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醫院信息系統數據的大腸癌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2022-11-23 20:19許成張育葵
癌癥進展 2022年11期
關鍵詞:證型脾虛大腸癌

許成,張育葵

襄陽市中醫醫院肛腸科,湖北 襄陽4410000

隨著環境、飲食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大腸癌每年導致全球近70 萬人死亡,成為全世界僅次于肺癌、肝癌、胃癌的第四大致命腫瘤[1-2]。迄今為止,大腸癌的治療仍首選外科綜合治療,但手術在緩解疾病的同時也對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加之腫瘤本身對機體的消耗,引發大腸癌患者對手術的耐受降低,嚴重影響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及生活質量[3]。統計目前存在的數據可以填補傳統臨床試驗的短板,借助現有的多元化、非干預的數據,產生多維度、綜合性的證據,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數據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能夠為研究提供切實的數據來源[4]。針對以上特點,本研究基于HIS 數據對大腸癌患者進行細化研究,以明確其現實情況,進而為臨床決策和預防措施的制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襄陽市中醫醫院收治的大腸癌住院患者的HIS 數據。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年版)》[5]和《消化系統腫瘤WHO 分類》[6],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7]。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及臨床診斷確診為大腸癌且行手術以及化療;②年齡18~85 歲,生存期>3 個月;③卡氏功能狀態(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60分。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住院時間<3 天;③HIS 顯示退費出院或者取消入院;④伴隨精神障礙或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3290 例大腸癌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結構性數據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臨床特征:姓名、性別、年齡、大腸癌的發病部位、術前與術后的中醫辨證分型、術后中醫治療情況。參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10 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把研究對象相關數據進行分類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16 將數據建立專門數據庫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病年齡

3290 例大腸癌患者中,≤40 歲291 例,41~60 歲1248 例,>60 歲1751 例。男性平均年齡(59.03±13.12)歲,女性平均年齡(58.32±12.90)歲。

2.2 性別

3290 例大腸癌患者中,男性1801 例(54.74%),女性1489 例(45.26%)。

2.3 發病部位

3290例大腸癌患者的發病部位分別為:直腸1479例(44.95%),升結腸1137例(34.56%),橫結腸251例(7.63%),降結腸220 例(6.69%),乙狀結腸203 例(6.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88.75,P=0.000)。

2.4 術前中醫證型特征

根據大腸癌的術前臨床表現進行中醫辨證分析,分為濕熱蘊結證、瘀毒內阻證、脾虛氣滯證、脾腎陽虛證、氣血兩虛證、腎精虧虛證。本研究3290 例大腸癌患者術前中醫證型分別為濕熱蘊結證1451例(44.10%)、脾虛氣滯證1028 例(31.25%)、氣血兩虛證469 例(14.26%)、瘀毒內阻證342 例(10.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5.65,P=0.000)。

2.5 術后中醫證型特征

本研究3290 例大腸癌患者術后中醫證型分別為脾虛氣滯證1183 例(35.96%)、脾腎陽虛證1062例(32.28%)、腎精虧虛證658 例(20.00%)、氣血兩虛證387 例(11.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4.98,P=0.000)。

2.6 術后中醫治療情況

大腸癌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化療以及抗過敏、保肝護胃等輔助治療,并配合中藥口服治療。其中服用八珍湯加減的患者1003 例,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的患者883 例,服用參苓白術散加減的患者498 例,服用四神丸加減的患者427 例,服用槐角地榆丸加減的患者290 例,服用其他方劑的患者189 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3.15,P=0.000)。

3 討論

3.1 年齡因素與大腸癌的關系

據報道,年齡因素在大腸癌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90%的患者年齡在60 歲以上[8]。此外,年齡在50 歲以下的患者大腸癌發病率相對較低,但伴隨年齡的增長顯著增加;在發達國家,大腸癌確診的中位年齡約為70 歲[9]。大腸癌的發病率隨年齡不斷上升,老年患者占比居高不下,這與人口老齡化密不可分。一般認為,老年大腸癌患者有如下特點:①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②右側大腸癌多見;③以高中分化居多;④預后較青年患者稍好[10]。

3.2 性別因素與大腸癌的關系

本研究中,大腸癌患者男女比例約為1.21∶1,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這與Brenner 等[11]的報道一致。在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這與余志金等[12]的研究相符。研究顯示,男性大腸癌發病率的上升速度快于女性,同時女性的發病年齡約比男性晚10 年[13];在控制了腫瘤特征和合并癥后,女性再次入院的可能性也明顯低于男性[14]。此外,男性大腸癌患者5 年生存率低于女性,尤其是70 歲以上的男性[15]。

3.3 大腸癌患者發病部位特征

大腸癌根據腫瘤位置展現出不同的分子和病理特征。本研究顯示,直腸癌發病率最高,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分別依次降低。直腸癌發病率高可能與發病癥狀明顯和指診易診斷有關。研究表明,直腸和右側、左側結腸具有胚胎起源差異,形態學、生理學功能各異以及大腸癌發病易感性不同[16]。右側和左側結腸癌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基因構成、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不同所致,與左側(遠端)結腸癌相比,右側(近端)結腸癌是更具侵襲性的腫瘤,若誘發個別與近端大腸癌相關的基因突變,則易發展為右側結腸癌[17-18]。

3.4 大腸癌患者中醫證型特征

大腸癌在中醫歸屬“癥瘕”“積聚”“腸蕈”“腸澼”等范疇,病位責之大腸,常累及脾胃、肝、腎。此病的病機屬本虛標實,正虛是謂本,濕、熱、瘀、毒是謂標。大腸癌患者術前中醫證型多以濕熱蘊結為主,這可能與病情的輕重以及病灶的位置有關。據報道,超過80%的大腸癌患者發現疾病時已達中期甚至晚期[19],故毒邪久蘊,與痰、濕、瘀搏結,聚滯腸腑,阻塞腸絡,釀成積塊。同時,脾虛氣滯的證型也占比較高,病后體弱,脾虛濕盛,運化不利,升降失職,氣機滯塞。

另外,大腸癌術后多見脾虛氣滯證,脾腎陽虛次之。這與侯風剛等[20]對大腸癌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后,發現脾氣虛、脾腎陽虛的患者占半數以上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結果可見手術傷及人體正氣,氣運失常,升降逆亂,致使氣血失暢,氣機瘀滯。然脾陽源自腎陽,脾虧日久常相互累及,形成脾腎陽虛之勢。此外,大腸癌患者術后脾虛氣滯證可能與濕熱蘊結和瘀毒內阻兩證關系密切,并由此發展而來。脾腎陽虛的證型則大多歸因于瘀毒內阻之證,瘀毒互結久積,邪陷濕盛脾虛,脾陽腎陽俱損。再者大腸癌患者術后氣血兩虛證也與術前濕熱蘊結證相關,濕熱結毒,煎灼營血,精微不布,不得滋養,加之手術傷津失血耗氣,則致氣血虧虛。

由此可見,大腸癌主要表現為濕熱與瘀毒結聚腸腑,濕熱浸淫,久郁化熱,癖毒內停,有礙脾胃運化,久漸氣血兩虛,最后發展為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之證。病情由輕漸重,由實轉虛,術前術后患者機體邪正消長,證型隨之變化。

3.5 大腸癌患者術后中醫治療情況

大腸癌患者通常術后采用傳統化療,但是化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包括嘔吐、腹痛等。中藥治療可以有效減輕化療出現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常用的中藥方八珍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術后體虛,加之化療重創元氣,故以八珍湯大補。全方具有補血養血、脾腎同調之功,可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同時患者也可以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四神丸等中藥方,實現健脾祛濕、益腎溫陽的功效,提高臨床療效,保障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HIS 數據分析,大腸癌患者具有男女性別差異、各個年齡段發病差異、發病部位差異以及術前術后中醫證型差異等,這為大腸癌的防治提供相當意義的啟發與參考,同時亦對后期開展深入研究奠定深厚基礎。但不可否認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數據可能存在偏倚,同時HIS 本身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原始數據源自臨床醫療工作過程的直接記錄,而并非通過精密設計的嚴謹科研數據,故而難免出現數據混淆、雜亂等情況[21-22],在后期的研究中課題組必將開展多中心、深層次、大樣本的研究以更好地輔助臨床決策及政策制定。

猜你喜歡
證型脾虛大腸癌
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的知信行現狀及影響因素
自擬脾胃安方治療脾虛氣滯型餐后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聯用建中和胃湯與溫針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虛畏寒型價值研究
脾虛表現的五大癥狀不可不知
警惕大腸癌的蛛絲馬跡
脾虛多吃這5種食物
嶺南地區冠心病中醫證型及證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膝骨性關節炎的證候分析及辨證用藥研究進展
不同證型慢性支氣管炎穴位貼敷的療效比較
大腸癌 早期診斷很重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