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醫治療白脈病用藥規律及寒熱證型方劑藥性分析

2022-12-03 11:59仁增加安拉太東格吉才讓吉袁發榮李先加多杰郭肖李啟恩
中成藥 2022年11期
關鍵詞:白脈赤巴熱型

仁增加 安拉太 東格吉才讓吉袁發榮李先加多杰郭肖?李啟恩?

(1.青海大學藏醫藥研究中心, 青海 西寧810016; 2.青海大學藏醫學院, 青海 西寧810016; 3.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 西寧810016; 4.藏藥新藥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 青海 西寧810016)

白脈病是藏醫疾病術語,等同于現代醫學的神經系統疾?。?],是指包括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疾病在內的腦與神經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是傷殘調整壽命年的首位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2],且目前大多數神經系統疾病缺乏有效治療措施。因此,有效疾病預防和新治療策略的發現是解決疾病負擔和改善疾病轉歸的新方向。藏醫學早在公元八世紀就對白脈及白脈病有系統的認識,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治療方案和經典方劑,這些方劑目前依然是指導現代藏醫治療白脈病的主要理論和藥物來源[3],蘊藏著巨大的新藥開發和健康服務價值。

基于大數據挖掘技術的藏藥復方組方理論分析和藏醫臨床用藥規律研究,是解釋藏藥組方原理、探索作用機理、優化治療方案、開發藏藥新藥的重要手段。目前,藏藥方劑配伍理論和臨床用藥規律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對藏醫治療白脈病的用藥規律和目標方劑的藥性分析研究鮮見報道。本研究借助FP?Tree 關聯規則和聚類分析方法,挖掘藏醫治療白脈病方劑的組方規律及白脈病寒、熱證型方劑的藥性機理,以期揭示藏醫治療白脈病歷代方劑的組方思路和臨床用藥依據,為白脈病臨床用藥和開發治療新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根據《四部醫典》《臨床札記·札記精粹》《秘訣補遺·鑰匙》等藏醫古籍文獻,搜集藏醫治療白脈病的方劑及相關組成藥物、功效、方劑源等信息。

1.2 納入標準 納入功效中明確記載有治療白脈病的功效,且名稱、藥物組成、功效完整的方劑。

1.3 排除標準 排除組成不完整或重復的方劑,在不同藏醫經典文獻中重復記載和共同引用的均只記錄1 次。

1.4 數據規范 為避免藏藥因別名、譯名等因素造成系統對藏藥的分析不明確,方劑中的名稱均參考《藏藥晶鏡本草》《晶珠本草》《中華本草·藏藥卷》等權威著作進行規范統一。數據錄入完成后由3 人負責審核,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5 研究方法與數據分析 進入中醫傳承計算平臺,利用“數據分析”模塊中“方劑分析”功能,依次進行藥物頻次統計、關聯規則(FP?Tree 優化算法)、聚類分析(K?means 算法+回歸模型)等算法,由Gephi 0.9.2 軟件繪制關聯規則的可視化網絡拓撲圖。白脈病寒熱證型方劑的藥性聚類采用系統聚類中的Ward 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藏藥使用頻次 藏醫用于治療白脈病方劑涉及251 味藥物,使用頻次≥20 次的藥物有27味,主要為苦、辛味藥物,其中頻次居前5 位的藥物由高到低依次為訶子、紅花、麝香、丁香、木香,見表1。

表1 藏醫治療白脈病方劑中使用頻次≥20 次的藥物

2.2 組方用藥規律 設置信度≥0.9,支持度>36%,對藏醫治療白脈病的用藥模式進行分析,共得到28 條核心藥物組合,通過Gephi 軟件構建藥物關聯網絡圖,見圖1。其中包含2 味藥物的核心藥對有20組,包含3 味藥物的核心藥對有8組,使用頻次≥45 次的藥物組合有8組,見表2。關聯規則中置信度達到1 的有4 個組合,實為三果湯的組成藥物,見表3。

表3 藏醫治療白脈病方劑藥物間組合的關聯規則

圖1 白脈病方劑常用藏藥關聯網絡圖

表2 藏醫治療白脈病方劑用藥模式中頻次≥37 次的藥物核心組合

2.3 白脈病寒熱證型的組方規律

2.3.1 藥物頻次與聯用規律 103 首歷代藏醫用于治療白脈病的方劑由251 味藏藥配伍而成,其中寒、熱證型方劑分別有49、54 首。分析寒熱證型的用藥頻次發現,治療熱型白脈病的方劑中紅花、丁香、豆蔻等藏藥的頻次最高;治療寒型白脈病的方劑中訶子、麝香、鐵棒錘等藏藥的頻次最高,見表4。設治療熱型白脈病方劑的支持度≥30%,治療寒型白脈病方劑的支持度≥15%時,結果顯示,熱型方劑中紅花?丁香、丁香?訶子、紅花?豆蔻等藥對間的關聯度最強;寒型方劑中麝香?木香、麝香?藏菖蒲,麝香?訶子等藥對間的關聯度最強,這些藥物恰巧是配伍組成五味麝香丸的原料藥材。網絡中節點顏色代表不同的模塊,節點大小代表平均度值的高低,邊的粗細代表藥物間的關聯強度,見圖2~3。

圖2 熱型白脈病的用藥規律關聯網絡圖

表4 白脈病寒、熱證型的用藥頻次

圖3 寒型白脈病的用藥規律關聯網絡圖

2.3.2 聚類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計算平臺軟件方劑分析模塊中的聚類分析包進行聚類分析,寒、熱證型的聚類個數統一設為3,進一步繪制K?means 算法與回歸模型結合的方劑聚類圖,并挖掘聚類核心組合,見圖4、表5。因變量代表方劑聚類數值,自變量代表離散值,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類別,不同顏色點數的多少代表藥物數量的多少,越靠近回歸曲線,表示與此類別的核心藥物越接近,反之亦然。聚類結果顯示,寒、熱證型的藥物聚類明顯,相對集中,分類清晰,表明藏醫治療寒、熱證型白脈病時在方劑選擇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由聚類核心組合表可知,治療熱型白脈病方劑的功效以安“隆”、清熱和維護臟腑功能為主,治療寒型白脈病方劑的功效以調“隆”、助胃火、止痛和消炎為主。

表5 寒、熱證型核心藥物組合聚類表

圖4 寒、熱證型藥物聚類分析圖

2.4 寒熱證型藥性分析

2.4.1 味、化味和五源分析 參照《晶鏡本草》收集寒、熱證型方劑所屬藥物的藥味并進行統計,研究發現,寒、熱證型方劑中的藥味均以甘、苦、辛為主,其中甘味分別占所有藥味的38%、36%,苦味分別占所有藥味的31%、23%,辛味分別占所有藥味的18%、22%,見圖5。根據藏醫藥性理論,六味經過胃中“三胃火”的消化吸收后形成甘、酸、苦為主的三化味,分別代表平、熱、寒性。經本研究統計分析發現,治療寒、熱證型白脈病方劑的三化味以苦化味為主,分別占58%、60%,其次是甘化味,分別占39%、37%。從治療白脈病方劑的六味和三化味比值可知,藏醫治療白脈病一般遵循以消 “赤巴”熱和調和“隆”的糙、輕性為主,預防“培根”的寒性增生為輔的治法治則。根據五源中土水、火土、水火、水風、火風、土風兩兩為主,形成甘、酸、咸、苦、熱、澀等六味的藥性理論,從組成寒、熱癥型方劑藥物的六味推導出各方劑的五源占比,發現治療寒、熱證型白脈病的方劑中均以土源藥物的占比最高,風源藥物占比最低,但水源和風源的占比在寒、熱證型方劑中表現出顯著差異,根據藏醫藥性理論,土源具有重、穩、鈍、柔、潤、干等屬性,是治療“隆”性疾病的首選,同時也具有良好的治療“赤巴”和“培根”病作用,符合維護行于白脈中功能正常,維持“赤巴”和“培根”功能動態平衡的藏醫白脈病治療原則。

圖5 藏醫治療白脈病寒、熱證型方劑的味、化味和五源統計圖

2.4.2 十七效聚類分析 藏醫治療白脈病的103 首方劑中,寒、熱型方劑分別有49、54首,治療熱型白脈病的方劑略多于治療寒型白脈病的方劑。根據藏醫藥性理論,并參照《藏藥晶鏡本草》和《晶珠本草》等經典權威著作,收集各方劑的藥味,推算每首方劑的十七效,建立方劑?藥性矩陣,通過系統聚類中的Ward 法分析藏醫治療白脈病寒、熱證型的藥性。聚類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熱型白脈病的方劑藥效主要以重、寒、涼為主,旨在平息“隆”的輕性和“赤巴”的熱性;治療寒型白脈病的方劑藥效組成表現出同治療熱型白脈病的方劑藥效組成相一致的趨勢,不符合傳統藥味治療原則,見圖6~7。

圖6 藏醫治療熱型白脈病方劑的藥性聚類圖

圖7 藏醫治療寒型白脈病方劑的藥性聚類圖

3 討論

研究發現,藏醫治療白脈病方劑的組方規律中訶子?木香、麝香?木香、訶子?麝香、丁香?紅花、丁香?肉豆蔻等組合為關聯較強的藥物組合,其中訶子為調和“三因”的藥物,木香、丁香、肉豆蔻等為安“隆”寧神、通經活絡、消炎鎮痛的藥物,麝香和紅花為清熱消炎、解毒活血類藥物[4?10]。分析治療寒熱證型白脈病方劑的組方和用藥規律發現,治療熱型白脈病的方劑中頻次最高的藥物為紅花、丁香、豆蔻、訶子、天竺黃等,是在藏醫治療白脈病通用藥物的基礎上增加豆蔻、天竺黃,旨在調和“隆”的同時清除“赤巴”熱,用藥模式中紅花?丁香、丁香?訶子、紅花?豆蔻間的關聯較強,這些藥物配伍可調和氣血、行氣通“隆”,從而達到保護神經損傷、改善神經功能、平息神經性疼痛的目的。治療寒型白脈病的方劑中頻次最高的藥物為訶子、麝香、鐵棒錘、木香、藏菖蒲等,這5 味藥恰巧是經典藏成藥五味麝香丸的組成藥材,根據藏藥藥性理論可知五味麝香丸應為清熱方劑,但在藏醫藥經典權威著作《四部醫典》中將五味麝香丸定位為驅寒消炎類藥品,藏醫傳統臨床用藥中也將此藥作為驅寒消炎方劑使用,這是因為訶子、麝香、鐵棒錘、木香、藏菖蒲僅從單味藥材的藥味、藥性和藥效分析,均為清熱類藥物,但這5 味藥材配伍組合后則表現出驅寒消炎的作用,即發揮了方劑的藥性功能[11?12]。

聚類分析發現,治療熱型白脈病的方劑與治療寒型白脈病的方劑表現出相對一致的趨勢(圖6~7),結果表現出與關聯規則分析結果相同的用藥特點,提示不論治療寒型白脈病還是熱型白脈病,藏醫都以調和“隆”的輕、糙性為基礎,在此基礎采取相應的熱治和寒治原則。這一結果印證了2 個藏醫關鍵理論,即一方面藏醫學認為“隆”是所有疾病的誘因,而且“隆”本身無寒、熱之分,其寒、熱取決于伴發病“赤巴”和“培根”的性質,因此,所有疾病的治療,尤其是白脈病的治療必須首先對病變的“隆”采取針對性治療,使其量和功能恢復平衡和正常;另一方面藏醫學認為白脈的功能是由行于白脈的“隆”來執行,白脈病的實質是白脈中“隆”的病變和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赤巴”和“培根”紊亂,因此,治療白脈病必須以平衡病變的“隆”和恢復白脈中“隆”的功能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針對白脈病的寒、熱癥型,采取相應的對癥或對因治療。

分析寒、熱證型白脈病方劑的藥性發現,寒、熱證型方劑的六味、三化味、五源的占比中,六味以甘、苦、酸為主,化味以苦化味為主,五源以土源為主,根據藏藥藥性理論,這一結果再次證明藏醫治療白脈病時不論寒型還是熱型,首先要以平衡“隆”為基礎,在安神調“隆”的前提下,兼顧其寒、熱性質的基本治則。藥性聚類分析發現,熱型方劑藥性聚類圖顯示,治療熱型白脈病方劑的涼、重、鈍、糙等藥效值呈遞增趨勢,這一結果與藥性分析結果相同,即治療熱型白脈病方劑的重效能有效平衡“隆”,從而治療由“隆”的輕性引起的游走性疼痛、失眠、煩躁、心慌、耳鳴等癥狀,涼和鈍效能夠有效平衡“赤巴”的熱和銳性,從而治療由“赤巴”的熱、銳性引起的疼痛、發熱、脈熱、炎癥等癥狀,糙效可有效治療由“培根”的柔、黏性引起的脈絡阻塞、胃火衰弱、代謝紊亂、氣滯血瘀等病變。同時,這一結果還強調藏醫熱型白脈病是由“隆”和“赤巴”共同引發,是 “隆赤”復合型疾病,兼具“隆”和“赤巴”的疾病屬性,且由于藏醫學中“隆”“赤巴”“培根”這“三因”間的相互依賴和動態平衡關系,當“隆”和“赤巴”發生病變后,定會引起“培根”的病變,因此,在治療熱型白脈病時要堅持以調和“隆”為前提,平息“赤巴”為關鍵,平衡“培根”為輔助的治療原則[4]。

綜上所述,藏醫治療熱型白脈病以調“隆”補益、清熱平“培根”為基本原則,配伍用藥時遵循藥味配伍原則,治療時要以方劑的藥味功能為主要參考依據;寒型白脈病以調“隆”補益、養胃火、鎮痛為基本原則,配伍用藥時遵循藥性配伍原則,治療時要以方劑的藥性功能為主要參考依據。

猜你喜歡
白脈赤巴熱型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馬爾尼菲藍狀菌病發熱的臨床特點分析
試析藏醫藥學之六季飲食保健
體外沖擊波聯合白脈軟膏治療肱骨外上髁炎30例的療效觀察
略談臨床熱型的辯證治療
蒙醫治療白脈病方劑及用藥特點的文獻研究△
試論藏醫三因學說
探秘藏醫對白脈病的認識 白脈軟膏低費用高療效
治痰濕化熱型血管神經性頭痛的中藥配方
淺析《月王藥診》對膽病的認識
藏醫白脈病發病與治療研究現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