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朱之外”的望溪學問
——方苞的實學、心學與佛老思想發微

2022-12-05 03:19王思豪
關鍵詞:王源陽明

王思豪

桐城方苞是一位理學家,以“學行繼程、朱之后”(1)王兆符:《望溪文集序》,見《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06頁。的羽翼圣道形象譽洽清代學壇。理學,廣義言之,有北宋周敦頤濂學、張載關學、二程洛學,南宋朱熹閩學、陸王心學之分;狹義言之,則專指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呈相對之勢。清初以來的學壇以尊崇程朱理學為一時風尚,誠如蕭一山先生所謂“清初學者,力挽明季之學風以返于宋,其尊程朱者十之八九……清代理學雖云衰歇,而程朱一派之潛勢力實未嘗一日衰也,夫村塾蒙師,幾無一不知有程朱章句集注者矣”(2)蕭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994~996頁。。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生活于康、雍、乾三朝的方苞,以程、朱理學的繼承人為行身祈向,清儒唐鑒在《學案小識》中評方苞是“于學術則獨守程、朱”(3)唐鑒:《學案小識》卷七,《續修四庫全書》第539冊,第483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劉聲木稱方苞“研究程朱學術,至為淵粹”(4)劉聲木:《補遺序》,見《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第4頁。關于方苞尊崇程朱理學的探討,學界成果甚多,如楊向奎《論方苞的經學與理學》(《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暴鴻昌《論方苞與康雍時期的理學》(《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2期)、王思豪《地理與學理:“小桐城”和“大桐城”之辨》(《文學遺產》2020年第4期)等。。但以“程、朱之后”自任的望溪先生,在堅守程朱義理的同時,也會游于“程、朱之外”,交結非程、朱的信徒,對當時學壇流行的顏李“實學”、陸王“心學”以及佛、老思想也發表過精到議論。這些“程、朱之外”的議論常被學界忽視,本文試加掘發,為還原出一個完整的“望溪學問”略作芹獻。

一、友顏李:濟于實用

方苞出生于南京六合的留稼村,父親方仲舒(號逸巢)是明朝遺民,胸無畦畛。方苞自小隨父親和兄方舟(字百川)交游學習,在《與劉拙修書》中曾自述其為學次第云:“仆少所交,多楚、越遺民,重文藻,喜事功,視宋儒為腐爛,用此年二十,目未嘗涉宋儒書。及至京師,交言潔與吾兄,勸以講索,始寓目焉?!?5)方苞:《方苞集》,第174~175頁。這里的“楚、越遺民”主要是指黃岡杜蒼略、杜茶村二兄弟及桐城錢澄之、方文等人。方苞在《杜蒼略先生墓志銘》中回憶道:“初余大父與先生善,先君子嗣從游,苞與兄百川亦獲侍焉。先生中歲道仆,遂跛,而好游,非雨雪常獨行,徘徊墟莽間。先君子暨苞兄弟暇則追隨,尋花蒔,玩景光,藉草而坐,相視而嘻,沖然若有以自得,而忘身世之有系牽也?!?6)方苞:《方苞集》,第250頁。又在《田間先生墓表》中追述錢澄之謂“先生形貌偉然,以經濟自負,常思冒危難以立功名”,“先君子閑居,每好言諸前輩志節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見,惟先生及黃岡二杜公耳”(7)方苞:《方苞集》,第337頁。??梢钥闯?,二十歲前的方苞并不是程朱的尊信者,而是交游于“重文藻,喜事功”的遺民群體中,“目未嘗涉宋儒書”。方苞經常追憶這段時光,他在《趙處士墓表》也說:“苞少從先君子后,見三楚、吳、越耆儒,多抱獨以銷其聲。又其次乃好議論,著氣節,為文章。尚矣哉,其風教之所積乎!”(8)方苞:《方苞集》,第374頁。參見高日暉、路璐《〈后水滸傳〉遺民心態與明清之際思想新變》(《明清小說研究》2022年第1期)相關論述。這些明遺民絕意仕進,寄情于山水詩文,對理學多持負面態度,視“宋儒為腐爛”。

清初同重“事功”的還有顏李學派,以顏元與其學生李塨為代表,標舉“實學”,提倡“實文、實行、實體、實用”,與程、朱理學相對。一般認為到康熙三十年(1691),二十四歲的方苞至京師、游太學,始“一意為經學”“始讀宋儒書”(9)蘇惇元:《望溪先生年譜》,見《方苞集》,第869頁。。但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結交長自己十歲的宛平王源。方苞在《寧晉公詩序》中說:“辛未、壬申間,余在京師,與吾友昆繩日夕相過論文?!?10)方苞:《方苞集》,第617頁。與王源訂交,切磋文藝,引為知己。王源是何許人?方苞在《四君子傳(并序)》中對王源有詳細描述:“辛未游京師,得四人曰:宛平王昆繩,無錫劉言潔,青陽徐詒孫?!g業之近者,則昆繩、字綠、北固也?!踉醋掷ダK,世為直隸宛平人。父某,明錦衣衛指揮。明亡,流轉江、淮,寓高郵。源少從其父,喜任俠言兵;少長,從寧都魏叔子學古文。性豪邁不可羈束,于并世人視之蔑如也,雖古人亦然。所心慕,獨漢諸葛武侯、明王文成。于文章,自謂左丘明、太史公、韓退之外,無肯北面者?!?11)方苞:《方苞集》,第216~217頁。又在《李剛主墓志銘》中追憶道:“吾友王源昆繩,恢奇人也。所慕惟漢諸葛武侯、明王文成,而目程、朱為迂闊。見剛主而大說,固與共師事習齋?!?12)方苞:《方苞集》,第247~249頁。王源少喜任俠、言兵,性豪邁,心慕諸葛亮、王陽明,后見到李塨后,又拜入李塨門下,共習顏元學術。而方苞是將王源納入“術業之近者”行列,并在康熙三十五年收王源之子王兆符為入門弟子。

更為有意思的是,康熙四十二年在京師王源寓所中,方苞見到了李塨。方苞在《李剛主墓志銘》中描述李塨謂:“李塨字剛主,直隸蠡縣人。其父孝愨先生與博野顏習齋為執友,剛主自束發即從之游。習齋之學,其本在忍嗜欲,苦筋力,以勤家而養親,而以其余習六藝,講世務,以備天下國家之用。以是為孔子之學,而自別于程、朱,其徒皆篤信之?!崩顗b是顏元的弟子,關于顏元的學問,方苞了然于心,認為可分為“本”和“余”兩個部分:本是“忍嗜欲,苦筋力,以勤家而養親”,要躬行實踐;余是“習六藝,講世務,以備天下國家之用”,講求實用,都是出自孔子之學,但是“自別于程、朱”。又曾在《與李剛主書》中說:“習齋之自異于朱子者,不過諸經義疏與設教之條目耳,性命倫常之大原,豈有二哉?此如張、夏論交,曾、言議禮,各持所見,而不害其并為孔子之徒也,安用相詆訾哉?”(13)方苞:《方苞集》,第140頁。同樣認為是顏元“自異于朱子”,在本質上其實與朱子之說無二,都是“孔子之徒”,何必要相互詆毀?

方苞對待顏李學派的態度首先是“理解之同情”。一方面理解顏元的學術亦是源于孔子之學,所倡僅為“自立”;一方面對顏元遭遇報以同情,顏元出生農家,為養祖母守喪差點喪命,僅以行醫賣藥、教授生徒為生,老來又無子。方苞同情顏元的遭際,將他與湯斌、李颙并稱“志行越眾”的“三君子”:“當吾之世,志行越眾者三人:睢州湯潛庵之母,為流賊所膊;關西李中孚之父,糜爛于戰場;博野顏習齋,父流亡,母改適,匍匐萬里,始得父墓,見異母之妹,招魂而歸。蓋功利嗜欲薰鑠流毒于人心者深且固矣,非猛藥惡石不足以攻除,故三君子以此各成其艱苦杰特之行?!?14)方苞:《書高密單生追述考妣遺事后》,《方苞集》,第131頁。又在《刁贈君墓表》中謂:“余少聞燕南耆舊:一為博野顏習齋……習齋無子,其《論性》《論學》《論治》之說,賴其徒李塨、王源,發揚震動于時?!朂S遭人倫之變,其艱苦卓絕之行,實眾人所難能?!?15)方苞:《方苞集》,第375~376頁。所以,方苞不僅理解之同情顏元的學問和遭際,而且還與李塨、王源、刁再濂等習齋的信徒相互往來,期待一起“共明孔子之道”。

其次,方苞對待顏李學派實施的策略是“同化之改造”。方苞將顏元學術總結為“本”和“余”之論后,接著對李塨說:“程、朱之學,未嘗不有事于此,但凡此乃道之法跡耳。使不由敬靜以探其根源,則于性命之理知之不真,而發于身心、施于天下國家者,不能曲得其次序?!鳖佋撆c程、朱之學都符合“道之法跡”:敬靜——探其根源——知性命之理——發于身心、施于天下國家,都要遵循這樣一個次序。李塨聽了方苞對顏元學問的理解后“色變,為默然者久之”。對待王源,方苞也實施“同化”之策略。王源一生慨不快意,幕僚生涯飽經風霜,二親死后,丟妻棄子,漫游山川,不知所蹤,突然有一天來到方苞家,對方苞說“吾求天下士四十年,得子與剛主。而子篤信程、朱之學,恨終不能化子,為是以來”,準備來“化”方苞。方苞對曰:“子毋視程、朱為氣息奄奄人!觀朱子《上孝宗書》,雖晚明楊、左之直節無以過也。其備荒浙東,安撫荊湖,西漢趙、張之吏治無以過也?!鳖伬钪畬W重實用,方苞也以朱子之學重事功來調和感化王源,并勸王源“歸視妻孥,流行坎止,歸潔其身而已矣”,最后王源“自是終其身,口未嘗非程、朱”。然后方苞又將這番話向李塨說了一遍:“以語昆繩者語之,剛主立起自責,取不滿程、朱語載《經說》中已鐫版者,削之過半。因舉習齋《存治》《存學》二編未愜余心者告之。隨更定,曰:‘吾師始教,即以改過為大。子之言然,吾敢留之為口實哉!’”從方苞的敘述角度來看,他對李塨、王源的“同化之改造”策略是成功的。

當然,從李塨及其門徒的敘述視角來看,情況又不一樣。李塨撰寫《大學辨業》一書,主旨以《大學》之格物為《周禮》三物:六德、六行與六藝,認為朱熹的《格物補傳》沒有補傳的必要。他拿著這本書給方苞看,其《與方靈皋書》記載:“憶癸未春,聚于王昆繩長安寓所,門下執拙著《大學辨業》相提誨,塨因謬陳格物之義,圣學之大旨意,門下稱是,深相結而別?!?16)李塨:《恕谷后集》卷四,《續修四庫全書》第1420冊,第34頁。方苞面對李塨的新學說是“相提誨”“稱是”。李塨門人馮辰、劉調贊看了方苞的《李剛主墓志銘》后,曾論辯道:“竊觀靈皋與先生交至厚,而學術不相合,每相與辨學,先生侃侃正論,靈皋無能置詞,則托遁詞以免。暨先生沒,為先生作墓志,于先生道德學業,一無序及,僅縷陳其與先生及昆繩先生相交始末,巧論諞諞,曰:‘以剛主之篤信師傳,聞余一言而翻然改其意?!逃麤]先生之學以自見者,此豈能有朋友相關之意乎?!?17)戴望:《顏氏學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73頁。李塨門徒的這種回護其師之言,或有過之。方苞對李塨是稱譽有加的,曾稱其為“北方之賢者”,“及與久故,益信其為人”,充分信任這位摯友。但李塨的鄉人卻經常非議李塨:一是“是家貧,以適四方造請,干州郡而取饒焉”;二是“妻無子,乃別居”;三是“倉廩充溢,而食必粢糲,子婦執苦身之役”;四是“親之喪,赴吊者渴饑,皆之逆旅而求宿焉”,因此,認定李塨達不到“賢者”的標準。針對這四點非議,方苞一一為李塨辯護,針對第一條,方苞辯護:“吾聞剛主躬耕,善稼穡,雖儉歲,必有收;未聞以干請也。士友所共聞知者:明、索二勢家延教其子,不就。直撫安溪李公稱其學行于天子,不往見。諸王交聘,每避而之他。乃以干請釣錙銖之利乎?”針對第三條,方苞辯護:“至于食必粢糲,妻妾操作,而子婦從之,則李氏之家法也?!贬槍Φ谒臈l,方苞辯護:“親賓能遠赴其喪,何惜旅宿?剛主居湫隘,家無僮婢,創巨痛甚,而責以供具,不亦難乎?”關于第二條“與妻別居”的問題,方苞也不知具體緣由,所以親自叩問過李塨,李塨答復說“是多言不順,吾常隱焉。有女早寡,而主張更嫁。吾不忍見,故使別居,既乃合并,而陰絕焉”,根本不是無子的問題,“絕之者何?生異寢,死異穴也。合并者何?生同宮而衣食之,死則葬埋之也”。方苞認為李塨的做法是“此古應出而不行之禮”,根本不可以以這些名目來指責李塨,李塨依然是“賢者”(18)方苞:《方苞集》,第519~520頁。。

李塨將自己的家事傾心訴諸方苞,方苞也曾將自己的一些個人情愫疑問告訴過李塨,聽取李塨的建議。李塨《甲午如京記事》(19)李塨:《恕谷后集》卷三,《續修四庫全書》第1420冊,第29頁。曾記載自己與方苞夜談“論禮”,方苞說:“苞居先兄喪,逾九月,至西湖,暮遇美姝,動念。先君逝,歠粥幾殆,母命食牛肉數片。期后欲心時發,及被逮,則此心頓息矣。何予之親父兄,不如遭患難也?禽獸哉!”父兄去世的悲慟,都壓抑不住自己“欲心”,而遭遇牢獄之禍,便“此心頓息”,方苞責備自己這還是人嗎?李塨勸慰道:“自訟甚善,特是三年之喪,天動地岌,雖屬大變,乃人所共有。哀一殺,身一惰,則雜念起。故《魯論》曰‘喪事不敢不勉’,《儀禮》曰‘夙興夜處,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寧’。今舉族北首,老母流離,身陪西市,幾致覆宗,其與居喪常變又殊,故情亦殊也?!崩顗b將方苞的遭遇分為“常變”與“殊變”,常變是“人所共有”,自然雜念會起,這要以“禮”自??;“幾致覆宗”的遭遇是殊變,情當然也“殊”。方苞接著又問:“心動矣,性忍矣,遇事不能咄嗟立辦,能何由增?王昆繩嘗誨我曰:‘不能辦事,幼習程、朱之過也?!M迂腐非變故所能移與?”也曾懷疑過程、朱之學。又問:“老母日迫罪戾,滋加憂之,奈何?”面對方苞“不能辦事”和禍上“加憂”的困惑,李塨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先生請以敬,勿以憂。舜遭人倫極變,而夔夔齊栗,惟將以敬,敬則心有主,敬則氣不耗。不能可益,患難可平,禍外加憂,何解于禍”,能否以敬遠憂,以敬平難,以敬解禍,這是“圣賢常人之分”,李塨亦在勉勵方苞修成“圣賢”。

方苞與李塨、王源雖在學說上有爭論,但三人交情之深且篤,在患難中的相互勸慰和釋責,恐非李塨門徒所可想見,所以他們單方面的指責也會流于片面??慈酥g的互動:王源評方苞謂“宋以后,無此清深峻潔文心;唐以前,無此淳實精淵理路”(20)彭林、嚴佐之主編:《方苞全集》第13冊,第195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方苞學問推崇備至;王源歿后,方苞深情追憶與王源“我行我游,子先我路。我耕我耘,子偕我作。我文我史,子訂我誤”(21)方苞:《方苞集》,第470頁。的美好時光。李塨《與惲皋聞書》曰“生平知交,雅重毛河右、王昆繩、方靈皋”(22)方苞:《方苞集》,第254~255頁。,視方苞為一生摯友,二人交往三十余年,易子而教,換宅而居,皆為對方母親作壽序(23)任雪山:《李塨與方苞之交游及其學術意義》,《保定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乾隆十二年(1747),80歲的方苞作《與黃培山書》說:“告歸五年,求一好經書識名義者,與之共學,竟未見其人……愚為先忠烈斷事公建專祠,左廂有小屋三間,將以‘敦崇’名堂……亡友四人,曰劉捷古堂、張自超彝嘆、王源昆繩、李塨剛主,為‘敦崇四友’?!?24)方苞:《方望溪遺集》,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第65頁。方苞友李塨、王源,友顏李學派,這已經不是一般形式意義的友,而是“共學”之友,是以“敦崇”的態度友之。

所以,李塨認為方苞曾接受了顏李的部分學說,這是有可能的。在與李塨多輪的“格物”論辯后,方苞也察覺到當時程、朱之學流于空虛的境況,主張“濟于實用”之學。他曾在《傳信錄序》指出:“古之所謂學者,將明諸心以盡在物之理而濟世用,無濟于用者,則不學也?!?25)方苞:《方苞集》,第603頁。觀方苞集中的諸如《與安徽李方伯書》《與安溪李相國書》《與顧用方論治渾河事宜書》,以及其關于臺灣建城、荒政、人才、察吏、酒禁等的奏折,都充滿了經世濟民之思想,所以民國學者郭聲宏曾撰寫《方苞之經濟思想》長文,謂方苞“于經世濟民之學,未嘗不覃心精究。讀《方望溪先生全集》論農田、水利、屯田、荒政、財政諸文,煌煌巨篇,俱關國計民瘼,惓惓于斯世斯民,其學問之闊大,議論之精密,在清代文人中鮮有及之者”(26)參見郭聲宏《方苞之經濟思想》(《銀行周報》1944年第28卷第13~14期)、《方苞之經濟思想續》(《銀行周報》1944年第28卷第15~16期)二文。,這種評價是切中肯綮的。

與方苞爭辯一生的李塨,曾稱譽方苞:“門下篤內行而又高望遠志,講求經世濟民之猷,沉酣宋、明儒說,文筆衣被海內,而于經、史多心得,且不假此媕娿侯門為名譽,此豈近今所能得者。私心頌禱,謂樹赤幟以張圣道,必是人也?!?27)彭林、嚴佐之主編:《方苞全集》第13冊,第195頁。又在《復惲皋聞書》中說方苞:“即如方子靈皋,文行踔越,非志溫飽者,且于塨敬愛特甚,知顏先生之學亦不為不深,然且依違曰‘但伸己說,不必辨程、朱’。揆其意,似諺所謂受恩深處即為家者,則下此可知矣?!?28)李塨:《恕谷后集》卷三,《續修四庫全書》第1420冊,第49頁。在李塨看來,方苞的思想是開放性的,是“知顏先生之學亦不為不深”的,他在討論學說時,亦可以做到“不必辨程、朱”。在“程、朱之外”,方苞友李塨、王源,汲取顏李學派的“實學”的精華。馬積高先生在考察與回顧清代理學演變的歷史后,曾總結道“清代的理學乃是一種向實用轉化的理學”(29)馬積高:《理學與桐城派》,《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2期。,在這種意義上來看,方苞可謂是這種“實用轉化”的早期實踐者之一。

二、不拒王:“毋標講學宗指”

上文曾引述方苞《傳信錄序》語“古之所謂學者,將明諸心以盡在物之理而濟于用”,說明方苞對待顏李學派是友好同化的策略,取其“濟于實用”之學為己所用,這是學術的終極目的;而學術的起點是“明諸心”,以明心來“盡在物之理”。方苞在論理學時,尤愛引用《禮記·禮運》中“人者,天地之心也”一語。他在《與李剛主書》中稱顏元的學術“自異于朱子”的地方,“不過諸經義疏與設教之條目耳,性命倫常之大原,豈有二哉?”接下來謂:“《記》曰:‘人者,天地之心?!?、孟以后,心與天地相似,而足稱斯言者,舍程、朱而誰與?”(30)方苞:《方苞集》,第140頁。方苞的邏輯是顏元學術本質上與程、朱是一致的,都是認可“心與天地相似”學說的代表。

方苞在討論陽明“心學”時,也引用了《禮記》中的這句話。他在《孫徵君年譜序》中說:

《記》曰:“人者,天地之心?!蔽┦ベt足以當之;降此則謹守而不失,惟儒者殆庶幾耳。彼自有生以至于死,屋漏之中,終食之頃,懔懔然惟恐失其所受之理而無以為人。其操心之危,用力之艱,較之奮死于卒然者有十百矣。此天地所寄以為心,而藉之紀綱乎人道者也?!壬骷?,知天下將亡,而不可強以仕,此固其所以為明且哲也?!褡V厥始終,其行事或近于俠烈,而治身與心則粹乎一準于先儒。(31)方苞:《方苞集》,第88頁。

孫徵君,即孫奇逢,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清史稿·儒林傳》載“奇逢之學,原本象山、陽明,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32)趙爾巽等:《清史稿》第4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100頁。,是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方苞也寫有《孫徵君傳》謂:“孫奇逢字啟泰,號鍾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娣晔寂c鹿善繼講學,以象山、陽明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說?!?33)方苞:《方苞集》,第213~214頁。方苞也是認可孫奇逢服膺“心學”,最起碼早、中年是如此。方苞在《孫徵君年譜序》中討論“心”學,提出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是圣、賢、儒的問題。圣與賢是“人者,天地之心”宗旨的代表,而儒者是“謹守而不失”,一個人從生到死,終其一生擔驚受怕的是“無以為人”,所以“操心”“用力”維護“人道”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旨歸在于“天地所寄以為心”。這也是方苞在《學案序》中闡明王學與程、朱之別時所重點強調的內容:“自陽明王氏出,天下聰明秀杰之士,無慮皆棄程、朱之說而從之。蓋苦其內之嚴且密,而樂王氏之疏也;苦其外之拘且詳,而樂王氏之簡也。凡世所稱奇節偉行非常之功,皆可勉強奮發,一旦而成之。若夫自事其心,自有生之日以至于死,無一息不依乎天理而無或少便其私,非圣者不能也,而程、朱必以是為宗?!?34)方苞:《方苞集》,第89頁。陽明心學之所以盛行一時,在方苞看來,主要在于其“簡”與“疏”,不像程、朱之說內“嚴密”而外“拘詳”。簡、疏之學,則易于執行,人們也樂于執行,亦容易成就奇節偉行,建立非常之功;但“心”要“依乎天理”,這才是“圣”之所為,也是程、朱學說的宗旨。方苞在《周官辨序》中稱:“凡人心之所同者,即天理也。然此理之在身心者,反之而皆同。至于伏藏于事物,則有圣人之所知,而賢者弗能見者矣?!?35)方苞:《方苞集》,第599頁?!叭诵闹?,即天理也”,這是方苞對“人者,天地之心”的最恰當理解,“理”之存在于人的身心是一致的,而“伏藏于事物”的理,只有圣人能體悟到,賢者都不可及。

第二個是“治身與心”的問題。孫奇逢既有治身“明且哲”的一面,也有行事“或近于俠烈”的一面,這是“一準于先儒”。方苞在給直隸安州人陳鶴齡作墓志銘時說“君姓陳氏,諱鶴齡,字鳴九,直隸安州人?!裙?,亦好陽明氏及其鄉鹿忠節公論學之書而踐行之”,在方苞看來,陳鶴齡年青時就喜好王陽明“心學”和鹿善繼的學說,他的學術之道首先是在學理,然后踐行之,接著又說“余聞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得身”實踐是古之學術之道,而“陽明氏為世詬病久矣!然北方之學者如忠節、徵君,皆以陽明氏為宗。其立身既各有本末,而一時從之游者,多重質行,立名義,當官則守節不阿,如君又私淑焉而有立者也。用此觀之,學者茍能以陽明氏之說治其身,雖程、朱復起,必引而進之以為吾徒。若嚾嚾焉按飾程、朱之言而不反諸身,程、朱其與之乎?然則尚君之行者,蓋不必以其學為疑也?!?36)方苞:《廣文陳君墓志銘》,《方苞集》,第305頁?!耙躁柮魇蠟樽凇钡穆股评^、孫奇逢之所以成功,即在于立身“各有本末”,以身示范,而從游者又重質行,立名義,正直不阿。在方苞看來,這樣的人,即使是服膺陽明“心學”,也可以納入程、朱的門墻,不會被排斥;相反,如果口口聲聲說遵從程、朱之言,而“得身”不正,這樣的人也不會成為真正的程、朱門徒。評價一個人,不在于他服膺誰的學說,而是要看他如何“行”、如何做的。在這一點上,程、朱與陽明氏相通。

因此,方苞依據圣、賢、儒和“治身與心”兩個標準來衡人量才。河北定興鹿氏家學宗主陸、王,至鹿善繼以祖父鹿久徵為師,深受家學的熏炙,亦宗陸、王,而對陽明“心學”尤為心契,孫奇逢謂鹿善繼“少以祖父為師,小章句,薄溫飽,讀王文成《傳習錄》而契之,慨然有必為圣賢之志”(37)孫奇逢:《夏峰集》卷八,《四庫禁毀書叢刊》第11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06頁。,陳亦謂鹿善繼“取《傳習錄》寢食其中,慨然有必為圣賢之志,而一切著落,皆身實踐之”(38)陳編:《鹿忠節公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頁。。善繼以忠正節義、躬行任事聞名,守定興城死節后,追贈大理寺卿,謚“忠節”,并敕建祠祭奉。方苞作有《鹿忠節公祠堂記》謂“吾聞忠節公之少也,即以圣賢為必可企,而所從入則自陽明氏。觀其佐孫高陽及急楊、左諸公之難,其于陽明氏之志節事功,信可無愧矣。終則致命遂志,成孝與忠,雖程、朱處此,亦無以易公之義也。用此知學者果以學之講,為自事其身心,即由陽明氏以入,不害為圣賢之徒。若夫用程、朱之緒言,以取名致科,而行則背之,其大敗程、朱之學,視相詆訾者而有甚也”(39)方苞:《方苞集》,第412~413頁。,認為鹿善繼以“圣賢”為自己的立身祈向,進入王陽明信徒行列,他的節義之舉無愧于陽明氏所提倡的志節事功宗旨,最終以死明志,成就忠孝之義,也是符合程、朱之道的。鹿善繼“自事其身心”雖是從陽明之學入,但最終歸途仍可列為程、朱圣賢的門徒,鹿善繼“遂志”也!

方苞以此標準衡人,在信奉陽明之學的人中,最推崇鹿善繼、孫徵君和湯斌。他在《重建陽明祠堂記》開篇就說:“自余有聞見百數十年間,北方真儒死而不朽者三人:曰定興鹿太常,容城孫徵君,睢州湯文正,其學皆以陽明王氏為宗。鄙儒膚學,或剿程、朱之緒言,漫詆陽明以釣聲名而逐勢利。故余于平生共學之友,窮在下者,則要以默識躬行;達而有特操者,則勖以睢州之志事,而毋標講學宗指?!?40)方苞:《方苞集》,第411~412頁。方苞認為這三人是“真儒”,而那些靠剿襲程、朱之說詆毀陽明之學,以此來沽名釣譽的人,這些屬于“鄙儒”。方苞選擇“共學”之人,“窮在下者”要“默識躬行”,飛黃騰達者要“有特操”,清正廉明,而并不是看他講習哪一家的學說宗旨。方苞寫這篇《重建陽明祠堂記》有三個機緣:一是在金陵的西華門外曾有一座陽明書院,年久失修,亟需修繕;二是乾隆十一年,安州陳德榮從貴州調任安徽布政使,拜訪方苞,陳德榮是崇尚陽明“心學”的陳鶴齡之子,陳鶴齡妻鹿氏,是鹿善繼的曾孫女,方苞曾給陳鶴齡寫過墓志銘;三是陳德榮與方苞都是“以睢州志事相勖者”,“睢州”指的是湯斌,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曾師從孫奇逢,為官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謚號“文正”,方苞曾言“國朝語名臣,必首推睢州湯公”(41)方苞:《方苞集》,第681頁。方苞《湯司空逸事》:“國朝語名臣,必首睢州湯公。公自翰林出為監司,年四十從孫徵君講學夏峰,質行著河、漳?!?,并奏請以湯斌從祀孔廟?;谝陨蠙C緣,遂興復陽明祠堂,也因此方苞在這篇文章中對陽明之學探討尤為深刻:

嗟乎!貿儒耳食,亦知陽明氏揭良知以為教之本指乎?有明開國以來,淳樸之士風,至天順之初而一變。蓋由三楊忠衰于爵祿,以致天子之操柄,閣部之事權,陰為王振、汪直輩所奪;而王文、萬安首附中官,竊據政府,忠良斥,廷杖開。士大夫之務進取者,漸失其羞惡是非之本心,而輕自陷于不仁不義。陽明氏目擊而心傷,以為人茍失其本心,則聰明入于機變,學問助其文深,不若固守其良知,尚不至梏亡而不遠于禽獸。至天啟中,魏黨肆毒,欲盡善人之類。太常、徵君目擊而心傷,且身急楊、左之難,故于陽明之說直指人心者,重有感發,而欲與學者共明之。然則此邦人士升斯堂者,宜思陽明之節義勛猷、忠節、徵君、文正之志事為何如(42)按:此處或應斷為“思陽明之節義勛猷,忠節、徵君、文正志事為何如”。,而己之日有孜孜者為何事,則有內愧而寢食無以自安者矣!又思陽明之門如龍溪、心齋,有過言畸行,而未聞其變詐以趨權勢也。再傳以后,或流于禪寂,而未聞其貪鄙以毀廉隅也。若口誦程、朱而私取所求,乃孟子所謂失其本心,與穿窬為類者。陽明氏之徒且羞與為伍。(43)方苞:《方苞集》,第411~412頁。

首先,方苞看待陽明心學興起之緣由的視野背景非常開闊,他從有明一代之風教入手,這和他寫作《修復雙峰書院記》的出發點一致。雙峰書院曾是孫奇逢的故宅,年久失修,后來孫奇逢曾孫孫用楨加以修復,請方苞作記,方苞也是“觀明至熹宗時,國將亡,而政教之仆也久矣?!侥嫜傥褐屹t之熾也,楊、左諸賢,首罹其鋒。前者糜爛,而后者踵至焉。楊、左之難,先生與其友出萬死以赴之?!蛲砻髦?,猶不足異也。當靖難兵起,國乃新造耳。而一時朝士及閭閻之布衣,舍生取義、與日月爭光者,不可勝數也?!髦d也,高皇帝之馭吏也嚴,而待士也忠?!誓芤詳的曛g,肇修人紀,而使之勃興于禮義如此”(44)方苞:《方苞集》,第414頁。,從熹宗、晚明、靖難到高皇帝,大致以倒敘的形式闡述明代教化之張弛。而《重建陽明祠堂記》正好相反,采用正敘的方式,從有明開國,到天順之初、天啟中,直至晚明四個階段。

其次,在方苞看來,“心學”發展歷程大致是:從開國到天順初,大致也就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統治時期,士風淳樸,文士多有節義;自天順初以后,“三楊內閣”主理朝政,后又王振等宦官專權,又經歷奪門之變等事件,士大夫“漸失其羞惡是非之本心”,所以陽明氏“目擊而心傷”,提倡“致良知”之學;從熹宗朝天啟中以后,閹黨肆毒,鹿善繼、孫奇逢亦是“目擊而心傷”,感發陽明學說“直指人心者”,發揚光大,其中能夠登陽明之堂,“思陽明之節義勛猷”的是鹿善繼、孫奇逢、湯斌三人,而入陽明之門但有“過言畸行”的則是王畿(號龍溪)、王艮(號心齋)二人;再傳以后,陽明心學就“流于禪寂”了??傮w來說,方苞認為服膺陽明心學的人,好的方面是有節操,能舍生取義;差的方面也不過言行奇怪,或者分流禪學,但都不至于“變詐以趨權勢”,或者“貪鄙以毀廉隅”,倒是那些日日口誦程、朱而又“私取所求”人,才真正是“失其本心”的穿窬之徒。方苞再一次闡明他所交往的對象“毋標講學宗指”。

那么方苞如何看待陽明心學與程、朱之學的爭論呢?他在《鹿忠節公祠堂記》中進一步申論道:

自陽明氏作,程、朱相傳之統緒,幾為所奪。然竊怪親及其門者,多猖狂無忌,而自明之季以至于今,燕南、河北、關西之學者,能自豎立,而以志節事功振拔于一時,大抵聞陽明氏之風而興起者也。昔孔子以學之不講為憂,蓋匪是則無以自治其身心,而遷奪于外物。陽明氏所自別于程、朱者,特從入之徑途耳;至忠孝之大原,與自持其身心而不敢茍者,則豈有二哉?方其志節事功,赫然震動乎宇宙,一時急名譽者多依托焉以自炫,故末流之失,重累所師承。迨其身既歿,世既遠,則依托以為名者無所取之矣。凡讀其書,慕其志節事功而興起者,乃病俗學之陋,而誠以治其身心者也。故其所成就,皆卓然不類于恒人。(45)方苞:《方苞集》,第412~413頁。

與之前分四段概述陽明心學發展歷程不同,這里方苞言簡意賅地闡述陽明之學興起何其勃興,而怪亂之象又何其之多:陽明之學簡易直接,直指人心,適合普通民眾掌握和執行,而明代的程、朱之學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泛道德化、機械化和教條化,所以陽明之學甫一開始就幾乎奪了程朱之學的統緒。但也正因為如此,陽明之學發展到后來,出現一批異端思想家如何心隱、李贄等,誠如劉宗周弟子黃宗羲所說:“泰州(王艮)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46)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03頁。如何來平議程、朱與陽明之爭?方苞認為還是要回歸孔子之言,《論語》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講學是程、朱與陽明學術傳播共同的途徑,只不過陽明之學重在“自治其身心,而程、朱側重于“遷奪于外物”,二者之別在于途徑不同,但“至忠孝之大原,與自持其身心而不敢茍者,則豈有二哉”,本原上并沒有什么不同。不僅如此,方苞對王陽明推崇甚高,認為“其志節事功,赫然震動乎宇宙,”如果是“急名譽者”學習陽明之學用以自炫,只會連累其師,而“無所取之”;如果潛心認真讀陽明之書,“慕其志節事功而興起者”“誠以治其身心者”,必然會“卓然不類于恒人”。

總之,方苞尊程、朱之學,但并不拒王,也并非詆毀真正陽明之學。方苞在《與李剛主書》中雖有說“故陽明以來,凡極詆朱子者,多絕世不祀”,以陽明為例來告誡李塨,但究其話語情境而言,這只是書信中勸諫朋友的一種方式,未必意在詆毀陽明。相反,他對陽明心學的認識是深刻且獨到的,對陽明本人也是推崇備至,對鹿善繼、孫奇逢、湯斌、陳鶴齡等陽明后學亦是稱譽有加,并或為其修祠作記,或為其撰銘紀傳,或為其奏請從祀孔廟,不遺余力。方苞的理學思想是開放而非完全保守的,他所秉持的“共學之友”標準不是某人服膺某一家的學說,“毋標講學宗指”,而是看其躬身實踐了什么,節義事功如何,正如楊向奎先生所說:“時至清初,部分學者合程朱陸王為一,但所主不同,或主朱,或主王,望溪蓋主朱者,亦吸取陸王?!?47)楊向奎:《論方苞的經學與理學》,《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馬積高先生認為桐城派的理學“有某種適時調整的特色”,“有適應歷史發展趨勢的一面”(48)馬積高:《理學與桐城派》,《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2期。,在這種意義上來看,方苞可謂是“適時調整”的先驅之一。

三、“彼家有人”:佛、老可入儒行

方苞的學術取向是友顏李、不拒王。他在《與李剛主書》中說:“習齋之自異于朱子者,不過諸經義疏與設教之條目耳,性命倫常之大原,豈有二哉?”又在《鹿忠節公祠堂記》中說:“陽明氏所自別于程、朱者,特從入之徑途耳;至忠孝之大原,與自持其身心而不敢茍者,則豈有二哉?”在方苞的思想體系中,儒學有“大原”與“小徑”之別,無論顏李、還是陽明,都仍不脫儒學“大原”。所以錢基博先生總結方苞學問謂:“觀其論學,于明之王守仁,平時之顏元、李塨,皆思有以矯其枉而折衷于程朱?!?49)錢基博:《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第954頁。但觀方苞論學,他對顏元后學李塨、王源和陽明后學鹿善繼、孫奇逢、湯斌等采取的都是“共友”的態度,并不僅僅是單純地“矯其枉而折衷于程朱”;相反,他經常借認真研習顏李、陽明學說的正直節義之士,來諷刺、批判口口聲聲程、朱而其實卻失去本心的假道學之人。方苞對顏李、陽明的態度更傾向于平等“友之”而“共明孔子之道”的意味,那么,他對佛、老思想是如何看待的呢?

首先,方苞將佛、老明確排除在儒家之外。新山東巡撫李覺菴到任,方苞就寫信告誡他:“適聞足下改官巡撫山東?!致匌R、魯間,盛興三教祠,雖闕里亦有之。宜令有司奉至圣先師塑像,瘞之學宮。其祠仍聽合祀釋迦、老子。凡此皆世人所目為迂闊不急之務也,而教化之興,實由于此?!?50)方苞:《方苞集》,第171~172頁。山東民間有將孔子與釋迦牟尼、老子共祀一祠的風尚,而且還很盛行,連孔子故里都如此。方苞以為不可,儒與佛道不同,儒家圣人孔子的塑像宜立于學宮,屬于官方正統之學,佛、道屬于民間學術,可在民間立“教祠”。方苞視佛、道為“孔子之道”之外的學說。

但是,這并不意味方苞排斥佛、道。翻檢方苞的詩文作品,寫到佛寺、道觀的有《隱玉齋》(51)任雪山:《方苞集外詩文六篇考釋》,《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2年第5期?!队翁惰嫌洝贰额}天姥寺壁》《重建潤州鶴林寺記》《重修清涼寺記》《良鄉縣岡洼村新建通濟橋碑記》《再至浮山記》《重修葛洪庵記》《蒼溪鎮重修三元觀記》等;寫到的寺廟、道觀有泰州如皋中禪寺、北京潭柘寺、北京壽因寺、浙東天姥寺、鎮江鶴林寺、南京清涼寺、北京靜默寺、浮山華嚴寺、北京葛洪庵、南京高淳三元觀等;而其所識聞和交往的僧人有浮屠髻珠、釋蘭谷、沛天上人、徹機上人、黃山老僧中州、浮山宗六上人、揚州學佛者定悟、淮安學佛者古翁等。

其次,方苞選擇交往的佛教人士的標準是:“陰辨儒、釋而擇其可交者”(52)方苞:《重修清涼寺記》,《方苞集》,第433頁。。他曾給浮屠髻珠的小像寫過一篇贊語,曰:“俗之游而眾之嘻,其心則畸;佛之徒而儒之師,其行不疑;吾不見其髠而緇?!?53)方苞:《浮屠髻珠小像贊》,《方苞集》,第783頁。這篇贊語不太好理解。在《重修清涼寺記》文中,方苞記其兄方舟語曰:“自明中葉,儒者多潛遁于釋,而釋者又為和通之說以就之,于是儒釋之道混然;儒而遁于釋者,多猖狂妄行,釋而慕乎儒者,多溫雅可近?!彼?,方苞所謂“俗之游而眾之嘻,其心則畸”,就是俗儒潛遁在佛教中的人,多猖狂妄行;“佛之徒而儒之師,其行不疑”,就是“釋而慕乎儒者”,行為多溫雅可近?!绑偠l”之語出自韓愈與柳宗元的一場爭執,柳宗元《送僧浩初序》:“退之所罪者其跡也,曰:‘髠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蠶桑而活乎人?!表n愈反佛辟佛,多次責怪柳宗元喜好浮圖之言,常與浮圖交游,而柳宗元認為“浮圖誠有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誠樂之,其于性情爽然。不與孔子異道”(54)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673頁。,應該統合儒釋,融會貫通。因此,“吾不見其髠而緇”,在方苞眼里,佛家僧人如具有儒行,也可以交往。

于是,在方苞筆下,浮屠髻珠曾在自己同年友王疇五臥疾時,多年視藥食飲甚勤,西山諸寺多請為大師,都不忍離去。方苞“感于髻珠所以事疇五之義”(55)方苞:《重修葛洪庵記》,《方望溪遺集》,第114頁。,認為髻珠屬于“佛之徒而儒之師”之列,這當也是方苞給浮屠髻珠小像寫贊語的原因。釋蘭谷是“九歲授以《學》《庸》《語》《孟》,十三授《易》及《太極圖》……其父母未歿時,游必有方。聞喪歸殯葬,即廬墓側……入其室,少長三數人,坐立應對進退皆比于禮……觀其志行術業氣象,則儒衣冠者多愧矣!”(56)方苞:《釋蘭谷傳》,《方苞集》,第233~234頁。自小研習儒家經典,孝敬父母,守禮重行,雖是僧人,勝似儒者。沛天上人是“每人事歇息,輒邀余坐庭階,玩景光,間及民生利病、并世人物。其胸中炯然,語皆有稱量”,方苞感嘆他有士大夫的德性與氣量,“性至孝,作室寺之左方,迎其母而養焉。居母與兄之喪,一遵儒書。服既終,顏色戚容尚有異于眾人。喪其本師,誠敬亦如之。好士友,羈旅者投之如歸,久而不怠”,至孝至悌,尊師重友,“觀上人之篤于人紀,不忘斯世斯民,而才足以立事如此,皆先圣先賢所諄復而有望于后儒者也,而儒之徒未數數然也”,沛天上人的德性行為,符合儒家圣賢的教導,“朱子嘗憂吾道之衰,以為‘性質剛明者,多不能屈心以蒙世俗之塵垢而藏身于二氏’。斯言也,蓋信而有征矣!故專錄其儒行,而推闡佛說以張其師教者,概不著于篇”。方苞筆下的佛僧形象多有儒家士風志行,這也是其給僧人作傳、寺廟寫記的初衷與原則,也是其援佛入儒的旨歸所在。

不過,方苞的文章并非完全不推闡佛說?!杜嫣焐先藗鳌分性鴮懙溃骸坝赫衬?,內府有疑獄,大小司寇會寺中待事?;蜻捣鹗咸焯玫鬲z之說,上人曰:‘在公等一念公私忍恕間耳!’中有以深刻為能者,面赤而色慍。曰:‘方外人何難為此言!居官者能自主乎?’上人曰:‘能視祿位少輕,則無難矣?!娊阅??!薄耙荒睢奔词欠鸺覍W說,佛家修行提倡“一念相應”,“一念不生”,空間、時間都產生于“一念”心中?!叭趟 币彩欠鸾獭皯阅?梵語Ksamayati)”的譯辭。揚州學佛者定悟記錄整理其師濟生的言語成《濟生語錄》一書,請方苞作序,方苞有一段對禪宗的論述:

自禪宗既開,凡學佛者所謂守戒律,誦經號,一切皆為末跡,其心之精微非言語文字所能傳也。而自唐以后,以禪名于世者,其弟子莫不記其師之所受于老宿,所宣于徒眾,以為語錄。凡據名山古寺、通都巨剎稱大師者,人各一編,不可選記。以其理超于形聲法象之外,故其相問相答,可意會而無所稽循,不可究詰,則竊其近似以欺愚俗者亦不少矣。我皇上圣明天縱,灼見性道大原,以佛之理清凈可以養心,慈仁可以利物,萬幾之暇,時用息游,探厥清源,凡自古名僧語錄之傳于后者,其誠妄淺深、出入離合,毫厘分寸不能逃于圣鑒。余以朝夕承事,得奉訓誨,以自治其心性,警覺提撕之下,苦思力索,久之,亦微有見焉。間與佛子語,其胸中實有知見與竊其近似者,亦略能辨之。(57)方苞:《濟生語錄序》,《方望溪遺集》,第14~15頁。

第一,方苞談自己對禪宗的看法,認為禪宗重“禪定”而不重守戒、誦經,重心傳而不重言語。第二,方苞明了禪宗的發展歷程,認為自唐以后,禪宗開始重“語錄”。第三,方苞認識到禪理的特點是玄妙,“超于形聲法象之外”,“意會而無所稽循”。第四,方苞修習禪理是因為皇帝重視禪宗(58)按:疑為雍正皇帝,雍正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衲,深通佛理。登基后,躬自升堂講經傳法,自號圓明居士。閱讀《指月錄》《禪宗正脈》《教外別傳》等禪宗語錄,并在雍正十一年(1733)刊行禪宗語錄集《雍正御選語錄》。,因日夕侍奉皇帝,親得皇帝訓誨,以“自治其心性”,苦思力索禪理很久,自稱“微有見”,且達到能辨別“胸中實有知見”和“竊其近似者”的地步。

當然,方苞交僧學佛,除了受到皇帝影響外,還有個人生活境遇方面的原因。他在《重建潤州鶴林寺記》一文中寫道:“余少游名山入古寺,見佛相,肅拜之禮亦不敢施,而羈窮遠游及難后多與學佛者往還,乃悟退之之親大顛,永叔求天下奇士不得而有取于秘演、惟儼輩,良有以也?!狈桨c學佛者交往,主要是在羈旅行役和“《南山集》案”遭難后,而且對韓愈被貶潮州結交大顛和尚事、歐陽修在曼卿死后結交秘演與惟儼和尚事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方苞與浮山宗六上人交游即感悟良多,康熙四十八年,方苞歸桐城省墓,至浮山,與宗六上人游:“每天氣澄清,步山下,巖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華嚴寺門廡,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釋,莫可名狀。將行,宗六謂余曰:‘茲山之勝,吾身所歷,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時,士女雜至,吾常閉特室,外鍵以避之。夫山而名,尚為游者所敗壞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禍作,余牽連被逮。竊自恨曰:‘是宗六所謂也?!狈桨兆碛诟∩叫忝赖娘L光,“心融神釋”,而宗六上人的憂郁之言,也正應驗了自己后來的“《南山集》案”禍事。雍正二年八月,歸桐城,又過浮山,“既與宗六別,忽憶其前者之言為不必然。蓋路遠處幽,而游者無所取資,則其跡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粵間,與永、柳之山比勝而人莫知者眾矣;惟子厚所經,則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雜然耳;既為眾所指目,徒以路遠處幽,無所取資而幸至者之希,則曷若一無聞焉者,為能常保其清淑之氣,而無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則宗六之言蓋終無以易也。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無可記者,而斯言之義則不可沒,故總前后情事而并識之?!?59)方苞:《再至浮山記》,《方苞集》,第423~424頁。四十年后,方苞再至浮山,經歷“《南山集》”禍事,對宗六上人之言,有了更深的體悟。

方苞在處境困頓以求心靈安頓時,不僅求諸佛教,更多情況下是從體悟老、莊之學中汲取力量??滴跞?,方苞二十六歲,第二次應順天鄉試,不售,寫信給好友王源:“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饑驅宣、歙間,入涇河路,見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見底,崖巖參差萬疊,風云往還,古木、奇藤、修篁郁盤有生氣,聚落居人,貌甚閑暇。因念古者莊周、陶潛之徒,逍遙縱脫,巖居而川觀,無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60)方苞:《與王昆繩書》,《方苞集》,第666~667頁。感慨自己為養家糊口,飄零他鄉,見宣城、歙縣一帶風光悅目,生出莊子、淵明的“逍遙縱脫”之思??滴跷迨吣晁脑?,“《南山集》案”難后的方苞,驚魂方定,友人約謀為潭柘之游,潭柘寺風景宜人:

觀潭柘好山好水,感覺自己與此地山水融為一體,有莊子“與天地精神往來”之境界。方苞深于莊學研究,據劉聲木記載,方苞曾撰有“《評點莊子》囗囗卷”(62)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第397頁。,這一段亦是方苞對莊子“無我”“物化”觀念的探討。至乾隆八年,方苞尋醫浙東,曾作天姥、雁蕩之游。在天姥山,見到山下有一古樹,遭雷破而中分,木身被燒者十之七,而旁邊依皮而存者卻枝葉蔚然,時年76歲的方苞,經歷了宦海的沉沉浮浮,不由感慨道:“物之生也,若驟若馳,吉兇倚伏,顛倒大化中。當其時不自覺也,惟達者乃能見微而審所處。假而茲樹非殘于雷火,必終歸于薪爨,是震而焚之,乃天所以善全其生,而使之愈遠而彌存也?!?63)方苞:《題天姥寺壁》,《方苞集》,第427頁。方苞有感于老子“禍福相依”“相反相成”思想,想到此樹因雷火而免于薪火,是天命讓其雖殘于雷火,但全其生命,這猶如自己經歷“《南山集》案”后的生命重生。

方苞自青年至老年,都在不斷體悟著老、莊的思想。不過其對道教似乎很少關注,只知曾給自己的摯友張自超主持募修的三元觀作過記。三元觀是南京高淳地區的一座道教圣地,但年久失修,張自超說:“古者射鄉、酺蠟、讀法憲禁、計耦興鋤各有地,春秋祈報各有典祀,而后世并無之。此地為宣、歙群流入吳之要會,自開永豐、太平諸圩,民懼水敗,愨而聽于神。凡歲時修筑分植屬役,旱潦啟閉水門,皆合眾成言于此,則過而存之,不亦可乎?……若因農祀之節會,寓以古法,則禮俗可興?!笨上Т^修好,張自超已經去世,方苞感嘆“無緣一至其地,究觀其學者耕者之禮俗也”(64)方苞:《蒼溪鎮重修三元觀記》,《方苞集》,第424~425頁。,可見張自超與方苞修觀、記觀的目的都是恢復古禮,也是在援道入儒。方苞一生交游,惟重“敦崇四友”:劉捷、張自超、王源、李塨。前揭張自超、王源、李塨對方苞的思想都有很深的影響,劉捷亦然,他曾對方苞說:“佛之理吾不信,而竊喜其教絕婚宦,公貨財,布衣疏食,隨地可安。士之蕭散孤介而不欲違其本心者,往往匿跡于其中。故朱子亦嘗謂‘彼家有人’?!?65)方苞:《重建潤州鶴林寺記》,《方苞集》,第432~433頁。后來,方苞在評價沛天上人興復壽因寺、竭資修建通濟橋以及孝母悌兄等節義行為時,也引用了這個觀點:“朱子嘗病吾道之衰,而嘆佛之徒為有人。其有以也夫!”(66)方苞:《良鄉縣岡洼村新建通濟橋碑記》,《方苞集》,第434~435頁。佛、老二家亦有人,可以滋補于儒,可以濟佛、老而入儒。

四、結 論

首先,方苞衛道,但經過細讀他的論顏李學派、心學以及佛道的文獻,我們發現他的思想并不是如以往所描述得那般保守。盡管他也曾說過一些偏執之辭,但若還原到彼時的語境中去,其實他并不是與李塨、王源、陽明心學信奉者,以及佛僧、道士水火不相容,相反,他與這些人都是彼此相互傾慕的好朋友。他敦崇顏李,期待一起“共明孔子之道”;共友陽明,“毋標講學宗指”,并不服膺某一家學說;不排斥佛、道,并贊揚其“彼家有人”,以為佛、老可入儒行??傊?,方苞秉持著一種開放而包容的態度,維護著程、朱理學的地位。

其次,方苞的經學理路“六通四辟”。韓菼曾評云:“以一心貫穿數千年古書,六通四辟,使程、朱并世得斯人往復議論,則諸經之覆,所發必增倍矣?!?67)彭林、嚴佐之主編:《方苞全集》第13冊,第195頁。亦可參呂靖波《風氣·史實·悲劇性》(《明清小說研究》2022年第1期)相關論述。假如讓方苞與“程、朱并世”,中國經學理論會更加豐富,這里視方苞已不是“程、朱之后”的人物,而是可以與“程、朱并世”之人。胡宗緒更推崇方苞是“余常謂方子乃七百年一見之人,知言者當不以為過其實也”(68)彭林、嚴佐之主編:《方苞全集》第13冊,第195頁。,將方苞視作超出理學宋五子、古文宋六家之上,且直接韓愈道統之人,成程、朱之前的人物。

第三,方苞理學地位,究竟是“程、朱之后”,還是“程、朱并世”,抑或“程、朱之前”?韓夢周之說或更為公允:“論文于程、朱未出之前,與論文于程、朱既出之后,其說不同:程、朱以前,圣道否晦,雖有一二豪杰之士窺見大體,未能使此理燦然較著于世……自程、朱出,而圣賢之道復明,學者舍是無以為學,立言者舍是何以言哉?……望溪先生之文,體正而法嚴;其于道也,一以程、朱為歸,皆卓然有補于道教,可傳世而不朽;其于所易忽者亦不茍,蓋可以識先生之所學矣?!?69)彭林、嚴佐之主編:《方苞全集》第13冊,第197頁。韓夢周平議諸說,在肯定方苞“一以程、朱為歸”外,“于所易忽者”也加以留心,這才是真正的“(望溪)先生之所學”。

最后,方苞對顏李學派、陽明心學以及佛、老思想的態度以及相關論述,這些屬于“程、朱之外”的思想,是“望溪學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后來桐城之學能“適時調整”,并綿延成派的動力所在。

猜你喜歡
王源陽明
高中生物錯題集建立的實踐研究
意林2019年12月
王源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源》
陽明公園暢想——紀念王陽明置縣平和500年
陽光不銹
杲杲冬日陽明暖好時光
話劇《陽明三夜》劇照
--(第一夜 新婚之夜)
紅包王
由王源三重身份觀其《左傳評》之評點內容
羅陽明:大瑤山里的年輕博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