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觀與洪水共生
——香港洪水治理措施對景觀的影響

2022-12-14 03:23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鄧瑞婷
城市建筑空間 2022年11期
關鍵詞:藍綠水浸防洪

文/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鄧瑞婷

0 引言

2022年4月,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遭遇頻繁降雨天氣,大暴雨造成多地出現城市內澇現象,對城市景觀風貌影響較大,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由于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位于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將更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襲。近幾十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加速,許多土地利用性質發生變化,造成城市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減少和污染,珠江三角洲地區總體抗洪能力下降,城市景觀風貌遭受挑戰。

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城市相比,香港作為太平洋周邊地區降雨量最大的城市之一,近年來水浸情況較少、城市景觀風貌穩定,得益于香港幾十年來所采取的各種洪水治理措施。香港位于珠江三角洲東部最易受海洋洪水影響的區域,但總體洪水治理在周邊城市中最為成功,其洪水治理措施不僅提升了城市抵御洪水侵襲的能力,而且實現了與洪水共生的景觀模式。

1 背景

1.1 地理條件

香港位于亞熱帶季風區,年平均降雨量為2400mm。降雨量季節分配不均勻,夏季月平均雨量高達400mm。香港水系分布多,河流蜿蜒曲折,自然排水能力有限。同時在城市化進程中,土壤面積減少,雨水大部分成為地表徑流,河道排水不及時,許多低洼地區在暴雨過后易出現水浸現象,景觀風貌遭到極大破壞。

1.2 洪水治理歷史

在過去的幾十年,香港城市發展迅速,人口和硬質地面面積迅速增加。地表徑流增加、排水系統老化、地勢低洼等原因造成的河水泛濫、海水回灌、城市中心淹沒等事故在20世紀中期尤為嚴重。20世紀60年代,香港成立渠務辦公室負責設計和維護污水與雨水排放系統。1989年,渠務辦公室升格為渠務署,提出全港排水及防洪戰略報告,認為要全面改善香港河道的排水情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患問題。香港在1996年開展“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至今已投入數百億港元,完成80多項防洪工程,如元朗排水繞道、恢復蓄洪池等工程,通過這些工程提升洪水治理水平并維護周邊景觀風貌。雖然香港仍然存在一些洪水易發區域,但總體洪水治理已取得顯著成績,并通過洪水治理措施對景觀的影響,形成“景觀與洪水共生”的模式。

2 洪水治理措施

香港洪水治理措施由“3+1”模式組成,“3”為截流、蓄洪和疏浚三項基本洪水治理策略,“1”為包含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的藍綠建設。

2.1 截流

截流是指建設雨水隧道,將地勢高的集水區域的雨水直接引入大海,減輕下游地勢低的市區排水系統負荷,主要用于改善市區水患的防洪策略。由于市區樓房密集,很難有足夠空間進行大規模開挖式排水系統改善工程,因此需在市區上游截取部分雨水,引流繞過市中心,然后排放入?;蜉斔椭疗渌畢^,從而減少雨水流入市區的排水系統,在提升該地區防洪水平的同時,減少對排水系統工程沿線景觀的破壞。

2.2 蓄洪

蓄洪意味著設立蓄水及水泵系統,在地勢平坦或低洼的區域設立蓄水池,暫存部分雨水,待汛期過后,利用水泵排出儲存的雨水。由于香港一些村莊地勢低,不僅村莊內部會匯集很多雨水,村莊外部高地的洪水也會流入村莊,由此提出的“鄉村防洪計劃”對此問題制定了解決方案。

1)外部洪水 在村莊外圍筑堤,防止外圍洪水進入村莊。

2)內部洪水 將洪水從低洼的內部集水區排至蓄洪池,并用水泵將蓄洪池中的洪水排至堤岸外的水渠或河流。

2.3 疏浚

疏浚是指通過更換、擴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疏浚是河道治理的主要方法,通過在原有河道進行工程治理或興建排洪河道和渠道以提升防洪能力。河道治理工程包括河道下游的拉直、拓寬和挖深等,主要目的是擴寬水面,并使用天然泥土鋪砌河床以保留原有走向,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2.4 藍綠建設

藍綠建設是集自然環境、社區特色和現代化于一體的都市排水布局,“藍”指河流水體,“綠”指綠化景觀。藍綠建設的具體方案包括蓄洪湖泊、透水磚路面、河道活化、屋頂綠化、市區蓄洪凈化設施及可持續排水系統等,以達到活水、近水、綠化、美化及善用水資源的目的,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

3 洪水治理措施對比

香港洪水治理運用“3+1”模式中的措施方法均需根據具體條件,因地制宜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其中,截流是在高地建設雨水隧道,但工程建設復雜,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較適合山地和市中心洪水高危區的改造;蓄洪是在村莊周邊的低洼地設計蓄洪池收集洪水,需要較大的容納雨水的空間,才能更好地解決洪水問題;疏浚主要是疏通河道和水渠,香港許多地方的水體均可采用此種方式增加對洪水的抵抗力;藍綠建設是洪水治理的重點,新的洪水治理項目中均采用了藍綠建設中的生態修復措施以構建生態系統。

4 洪水治理成果

多年來,這些洪水治理策略使香港的洪水問題逐漸得到改善。1995年開始,香港通過追蹤監測各處歷史水浸地點,將水浸地點及周邊區域劃分為不同等級的水浸黑點,建立起水浸黑點統計系統。根據水浸黑點等級,重點改造水浸情況嚴重的區域,利用不同的洪水治理策略解決水浸問題,打造與洪水共生的景觀模式。目前,隨著多個主要防洪工程計劃相繼完成,水浸黑點的數目已從90個減少到6個,易形成水浸的土地面積也從3000hm2降至356hm2。

5 洪水治理措施對景觀的影響

5.1 截流措施保護山地景觀

以保護市區上游山地景觀為前提,在山地上通過截流措施截取部分雨水,將排水管道引流繞過市中心區域,最終排放至海洋或輸送至其他集水區域,從而減少市中心排水系統的負擔(見圖1)。在山地和市中心的洪水高危區使用截流措施,不僅能提升該地區的防洪水平,而且能通過減少對地形的破壞進而保護山地景觀。

1 山地排水系統

香港目前有4條使用截流措施的排水隧道,即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和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其中,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是全香港最長的雨水排放隧道,采用截流的方法建在半山,以減少對山地及周邊景觀的破壞。截取山上集水區大部分雨水,通過雨水排放隧道繞過建筑和人群密集的市中心,將水流直接排至鋼線灣附近的海域,整個過程不用消耗能源泵送或轉運雨水。此外,隧道建造工程在地下深層進行,可大大減輕對生態、交通、居民及商業活動的影響。在走線和進水口方面為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保護上游山地至下游排水口景觀,已開發的政府用地、馬路、行車天橋底部等為鋪設管線的首選位置。建成后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在保護山地景觀的基礎上,大幅降低香港多地受到洪水威脅的概率。

5.2 蓄洪措施活化鄉村景觀

蓄洪是針對地勢較低村落的防洪措施,通過在暴雨時將過多的雨水儲存在蓄水池,從而降低洪峰流量。主要是在部分鄉村的低洼地區建造蓄洪池,利用蓄洪池活化鄉村景觀風貌的同時,提高村莊防洪能力。

蓄洪池的設計可按池內日常蓄水與否分為經常蓄水的蓄洪池和非經常蓄水的蓄洪池。其中,經常蓄水的蓄洪池一般作為水塘景觀打造,周邊結合水景布置棧道,活化水景打造濱水鄉村景象;非經常蓄水的蓄洪池一般被設計成大草坪,周邊種植喬木,打造疏林草地的鄉村景象。

香港新界的一些村莊因自然低洼的地形和可開發用地的限制,即使修建主要排水渠道仍易受到洪水的影響。鄉村防洪計劃通過蓄洪措施,減輕汛期新界多個村莊的洪水壓力,并利用蓄洪池打造了休閑濱水和疏林草地兩種景觀。香港一共完成27個鄉村防洪計劃,面積約240hm2,提升了35個村莊的防洪標準,并環繞蓄水池形成特有的鄉村景觀。

5.3 疏浚措施打造濱水景觀

疏浚通過修復和擴大排水管道和河道,打造濱水景觀,加強雨水疏導和提升防洪能力。

河道治理主要是通過改造駁岸、連通魚塘、深挖河床等方式拓寬河道容積,提高汛期河道排水速度。疏浚措施總體經歷了從防洪為主到防洪安全與生態恢復、景觀建設相結合的演變。通過疏浚治理工程不僅系統提升河道防洪能力,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河流兩岸低洼地區長期易澇積水的局面,改善了河流周邊生態環境,美化了河岸景觀。

香港北部的重點防洪工作從深圳河的改造開始,深圳河連接多條河流,汛期水流量激增,導致深圳河與其他河流的集水區常發生洪水。深圳河治理工程主要是通過疏浚措施將深圳河下游拉直、拓寬和挖深,使其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深圳河兩岸有大面積的綠地和魚塘,為提高防洪標準,河道治理方法包括拓寬河兩岸的綠地和連通魚塘,在盡量保留河道天然走向的前提下,為提高河道蓄水能力和生態價值,保留現有河道曲率并將曲率最大處改造為“河漫灘”與“蓄洪湖”,增加河道蓄水量和濕地面積,豐富濱水景觀空間。

5.4 藍綠建設成就生態景觀

藍綠建設指綜合性的都市排水布局,尤其注重保育河道的生態環境,以維持生物多樣性,成就生態景觀。天然河道不僅具備排洪功能,而且是許多動植物的棲息地。為使河道治理工程更加完善,在規劃河道工程時盡量加入合適的保育設施及保留天然河流環境的景觀特色,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河流管理必須平衡防洪標準、河道功能、動植物群落空間和景觀表現之間的關系。藍綠建設的河道工程中加入生態保護元素,既提升了河道的防洪能力,又兼顧了周邊生物多樣性,還塑造了自然生態的景觀。

香港早年建成的排水設施注重排洪功能,缺乏對生態環境的營造,景觀效果較差。而藍綠建設借助一系列生態保育方法,為現有及新建的防洪設施注入生態景觀元素。其中,元朗排水繞道工程對周邊魚塘和農田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經過一系列藍綠建設的生態修復手段,包括將荒廢魚塘改造成人工濕地、河道建造生態淺水池、河道兩岸和底部鋪設草磚、水體周邊增加綠化面積等,補償了周邊魚塘和農田在生態上的損失,建立起天然河道生態景觀體系。如今,通過藍綠建設,香港已經有了許多生態環境良好的河岸、蘆葦塘、紅樹林、坑塘等,既能減輕洪澇的問題,又具有生態效應和休閑景觀的觀賞價值。

6 結語

香港的洪水治理采用兼具防洪、生態和美學效益的“景觀與洪水共生”模式,即通過截流措施減少挖方工程保護山地景觀;通過蓄洪措施活化蓄洪池打造鄉村景觀;通過疏浚措施豐富河岸空間塑造濱水景觀;通過藍綠建設的一系列生態保護策略改善生態景觀。在洪水治理與景觀設計間取得了平衡,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城市的洪水治理和景觀設計來說,借鑒“景觀與洪水共生”模式時,需按不同城市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措施,才能更全面地提升洪水治理方式和景觀設計水平,實現“景觀與洪水共生”的景象。

猜你喜歡
藍綠水浸防洪
快速組裝防洪擋水墻裝置
夏季防洪防汛
女性靈動風采
湖邊月夜
公益宣傳(防洪進行時)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澇保護統計匯總表(本年達到)
藍綠橙漸變色
藍綠激光水下通信技術綜述
富硒溫泉水浸足治療潰瘍性糖尿病足的效果觀察
聚焦探頭水浸檢測下的頻域合成孔徑聚焦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