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滲透

2022-11-25 05:49霍玉紅
新課程 2022年25期
關鍵詞:高中歷史價值觀思政

霍玉紅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五中,甘肅 天水)

現階段歷史教學要緊跟時代步伐,感受時代氣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要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歷史課堂中貫穿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與品德人格教育,用生動的故事感染學生,用深刻的道理鼓舞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矯正錯誤觀念

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程度提升了青少年的生活水準,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有些錯誤的價值觀念也由此產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有時過度注重自己的利益需求,容易產生不思進取和惡意攀比等惡劣價值觀。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蘊含的價值觀,從而指引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因此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思政教育為歷史教學出發點,指出學生現階段錯誤的歷史價值觀的危險性,杜絕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自私自利主義等錯誤觀念對學生身心發展造成侵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歷史觀,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發展趨勢。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堅定正確的思政教學立場,通過滲透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正確理解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歷史發展關系,從而能夠依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判斷善惡對錯,建立起積極進取的健全人格與完善的個性品質,促進歷史教學高質量發展。

(二)引導學生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

現階段高中生的歷史辯證思維能力較弱,往往容易受到外來腐朽文化的侵蝕。因此,歷史教師必須緊密契合素質教育理念,科學進行思政教學滲透,從而確保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下進行。教師要在紛繁復雜的文化價值觀中正確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讓學生明確不良的外來文化會嚴重破壞社會穩定,要重視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使學生體會到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完整性。教師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長征精神”“航天精神”等精神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保證學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三)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師必須指引學生正確建立科學的愛國學習體系,確保學生在吸收歷史知識的同時認識到民族精神對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高中歷史教師要將愛國主義精神滲透進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明白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民族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導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勇于奉獻的民族氣節。學生要體會家國意識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正確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和歪曲的歷史觀,通過中華文化與其他歷史文化的發展對比,激發學生對百年屈辱歷史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深刻領悟在動蕩戰亂背景下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奉獻精神,從而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深度。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由于高中歷史教材內容體量龐大,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涉及許多跨學科的教學內容,學習內容的時間跨度比較大。為了避免歷史學習碎片化,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合理地滲透思政教育,以思政元素為教學軸心來開展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夠領悟國家歷史發展的強盛,明確現階段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1.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素材回顧燦爛文化

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每一章節的內容作為分隔符,通過對課文題材中重點章節歷史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挖掘歷史素材來回顧燦爛文化,針對不同歷史文化的發展場景,建立完整的歷史發展體系。教師在歷史體系創設過程中,要以民族精神為教學指導思想,確保學生在學習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同時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盛唐輝煌的文學成就,讓學生知道唐朝是公元8 世紀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軍事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占據世界首位,通過對盛唐知識學習激發出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

2.總結歷史題材引導學生回顧屈辱歷史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屈辱的中華民族苦難史。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注意總結近代歷史階段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斗爭過程。例如,教師針對歷史課本中的5 次侵華戰爭,使學生認識到不平等戰爭強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除了讓學生明確近代侵華戰爭中簽訂的條約,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同時期內為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作出的巨大犧牲,使學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永不妥協的民族氣節。教師要合理地總結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路程,向學生指出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革命運動的具體內容和歷史意義。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林則徐、梁啟超和孫中山等民族英雄對近代化革命的探索意義。

(二)創設特定歷史情境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能夠滿足高中歷史教學情境設置要求。高中教師可以在素質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改進現有的歷史教學內容。通過微課云直播和3D 投影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來模擬真實的歷史場景,從而豐富學生的歷史情感需求和歷史學習參與度。高中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能夠更深層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在對歷史理論的教學指導,也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際歷史場景之中的教學,通過設置特定的歷史場景來滿足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需求,使學生能夠明確中國革命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的重要性。學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結合自身實際思考,領悟到為了民族而奮斗的奉獻精神和歷史責任感。

1.以境激趣生情來創設歷史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VR 投影技術向學生重現鴉片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虎門銷煙”,讓學生結合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深刻體會那段動蕩、虛弱的中國近代史。通過歷史情境體會認識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同時,體會林則徐敢于直面列強的大無畏精神。不但能夠清晰地了解鴉片戰爭之后發生的歷史事件,而且能夠加深對中華民族苦難的理解,使學生懂得現今生活的來之不易。

2.以疑激趣引思來創設歷史情境

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歷史探究欲望展開歷史學習與思考,并依據學生的學習疑問設計出全新的歷史問題場景。教師探究思維設計要符合學生認識水準,在設計有關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設計出比較嚴格的“班級指導規定”,例如對于教師的任何打罵和需求學生都必須嚴格服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只有男生才有提問和課后考核的權利。這種嚴重不符合常理的規定,遭到學生極大的質疑和反對。教師就此向學生闡釋距今100 多年,中國封建的教學思想內容的刻板性。隨著內憂外患的民族沖突與矛盾,一場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游行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后來演變成著名的新文化運動。教師通過合理地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明白時代背景下的有志人士的民族精神,指引學生以情景帶入的方式體會100 多年前新文化運動中巨大的階級沖突和旺盛的民族生命力,培養學生勇于奉獻、承擔社會責任的民族責任感。

(三)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高中的歷史教學體系應該多層次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歷史事件和背景。如在教學“先民的智慧創造”一課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體會規模浩大的歷史工程和文化成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的重要位置,還要指出政治結構對社會生產力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教學《傷寒雜病論》《九章算術》和《論衡》等歷史文化典籍的價值時,教師要明確強調傳統歷史文化典籍在世界文化中的領先地位,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引導學生傳承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優良傳統,而不能只是單純地教學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和“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等歷史知識時,通過對王昭君遠嫁匈奴保邊境百余年平安、岳飛精忠報國,以及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讓學生學習中華民族脊梁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感。

(四)開展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

思政歷史實踐教學活動要打破傳統應試教育中的基礎教學限制,使歷史實踐教學擺脫傳統的“勾書圈點教學”策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性強的歷史話劇表演以及辯論賽,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參與感,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歷史教師可以結合新中國近代史中的“百日維新”教學內容,以小話劇的形式來表現維新運動中譚嗣同、梁啟超、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所代表的不同歷史階級,使學生更加理解歷史人物在暗潮涌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歷史行為。通過話劇表演的形式,學生能夠切實體會譚嗣同和梁啟超等變法人士敢于直面中華民族上千年頑固的封建思想體系,深刻理解歷史人物勇于犧牲的民族責任意識。教師可以從中評選出“最佳表演獎”和“最佳編劇獎”等。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歷史學習小分隊,使學生能夠集中力量繪制歷史手抄報,通過排版繪畫的形式創立多元化的歷史學習園地。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歷史講壇,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參與意識和責任感。

教師要合理認識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合理分析思政歷史教學場景,采取滲透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通過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并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來深化高中歷史教學改革。

猜你喜歡
高中歷史價值觀思政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我的價值觀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談高中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
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歷史教學探析
思政課“需求側”
遵循記憶規律 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效率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