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思維新舉措推進新職業教育法實施
——基于行業組織的視角

2022-12-04 17:49任豪祥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新法產教職業

任豪祥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 100073)

法律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頒布,具有政策法規所不具備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作為職業教育的“大法”,自1996 年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時隔26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法”)自今年5 月1 日正式頒布施行。新法直面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對清除體制機制障礙、凝聚職業教育發展合力意義重大。新法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定位,“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建構了縱向貫通、橫向連接的現代職業教育新體系和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確立了“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第一章總則第六條)多元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實施體制,等等。[1]新法的頒布為技能型社會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法律基礎和法治保障,標志著我國進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新階段。下文擬從行業組織的角色定位和行動措施視角出發,闡述如何領悟新法精神并貫徹實施新法。

一、角色定位:行業組織的身份認同與主體職能

新法15 次提到行業組織,第一章總則第九條指出“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工會和中華職業教育社等群團組織、行業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參與、支持或者開展職業教育?!辈⒂?9 次“開展”、9 次“支持”、7 次“參與”明確了行業組織履行法定職責的內容和方式。

行業組織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是改革開放和政府機構改革的產物。1988 年,政府轉型設立的一批行業協會登上歷史舞臺,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由物資部轉制成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由機械工業部轉制設立等。30 多年來,各類行業組織蓬勃發展,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已達795 家。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承擔著既要滿足受教育者成長和發展又要滿足行業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性要求的雙重使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突出特征。新法全文共提及9 次“產教融合”,5次“校企合作”,2 次“工學結合”。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中起協調中介、指導服務和監督評價職能,宏觀層面上它促進產教融合,中觀層面上它推進校企合作,微觀層面上它服務工學結合,以此提升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和職業教育適應性。

(一)第三域:行業組織在產教深度融合中的中介協調功能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項需要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就業部門等多元主體共同協作、聯合推進的系統性工程。但是,產業、就業和教育在以“育人—用人”為中心的制度建設上存在目標差異。產業界作為生產和服務部門,是一種以市場競爭為行為導向的經營性組織,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創造利潤;教育部門的本質不僅具有技能傳承的經濟屬性,同時更強調挖掘人的潛能和培養人的成長的教育屬性;就業部門的主要功能則是要保證公民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因此,就出現了幾組矛盾:一是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之間的矛盾,要求在提高教育供給的質量效率和學生個性發展之間尋求平衡;二是就業部門和產業部門在人才評價上的矛盾。就業部門關注就業能力,以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抓手,強調工具性和功利性,而產業部門要求勞動者不僅要有一技之長,更要富有發展潛力,兩者在人的能力的“刻度”上顯然不是一套考量指標;三是就業部門的“短視”和教育部門的“長視”的矛盾。就業關注的是“人的技能”,教育關注的是“有技能的人”,需要協調職業準備的功利目標和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長遠性之間的張力關系。這三組矛盾是制約三方融合的藩籬,需要尋求合理渠道,平衡產業、教育、就業三方的價值訴求,實現主體間性和行為協同。

美國學者列維特(Levitt)認為,社會由政府組織、市場組織與三類組織架構而成。他將介于政府和市場中間的非營利中介組織稱為“第三部門”(也稱“第三域”)。行業組織即是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社會中介性的“第三部門”,是促進產業和教育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在協調“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就業部門”三角關系,深入溝通對話,疏解政府職能,彌補市場缺陷,以及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和獨特價值,是職業教育多元治理格局的重要主體之一。

(二)第三元:行業組織在校企長效合作中的指導服務功能

新法從內涵詮釋、宏觀構建、行動路徑等方面明確了行業組織的指導服務職能。首先,新法明確表達了行業組織的咨詢指導職能。第三十五條指出:“職業學??梢酝ㄟ^咨詢、協商等多種形式,聽取行業組織、企業、學校畢業生等方面代表的意見,發揮其參與學校建設、支持學校發展的作用?!钡诙龡l明確:“行業組織可以根據需要,參與制定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和相關職業教育標準,開展人才需求預測、職業生涯發展研究及信息咨詢,培育供需匹配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逼浯?,新法明確了行業組織針對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服務功能。第二章第十五條、第十九條規定行業組織可以為職業學校提供學分課程,為中小學提供職業啟蒙服務;第三章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鼓勵行業組織參與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和教材開發;第四章第四十條允許行業組織與學校、培訓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第五章第四十五條鼓勵行業組織、企業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第六章第六十一條明確行業組織開展職業教育研究和人才供需對接活動等。

針對校企合作而言,行業組織是學校、企業之外不可或缺的“第三元”。因為職院學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整體辦學水平;而企業的利益訴求是擴大利潤空間、提升人力資本,增強競爭能力。校企全過程、全要素育人-用人交互銜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才能做強做好職業教育。但是,職業院校要通過標準化人才培養滿足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個性化需求,學校的教育供給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就會產生矛盾,這就需要行業組織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提供咨詢、對接、協調和指導。一方面,行業組織是企業自愿加入的會員制、互益性、中介性社團,是企業的“娘家”,對企業具有天然的行業凝聚力與制衡力,在全面掌握企業發展趨勢、技術動態、用人需求,痛點訴求,以及動員指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等方面無可替代。其功能表現為對內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對外提供行業標準、行業統計、行業咨詢、行業培訓等服務,從而有效推動行業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行業組織通過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廣大職業院校提供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教學指導服務。1999年,教育部首次委托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牽頭,組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相關行業職業教育工作進行研究、咨詢、指導和服務。2021 年,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發展到57 個,委員達3420 名,研究本行業領域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各個環節,推動教學質量保障與評價改革,成為企校協同育人的“中梁”。

(三)第三方:行業組織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中的督導評價職能

新法通過立法形式對行業組織明確賦權,保障行業組織不僅可以參與評價,還可以獨立承擔第三方評價。第四章第四十三條強調:“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吸納行業組織、企業等參與評價”,“委托行業組織、企業和第三方專業機構,對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及時公開?!?/p>

二、行業組織推進新法落地的三大行動舉措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共有職業學校1.13 萬所,開設了1200 多個專業和10 萬個專業點,3088 萬在校生,年均向社會輸送1000 萬畢業生。[3]對行業組織而言,依法治教,履職盡責,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需要建立復數思維、閉環思維和生態思維,發力“兩端”,服務“中間”,搭建平臺,共生發展。

(一)復數思維:提升職業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切克蘭德(Checkland, P.B.)提出績效評估的“3E”理論[4],以系統論思維提出了認知和評價復雜問題的方法論?!?E”是指效益(efficac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E”理論可以簡單理解為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產出。該理論同樣適用于職業教育。當下,職業教育正在進行系統化、大力度的改革,只有將企業和院校點對點合作的“單數”狀態,上升到企業“集合體”和學?!凹象w”的“復數狀態”的高度,才能實現教育界人才培養與產業界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求出“3E”的最優解。就“產”而言,行業組織應成為標準的制定者與標準實現的評判者;就“教”而言,行業組織應深度參與基于產業、行業標準而制定的教學標準、評價指標,實現產教標準的一致性、產教供需的平衡性。

以物流業為例,從產業端來看,物流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跨界、整合、顛覆、創新,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目前,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物流市場,從業人員5000 萬人,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00 萬以上;同時,隨著物流行業數智化進程加速,底層作業的數字化、中層運營的模型化、頂層管理決策智能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院校端來看,物流專業涉及16 個專業,1941 個專業點(其中,中職 560 個,高職1381 個,職教本科 2021 年新設,未計入),在校生多達33 萬人??梢?,供需兩側的數字都非常龐大,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雙重挑戰。因此,單靠企業和院校的單一、自發、“零售式”合作,成本高,效率低,需要站在國家戰略、產業升級、行業發展、模式創新與人才推動組織變革的價值高度,統籌應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行業組織有能力萃取行業的“最大公約數”、確保教育的“平均先進水平”,搭建行動框架,優化資源配置,整體提升物流教育培訓水平,“管好兩端、規范中間”,定好人才培養目標的“靶子”和人才質量評價的“尺子”,拔出培養過程的“釘子”,想出提質培優的“點子”。

從人才培養的“起點”來看,行業組織要跟蹤研究本行業發展趨勢,常態發布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明確人才規模、規格、結構等信息,為職業教育精準進行專業設置與優化提供參照系;深度參與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等標準化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實現產業需求與專業設置對接、育人目標與未來人才需求對接、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對接,發揮標準體系的“導航”功能。

從人才培養的過程來說,不僅要關注職業院校和企業“點對點”緊密合作,更需要通過組織化的力量和機制,統計整合會員企業和院校分散的資源和訴求,快速響應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匯聚校企專家,敏捷協同開發,將企業的工作現場與院校學習場景同步,實現工作過程和學習資源的數字化,構建工作與學習資源的“數字孿生系統”,最大限度降低開發成本,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將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要素并聯,形成實踐共同體,從而提升行業整體行動能力。

從人才培養的“終點”來看,其一,行業組織也要積極參與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條件成熟的行業組織還可開展人才培養質量授權評價;與政府、企業、院校一道,啃下提高教育質量的硬骨頭,為本行業畢業生就業提供指導與服務;建立科學、規范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將發展性和系統性相統一?!鞍l展性”就是摒棄動態性和功利性;“系統性”是對人才培養體系等進行全流程控制,形成人才培養閉環,提高職業教育生命力、吸引力與影響力。其二,新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結合職業分類、職業標準、職業發展需求,制定教育標準或者培訓方案,實行學歷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培訓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钡谑邨l又強調:“國家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學分、資歷以及其他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機制,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眹屹x予行業組織按照市場需求開展能力水平評價活動的權利,新法又將培訓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置于和學歷證書對等的法律地位,可以實現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化。因此,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好證書“試金石”作用,將職業培訓課程和職業技能等級、職業能力等級認證課程嵌入人才培養過程,把好評價質量關,以證書的互通互認為手段,落實終身學習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暢行無阻。

(二)閉環思維:化解、疏通人才供應鏈的痛點和堵點

新法第四章第四十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職業學校在招生就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質量評價、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與相關行業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建立合作機制。職業教育的培養標準要體現產業需求導向;職業教育的培養過程要體現育人-用人交互協同、雙向互融;職業教育的質量評價要體現用人-育人匹配與銜接。新法明確了行業組織“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5]共同致力于“人才需求、人才培養、人才供給”的人才培養供應鏈建設,旨在建立和形成人才培養從標準、過程到評價有效銜接和“供給—需求—供給”互動耦合的閉環,并對技能人才的職業成長過程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行業組織在人才供應鏈的運行中,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化解、疏通供應鏈上下游的難點和痛點。其中,人、課、場是三個關鍵節點。從“人”的維度看,職業教育最大的痛點是教師專業水平的持續提升,尤其是教師實踐能力的短板突出,“師傅”資源匱乏、實踐教學經驗不足,而這靠單點企業和院校,甚至靠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從點上發力難以完全化解。行業組織則可以從“面”上入手,研究制定教師能力標準,搭建教師職業成長通道,儲備企業師傅“人才池”,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統一培養評價、管理考核行業職業教育師資,為行業職業教育儲能賦能。從“課”的維度看,職業教育最稀缺的課程資源是工作現場的任務實踐和案例資源的豐富性和規范性,最大的難點是新技術、新流程、新模式、新標準的及時吸納和應用。如果行業組織能夠采用“C2M”思維,將頭部企業的資源進行集中轉化和資源共享,就可以打造采集、處理、匯聚、應用優質資源的職業教育“天貓平臺”。從“場”的維度看,職業教育的關鍵是學生的最后一公里——企業實習質量缺乏機制保障,職業生涯規劃受到掣肘,中小企業的用人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給。這不僅需要行業組織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和約束,增強行業規范,也需要行業組織基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需求,協調資源,搭建平臺,統籌規劃,使公共實訓基地、企業訓練中心和職業院校的實訓場地能夠以合理方式進行共享,從而提高實習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生態思維: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

新法第二十三條鼓勵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等機構“培育供需匹配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通過第三方產教融合服務組織的“粘合劑”效應,構建起互惠多贏利益驅動下的長效運行機制、溝通協調機制與全方位保障機制,使產教融合的目標 、過 程 、結 果 都“ 可 見 ”“ 可 控 ”“ 可 調 ”“ 可 耦合”。如果說,政府是職業教育建設發展的編劇的話,產教融合服務組織就是執行導演,只有舞臺廣闊,劇目才會表演精彩。只有百業俱興,行行齊動,職業教育才能各生其生,各長其長,最終帶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行業組織必然是打造產教融合垂直生態結構體系,培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的不二人選。

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為例,目前物流人才培養無論從總量、結構還是質量上,還遠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物流產業發展需求。為解決這個問題,2020 年,筆者發起成立了物流與供應鏈人力資源專委會,搭建服務物流人終身成長的戰略“中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承擔的就是產教融合服務組織的功能,以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為主線,推動人才供應鏈上下游全方位的交流與深度合作,促進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以有效解決校企合作對接溝通不暢、產教資源割據、人才培養和供給滯后等一系列問題,最大限度地促進供需雙方的目標協同、價值協同和行為協同,將產教“兩張皮”變成“一盤棋”。同時,推動企業組織創新、員工成長、招聘和用工模式創新,為物流行業打造一個持續進化、自我演化、開放共創的人才培養生態圈。

新法實施是政、行、企、校的“集體舞”,要求生態伙伴跨界連接,共生共好,共同創造人才發展和人才培養更大的價值空間??梢哉f,在新法的貫徹推行中,行業組織做得好,就是一道梁;做不好,就是一堵墻。職是之故,行業組織應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使命意識,有“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在我”的情懷和擔當,緊扣產業變革新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成為新法執行的“拓荒?!薄叭孀优!?,創建展現中國實踐、凝練中國經驗、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職業教育模式,為社會培養專業能力精、綜合實力強、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技能人才,為技能型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新法產教職業
中職計算機專業產教融合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
高職教育“四實一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產教融合的 OBE 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
樹敵太多DE商鞅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五花八門的職業
全省50多個市、縣聯動,舉辦華僑新法廣場宣傳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