”新解*——兼論中國典籍中名物詞的英譯
玩一次時空大“穿越”
時空守護者之宇宙空間站
時空之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