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給青春叛逆“療傷”的機會

2022-11-25 16:02王強
家長 2022年31期
關鍵詞:療傷暴力青春

□王強

青春期只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正常的階段,可怕的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家長將叛逆視為“敵人”,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與引導,陪孩子共同度過青春期。

近年來,以《小歡喜》《小別離》為代表的家庭倫理劇在社會各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其中,海清扮演的“要強媽媽”與黃磊扮演的“貼心爸爸”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據調查顯示,孩子的青春期越來越提前,許多孩子在初一便出現了青春期叛逆現象,這時如果家長不能正確應對,很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有的孩子甚至就此誤入歧途,讓家長懊悔終身。

面對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許多家長都如臨大敵,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然而,青春期只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正常的階段,可怕的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家長將叛逆視為“敵人”,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與引導,陪孩子共同度過青春期。

叛逆不可怕,從某種角度講,青春叛逆其實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機會”,家長應當正視這一時期,并利用這一時期緩和親子關系,助推孩子健康成長。

叛逆期是童年經歷開出的“花”

青春既絢爛又迷茫。每一個孩子的叛逆都事出有因,每一個孩子的青春期都有跡可循。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階段中最敏感的時期,也是對自身童年經歷的總結與宣泄。沒有一個孩子會無緣無故的叛逆,每一次叛逆都有“童年陰影”作為誘因。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平日里乖巧的女孩突然在初二開始早戀,這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她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與關注,于是希望從同學那里獲得關愛與重視。一個只是有些調皮貪玩的男孩初三時突然頻繁與人打架,甚至通宵上網、頂撞老師,這是因為男孩的父親信奉“棍棒教育”,男孩在對暴力的恐懼中陷入了暴力的深淵。一個一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尖子生,突然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甚至逃課逃學,這是因為她從小成長于母親的嚴格要求下,母親一直要求她考滿分、爭第一,她的童年一直被數不清的練習題與課外班淹沒,終于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她再也無法忍受,于是便開啟了“叛逆”的篇章……

當看到一個叛逆的孩子時,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不應一味地關注他們叛逆的行為,而應挖掘叛逆行為之下那顆孤獨脆弱的內心。有人說,青春期的叛逆是童年陰影開出的“花”,這“花”可能傷痕累累,并不美麗,但這朵花孤獨弱小,也需要陽光雨露的呵護,就像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肆意叛逆看似不羈的行為之下,有一顆渴望愛與關注的心。他們需要關心,更需要引導,需要有一雙手把他們從黑暗中拉到陽光下,拍拍他們身上的泥土,撫平他們心靈的傷痕,告訴他們:“別怕,未來的旅途我愿意與你同行,不要用尖牙利齒保護自己,你的家人與老師就是你最堅強的后盾?!?/p>

一個青春叛逆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長的懲罰與壓制,需要的是愛與信任。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抓住青春期為孩子“療傷”吧!只有治好他們心中的傷口,才能讓孩子勇敢且無畏地走上坦途。

青春期也是“修補期”

青春精彩紛呈,少男少女青春懵懂,這是他們成長的“高速路”,也是他們人生中的重要階段。青春期到底是危險期還是修補期?這并不取決于孩子的行為與思想,而是取決于家長面對孩子青春叛逆時的態度與策略。

首先,面對青春叛逆的孩子,家長不要訓斥責罵,要耐心找出孩子叛逆的原因。例如:當一個女孩因為缺少關愛而早戀時,父母不要急于強制讓女兒跟男孩“分手”,而應當將女兒視為一個成年人,通過理性的溝通與分析,讓女兒看到這段關系幼稚脆弱的弊端,同時父母應當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做孩子的精神支柱與朋友,彌補孩子的童年缺憾,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重視與尊重。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了充足的愛,自然不會從外界尋求其他形式的愛了。

當一個男孩因為父親的“棍棒教育”而產生暴力行為時,做父母的不應當以更為暴力的行為對孩子進行壓制。家長首先要向孩子檢討自己曾經用棍棒代替溝通的行為,同時引導孩子,讓他意識到暴力的弊端以及可能釀成的嚴重后果,讓孩子明白:只有弱者才會動不動訴諸暴力,強者則會用理性與頭腦解決問題,而不是拳頭和武力。

當孩子因為長期的課業壓力產生反抗情緒時,家長應及時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無論何時孩子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都應凌駕于考試成績之上,家長可以適當給孩子“放放假”,不要給孩子太多額外的課業負擔與過高的要求、期望,可以帶孩子進行短途旅游,幫助孩子調整狀態。

青春期的叛逆,使孩子不但傷害了親人與朋友,更深深傷害了自己。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理性地看待并且利用這一時期,讓青春期成為修補期,幫助孩子修補心靈的傷痕,樹立正確的“三觀”。青春期的孩子產生的許多叛逆行為看似怪誕夸張,其實很容易糾正。只要家長有耐心、有恒心、有愛心,就能治愈孩子的心靈,否則這些青春期的叛逆行為也許會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陰霾。

抓住機會解決問題

想要抓住機會,修復親子關系,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家長應先對青春期進行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看待問題。

家長要秉持平等的態度。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些情緒化,他們敏感易怒,家長不經意間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發孩子的盛怒。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進行責備,因為孩子的憤怒是一種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當家長還以和“小孩”說話的態度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很容易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將“小孩子懂什么”變成“你有什么看法”,把“跟你說了,你也聽不明白”變成“你對這件事有什么辦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視的,孩子自然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父母。

與孩子進行真誠有效的溝通。溝通是喚醒青春期孩子的一劑良藥,但是溝通的方式會對溝通的結果產生重大影響。有些父母很擅長把溝通變成一場說教,將“和孩子對話”變成“讓孩子聽我說”。這種溝通的方式很容易引發孩子的反感,從而抵觸與父母的交流。正確的方式是,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用分析與討論代替批評和教育。只有真誠有效的溝通,才能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扉。

多與班主任溝通。中學階段的孩子絕大多數時間是待在學校里的,與班主任相處的時間甚至比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還要多。在日常的學習和活動中,孩子的行為可能會暴露一些心理問題,孩子有什么“小秘密”可能會因為羞于啟齒而不告訴父母,卻愿意與班主任溝通。因此,定期與班主任溝通交流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只有家校聯手、信息互通,班主任與家長才能制訂出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策略,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

猜你喜歡
療傷暴力青春
反性別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則
“生態疤痕”能否修復——渭南為礦山創面“療傷”
假 如
古代刮骨療傷的那些人
七夕
埋線: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獻禮
青春不打烊
暴力的班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