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與保護方式研究

2022-11-25 13:58常麗紅
北京農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村落北京市村民

張 澎,常麗紅

(北京農學院 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北京 102206)

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展現壯麗自然景觀的重要載體,是一種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相同的特殊遺產,也體現著傳統的生產與生活。傳統村落體現了當地的文化、建筑藝術以及當地的空間格局,反映了村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1]。傳統村落的保護被國家和社會等多層面視為重點和關鍵。傳統村落集中表現了地方物質和精神生活形態,避免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出現“千村一面”的困境[1]。保護傳統村落,政府不光要進行政策的引導和財政的投入,協同村民、企業通過聯合的方式進行傳統村落的保護[2]。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展開,文化遺產遇到了沖擊,許多傳統村落遭到了破壞。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作為時代生活方式在物質空間上的投影,是其社會經濟、意識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行為方式和社會心理等在地域空間上的折射[3]。傳統村落的保護不能采用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無論是村落產業發展還是風貌的保護都需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和傳承[4]。自然環境、地理區位、交通可達、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格局,較好的經濟生產條件、位置相對偏遠、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多的地區傳統村落數量較多[5]。全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呈顯著組團分區集聚分布,并與自然、人文環境有關聯。自然地理層面表現在農業需求導向下自然環境對選址存在潛在影響,人文地理層面突出表現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對傳統村落的遺存產生外在干預[6]。較多學者對于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影響因素與傳統村落保護領域有深厚的研究成果。

北京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擁有悠久的歷史底蘊。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較高。到2018年北京市共有44個村落入選市級傳統村落,其中22個傳統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因此對北京傳統村落進行空間分布研究以及傳統村落保護方式研究,可以為北京傳統村落以及具備傳統村落性質的村落保護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數據來自《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設計指南》、《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研究對象為北京市首批公示的44個市級傳統村落,覆蓋10個行政區。使用地圖經緯度查詢,獲得44個傳統村落的地理坐標,利用Excel表格、坐標系轉換導入ArcGis10.2。通過地理空間數據中心、中科院數據中心、地理數據云查閱獲得北京市高程數據與主要交通道路數據。

2 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分析

北京市的傳統村落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通過分析北京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與地形地貌、交通區位、區域經濟之間關系,發現其空間分布受各方因素的共同影響,主要分為內因與外因。

2.1 傳統村落與地形地貌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平原。自然地理環境塑造了傳統村落的保留,除房山區石窩村和通州區張莊村處于地勢相對平坦的平原地區,剩余42個市級傳統村落均處于山區或鄰近山區的地帶。北京市三面環山的特殊地理環境,坐落于山區的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自然地形為村落充當保護傘,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傳統村落才得以被保留。

2.2 傳統村落與交通區位

交通干道的分布與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有關聯。由宏觀角度出發,北京市主要環線公路干道分布在城六區與北京市近郊,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北京市遠郊,遠離城市主要干道,相對不便的交通因素對傳統村落的分布產生影響。從微觀角度出發,雖部分村落鄰近高速與國道,但交通路徑與方式單一。以門頭溝區清水鎮張家莊村為例,張家莊村距市中心103 km,位于109國道旁,交通主要干線為109國道。單一的交通路徑使傳統村落便利度低,同時也保護了傳統村落整體肌理特征的延續。

2.3 傳統村落與區域經濟

北京市經濟發展情況影響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北京市重點經濟開發區主要為中關村產業園區、上地產業園區、金融街商圈、亦莊經濟開發區、CBD國貿商圈、王府井商圈、通州運河經濟開發區、雁棲湖經濟開發區。44個傳統村落在地理空間上均與8個經濟開發區無交集,且大部分遠離經濟圈,由此可知北京市傳統村落均處于經濟發展相對較低的區域。

3 傳統村落保護存在的問題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內因造就了北京市傳統村落的分布格局,為傳統村落的分布奠定基礎。北京市交通區位與經濟區位作為外因影響傳統村落分布特征,起到延續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穩定作用。北京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因素對其起到了保護作用,也在另一方面制約著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自身發展與保護存在缺陷,傳統村落的保護現階段尤其重要。

3.1 缺乏保護實施的落實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鄉村擺脫了“臟亂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與北京市農村農村工作委員會于2016年印發了《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指南》,作為北京傳統村落保護的政策依據。實際村落保護過程中村民保護的積極性不高,無法保持村落發展與風貌保護之間的平衡。原因主要由于經濟發展的高效導致保護政策與落實銜接發生銜接不暢。落實保護時出現政策要求與實際保護實施需求不匹配。在規劃保護總則實施保護工作中對村莊的發展需求與發展方向需結合適當經濟、特色,但指導意見多為宏觀導向,而實際村莊樣貌不一,在進行保護修繕傳統村落時帶來一定難度。

3.2 缺少本土文化的傳承

傳統村落的本土文化集中表現在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部分。首先,在保護項目調研時期發現部分村落將風貌保護放在首位,其物質文化保護缺乏合理性,部分修繕與重建的建筑與村落環境不相符,整體缺乏研究性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技藝,手工藝、民間傳說、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遺忘與失傳,傳統村落逐漸淪落為“傳統建筑風貌村”,其內在的文化存在較少。本土文化的流失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起到阻礙作用。更關鍵的是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匱乏且缺乏傳統文化的展示與發揚。城鎮化與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致使本土文化無人傳承,以手工藝為例,擁有傳統手藝的傳承人多為老年人,其子女多不愿繼續以手工藝為生,造成文化無法傳承。也有部分本土文化受到了保護,但由于缺乏展示與宣傳方法,這些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存活于村落內,加上傳統村落多處于北京市的山區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些非遺文化湮沒在深山中,無人問津,沒有得到大眾視野的關注與認可,逐漸走向消失。

3.3 缺乏產業模式的創新

交通不便與遠離經濟帶不利于傳統村落產業發展。44個市級傳統村落遠離城市主干道與主要經濟區域,傳統村落在發展產業時無法高效利用北京市的經濟環境優勢。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業的大力宣傳,不少商家將目光投向鄉村旅游。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收益,開發商過度開發。商業化的發展將傳統村落打造為千篇一律的旅游村莊,雖然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村莊已經缺失了原本傳統村落的內涵,其經濟價值已高于其文化價值,傳統村落變為旅游村。部分村莊嘗試采用“凍結式保護”的方式,直接將村落作為文物單位進行保護,致使村莊缺少人煙,不利于盤活村莊產業以及經濟的發展。還有部分村莊既沒有良好的產業規模,也沒有將傳統村落特點與產業模式結合,導致村內產業落后,無法帶來基本經濟效益。由于村內產業無法滿足村民的經濟收入,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入北京市城區就業,造成了村內產業發展停滯的惡性循環??傊?,部分傳統村落產業發展缺乏將農、文、旅三者有效良性的結合,產業發展單一片面,缺乏產業模式創新與特色產業發展。

3.4 缺失內需保護意識

村民對傳統村落保護意識較弱,內需動力低,“鄉愁”認同感較低。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實施過程中,村民的參與程度較低?,F階段傳統村落的保護大多由企業、設計院與政府設計主導,村民參與力度低,保護意愿不高,沒有遵循參與式發展的原則。村民作為村落的直接使用者以及建設的參與者,內需動力低直接導致村民對于村落的保護意識不強。大多數村民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將建筑推倒重蓋,直接導致了傳統建筑的損毀。部分村民還存在“只掃門前雪”的現象,對于村落中的公共區域缺乏保護意識,導致村落公共區域的環境也遭到損壞。此外,村民的“鄉愁認同感”較低,對于家鄉村落的情感不深,不愿在村中生活。多方面因素造成村傳統落衰落。

4 結論與建議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文化與藝術的結晶,是直觀體現中國鄉村歷史進程的重要載體,保護傳統村落的日程不得有絲毫松懈與怠慢。北京市作為國際一線都市,在保護傳統村落中擁有各種資源優勢的同時,也面臨更加的嚴峻的城鎮化、商業化等難題。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缺乏保護落實、缺少文化傳承、缺乏產業創新、缺失內需保護意識等主要問題,結合問題對未來傳統村落保護提出建議。

第一,加強保護工作實施的落實,將保護落實工作放在首位。加強政策層面對傳統村落保護的引導,建立健全傳統村落保護機制。以《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設計指南》為基礎依據,以各區縣規劃文件為導向,制定各區縣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指南。區、鄉鎮政府可成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小組,深入傳統村落進行實際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與村落特點擬定各村保護規劃草案。加大對傳統村落財政撥款力度,由各傳統村落為基點,向周圍村落擴散,形成村落聚集帶,協同統籌發展。樹立村級別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的重要地位吸引建筑學、園藝風景學、城市規劃、文物歷史學等社會各界人才投入傳統村落。建立健全保護工作項目責任認定與獎懲機制,保證保護工作各環節責任落實到人,確保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實施落實到位。

第二,促進傳統、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文化保護法律法規擬定傳統村落文化與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草案,并加以立法通過。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原則進行傳統文化評估審核,并根據評估結果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申遺。對傳統文化傳承人實行評定考核認定,并給予補貼,開設傳統文化鄉村大課堂,以“活態化”傳承為基礎向大眾展示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鄉村產業進行結合,提高文化傳承人的生活收入水平,吸引更多傳承人加入。此外,還可在傳統節日開展農村民俗生活體驗日,向大眾展示傳統生活方式,傳統民俗習俗,感受農村傳統節日韻味。

第三,推動村落產業模式創新與完善。因地制宜創新與完善傳統村落產業模式。根據傳統村落不同的區位、特色、文化等打造傳統村落產業新模式,例如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開展傳統手工藝大課堂,將傳統手工藝面向大眾傳播,配合市場經濟營銷手段與互聯網直播平臺售賣工藝品。加強產業創新轉化,以傳統農耕技術為基礎,開展傳統農耕技術觀光展示區,吸引大眾游覽參觀學習農耕知識。還可憑借“互聯網+”平臺,將傳統村落推銷至大眾視野,在提高村內產業質量的同時使大眾了解傳統村落,共同提高傳統村落保護意識。對于村內產業以傳統農業此外,杜絕千篇一律的“民宿旅游”模式,發展旅游業從村落自身的特色角度出發,進行綜合評價考核后制定村內產業發展趨勢。

第四,增強村民保護意識,共促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提高村民傳統村落保護意識。將“鄉愁”融入村民內心。作為傳統村落保護中最核心的因素——村民,提升村民保護的內生動力應是傳統村落保護中的核心。通過輿論宣傳與思想教育,加強村民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識。引導村民返鄉從事鄉村產業,確保村民收入穩定的前提下,將村民留在村內,確保村落有“人氣”。留住村民要靠“鄉愁”認同感出發,通過村民回鄉,村內產業環境的改善,進一步讓村民擁有鄉愁認同感,對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加以保護,盡量還原傳統村落中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從表象出發,深入挖掘其內涵價值,并讓村民逐步從適應傳統村落生產生活方式,到認同其生產生活方式,最終選擇留在村內,投身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猜你喜歡
村落北京市村民
北京市公共機構節能宣傳周活動“云”彩紛呈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北京市:發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點》
北京市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
西瓜種植讓村民過上“甜蜜”日子
科學種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北京市豐臺區少年宮
走進蘇村,共賞蘇村民歌
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