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化下的蕪湖鐵畫保護策略

2022-12-04 17:49畢榮豪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蕪湖博物館發展

畢榮豪

(渤海大學美術學院,遼寧錦州 121011)

21 世紀以來,我國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力度,并結合中國國情探索一條適合中國非遺的保護路徑。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國的非遺保護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其中博物館視角下的非遺保護成為時代際遇下的新突破。[1]本文立足于蕪湖赭山鐵畫保護展開討論,運用田野調查法,考察其保護現狀并梳理其傳承過程,最后結合現階段非遺保護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議,為我國的非遺保護盡綿薄之力。

一、博物館化下的鐵畫價值

博物館是教育輸出的陣地之一。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作為鐵畫保護的專題性博物館,更加突顯出“非遺”與“博物館”保護相結合的雙重意義。

(一)教育科研價值

首先,從宣傳教育角度來看,2019 年1 月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對外試運營以來,通過普通旅游參觀、企業團建學習、高校社會活動等形式接待過眾多省內外各方參觀者,有效地宣傳推廣了蕪湖鐵畫的審美特征與文化內涵,拉近了鐵畫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增進了游客對鐵畫的認知,也提升了大眾保護非遺的意識。

其次,從科學研究角度來看,為了進一步挖掘鐵畫本體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博物館組織專業人員,對鐵畫制作過程中的生產要素進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意在通過還原鐵畫鍛造過程,保存鐵畫作為非遺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分解過程能與其他材料產生新碰撞。

最后,博物館對外開放還有利于博物館工作人員與社會各界人員進行交流溝通,這對鐵畫的創新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如在2019 年國慶獻禮70 周年的鐵畫展覽上,館方工作人員胡兆源與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美術系張洪亮老師共同創作的作品《漁歸》,展現了蕪湖小城漁米之鄉的生活面貌,通過鐵畫鍛造技藝與漆版畫相結合的方式開創了一種新的鐵畫制作方法——漆版鐵畫技藝,并已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技術,成為鐵畫博物館突破傳統鐵畫鍛造技藝的第一步,為后期產學研循環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二)文化傳播價值

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文化傳播價值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方面。首先,對內交流上,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自運營以來,接受過《國家地理雜志》記者采訪,并舉辦高校夏令營活動、鐵畫工藝品展覽、華僑國際文化交流等多項國內活動。館方充分挖掘鐵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使觀眾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鐵畫作為非遺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國民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其次,在對外交流上,鐵畫博物館還接受過國外專家學者的來訪,如法國游學生來館參觀、美國麥克丹尼爾學院教授前來考察等。從文化對外輸出的角度來看,鐵畫博物館在宣傳中國非遺文化、傳播民間工藝、弘揚工匠精神、促進文化強國的建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市場經濟價值

從2006 年開始,工藝美術廠周邊鐵畫作坊數量開始逐漸增加,鐵畫鍛造技藝在經營中得到了一定傳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生產性保護為蕪湖的手工業經濟帶來了一定提升,但從鐵畫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當時的生產性保護存在弊端。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將聯合蕪湖市政府,會同蕪湖市規劃局、蕪湖市博物館、蕪湖市文化局等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鐵畫的生產性保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指導意見,將鐵畫保護的社會效益設為首要目標,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協調發展、科學推進鐵畫生產性保護工作。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的出現,將會把生產性保護引入正軌,在非遺保護與文化傳承的范圍內帶動經濟增長。

二、博物館化下的鐵畫現狀

2016 年11 月10 日,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頒布了《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條例》,該條例第一章第十六條指出“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設立鐵畫博物館收藏、展示蕪湖鐵畫珍品及相關實物、資料,宣傳蕪湖鐵畫的歷史。蕪湖市博物館等相關公共文化機構應當設立蕪湖鐵畫展示廳,用于蕪湖鐵畫的宣傳和展示。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設立蕪湖鐵畫收藏、展示場館,市和有關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在資金、場地等方面予以扶持?!盵2]該項條例頒布后,原蕪湖工藝美術廠被現任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館長郭春光收購,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便在原工藝美術廠舊址上改建而成,于2019 年1月向社會公開試運營。博物館按功能區劃分為接待區、展示區、體驗區和銷售區四個板塊,在籌劃組建的過程中采取了類生態博物館的建造模式,形成了獨特的鐵畫博物館體系。

鐵畫博物館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績是令人可喜的,但在防止“物毀技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下面具體將分別從可借鑒的優點與待改進的不足兩方面闡述其發展現狀。

(一)可借鑒的優點

1.完善鐵畫活態保護

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受益于得天獨厚的人文積淀,以保護鐵畫鍛造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主要原則,在空間布局上采用“前店后廠”的運營方式。以鐵畫博物館為主體,后接生產區域,前連銷售專區,游客在參觀博物館后能投入到鐵畫大規模制作現場的觀摩與互動中去,不但可以在博物館中了解鐵畫,還可以在生產區域進一步拉近與鐵畫藝人的距離,形成“展覽中學習,在交流中了解”的參觀模式。而在博物館入口處的鐵畫商鋪,會銷售部分鐵畫作品,盡管大多以裝飾畫的形式售出,但此種方式的運營體系是值得肯定的,它不僅有利于博物館自身的運營發展,還有利于宣傳蕪湖鐵畫作為非遺的知名度。

2.擴大技藝傳承

在鍛造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方面,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面向社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除傳統師徒制的幫帶形式外,蕪湖市政府、蕪湖市非遺辦聯合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及當地各大高校開展了“非遺進課堂”的傳承保護的模式。[3]如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傳媒學院開設了鐵畫藝術專業方向,將學院原有的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動漫設計相關專業與鐵畫相結合,學校邀請博物館的老藝人去講學,而博物館則邀請學生進入工坊完成實際操練學習,此種傳承方式既豐富了學校相關課程的教學體系,又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強對鐵畫的認識與了解,為培養新一批的“鐵畫人”奠定基礎。

3.開展系列活動

為緊跟時代發展,在保證高質量的作品效果與正常展覽的前提下,鐵畫博物館經常邀請蕪湖市書畫院的國畫大師們為鐵畫藝人授課和做講座,幫助鐵畫藝人們豐富精神世界、提升審美素養、培養創新意識,為鐵畫的綜合發展提供精神源泉,鐵畫博物館在鐵畫鍛造技藝的傳統保護與創新發展中起到橋梁與紐帶的連接作用。

(二)待改進的不足

1.數據資料不完善

蕪湖鐵畫自湯鵬首創以來曾面臨種種磨難,一度險遇斷代危機,后在鐵畫大師們的不懈努力下終得重獲新生,盡管如此,三百多年來的鐵畫鍛造史也存在信息遺漏的現象。作為館方,專題博物館的收藏功能顯然是沒有得到完全發揮的。從參觀角度來看,現階段鐵畫博物館缺少了早期鐵畫制作方面的內容呈現,工藝美術廠的簡要介紹概括了近代鐵畫鍛造大師們的作品,而展覽中的鐵畫作品又以相似的主題與造型為主,具有一定的單一性。這要求館方盡可能收集鐵畫發展過程的相關完整資料,豐富鐵畫史的全局面貌。

2.宣傳方式不新穎

信息化時代下的宣傳手段對大眾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鐵畫博物館在建立發展過程中,清楚地將保護重點放在對鐵畫及傳承人的保護上,卻忽略了對博物館的宣傳推廣。館方目前的宣傳方式包括印發宣傳圖冊,參與各項展覽和正常的博物館接待工作等三方面。從“博物館旅游地旅游生命周期理論”[4]來看,專題性質的博物館旅游周期是由旅游產品決定的,即蕪湖鐵畫的宣傳推廣程度決定博物館的參觀程度。如果館方只停留在當前的宣傳模式而不對其進行創新,蕪湖鐵畫作為非遺得不到弘揚,即便是將傳承人及鐵畫技藝保存下來,也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理念相違背,那么鐵畫博物館建設的初心與使命便消失了。

3.發展渠道不多元

鐵畫發展模式還僅僅停留在參觀、保護、銷售的階段,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在經歷了多年后也顯露出弊端。盡管從博物館運營角度來說,現如今的鐵畫發展模式已經融入到“前店后廠”的體系中,但單一的發展模式終究是阻礙鐵畫博物館繼續前進的原因之一,博物館在考慮鐵畫本體創新的過程中也需要將鐵畫發展的渠道一并納入這一問題體系中去。作為專題性質的博物館,如何借助其他產業助力鐵畫發展并讓其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是館方持續努力的方向。

4.參觀體驗不完整

根據扎哈瓦?朵琳的觀點,博物館觀眾心理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變化,從最初作為陌生人的觀眾到作為客人的觀眾再到作為體驗者的觀眾,這一連串的變化不只停留在精神層面,更多的是需要在客觀實踐中得到滿足,她認為未來的博物館將會向體驗式方向發展[5]。根據這一觀點來看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的建設,體驗感不足是鐵畫博物館顯而易見的問題。如何在給游客創造體驗感與樂趣的同時,將文創產品融入其中尋求共同發展,需要館方在未來著手籌劃。

5.保護范圍不全面

作為最早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蕪湖鐵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在2016 年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頒布了《蕪湖鐵畫保護發展條例》。條例的頒布從保護角度讓鐵畫的鍛造技藝得到了有效傳承,但從1956 年蕪湖工藝美術廠建廠到2019 年鐵畫博物館試運營,縱觀整個行業來,鐵畫的保護與發展還是相對滯后的,傳統的親屬制、師徒制、課堂制等這些傳承制度在傳承的深度與廣度上還缺乏影響力。在保護鐵畫本體與傳承人之外,如何將鐵畫保護與傳承的觀念深入人心,營造“全城共護”的理想發展模式,應是館方未來的計劃之一。

三、博物館化下的鐵畫保護策略

鐵畫博物館對鐵畫的保護與發展有待完善,如何立足“前店后廠”的發展模式尋求創新是值得館方深思的。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鐵畫博物館的建設,尋求新方法、新技術、新思想是突破傳統非遺保護的有效途徑,而建立虛擬數據庫與數字博物館,創新宣傳方式、促進多產業聯合發展、開發文創產品、參與社區建設是館方可參考的具體方式。

(一)建立虛擬數據庫與數字博物館

北京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教授宋向光在他的《博物館定義與當代博物館的發展》一文中指出:“博物館工作的觀念與方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存在多方面的不適應性,諸如藏品與‘時空’的分離,文物的獨立性等都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盵6]數字博物館的出現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故館方在籌劃博物館未來發展時,應將建立數字博物館的計劃囊括其中。在具體的建設方面,可參考敦煌數字博物館構建方式,在鐵畫博物館現有的三個展區之外結合數字博物館發展數字暢想VR區,參觀完畫博物館后,可以在暢想VR 區發揮奇思妙想,鼓勵更多的人為鐵畫題材創新貢獻新思路,如此既有利于調動游客的興趣又提高了游客保護非遺的參與感和使命感。而在鐵畫遺產數字化、鐵畫文獻數字化、鐵畫綜合信息數字化等方面,將鐵畫數字化技術轉化成“知識傳播——深度展示——完整體驗——創新發展”的理想生態體系,可以增加實體博物館的體驗感。

在信息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建立虛擬數據庫則同樣成為時代發展下的必然選擇。在形成數據庫檢索系統后,定期完善數據庫信息與系統維護,不斷對數據庫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從而不斷完善。

(二)創新宣傳方式

博物館傳統的宣傳方式在當代是落后的,身處崛起的傳媒強國之中,創新宣傳方式是鐵畫博物館未來持續完善的發展方向。習總書記曾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院里面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上的文字都活起來”[7],非遺傳承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方面,將互聯網的發展與現代通訊技術相結合來宣傳鐵畫是時代所選,大眾所需。網絡時代背景下獲取信息的方法多樣,而受眾最廣、較受歡迎的是以微信、短視頻、微博、公眾號等相關媒介為主的形式,其優勢在當今社會語境下顯得格外突出,以互動性和動態化的手段突破傳統信息交流。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可采取以上媒介作為宣傳方式,以抖音短視頻APP 為例,館方可以將老藝人們制作鐵畫的過程記錄下來,將研究畫稿、挑選材料、捶打鍛造、噴漆裝裱等內容拍成小視頻,通過抖音碎片式播放,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呈現,達到推廣與交互的雙重目標。

(三)多產業聯合發展

鐵畫博物館若要繼續完善勢必需借助其他產業共同推動,為促進多方產業聯合發展,幫助宣傳蕪湖鐵畫,館方可以嘗試“科普鐵畫”“學術鐵畫”“影視鐵畫”“旅游鐵畫”“餐飲鐵畫”等方案。從現階段較成功的非遺產業化合作模式中吸取經驗。如長沙奶茶店“茶顏悅色”與國家級非遺灘頭年畫合作,推出新年款包裝袋“牛氣沖天”,在非遺宣傳保護與商業經濟間,企業方與非遺保護方實現了共贏。[8]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多產業聯合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帶動蕪湖地方經濟,提升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實現蕪湖鐵畫作為非遺的價值,符合文化強國戰略需求。

(四)開發文創產品

湯一介先生認為:“自己民族的獨立文化正是其確認自己獨立身份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可以說21 世紀將形成一個文化上的新軸心時代?!盵9]所謂的新軸心時代就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而文創產品作為當代中國文化載體之一,將民族文化內涵與獨創精神蘊藏其中,以不同形式的工藝品加以呈現。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作為專題性質的非遺保護博物館,其文創產品的開發是整個參觀體驗中不可忽視的“閉環”,從完善建設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而言,將游客體驗感與文創相結合是館方可參考的途徑。不同于傳統的文創產品,鐵畫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應該更加聚焦于參與感與體驗感,自己親手制作的物品會融入一定的情感,以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加以轉化表達,從而通過文創產品的制作引發對非遺的興趣,達到理想的推廣效果。在開發鐵畫相關文創衍生品時需注意到鐵畫本身的制作難度與實際操作的安全因素,還需關注衍生品的價格是否合理。結合這些問題,博物館的解決方案可在保證安全可操作的前提下,將鐵畫的制作分為兩類:一類制作簡單、小巧輕便,價格惠民;另一類制作稍顯復雜、尺幅較大、價格較昂貴?;谶@兩種類型的文創衍生品,館方不僅需要考慮制作與安全上所存在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各社會階層的經濟收入、文化水平、休閑安排等各方面因素,開發出一條適合鐵畫制作與推廣的工藝品方案。

(五)參與社區建設

1887 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首次提出“社區”的概念,而后經費孝通先生等人翻譯后,逐漸被引譯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10]。在這樣的共同體下,社區教育、管理、服務等各項功能也展現在眾人面前,而教育作為社區功能之一,在宣揚社區文化和展現居民生活風采方面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可通過與社區教育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拓展鐵畫在民眾心中的知名度。從文化空間的角度去看待鐵畫的保護發展問題,僅靠館方被動的向外進行文化輸出是不足以提升民眾對鐵畫的認知,只有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將鐵畫相關知識潛移默化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之中,才會讓鐵畫作為非遺印象“活”在民眾心中。

四、鐵畫博物館建設的遠景規劃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理論研究和保護實踐出發,具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雙重屬性,不僅“需要不同質態的物質載體還需要不同層次的存在空間”[11],鐵畫博物館作為保護非遺的專題性的博物館,從館內鐵畫鍛造到整個文化空間的建設,都體現了趙明遠先生對雙重屬性的定義。以未來發展的眼光看,在基于鐵畫博物館給非遺帶來的雙重屬性范圍內,尤其需要注重體驗感和交互感的開發,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到館方建設的各個方面,以此繼續完善館內文化空間的建設,力爭將鐵畫博物館打造成傳統與潮流相結合的文化輸出陣地。

五、結語

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現階段的發展是不完善的,盡管政府有意識地為保護鐵畫建立相關條例,但在落實上卻難盡人意。從館方自身分析,數據資料不完整、宣傳方式不新穎、發展渠道不多元以及參觀體驗不完整成為鐵畫博物館建設面臨的五大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館方一方面可在現有的“前店后廠”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通過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以完善館內文化空間建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鐵畫在打造館外非遺傳播的具體措施中尋求新出路。蕪湖赭山鐵畫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必定是一個長期的與時俱進的過程,如何讓博物館中的鐵畫“動起來”并傳至四方,需要館方與社會其他助力者持續探究發現。

猜你喜歡
蕪湖博物館發展
進擊的蕪湖
進擊的蕪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國企發展如何提高“質感”——以陜汽黨建引領發展為例
博物館
從蕪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證審單標準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露天博物館
教師發展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