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工程里的科技智慧

2022-12-18 12:02嵇立平
中國科技財富 2022年11期
關鍵詞:船閘大運河運河

文/嵇立平

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至今已延續2500余年。今年,斷流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千年運河迎來世紀復蘇,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光彩。

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和萬里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是中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在中華民族科技發展史上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的開發肇始于春秋戰國期間,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把長江水引入淮河,全長170公里,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此后的秦、漢、三國、晉和南北朝,歷代或繼續延伸河道,或開鑿新河道,使運河分布的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

隋朝大業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煬帝兩次動用百萬百姓,疏浚、連接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筑了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全長2000多公里,形成一條貫穿南北的經濟與交通大動脈。

隋朝后,經唐、宋歷代對大運河不斷地疏浚、整修、改造,持續發揮著其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元朝定都北京后,把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截彎取直,使得大運河進入北京的航程更為簡直、高效。明清時期,繼續對運河航道進行調整和治理,“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古人評價大運河為:“天下轉漕,仰此一渠?!薄颁睢敝傅氖撬愤\輸的糧食,“渠”指大運河,意即國家水路運糧,都要仰賴大運河。

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貫通于隋朝,繁榮于唐宋,發展于元朝,鞏固于明清,穿越古今,貫通南北,成為中國奔流不息的經濟大動脈、中華文明的又一條“母親河”。直至20世紀初,隨著鐵路、公路等新型交通方式的興起,傳統中國受到西方科技的影響而急劇轉型,大運河的地位才開始逐漸下降。

運河工程的科技成就

開鑿大運河集中了水利工程的所有類型,其水利規劃、水工建筑、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學技術成就,在17世紀前一直是領先世界的,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工程的杰作。

開鑿運河首先要解決水源問題。設計者在開挖運河之前,首先根據地形來規劃線路,巧妙地把天然的大小河道串聯起來,作為大運河有機的組成部分,并充分利用沿途的湖泊、泉水補充水源。例如,大運河最早的河道邗溝是春秋時吳國興建的,邗溝的水源就來自于長江和淮河。戰國時魏國開鑿的人工運河“鴻溝”,也是把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連接起來,構成鴻溝水系。明清時期利用散布在大運河兩岸的湖泊、洼地作為“水柜”,在山東魯運河和江南運河間設置了安山湖、南旺湖、微山湖、練湖等“水柜”。運河的水源系統多元化,不僅使水源有了保證,而且大大減省了開鑿新河的巨大投入和工程量。

由于復雜的地勢而產生的水位差,是制約大運河修建和發揮作用的一大難題。大運河的建設者們設計出了一個又一個卓越可行的方案。秦漢時期,是用壅高水位的“斗門”(古代最早的閘門)來調節水位。唐朝在運河上修建了以土石壘成的堤壩“堰、埭”,如著名的平津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至宋朝,用水力、人力或畜力拖船過堰的辦法,已不能適應航運事業發展的需要,遂發明創建了船閘,如著名的“西河閘”等,以代替堰、埭。與此同時,還發明了澳閘。澳閘就是在船閘旁開辟一個蓄水池,當運河供水不足時,再將水澳里的水提供給船閘使用,以解決了船閘水源不足的問題。

古運河建設者非常善于建設超大規模的綜合性工程。如江蘇淮安清口樞紐工程,是為解決黃河在運河口淤墊倒灌而規劃建設的,修建工程浩繁,形成了龐大的水工建筑群,至今在工程遺產區仍分布著堤壩、河道、閘涵、土墩、木龍等53處豐富的工程和文化遺跡。山東濟寧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體,因勢造物,相繼修建了疏河濟運、挖泉濟流、蓄水濟運、防河保運、增閘節流等一系列結構縝密的系統配套工程,體現了高度的科技含量。

猜你喜歡
船閘大運河運河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中國運河志》簡介
抗疫,在三峽兩壩船閘水域
船閘
如泰運河謠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放歌大運河
用于船閘撞擊防護微孔塑料的計算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