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清音藝術的比較研究
——以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為例

2022-11-23 03:35何丁瑞
關鍵詞:清音太和亳州

何丁瑞

(亳州學院 音樂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民族音樂學最早稱為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產生和發展與歐洲殖民主義的興起和擴張有關[1]。音樂史學家、音樂活動家王光祈先生(1892—1936)最先把這門學科介紹到我國,他系統地采用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將中國傳統音樂和某些東方國家及其民族的傳統音樂,同西方音樂進行比較研究,首開東方比較音樂學之先河[2]。這一研究方法明確了“比較研究”在音樂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皖北清音藝術以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為代表,二者在形成、發展和傳播中相互交流影響,有一定共性,但各自又與區域文化藝術交匯融合,各具特色。文章試運用比較音樂學的方法,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表演形式三個方面,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力求在比較中厘清各自的藝術特征。

一、源流與沿革

關于皖北清音藝術的源流問題,史書上記載不一。民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皖北一帶的清音藝術包括太和清音、亳州清音、利辛清音、蒙城清音等,它們都起源于元末清初阜陽潁州地區的寺廟音樂;第二種說法是皖北一帶清音藝術中的亳州清音出現于清光緒年間,源于北京八角鼓,與太和清音、利辛清音和蒙城清音并無太大關系。

亳州清音,源于北京八角鼓,流行于亳州及其周邊一帶地方,是由北京傳來的八角鼓與河南南陽傳來的南陽大調曲子在亳州結合而成。根據亳州清音老藝人趙明海介紹:清光緒年間,在北京供職的“亳州八大家”子弟愛好演唱活動,把北京八角鼓帶回亳州,與亳州當地的民俗方言結合并融入南陽大調曲子音樂,形成獨具特色的“亳州清音”。所謂“亳州八大家”,是指長期客居北京的姜、蔣、劉、李、耿、馬、路、湯八姓官宦人家,其中姜家的姜桂題影響最大。辛亥革命前后,亳州清音向南傳入渦陽縣義門鎮,當地稱為“北詞清音”(或“八旗清音”)。最初有朱玉山、許歧山、鎖二知、穆紹禹等五六人會唱,稱為義門清音班。民國后,演唱隊伍不斷擴大,改班為社,稱為義門清音社,因演唱者多是讀書人,故人稱“儒林社”。同時,亳州城內先后成立延壽、新民、義樂三個清音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亳州清音老藝人皆先后去世,僅剩義樂社吳琨,他向一些愛好清音的青年傳授技藝,演出傳統書目《古城會》《西廂》《水漫金山》等[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清音傳承人趙明海創辦戲校,培養了吳麗、張紅俠等一批優秀的清音演唱演員,復排傳統劇《黛玉歸天》并改創新劇《我的家鄉在亳州》,為亳州清音的傳承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太和清音,源于寺廟,流行于太和、阜陽一帶。根據張俊明(1890—1976)《清音小史》(摘自1958年太和縣文化局編印的內部資料)記載,元末明初,潁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壇法師,出身名門,學識淵博,曾入仕為官,且精通音律,由于不滿朝政,后棄官歸隱,削發為僧,每于古佛青燈之暇,撫箏與眾徒彈唱自娛,因其音律清雅,故名曰“清音”。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有儒師設館于寺廟,聽到清音曲調清雅柔和,婉轉優美,便留在寺廟學習演唱,后漸漸傳入民間。至清末太和清音形成曲種后,演唱者尊玄壇法師為清音創始人,演唱者已不限僧人,擴展為文人、學士、略有文化者和富戶。清末民初,太和清音的演唱組織名“清音會”,演唱者則稱為“玩”清音的玩友,玩友們大多是富戶,他們輪流做東,十天半月一回,其中知名度較高的玩友有:阜陽大田鄉墜胡名手韓讓、擅長演唱的唱家閔品一、哈西平、孫相時、章來儀、徐立齋、耿厚德、范雨亭、范香波、范小波等。其中哈西平是民國初年太和首富,他被尊為太和清音元老。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的后代章雅林、孫蔭甫、張添慶等,除陸續組會并輪流做東外,還為一些民俗活動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化部門挖掘太和清音遺產,整理了《陳潘詞》《白蛇傳詞》《雪梅教子詞》《琵琶詞》等一批曲目,并于1958年10月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曲藝匯演。1979 年以后,隨著老藝人相繼去世,太和清音瀕于失傳[4]。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亳州清音形成于清朝光緒年間,源自北京八角鼓,由在北京供職的“亳州八大家”子弟傳回亳州,起初僅是富門子弟自娛自樂,后漸漸傳入普通人家,又吸收河南大調曲子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亳州清音”;而太和清音起源于明朝的寺廟音樂,起初是玄壇法師撫箏與眾徒彈唱自娛,因其音律清雅、曲調婉轉優美,后漸漸傳入民間被廣泛傳唱。因此,亳州清音與太和清音在源流上并不相同。

二、藝術特征

(一)唱腔

亳州清音唱腔字少音多,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稱,屬七聲音階“聯曲體”,調式以宮調式、徴調式為主,也有商調式[5],唱腔結構分單曲體和曲牌聯綴體兩類。單曲體又稱“鼓片”,是指用一支曲牌演唱的短小唱段,可用多段唱詞反復演唱。曲牌聯綴體結構一般由引子([三句平頭])、曲牌(一支或數支)、尾聲([鼓尾])三部分組成,這也是亳州清音穩定的結構形式。它是指不論任何“段子”或“鼓片”,必須是三句起唱,中間根據情節選入所需曲牌,最后以[鼓尾]結束。如劇目《嘆妓》曲牌的排列為:[三句平頭]-[陰陽句子]-[打棗桿]-[羅江怨]-[剪草花]-[疊斷橋]-[太平年]-[詩篇子]-[鼓尾]?!缎炷赣栕印非频呐帕袨椋篬三句平頭]-[陰陽句子]-[坡兒下]-[太平年]-[詩篇子]-[蓮花落]-[剪草花]-[銀紐絲]-[鼓尾]。

亳州清音的唱腔,經過幾代人的繼承與革新,吸收地方流行的鳳陽民歌和藝人自創的《琨光曲》,其技藝也進一步地方化。常見的曲牌和唱腔有:[滿江紅][石榴花][上繡樓][坡兒下][銀紐絲][打棗桿][羅江怨][剪草花][詩篇子][寒口垛][鳳陽歌][二簧平][鮮花調][上河調][金絲羅][刺兒山][陰陽句子][太平年][夜落金錢][三句平頭][大數版][鼓尾]等,其中[太平年]是亳州清音較有特點的曲牌之一。其唱詞為六、七、七、七四句式,唱腔為四句體,一板一眼(2/4 拍),四句唱腔落音分別為“1、2、1、1”,其特色是使用眾口幫腔,但只在第三、四句后,第三句后幫腔的唱詞為“太平年兒”,第四句后幫腔的唱詞為“年兒太平”,幫腔句唱腔落音皆為“5”。[太平年]常被反復使用,長于敘事(詳見譜例一)。

譜例一:

太和清音屬單曲體,調式多以商調式為主,基本唱腔是[四句腔],或名主調。[四句腔]一板三眼(4/4拍),板起板落,結構規整,速度適中,演唱時有較大靈活性,每句旋律可根據情緒不同變換不同唱法,如雙煞、單煞、截煞、小煞板、飛板、哭板等[6]。在起板過門上,太和清音使用最多的起板過門是結構簡練、速度較快的“小八板”;在唱腔特點上,太和清音較多地使用五度以上的上下行大跳音程,給人以活躍、開朗、熱情的審美感受,表現力強,節奏上改變傳統的重音特點,多運用“x x x”“x x- x”的切分節奏,使音樂更加生動和獨特。唱腔中前后倚音、上下滑音的運用更是其獨特的潤腔手法(詳見譜例二)。

譜例二:

傳統太和清音的曲調比較單一,唱腔音樂很不完善。1958年太和清音戲劇團成立后,音樂工作者為豐富清音戲的唱腔,在[四句腔]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并吸收許多民歌小調和絲弦曲牌如[淮詞][上河調][下河調][羅江怨][疊斷橋][天下同][梅花三弄]等,創作出[小生調][老生調][小丑調][快板][慢流]等一些專用曲調和新腔板式,既保留了傳統清音的韻味,又使之有逐漸向板腔體發展的趨勢[7]。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在結構、調式、唱腔特點上都有較大的不同。亳州清音唱腔結構分單曲體和曲牌聯綴體兩類,調式以宮調式和徴調式為主,唱腔特色是字少音多,主要曲調是[八角鼓][南陽大調曲子][鳳陽歌],典型特征是[三句平頭]。而太和清音屬單曲體,調式以商調式為主,基本唱腔是[四句腔],主要曲調是[櫻桃樹][梅花三弄][萬年歡],典型特征是[四句腔]。由此,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雖同屬皖北清音藝術,唱腔特點卻大為不同。

(二)曲牌

亳州清音原有曲牌60多個,分正牌子(即詞牌子)和雜牌子(民間小調)。但經常流行的只有20多支,如[滿江紅][石榴花][上繡樓][金絲羅][夜落金錢][刺兒山][銀紐絲][鮮花調][太平年][鳳陽歌][詩篇子][疊斷橋][打棗桿]等。早期演唱的[勾兒調][劈破玉][馬頭調][下河調][瑤調][秦調][老合調][鬼多情調][南鑼北鼓][倒推船]等,僅知其曲牌名稱,已沒有藝人會唱。

根據《清音箏譜》記載,太和清音有曲牌64支,分大曲牌和小曲牌兩種。大曲牌有:[天下大同][滿江紅][銀紐絲][玉連環][平沙落雁][夜落金錢]等;小曲牌有:[櫻桃熟][梅花三弄][油葫蘆][綠荷包][梅花開][節節高][萬年歡][疊斷橋][剪草花]等。

從曲牌上可以看出,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的曲牌名稱有些許同名之處,如[滿江紅][剪草花][疊斷橋][夜落金錢][銀紐絲]等,但同名曲牌的唱腔風格卻大有不同。以[夜落金錢]為例,亳州清音中的[夜落金錢]是帶有較典型的地方小曲性質,共四句,唱詞不規則,但以七字句為主,曲調低沉灰暗,充滿悲哀情緒;太和清音中的[夜落金錢] 旋律跳度大,加入了大量切分音和裝飾音,音樂風格熱情奔放又抒情柔和。因此,雖然兩地清音藝術在曲牌名稱上有部分同名之處,但音樂風格卻不同。

(三)伴奏樂器

亳州清音的伴奏樂器有三弦、墜胡、箏、二胡、揚琴、八角鼓、挎板等。其中,三弦跟腔奏主旋律,是亳州清音演唱中拖腔伴奏的主要樂器。三弦屬彈撥樂器,音域較寬廣,演奏時取坐勢,左手斜向上托擔子如“懷中抱月”,鼓子側放右腿,右手腕壓在鼓幫上面并向下彎曲以大拇指和食指彈撥琴弦,音質柔和動聽。此外,八角鼓和挎板是亳州清音唱腔節奏及烘托氣氛的主要打擊樂器。八角鼓鼓面直徑約20公分,用蟒皮蒙單面制成,鼓幫高5公分木質,擊奏時有“墊”“輪”“搓”“碰”“彈”“搖”“拍”“簸”等法,用于曲牌前奏、擊拍、唱腔拖音與結尾,聲音活躍動聽。

太和清音的伴奏樂器同樣有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弦樂器有墜胡、三弦、琵琶、箏,俗稱“四大件”。其中,墜胡為主弦,又稱曲胡、二弦,音色純凈優美。箏最能表現太和清音的特色,舊時常用的箏為十三弦、十四弦、十六弦,現代箏體多為二十五弦,音域跨度大。形成劇種后,又陸續充實了二胡、笛子、悶笛、笙、大提琴等中西樂器,并以二胡作為領弦樂器,伴奏人員一般在10人左右。打擊樂器主要是由月鼓、引磬、缽盂和手板等法器組成,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其中月鼓近似鼓板,體積略小,鼓面平而薄,演奏時鼓面向外,直立于右膝。它們僅限于掌握節奏,給唱腔作色彩性襯托,打擊樂器完善后,這些法器即被淘汰[8]。

在伴奏樂器的配置上,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有重合之處如三弦、墜胡、箏等,但主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卻不同。亳州清音的主奏樂器是三弦,打擊樂器是八角鼓,而太和清音的主弦是墜胡,箏是其特色,打擊樂器是月鼓、引磬、缽盂等宗教類法器。由此,兩種清音藝術在伴奏音效上也有較大不同。

(四)劇目

亳州清音的演唱曲目早先大多是取長篇書目中的章節編寫而成,多為中短篇,而無長篇。如在《三國演義》《西廂記》《紅樓夢》《白蛇傳》《水滸》《西游記》等中選取其章節故事編為曲目,具體有《長坂坡》《曹操逼宮》《鳳儀亭》《古城會》《舌戰群儒》《宋江坐樓》《胡迪罵閻羅》《武二郎還鄉》《雙鎖山》《翻塔》《賣油郎獨占花魁》《太夫人自焚》《游龍戲鳳》《拷紅》《大觀燈》《水漫金山》《徐母訓子》《挑簾》《高老莊》《鬧天空》《收荒》《寧武關》等。民國年間曲目有《張家灣瞧閨女》《母女頂嘴》《丑丫頭做夢》《勸夫》《咬狗》《十六愁》《翻車》《老媽開嗙》《女笨蟲》《妓女上墳》《妓女悲愁》《鋸大缸》等;此外,還演唱沒有故事的旋律,稱為“鼓片”的有《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義樂社吳琨創作演出了一批現代曲目,如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勸夫》,反映計劃生育的《計劃生育實在好》等。

清朝中葉,太和清音所唱內容較為簡單,大多是一些表示吉利的唱詞,如《大賜?!贰度腋!贰度蚁病返?;后漸漸融入民間戲文故事,如《賞雪》《昭君和番》《三娘教子》等。清末民初,清音在地方興起,逐漸與地方文化相融合,演唱內容多為《陳潘詞》《白蛇傳詞》《雪梅教子詞》《琵琶詞》等。1958年8月,太和縣成立清音專業劇團,從彈唱正式改為戲曲,同時招收學生25人,聘請老藝人授藝,整理、移植《十五貫》《三踡寒橋》《恩仇記》等古裝戲,創作了《年青一代》《武季英》等四十余出現代戲。

從整體劇目的題材來看,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的演唱題材多有相似,如歷史題材的文學故事、家長里短的生活故事及隨著時代發展的現代劇目。但通過比較發現,不同時期二者的演唱內容則不同。以二者初期的演唱內容為例,最初,亳州清音的演唱題材多為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故事,選取其章節改編而成,如根據《三國演義》編寫唱段《曹操逼宮》、根據《紅樓夢》編寫唱段《黛玉歸天》、根據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編寫唱段《水漫金山》等;而太和清音因源于寺廟音樂,最初的演唱內容多為表現吉利的唱詞、唱段,如《大賜?!返纫员憩F當地人們的美好愿望及地方民俗文化。

三、表演形式

亳州清音起初是富門子弟在家中自唱自娛,后漸漸傳入民間,形成清音班社,以“雅清”和“走票(業余演唱)”為主。對外,非請不唱,不接受報酬。唱時,雖不化妝,但衣著長衫儒服,注意儀表舉止。凡有喜慶之事,必須提前三日持紅帖(請柬)去清音社相邀,當日早晨還要派人把兩對風燈和伴奏樂器取送事主家中。演出前擺好三張大方桌,桌面鋪大紅氈條,上置兩對風燈,燃著大紅蠟燭,中間擺好上等糕點。糕點只是禮節性的裝飾品,藝人從不食用;方桌的正面放斗椅四把,其余三面放紅漆條凳若干,為演唱者和伴奏者的座位。當清音演唱者到齊后,主人拱手相邀,口稱:“眾位先生勞駕,請?!北汩_始入席坐唱。這種形式,一直相沿無改[9]。2007年7月,亳州清音傳承人趙明海創作現代清音唱段《我的家鄉在亳州》,改變傳統坐唱形式,表演時增加舞蹈動作,把傳統演出服裝長衫改為色彩明亮的戲服,以順應時代潮流,提高亳州清音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太和清音始于寺廟,起初是僧人在寺廟內念唱,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后來,漸漸傳入民間,形成“清音會”。演出形式相對簡單,演員不化妝,在堂屋或庭院內,擺設幾張桌子,各執樂器,表演形式多為4-8人圍桌而唱。到了清末民初,地方上諸如新屋落成、學子中試、生意開張、老人壽誕、喜得貴子、廟會等民俗活動,往往請清音班社到家中庭院或客堂圍桌而唱,這時發展到有專唱,不拿樂器,但一人可以擔任多個角色[10]。新中國成立后,太和清音劇團成立,表演形式逐漸變為每人任一角色,專職表演,演員與樂隊分開。近年來,隨著太和清音演出地點的多樣化,演出形式不斷發展創新,逐漸演變為:單人演唱、群口坐唱、表演唱、自彈自唱,并常常加入伴舞以增加舞臺效果。演出服裝依據演出劇目的類型,有時著古裝帶道具,有時著現代服飾演唱現代戲。

在表演形式上,亳州清音與太和清音基本相同。早期表演時,演員皆不化妝,衣著長衫,在堂屋或庭院內,擺設幾張桌子,圍桌坐唱。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二者表演形式逐漸豐富。

結語

清音是皖北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皖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由于形成時間不同、藝術形態不同,并在其發展過程中吸取當地的方言、民俗、地方文化和音樂的不同,最終使得兩地清音藝術特色各異。本文從歷史源流、藝術特征、表演形式等方面對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進行比較研究,探討了二者的異同之處,進而厘清兩地清音藝術各自的藝術特色,以進一步推動皖北清音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猜你喜歡
清音太和亳州
《山水清音》
《園林清音》
亳州司爾特——助推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淺談“太和壺”的藝術風格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鹽谷溫《太和正音譜》排印本研究
居· 文化
喜迎五十華誕 譜寫發展新篇 蓬勃發展中的十堰市太和醫院
基于計算聽覺場景分析的改進清音分離方法
《山水清音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